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朵朵香!
可以說孫計科是沈郡守看著長大的。
孫計科十歲起就跟著沈三奇在軍營裡進進出出的,對於這個外甥,沈三奇非常欣賞,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幼妹的唯一骨血,還是因為這個外甥確實是一個難得的軍人。
他好像天生就是吃行伍這碗飯的。
彆看他小小年紀的,在軍營中,不僅能跟著這些叔伯們摸爬滾打,還能跟著士兵一起訓練、剿匪,從來沒喊過苦和累,很快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對於兵書的理解也是非常透徹。
沈郡守一想到過不了幾年自己就要致仕了,就有一種廉頗老矣的感覺。尤其是兒子又不爭氣,根本就吃不了行伍的苦,到時候自己的人脈還是得交給這個外甥。可是,自己退了之後誰還會給他保駕護航呢?為此,沈郡守私下裡沒少發愁。
現在好了,外甥爭氣,自己想好了出路,這樣更好。隻要過了武舉,他就能夠再推外甥一把,如果有幸能夠得中武進士,就更好操作了。
跟老劉家一樣,為了幫孫計科在此次武舉中取得一個好成績,沈三奇也專為他請了一文一武兩位夫子,教導他武科舉需要的知識。因為在兵營裡的將士們到底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教導孫計科的也都是自己的獨家之言,雖然很珍貴,但到底缺少了一個係統性學習。
不能說他們的教導都是野路子,但距離書院裡出來的學子還是有很多區彆的。平時訓練、行軍不成問題,但距離真正的武將世家的距離還是相差很遠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係統教導,孫計科果真如脫胎換骨般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大家都對他抱有很大的信心,都覺得他將是此次武解元的熱門人選。就連他自己都是躊躇滿誌的,可是沒想到,最終殺出來一匹黑馬,名不見經傳的劉安劉子聰博得頭籌,成了金科武解元,這讓孫計科覺得自己還是過於坐井觀天了,可能是他在軍中太久,受到的讚譽太多了,以至於忽略了外麵的世界。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古人誠不欺我啊!這是孫計科武舉以來最大的感受。
自己的視野始終還是太狹窄了些,隻有多結交有識之士才能擴展自己的見識。因此,他迫切的想要結交劉安。
而且這劉安家世良好,不僅家裡的祖輩就是讀書人,而且他們家一直以來就沒間斷過對後輩的培養,看看胡家村的劉氏學堂就知道了,雖然老劉家已經搬遷至安定府了,但依然沒有停止過對學堂的支持。
可見,老劉家是個真正的積善人家,跟這種家庭裡出來的子弟交往,將對自己的未來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武舉成績揭曉次日,劉安就受到了沈郡守設宴的請帖,邀請今次武舉人齊聚一堂,地點設在了南大營演武場,也就是孫計科曆練的軍營裡。
自從大周朝成立以來,前二三十年一直處於跟世家大族處於拉鋸戰中,在宇宗帝鐵血手腕下,最後各世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重創,為了平息世家對皇室的抵觸情緒,武職多半由世蔭承襲,畢竟培養一個武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能夠負擔得起的。
也就是這次人販子劫持案,讓慶華帝感到了邊境上的駐守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平常無事時還不覺得,一旦出現一些變故,馬上就讓人感覺到武將真的是太欠缺了,是時候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這幾年國力日漸強盛了,否則,慶華帝也不敢下此決心。
經過仔細調查,慶華帝這才發現世襲軍官的素質嚴重下降,全因近十幾年來大周無戰事,武將難有鍛煉的機會,跟沒有升遷的可能性,致使整個軍隊都缺乏鬥誌,以至於到現在軍中要用人的時候才發現人手嚴重不足。
領兵打仗的將軍竟然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絕非好事。因此,朝廷才又不得不擴大武舉,廣招將領人才。
就拿安定府來說,與二十萬人馬的軍隊相比,三百個武舉人不過滄海一粟,更何況在編製嚴重不足的東武府和南荔府了。那裡現在更是千頭萬緒,不管是設立驛站,還是組建邊防,抑或是屯田守邊,都特彆需要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要知道現在的讀書人還是很少的,而且人們都對讀書人有一種盲目的崇拜,更何況會讀書的武人,那更是少之又少的、因此,這新選出來的武舉人都是個軍營爭相搶奪的目標。
哪個將領不需要底下有精通文墨的文士啊?更何況這些武舉人還是文武雙全的後起之秀,那都是大周朝未來的武將新星!
這次武舉選拔過後,來年四月京城還有一個武會試,就好像文人的科舉考試一樣,麵向全國的武舉人進行考試。
而這些新晉武舉人可憑個人意願,優先選擇是不是參加來年的武會試,或者直接遵從官府的調配。要知道,他們在當地駐軍眼裡還是很吃香的,哪個將軍身邊不需要一個隨軍參事啊?
而作為隨軍參事,主要是在大將軍身邊協助作戰,不直接領軍作戰!很適合這些武舉人,他們中大多數都沒有上過戰場,缺少作戰經驗,跟在將軍身邊曆練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或者,也可以直接申請去前線作戰,如果能進入到前線作戰,直接跟在指揮的將軍身邊,學習指揮作戰,對於他們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畢竟直麵疆場才是武人的真正武台。
所以,很多沒有門路而又急需建功立業的武舉人,一般都會先進到軍中,從小軍官做起,通過戰功積累一步步往上爬。前線無疑是升遷最快的地方,如果想在地方上獲個軍職,都會先選擇去邊關多曆練幾年。
今次,這三百名武舉人都是安定府本地人氏,跟沈郡守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可以稱得上是師徒關係,在外人看來他們都屬於沈郡守培養的嫡係人馬。由此可見,各種關係對一個人的發展何等重要。因此,對於沈郡守的宴請,大家無不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