文娛行者!
“大膽的創意,詭異精妙的情節,新穎的拍攝手法,諷刺的結局,讓一個成本如此小的電影迸發出精彩的光芒。”
————聖丹斯電影節獲獎評價
關於張斯與馮軒軒的最後一點議論,徹底被一件突如其來的事件衝散。新聞報道稱,據美國傳來消息,華夏導演張斯導演的影片《活埋》,在擊敗強勁的數位對手後,獲得聖丹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榮譽!
民眾的思緒稍稍淩亂,這就獲獎了?
第一次拍電影,而且還那麼倉促簡陋,就獲獎了?
他們實在有些搞不懂,獎竟是這麼容易拿?很快,即有人傳言,聖丹斯電影節是個很小的電影節,在國際上沒什麼地位,根本沒什麼人去參加,張斯獲獎,屬於瞎貓碰到死耗子,既屬意外,也沒什麼好欣喜的。
這麼說,倒是講得通。
可是,作為一項重大新聞,報刊怎麼可能不為大家解釋呢?《桃源報》首先登文“熱烈慶祝張斯獲國際大獎,為華夏電影爭光。”
下麵介紹了《活埋》獲獎的具體細節,突出了其中的艱難,另外還有電影節的介紹。
“聖丹斯電影節出現於一九八四年,由好萊塢著名電影人羅伯特?雷德福一手創辦,經數年積累,已成為美國小成本電影獨立製片業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其國內三大電影節之一。很多好萊塢電影大師,都由此發端。
正因如此,好萊塢對此一直比較關注,借機發掘新人。
由於其尺度的開放,對創意的要求,與評選的公正,為世界各地小成本電影製作者所喜愛,也是獨立電影的聖地。每年均有大量才華橫溢的電影與導演湧現,由於不缺實力的參與者,競爭一直比較激烈。
亞洲電影雖數次參與,此前則一直無甚斬獲,張斯的出現,恰好打破這一紀錄……”(作者按借用電影節的名字,由於非原來時空,所以做了許多改動,讀者不必計較太多)
民眾讀了介紹,腦袋更加混亂。
華夏電影在國際獲獎,倒並非什麼稀奇的事。第五代的強勢崛起,已將除奧斯卡之外的重要電影節轉了一遍,頗有些成績。但他們畢竟是專業出身,又浸淫此道多年,若能獲個什麼獎,還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他們獲得的都是藝術獎,並不合於一般民眾的胃口,像聖丹斯這樣有著濃烈商業氣息的,倒是少見。再有那個“亞洲電影首次”的說法,還是很受人追捧的,中國電影界終於有走在前列的時候了。
“實在令人感到驚喜,可以說完全出乎意料。
畢竟是做了幾年的電影,儘管成績不佳,對一些獎項倒有些了解。聖丹斯電影節在國際上還是頗有聲望的,注重創意是它最大的特色,這在電影節裡也算是獨一份的。正因如此,那也被稱為鬼才的聚集地。
凡是敢來參賽的人,總有些奇思妙想。華夏電影在這一塊做的不好,常年處於劣勢,所以很少參與賽事,幾個好些的片子,與人家一比,也覺得寒磣了些。
這個時候,就不能提投資不如人,特效技術不如人的話題了。這本就是個考驗想象力的地方,成本越小,越能得到彆人的讚同。張斯能脫穎而出,定然是依恃了這一條,這倒令我好奇,他拍的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這是專業人士的談論,給大家指點賽事的特點。
讀者有些理解了,若是單純注重創意,其它確實可以忽略不少。不過兩個星期的拍攝時長,與幾萬元的投入,還是令人感覺不靠譜,這能拍出什麼電影?
不會是那種看得人雲裡霧裡,莫名其妙的文藝片吧?
“據同去參賽的香江電影人劉先生透露,張斯的影片在電影節上非常搶眼,由於自始至終隻有一個演員,所以有評委稱‘一個人的電影’,並且通通給予好評。在觀影結束後,現場掌聲雷動,不論評委還是觀眾,都大家稱讚
令同行們佩服的是,他不單有了這個新奇的想法,控製能力也極高。儘管隻有一個人,卻始終保持著節奏,使人的心跳難以歇下來。由於那股強大的張力,感染力很強,觀眾中有幾個人不適應,提前退了場。
可惜當時張斯不在,許多人都在尋找他,希望能和他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