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新明錄!
“大人,外麵有客來拜。”一名仆役忽然在書房門外說道。
“是誰?”
“是寧靖王爺。”
“那快快有請。”毛淵明說著,連忙站了起來,走出書房門外。
朱術桂和往日一樣,邁著穩健的步伐,從二門外走了進來。三人連忙迎了上去,把朱術桂請進書房。
落座奉茶之後,毛淵明便問道“王爺登門造訪,不知有何指點?”
朱術桂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說道“各位做得好大事,如何不與老夫知會一聲?”
“王爺是說……”毛淵明知道朱術桂登門必有要事,而且多半是與朱慈炤有關,但是對方沒有說明之前,隻能先裝傻。
“若不是老夫前去探望延平郡王,你們還要隱瞞到何時?”朱術桂聲音洪亮,語氣慷慨,貌似有些不悅,“你們要擁立永王朱慈炤登基,為何事到如今也不告知老夫?”
“王爺,此事隻能懇請王爺恕罪了。”許緯辰連忙答道,“如今是戰亂之時,天下未定,永王一日未登基,我們一日不敢過於招搖。擁立永王之事,前後也就寥寥數人知道。我們這麼做也是不想節外生枝。王爺萬勿見怪。”
“是啊,擁立崇禎陛下的後裔,再興大明,一向也是王爺的夙願,王爺不會反對吧?”毛淵明笑嗬嗬地問道。
“老夫早在東寧之時就說過,你們有心擁立先帝後裔,自然是最好不過。隻是有一件事。”朱術桂頓了一頓,用嚴厲的眼神掃視了一下三人,說道,“你們如何知道,這個朱慈炤是真是假?”
這是個好問題,而且遲早會有人問。在此之前,穿越者們已經商量過了,朱慈炤的真假問題,鄭經本人不會質疑,因為對於鄭經來說,隻要不是擁立已經在東寧的這些明朝宗室,誰都行。鄭經不質疑,鄭經的手下自然也不會有意見,至於那些投降的清軍將領和官員,更不會來管你到底擁立誰。
有可能提出質疑的,大體是兩種人。一種是那些大明遺民,黃宗羲、葛世振、林時對們,他們對正統性的要求顯然是很高的,但這些人相對容易安撫,而且從私利出發,立一個在浙東找到的永王,肯定比立在東寧的其它宗室要好。真正有利益衝突的,也就是東寧那幾個宗室,當然是以朱術桂為首。
“王爺放心,永王的身份,我們已經確認過了,絕不會有假。”毛淵明麵帶微笑,十分自信地回答朱術桂。
“如何知道真假?老夫聽說,找到的朱慈炤流落民間三十年了,一無金印金冊,二無信物憑證。幾位先生何以如此有把握他是真的?”朱術桂依舊目光炯炯,逼問毛淵明。
“……”
毛淵明沉默了一會兒。這個問題確實是最難回答的。穿越者們是根據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的“王士元案”來認定王士元就是朱慈炤的,但這個理由無法同除鄭經以外的任何人講。
“王爺,朱慈炤就是永王殿下,王爺您是十分清楚的。”想了半天,許緯辰這才接下了朱術桂這句話。
朱術桂一皺眉,似乎是沒有理解許緯辰的邏輯,問道“老夫正在問這件事,何以十分清楚?”
“王爺請想,若是我們不能找到崇禎陛下的子嗣,一旦消滅了清人要擁立一個人當皇帝,眾將會擁立誰?”
