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們議論紛紛。
“不寫邊塞詩,那麼方運會寫什麼詩了?”
徐文好奇的道。
讀者們繼續往下看,他們想知道方運接下來會寫出什麼樣的詩句?
方運落筆。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詩成,才氣猶如噴泉爆發。
方運立刻感到一股溫暖的氣流從天而降,直入眉心深處。
方運猛地瞪大眼睛,沒想到自己竟然在考試中才氣灌頂,成為童生!
所有的溫暖氣流在眉心的“文宮”處凝聚,隨後炸開,湧入方運身體每一處,讓方運昨夜被打的傷口以奇跡般的速度愈合。
方運感覺眼睛癢癢,不由自主眨了眨眼睛,原本近視的雙眼不僅痊愈,視力也比正常人好數倍。
“是才氣浣體!每一次提升文位,身體各方麵都會有所增強,壽命也會提高,大儒壽百二,半聖壽兩百歲。等養好身體,哪怕隻是童生,身體素質也強於精兵!”
在詩成的同時,離考房不遠處的蔡縣令三人突然猛地從椅子上彈起,難以置信地看著方運所在的方向。
“這……”
萬學正已經說不出話來。
縣院君喃喃自語“才氣達府,幾近鳴州,隻要稍加傳揚,必是鳴州之詩!”
接著,三個人麵色大變,同時驚叫。
“聖前童生!”
考上童生後,就要進入聖廟膜拜,到時候會得到才氣灌頂,正式晉升童生,如果在那之前天降才氣,就是所謂的聖前童生。
普通的童生隻是“眾聖弟子”,可聖前童生是“天之門生”,意義非比尋常,因為孔子和周文王都是“天之門生”。
“聖元大陸人口數十億,三年也未必能出一個聖前童生!聖佑景國!天佑景國!”縣院君激動全身發抖。
蔡縣令深吸一口氣,說“那個位置,就是剛才寫詩中斷的地方。”
這首《春曉》引起了儒生們的廣泛熱議,他們在爭論這首詩在現實中有沒有資格被稱為鳴洲之詩?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
“方運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
“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
“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
“聯係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
“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李雲對自己身邊的友人道。
“這首詩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
“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指四麵八方。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
“三句轉為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為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歎息上。”
“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魏得祿在天下酒館之內對眾人道。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著詩人的生命,跳動著詩人的脈搏。”
“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
秦明感歎道。
眾多大儒一起討論,最後得出結論,這首《春曉》即使放在現實生活中,也能達到鳴洲級彆,這個結論讓很多讀者震撼不已。
“徐樂太厲害了。”
“詩劍仙徐樂果然是名不虛傳。”
“《春曉》這首詩是《儒道至聖》中方運所寫,而這本書的作者是徐樂,也就是說,這首詩真正的作者是他。”
“徐樂真是厲害,竟然在小說中寫出千古名篇。”
讀者們對徐樂佩服至極,徐樂真是太厲害了,竟然在小說中寫出這麼優秀的詩句。
“你們說,徐樂會不會在《儒道至聖》這本書中寫出更多的千古名篇?”
“這不大可能吧?千古名篇又不是什麼大白菜,哪裡是說寫就能寫出來的?”
“徐樂是個妖孽,他能做出彆人做不到的事情。”
讀者們議論紛紛。
讀者們繼續觀看《儒道至聖》,他們想知道考官們如何評價《春曉》這首詩?
蔡縣令反複看了幾遍,突然歎息道“妙啊。此詩文字雖平易自然,但貴在一個‘真’字,景真,意真。”
“此詩結構也不同凡響,你們看四句詩,依次是不知、知、知、不知,前‘不知’開篇,後‘不知’留白,讓閱詩者去想,花落究竟有多少?為何要問這花落?”
這話一出,閱卷房內靜悄悄,仿佛所有人都在思索一個問題,花落知多少?
區區五個字,卻勾起所有人的心事。
王院君點頭說“蔡兄一言道儘此詩之妙。這詩之所以為真,是因為句句有春,句句扣題,春困、春鳥、春雨、春風、春花,看似滿篇景,實藏不言情。最難得的就是文字淺顯,樸實無華,最是天然,最易流傳。這考生若非偶得,必非凡士。”
其餘兩人不住點頭,易於流傳這點太重要,文名是讀書人的追求之一,半聖都不能免俗。
萬學正道“這等文字我亦能做出,可讓一詩如畫在眼前,融情於其中,偏偏如此自然,那就難了。”
王院君道“等明日放榜,我修書一封,把這詩推薦給州院君李大學士,望他能舉薦給《聖道》,讓此詩名傳天下。”
“此詩若能入《聖道》,必大漲我景國文名文風!”
蔡縣令充滿期待說。
萬學正卻麵色一暗,低聲道“我年近五十,詩文千百,卻不曾上過《聖道》月刊。”
王院君苦笑道“《聖道》由聖院刊發,曆月入選的俱是名篇,每一位在《聖道》發文的要麼是詩詞聖手,要麼是經義大儒,要麼是策論高士,最低者也是各家妙技,我等不敢妄想。”
蔡縣令點點頭,提起筆蘸了蘸朱砂紅墨,在這試卷下麵寫上字樸,情真,詩秀,意長,當為諸生之首,甲!
“兩位可有異議?”
“本年童生試詩詞之甲非《春曉》莫屬!”
萬學正道。
“無異議。”
李文看到這裡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很顯然這首詩征服了考官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