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江東去_三國之劉備軍師_思兔閱讀 

7 大江東去(1 / 1)

三國之劉備軍師!

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舞台,這裡曾經走過一批個性張揚的英雄。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曆史。三國,究竟是英雄的傳奇,還是智者的比拚?穿透演義迷霧,縱覽曆史風雲,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大江東去。

易中天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從今天開始我們講三國。三國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是一個苦難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我們知道自從秦始皇兼並天下,我們這個地方就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秦漢兩朝都是統一的國家,而到了東漢末年,西晉統一之前,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國。曹操曾經有詩寫這個時代,說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一千裡之內都聽不到雞叫。但同時它又是一個英雄的時代,為什麼呢?因為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在這樣一個時代有很多人為了國家的重新統一付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比方說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儘瘁的諸葛亮,風流瀟灑的周瑜,堅忍不拔的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

就說周瑜吧,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聽過三國評書,看過三國戲劇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周瑜是個氣量狹窄的人,因為我們記住的是“三氣周瑜”的故事,我們記住的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所謂名言,我們記住的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頭禪了。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周瑜是一個非常忠誠而又英雄的人物,他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孫策任命為建威中郎將,開始建功立業。而且也就是在這一年,和他同齡的孫策和他一起迎娶了當時有名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可以說,周瑜這個人是少年得誌,春風得意,他人長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當時“吳中呼為周郎”,“郎”這個字的本意就是小夥子,但這個時候呼郎有讚美的意思,當時吳中這個地方的人把孫策叫為孫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譯過來就是孫帥哥、周帥哥。

後來蘇東坡寫赤壁詞的時候說到他的時候,那也是流露出那種敬佩和欣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羽扇綸巾是什麼意思呢?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綸巾就是青絲做的頭巾,這個服飾原本是平民的服飾。我們知道漢代,還有漢以前的周代,貴族和官員是要戴帽子的,戴冠,所謂峨冠博帶,乃漢官威儀,高高的帽子、寬寬的衣服這是漢代官員的官服。但是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貴族和官員開始平民化,喜歡穿平民的服飾,那就像現在美國總統穿牛仔褲一樣,這是一種酷,是一種瀟灑;如果是一個軍事將領,頭上帶著青絲做的頭巾,手上拿著鵝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將風采。當然,文學家的話也未必完全靠得住,所謂“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那是誇大了一點,沒有那麼瀟灑了,戰爭畢竟是一件殘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但是蘇軾這樣說,是想著力塑造周瑜這個人的英雄形象。

所以你想,周瑜這個人,二十多歲就當了建威中郎將,就娶了當時最美麗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謂戰場、官場、情場,場場得意,他怎麼會去嫉妒彆人呢?這彆人嫉妒他還差不多,所以有時候我讀蘇東坡的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我還有那麼一點嫉妒呢。事實上曆史上的周瑜氣量是很大的,陳壽的《三國誌》說他是“性度恢廓”,同時代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乾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什麼叫“雅量高致”呢?一方麵氣量很大,另一方麵品德很好。所以把周瑜說成是個氣量狹窄的小人,這是冤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前線總指揮,這場戰爭是他指揮的,而且在指揮這場戰爭中周瑜表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劉備都不敢小看。所以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都跑到孫權那兒去說周瑜的壞話,而曹操和劉備也都是非常欣賞周瑜的,但是因為利益所致,敵對陣營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敵人,好在孫權沒聽他的。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三國故事千古傳唱,《三國演義》更是鮮活生動,但故事和演義畢竟不是曆史,曆史上的周瑜為什麼和我們印象中的形象如此遙遠?戲劇形象中的曹操為什麼是白臉奸臣?為什麼我們對三國這段曆史既熟悉、又陌生?這些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曆史,尤其是三國這段曆史,有三種形象。第一種是史書上,主要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是我們曆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形象我稱之為“曆史形象”。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曆史形象不等於曆史真相,因為正史所載也未必可靠,對三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冊子,叫《三國史話》,多次就提到《三國誌》《後漢書》等等記載未必可靠,因此我們隻能把它定位為史書上記載的、曆史學家主張的形象,這個叫做曆史形象。第二種就是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形象,比方說《三國演義》,比方說三國戲,這裡麵曆史人物的形象稱之為“文學形象”。第三種就是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甚至每個人個人心目中的曆史人物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民間形象是包括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那個形象的,實際上熱愛曆史的人,關心曆史的人,他對曆史上的人物都會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個形象,而且這個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後他往往不能接受彆的形象,如果你講的這個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樣,他就說你不對,他說你錯了,所以我們去看一部曆史劇,不管曆史電影也好,曆史的電視劇也好,總會有觀眾在下麵評論說,哎呀,這個曹操他不像啊!這個曹操不像,那個真曹cào你見過?沒見過,他為什麼能說不像,為什麼說你不對呢?因為他心目中有一個,這一類我們統統稱之為民間形象。