“這……”這下子輪到朱術桂無法回答了。
許緯辰這句反將一軍,確實戳中了朱術桂的軟肋。以朱術桂為首,在東寧的大明宗室十數人,其中身份比較高貴的,就有魯王世子朱弘桓、鄭王世子朱由某、益王府的幾位郡王等等。但一直以來,鄭經都沒有再擁立新的大明皇帝,也就是擺明了不會立其中任何一人的態度。現在擺在朱術桂麵前的選擇其實很簡單,要想擁立大明皇帝,就要承認這個朱慈炤是真的,如果不願意承認這個朱慈炤是真的,那麼鄭經大可誰也不立,到時候自己稱帝。
許緯辰見朱術桂猶豫,便趁熱打鐵又說道“王爺,恢複大明江山是一切的根本。永王殿下登基之後,在東寧的大明宗室依舊是宗室,王爺您還是郡王,甚至可以更進一步。若是江山易姓……”
“好了,老夫明白了。”朱術桂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個永王朱慈炤無論真假,都得是真的。”
“不,王爺,他就是真的。”
“哈哈哈哈……”毛淵明和常鎮業也都笑了起來。
“唉。你們的意思老夫知道了。”朱術桂說著站了起來,“那你們準備什麼時候讓老夫與永王相見?”
“王爺不必心急。十三天後的三月十一便是清明節,我們已經安排下那一天,恭請永王、延平郡王和王爺前往嶽王廟拜祭嶽元帥,到時候再為王爺引見。”
“好,那老夫告辭了。”朱術桂說著,起身離去。
前線的軍報不斷地傳來。吳江縣被鄭軍攻克之後,蘇州府和鬆江府之間的聯絡岌岌可危,傑書一麵下令傅喇塔儘力“剿匪”,一麵讓楊捷放棄吳淞口,向鬆江府方向收縮。項紹寬等人研究之後,決定轉頭向東,攻取青浦縣,徹底斷絕鬆江府和蘇州府之間的聯絡。
駐守吳淞口的蔣一正發現楊捷撤軍南下,馬上也意識到鬆江府城防務告急,於是出兵圍攻上海縣城。三月初八,留守上海縣城的川沙營參將任元禮和上海知縣任辰旦開城投降,之前回到城中休養的劉河營遊擊沈守才傷重去世。
青浦一帶的攻防再次打成了孟良崮,鄭軍一萬多人將青浦縣城圍住,傅喇塔和撤退到昆山一帶的喇哈所部總共近兩萬人從西麵向鄭軍發起進攻,雙方激戰連日,互有勝負。
蔣一正則將日軍的小型安宅船和繳獲的清軍小型沙船分成三批,輪流溯黃浦江而上,日夜襲擾鬆江府城。楊捷不堪其擾,卻又束手無策。
形勢發展非常不錯,留守杭州的軍機處也就放心籌辦朱慈炤的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的時間定在了乙卯年四月初一,格裡高利曆1675年4月25日。雖然毛淵明很想把大典的時間再推遲幾天,定在5月1日,不過也知道這樣沒有什麼用,就算現在這麼做了,將來大家紀念的還是時憲曆的紀念日。
勸進表提前三天由禮官鄭斌向朱慈炤進呈。這份勸進表請誰來寫,大家也頗為爭執了一番,最後決定由葛世振執筆,作為崇禎十三年庚辰科殿試的榜眼,文辭華麗自不待言,更可以彰顯一種曆史傳承的厚重感。
勸進表的署名,毛淵明和眾人研究了很久,哪些人署名,署名的次序都很有講究。《三國誌》記載,劉備晉位漢中王時,曾有一份表章奏報到漢獻帝那裡,總共一百二十人上奏,署名的隻有馬超、許靖、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賴恭、法正、李嚴等十一人。其中馬超、許靖、龐羲、射援四人位列諸葛亮之前,是因為他們是漢朝皇帝正式冊封的官員,比起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些劉備的臣僚,更有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
現在沒有爭議的是招討大將軍、延平郡王世子鄭經必定列在第一位,監軍寧靖郡王朱術桂必定列在第二位。署理都察院右都禦史陳永華排名第三也沒什麼問題,以下則是左都督薛進思、右都督劉國軒、魯王世子朱弘桓及宗室等人。
若僅此而已,似乎有些寒酸,而且以武人為主,文治的氣息不足。送給鄭經過目的時候,鄭經又要求添加了崇禎皇帝任命的吏部郎中沈佺期、翰林院編修葛世振二人的名字,列在薛進思之前。總之,要彰顯出與崇禎朝血脈相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