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行者!
石碑上的文字,是毛筆所寫,經匠人鑿刻而成。作者都寫著張斯,現代詩是張相文所書,下筆溫和,柔軟舒心;文章則是謝敏振所書,恣肆縱橫,一字一句,仿佛斧削刀砍,而又沒有絲毫滯澀。
詩名《相信未來》,共分七段,著實不短。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餘煙,歎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作者按原詩並無標點,為方便特據朗誦的稿件添加。)
“蜘蛛網”“爐台”“餘煙”“灰燼”幾個意象的詞一出,為讀者勾勒出一幅荒涼,窮困,艱難的畫麵。這是在敘述山間的實情,他們都是貧窮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心理,都處於難於更改的劣勢。
這荒涼的地方,給了大家太低的,令所有人感到悲哀。
而“雪花”象征了純潔,隻有如此乾淨的東西,才是質樸的,而隻有質樸的東西,才具有堅忍不拔的意誌。所以“我”可以“固執地”丟棄失望,再次上路。經這麼一轉折,昂揚的態度,躍然紙上。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彆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文辭極為優美,無論是“紫葡萄”,還是“深秋的露水”,都透露出一種美感。而這美感,卻加重了人們心頭的無力感,似乎難以抵抗。“鮮花”會成為彆人的,“我”隻剩下“凝霜的枯藤”,既冷冽又頹然。
但“我”不放棄,儘管大地如此淒涼,也要努力地展望。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杆。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寫到此處,調子忽然高昂起來,簡直是在激烈的呐喊。許多讀者熱淚盈眶,這美麗的文辭,竟然又這樣的威力。尊敬的食指先生,當年寫下這首詩,“拯救了一代人的靈魂”,可見其威不可擋的感染力。
這深沉的筆觸中,是無限的愛意,令人感覺溫暖。
張斯的用意很明顯,要給貧困區的孩子們一個希望。具體的方法倒在其次,首先得讓他們有勇氣,隻有堅持自信的人,才能打破環境的限製,去創造奇跡。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曆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這是一種預見性的表達,氣勢恢宏,令人深信不疑。
換一種想法,這也是一種呼籲,並非對著未來,而是對著現在的人們。張斯辦了義學,校舍齊全,能否走下去,就要靠大家的支持了。那麼,讀者就成為了曆史的主人,此時此類,他們的做法,會改變事情的整個進程。
張斯也在質問大家你們願意表現出正義麼?你們願意看見事實的真相麼?
讀者們不禁心潮澎湃,難以遏製。為這深沉大氣的表達所折服,心中不停地說我們是曆史的主人,我們可以決定這件事的未來……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地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