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78抱金磚!
就在郭向北與一眾親人團聚之時,京郊某處工廠試槍區清脆的槍聲不斷響起。試槍員所使用的正是郭向北所設計的95式自動步槍。
“報告,一百發無卡殼,50米、100米、150米、200米十發全部上靶!精度非常高!”
“繼續測試遠距離。”
“是!”
“李工,你說說這把槍的情況。”
“好的王參謀,兩把木製槍模送來後,我們208所立即組織人員進行研究。首先這把自動步槍使用無托設計,全部模塊化組合,由於尺寸較小,我們按照比例將其還原31後發現,這款槍無論從設計理念還是設計方法完全超越我國現有的56式半自動和正在試驗的79式半自動步槍。
令人驚喜的是這款槍的設計分風格和56式、79式似乎一脈相承。槍模的設計者非常用心,無論是膛線還是模塊接口精度做的非常精細,我們隻要按照比例就能做出來。唯一麻煩的是它使用的是58毫米口徑子彈,若是改成現有的762子彈,整個槍體都要重新設計。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款自動步槍完全可以取代79式,它的設計非常完美,尤其是通用模塊化這一點,能大大減輕後勤壓力保障戰鬥力,這是一款非常適合我們軍隊的自動步槍。王參謀,能讓我們見見這款槍的設計者嗎?我們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他來解答!尤其是槍體材料,如果設計者另有配套材料,這把槍的精度水平肯定還能提高。配上合適的瞄準鏡這就是一把狙擊槍!”
李繼國激動的一口氣說完,看著王參謀滿是渴望。
王參謀沉吟道“我也不知道設計者是誰,槍模是我在一位老將軍家中發現的,等兩款槍全部測試結束後再說。”
想到那位老將軍說“這是我孫子玩具”的話,他不由陷入沉思。
老郭家今天異常熱鬨,不但是家裡人全回來,周圍的鄰居也跑過來看熱鬨。
老爺子郭鐵建國前就在機械廠上班,一輩子就三個兒子。
老大郭開泰是機械廠製造車間的副主任,和媳婦田秀蘭生有兩子一女,全都結婚上班。大兒子國偉良,塑料廠工人。二兒子郭為民,食品廠工人。小女兒郭衛雨,後海小學老師。
老二郭開來,同樣機械廠上班,七級銑工,和媳婦李芳芹生有一子一女皆已成婚。老大郭偉京,機械廠五級鉗工。老二郭衛雪,在輕工局上班。
如今開枝散葉全家老老少少湊到一起三十一口人,院子裡擺了三張桌子,大人一桌,女人小孩兩桌。
老爺子今年已經71歲,身體不大好,看到比自己大三歲的老伴連吃飯都拉著孫子不放手,有些吃味。
“你彆老拉著他手,讓他吃飯啊。來向北,到爺爺這兒坐著。給爺爺講講你們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
大伯郭開泰、二伯郭開來以及一家人都停下來看向郭向北,他們也都想知道郭向北母子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雖然上次有家信回來,但除了問候和思念幾乎沒寫什麼內容。
郭向北索性坐到爺爺奶奶中間,笑著將這些年在趙家村大隊的事情簡單的說了一遍。
聽到趙冬梅起早貪黑爭工分,郭向北七歲歲就開始幫著下地乾活爭工分,一家人心有感觸,幾個女人眼淚嘩嘩的流。
“我苦命的孫子你們娘倆受苦了。當年爺爺奶奶也是沒辦法啊,要不然怎麼舍得讓你們去那地方受苦。”
楊招娣拉著郭向北的手忍不住又流起淚來。
郭向北道“爺爺奶奶,大伯二伯,大媽二媽,哥哥姐姐。當年的事情我們沒有怪過家裡任何人,那是特殊時期,我都懂。而且我們這些年過得還算不錯,起碼有大姥爺照應著沒怎麼餓肚子。今年在村裡起了一個大院子,五間磚瓦房足足兩畝多地,要不是衛紅家出了些事,這會說不定我們都搬進去住了。
這趟回來,我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我回來看看你們,告訴你們我們過得很好不用擔心。我這次回來,一個是看望你們,二是帶著衛紅認門認親。我們已經做好了打算,明年一起考大學,這些年我的功課都沒放下,衛紅成績也很好,考大學我們很有把握。到時候帶著我媽回來,咱們全家都能真真團圓了。”
由於當年的事情,他們母子被迫和家裡脫離關係遠走他鄉,爺爺奶奶和兩位伯父都心有愧疚,覺得對不起他們母子。
郭向北這番話就是想把事情說明,不然他們心中不自在。
爺爺奶奶滿臉欣慰,連聲說著好好好。
但是這些話也讓眾人表情變得複雜起來。除了十幾個小孩子吃的滿嘴流油毫不在乎外,大伯二伯和兩個伯母麵露憂愁,四個兒媳婦更是臉色突變,連吃飯的心情都沒了。
李衛紅似乎也覺察到了什麼,看了郭向北一眼,低頭默默吃飯。有些事其實郭向北已經提前給她說了,當時沒覺得怎麼樣,反正一切有男人做主,現在坐到這裡才能感覺到幾個妯娌看她的那種眼神和無形的壓力。
她明白,那是一種排斥和不情願。
房子,果然在哪裡都是影響家庭團結的最大因素。
郭向北心中歎息,他很想現在就將房子的問題說個明白,但卻知道不是時候,還是等吃完飯後再說吧。
爺爺奶奶不住的給他夾菜,關懷備至,喜愛有加,大家也都熱熱鬨鬨和和氣氣,但熱鬨的氣氛卻莫名有些微妙不安。
上一世,王大花就是依仗一家人愧疚在家裡搞風搞雨,再加上大哥郭偉良出了事,整個家裡雞犬不寧。最後老爺子讓全家湊了些錢給他們買了房子,讓他們出去住,漸漸的親情也淡漠,爺爺奶奶走後,關係徹底疏遠。
這座小院七百二十平方,南北五間房,東西四間房,一共九間房。
當年郭向北一家占了東邊兩間加南邊門口一間。二伯一家西邊兩間加南邊一間。大伯和爺爺奶奶共住北邊三間正房,當時也說好爺爺奶奶去世後三間全給大伯家。
時過境遷,家裡的人口增長太快,曾經寬鬆的住所如今已經變得擁擠。
大伯家現在加上女兒女婿一家十五口人,二伯家十一口,再加上兩個老人,這個院子現在住了二十八口人。
平均一間房住了三口人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