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李非回到府中,在床上輾轉難眠,他心裡明白,屈海那些話絕對不是醉話,而是有感而發。身旁的牛淺淺覺察到李非有些異樣,便輕聲問道:
“相公是又遇到什麼煩心的事了嗎?”
李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想了許久才幽幽說道:
“夫人,你怎麼看家父李適之?”
“為何突然提起此事?我不知道你們男人如何去想,在我看來,家翁也算是個人傑。那個時候,國政不綱,民不聊生,所以民心思變。先聖謂之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個國家的根基便是民心,家翁之舉,也算是順應了一些民意。”
“那安祿山呢?”李非追問。
“實為亂賊,借救世之名禍亂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相公憑一己之力,剛使得大唐政通人和,卻因他再入亂世。”
夫人雖然這麼說,但在李非心中,這個世道從來沒有太平過。看李非沒有回答,牛淺淺便接著說道:
“我隻是一個女流,未經政事,見解過於粗淺,但這世間之事,大抵都繞不過天道輪回。此前和玉真公主閒聊時,她便說過,凡夫俗子悟道而得長生,但大道至簡,古往今來那麼多帝王先賢,難道沒有一人悟道嗎?隻是紅塵世俗,羈絆太多,難以守住道心而已。相公做任何事,隻要你認為是對的,思慮周全,那便是你的道心,道心不穩,則萬事不可成反受天降責罰。”
牛淺淺飽讀詩書,極為聰慧,一席話讓李非好似有了種通透之感。
順天意,守道心,這大千世界,時局變幻,一切當隨心而動。
可,自己的道心到底是什麼?
自從進了皇城,萬事紛雜,曆經生死磨難,自己的初心一直都是為了大唐繁盛,從未變過。如今回頭再看,卻難以評述功過。看似為了大唐殫精竭慮,但在他人眼中卻是另一番光景。太上皇認為自己逼反安祿山,又趁機幫肅宗奪了皇位;高力士認為自己背叛了玄宗,從當初的能臣淪落成了弄權佞臣;朝中群臣認為自己借通神之名高高在上,致使天威旁落;到如今肅宗認為自己借神明攜私欲,又染指兵權,用心險惡
安寧與紛爭,好似都是因為自己而起,或者說,都是因為那個夢中的神明。
李非在心中思緒不斷的對撞和糾纏中,直到窗外微白方才沉沉睡去。
次日剛到政事堂,屈海便給李非遞上了一封書信,是從綿州發來,李非打開才知,是李泌所寫。
李非看完,隨手將書信遞給了屈海,一旁的郭子儀也湊了上去。
“不可能吧!”兩個人幾乎同時說道。
信中說,史思明派密使潛入綿州,向肅宗獻上了一份降書,表示可以放棄攻打梁州,接受大唐招安,但提出了幾個條件,要求敕封節度使,十年內不納賦稅,不得削減他的兵權,封國公,賜封地。李泌問李非什麼看法。
這個時候,史思明竟然突然歸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李非三人同時想到了一種可能,就是史思明已經得到了安祿山危殆的消息,所以趁勢撈些好處,保住他的勢力。
“右相您怎麼看?”郭子儀問道。
李非也很矛盾,他不相信史思明真的想要歸順,對於現在的形勢來說,再要打下去,大唐也確實難以為繼,隻要停戰,那便是最好的結局,可史思明若是為了韜光養晦,那就等於養虎為患。想了一會兒,李非說道:
“以我之見,史思明並不是歸降,而是勸降。”
“誰人能勸降史思明!?”郭子儀不可置信的問道。一旁的屈海心中清楚李非的想法,在一旁默不作聲。
“郭將軍,你覺得呢?”李非反問。
“左相?可史思明為何能聽他的?”郭子儀依然不解。
“我們暫且不論,聖上現在應該還不知道安祿山將死的消息,我們要準備起草奏章,稟報長安之圍解除的消息了。”
“那我們寫不寫安祿山傷重,即將不治?”郭子儀問。
“來不及了,這個暫且不表。”
李非說完,直接去到書房,不多時便將一份奏章交給了屈海,並叮囑道:
“此為密旨,八百裡加急送去綿州。”
屈海和郭子儀都想知道李非裡麵寫了什麼,但李非已經說了是密旨,也就無從查問。
接著,李非又指派郭子儀率兵五萬,沿著安祿山退兵的道路,一路推到中都蒲州,並在蒲州重新駐紮,密切關注洛陽的動向。又寫信給封常清,讓他不管新兵與否,集結兵力反攻睢陽,儘快收複失地。一切安排完畢,這才對屈海說道:
“趁這個時間,儘快擴充火槍隊,越多越好。東市宅院那些錢,全部交由你花銷,派人出城搜集硫磺木炭硝石運往長安,開始囤積火藥。”
屈海聞聽兩眼放光,沉聲說道:
“右相威武!”
+++++++++++++
下輩子
李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史書中記載的變化翻天覆地,這還是李飛第一次看到有如此之多的變動,廣度和深度和以往都不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