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朵朵香!
孫計科祖籍是南荔府增城人士,在他的家鄉有一條河,名為安懷河,貫穿了整個南荔府。此河連接著京運河直通到南荔府,可以說孫計科是在河邊長大的,深諳水性。
也正是因為孫計科的家鄉靠近這條大河,使得他的家鄉每到夏季時,很容易受到洪澇的迫害,以至於在他十歲時,被突然而至的洪水衝垮了房屋,而他的家人也都葬身在洪水裡了。由於他深諳水性,又在急時抓住了一條大樹根,才免於被洪水衝走而撿了一條命。
於是,無奈之下他隻能遠離家鄉,投奔了身在安定府的他舅父沈三奇。而當時的沈三奇還不是郡守,隻是安定府的一員偏將。
那時,朝廷才安定下來沒多久,是以盜匪橫行,於是,沈三奇經常帶著部下剿匪。
十歲的孫計科突遭大難,使得他迅速的成熟起來,他知道自己不能真的就在舅舅家吃閒飯。於是,當沈三奇去剿匪時,他都會跟著一起去。
其實那時沈三奇並不想帶著他一起去,主要是因為危險,那些個盜匪都是些亡命之徒,有時候難免會動刀動槍的,而孫計科畢竟是幼妹的唯一骨血,他不想孫計科冒險。而且他覺得十歲的小孩子能乾什麼呀?這不是添亂嗎?
可是,孫計科並不氣餒,每次都堅持跟在沈三奇身邊,趕都趕不走。沈三奇沒辦法隻能帶著他,可是在剿匪途中,這個小小年紀的外甥卻展現了非同尋常的一麵。
他不僅能忍受爬山涉水的苦,在深山埋伏時也能忍受蚊蟲的叮咬,就是在跟盜匪拚殺時,他不但能保護好自己,而且瞅冷子還能給盜匪來個致命一擊。
他人小、靈活、反應機敏,在草叢裡鑽來鑽去的,很不容易被發現。因此,每次去探查時,他都踴躍報名,這讓大家看到了他的可取之處。
而在跟盜匪拚殺時,他就躲在樹叢裡,或者樹杈上,手裡拿一個彈弓,不時地射向那些盜匪。就這樣,他不僅一次的救過同去的將士們。
很多盜匪都是要手起刀落時,被孫計科的彈弓射中眼睛而失去戰鬥力的,這讓這些被救的將士們很感激。從而,都從心底裡接納了孫計科為他們中的一份子。
就這樣,憑著這些過人的本事,孫計科很快就在軍營裡有了一席之地。
於是,沈三奇就派軍中老將教導孫計科,無論是單打獨鬥、行軍打仗,還是排兵布陣,都對他進行了精心的教導。而這孫計科也不負眾望,漸漸的在軍中展露頭角,成為一個後起之秀。
他每日勤學苦練,十幾年來,他沒有一天不早起的,不管是暴雨還是霜雪都沒能讓他停止訓練。
於是,他就有了一個“訓練狂人”的綽號。
而孫計科並沒有因為自己的進步而有所放鬆,還是一如既往的辛苦訓練。
孫計科的為人一直都很謙遜,對待新入伍的士兵也很有耐心。正如原先那些將士們對待自己那樣,善待那些新兵。
因此,很快他就成了新兵們的主心骨,大家有什麼問題都願意向他請教,而孫計科也會儘自己的最大可能的去幫助這些新兵。
而他對待年長的將士們還是一樣的敬重有加,這讓那些看著他長大的叔伯們倍感欣慰,都將他當成自己的子侄一般看待。
於是,孫計科在軍營裡贏得了很好的聲譽。
這樣一過就是十幾年年,孫計科已經從一個不起眼的小蘿卜頭,變成了一各鞍馬嫻熟,精通軍事的將才,於是,晉升為了一名百戶,正六品,這可都是實打實拚殺出來的,但要想再繼續晉升就比較難了。
安定府地處大周朝內陸,又靠近京師,因此,鮮有戰事。而安定府軍中都是曾追隨沈三奇的昔日將士,再要升遷勢必會跟那些叔伯們搶奪那僅有的一些份額。
他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在他晉升的道路上,特彆需要這些叔伯們的助力,而不是從他們嘴裡分一杯羹。
而孫計科非常清楚的是,武人的體力是受到年齡限製的,青春就那麼幾年,等他年過三十時,就很難再謀求發展了,更彆說四十歲開外。因此,他都想趁著精神旺盛有力氣的,報效朝廷,成就一番事業。
如果他繼續在安定府軍中效力,那時他就會被打上沈三奇的烙印,隨著他職位的升高,勢必會引起其他勢力的排斥,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急於轉換方向另謀蹊徑。
最為關鍵的是沈三奇年事已高,兩三年後也該退下了。到時候,新的郡守必定會有自己的嫡係人馬,而自己,不上不下的,處境勢必會非常尷尬,這也是他急於尋求他徑是主要原因。
現在朝廷擴大招兵,向大量發展東武府河南荔府邊境的海域,這讓孫計科看到了另一番前景。他想到了自己深諳水性,雖然他不曾見識過大海,但是水性無疑是相通的,以他多年來在軍中的曆練,再加上他識水,每準他還有機會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而此次武舉正好為他了一個另謀發展的大好機會。
隻要過了安定府的武舉,就能夠參加來年的武會試,參加武進士的選拔。如果成為了一名武進士,那就相當於為他打開了一扇錦繡的武官之路。
即便考不中武進士,有了武舉人的身份也方便了他的謀劃。畢竟,沈三奇現在還是郡守的位子上,依舊是手握重權,還能為他安排一個比較好的位置。
而沈郡守也對他的想法表示了支持。
南荔府,也是沈郡守的家鄉,他已經很久沒有回去過了,打仗的人,四海為家,早都習慣了風餐露宿,也看淡了生死離彆。但是,為了孫計科,他願意再找回原來的關係,為外甥再出一份力。
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家都是軍人,互相之間都有聯係,安排個人還是不難的,端看自己這外甥能到什麼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