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種原因,組合起來,使《活埋》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而它帶來的是高票房。
隨著電影的熱映,各種各類的評價,紛紛湧現。
“這樣一部製作成本低到,連道具都不用去超市采購的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角,高超的鏡頭運用和細致的劇情,再一次創造了低成本電影的奇跡。
九十分鐘的電影,並非隻關注了一個被活埋的大活人的最後掙紮,而是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通過一個又一個電話,展示了世間百態伊拉克戰爭、、美國的高失業率、不喜歡女婿的丈母娘、深愛丈夫的妻子、辦事效率極高但其它拖遝的政府機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警察局、被人質事件深深困擾情報機構、不計後果狂轟濫炸的美軍……
要把這麼多的事件整合到一部電影中,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了,更何況這一切都隻能通過在狹小空間中不停變換的機位,和一個又一個不知道對方在何方的電話來完成。
事實證明,華夏電影人以往的說法,都隻是借口!
什麼思維跟不上,什麼工業體係不完善,什麼技術水平差……那麼,我很想問一句,張斯的電影是怎麼來的?
他請了美國的編劇?抑或是特效小組?
這實在是個笑話,他的道具是如此簡陋,他的演員也始終隻有一個!至於其中的投資,想來並不用去尋專業的數據,也能看出來吧?
事實擺在眼前,你們的話又如何令人置信?
用點腦子吧!隻要肯花心思,電影真的隻與才華有關,與一切金錢,演員,特效都沒關!新的改革者已經就位,你們再不有所行動,隻好被丟進垃圾箱了……”
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影迷如何也不肯放過的。
大家攻擊起華夏電影,總是不遺餘力,仿佛有深仇大恨一般。
其實,這正是一個關切的表現,若是他們根本不提起,那才真是華夏電影的悲哀。影迷也是華夏人,自然希望自己國家的電影輝煌,可事實一次又一次地將他們打敗。看著國外那些精致的藝術品,再看看國內那些紙糊的東西,他們也心痛。
而電影人偏偏不能埋頭苦乾,硬要梗著脖子解釋,自己是多麼無奈,多麼努力。
這樣一來,就惹人煩了,你那麼努力,為什麼沒見到成績?但電影人也有借口,他們推脫於客觀壞境。這樣的情形,連好萊塢頂尖大師來了,一樣沒辦法……
影迷氣憤,可也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竟不知如何反駁。
而張斯的《活埋》出現,忽然為他們打開了一個缺口。你們說的客觀環境,為什麼再這兒看不到?
張斯成了一個論據,總會被人提起,這倒是講出乎意料的事。
“這部以小搏大的影片,獲得了多方好評。
究其原因,它名雖為《活埋》,實際上,卻是在不停地挖掘東西,擺在大家眼前,以供觀賞及反思。筆者且簡略地說上幾句
第一是劇本,這是好電影的基礎。
因為沒有其它因素的乾擾,這一點在《活埋》上體現的極為明顯。從頭至尾,隻是一個人在演戲,而內中涉及了國家戰爭,民族文化,體質弊端……並且壓縮轉化為劇情,推動電影前進,竟造成迭起的局麵。
第二是攝影,這是一次令人拍案的嘗試。
本片詭譎的拍攝角度和運鏡方式令人拍案叫絕,甚至在沒有任何特效的輔助下,攝影師讓攝影機做三百度移動旋轉。在有限的空間內,攝影機運用自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攝影的作用,渲染了驚悚的氛圍,製造了身臨其境之感。
第三是剪輯,這是二度創作,至關重要。
最簡單地順敘剪輯,沒有高超的拚接,沒有不暇的快切,沒有無理的轉場,隻是配合著劇本、音樂及演員的表演,就讓戲劇效果發揮……但這是一個好剪輯!
因為它能體現一個導演的功力與構思,沒有任何精巧的設計,沒有任何插入的閃回,沒有任何幻想的夢境,沒有任何外界的行動……張斯舍去了一切可能以平行剪輯的情節,拒絕將鏡頭移出棺材,這種敢於打破常規的嘗試令人欽佩。
導演不用這些附加或者偷懶的方式給影片加料,這才使影片能夠如此醇正通透……”
這已經有些偏向專業了,從技術角度,解釋了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觀眾自然不懂,看了之後卻大呼過癮,此時才發現,原來《活埋》竟有這麼多亮點!
本書首發來自,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