但凡曆史,就可能有這三種形象,而對於三國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為什麼呢?三國的曆史非常短,如果從東漢末年就是漢靈帝駕崩算起,算到西晉統一也不過是九十年,其中作為傳統的史書所正統紀年的魏,時間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後到了晉代,對於三國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各種史書的記載就已經不一樣了,就已經有分歧了。然後這種分歧隨著曆史的推進,由於種種原因,它越來越形成一種文學的和民間的形象。

*看來,但凡重要的曆史人物,都可能會有三種形象,而隨著曆史的久遠,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就被人們所認知。比如諸葛亮,提起諸葛亮,人們首先就會想到空城計,而說起空城計,就會展現出諸葛亮的軍事天賦。那麼,諸葛亮的空城計曆史上究竟有沒有發生過?易中天先生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文學形象是如何評價的呢?

諸葛亮的形象是文學藝術作品著力塑造的,這個塑造也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也是有來曆的。魏亡之後,對於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開始了,當然這裡麵有原因,有道理,這些原因、道理我們以後再說。在晉代有一個叫郭衝的人,這個郭衝大概是諸葛亮的一個鐵杆“粉絲”,他認為現在世上對於諸葛亮的推崇遠遠不夠,於是他就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現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諸葛亮的五件事情。這五件事情在後來裴鬆之為《三國誌》做注的時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駁斥,就是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麼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計,所以空城計它不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它是有來曆的,來曆在郭衝的這篇文章裡麵。郭衝說,當時司馬懿率兵來打陽平,諸葛亮當時手上沒有兵,就使了一個空城計,司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這樣一個故事。裴鬆之駁斥他的理由是什麼呢?是據考證,當時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根本就不在陽平戰場,這個人既然都沒有到這個地方,這件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呢?當然不可能發生了。但是這個故事它很精彩,所以我們的文學作品一說再說,我們的戲劇作品一演再演。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個文學藝術作品當中的空城計是怎麼回事兒。說是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手上無兵無卒,司馬懿大軍壓境,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開城門,四個城門都打開,派了一些老兵在門口掃掃地,然後自己帶了兩個小孩子,兩個童子,抱了一張琴,城樓上一坐唱卡拉ok。他怎麼唱的呢?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旌旗招展翻空影,卻原來是司馬發來的兵。然後他下麵唱說,你看,馬謖也不中用,他們將帥也不和,街亭也丟了,你司馬懿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貪得無厭又來打我,他說你來打就來打吧,我現在都準備好了,我現在街道已經打掃乾淨,準備你來屯兵,我已經殺了羊、煮了酒,準備犒勞你的三軍,你既然來了,你就進城來嘛,你在那猶猶豫豫地乾什麼呢,告訴你吧,我這屋裡隻有琴童人兩個,我這裡既無埋伏又無兵,你不要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最後那個戲劇當中的諸葛亮唱到來,來,來,請上城來,聽我撫琴。

司馬懿這個時候已經來到城下了,啊,這哥們兒什麼意思?邀請我上樓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啦,你吧我ok了!我才不上這個當呢,撤,撤軍了。這個事情,第一,我們前麵講了,裴鬆之已經說得很清楚,不是事實。第二點,它也不合邏輯。司馬懿為什麼不敢進攻呢?無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嘛,對不對,就那麼大一個城池裡麵能埋多少人呢?冷兵器時代,也不可能埋一個飛毛腿導彈,也不可能有什麼秘密武器,我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樓跟前了嗎,你不是看見他在那兒撫琴神色自若嗎,你不是聽見他琴聲不亂嗎,他不還跟你打招呼說來來來上城來聽我撫琴嗎,都聽得清清楚楚嗎,可見距離不遠,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一箭射下來不行嗎?第三點,按照郭衝的說法,或者按照羅貫中的說法,雙方兵力十分懸殊,有說司馬懿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十幾萬大軍的,你把這個城圍起來,你不是十來二十萬人嘛,你把它圍起來,圍它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乾嗎調頭就走呢?這個事情裴鬆之當時做注的時候都已經說了嘛,裴注說得很清楚,他說你可以把它圍起來嘛,為什麼要走呢?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至於其它的,比方說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什麼借東風,這都是曆史上沒有根據的,沒有記載的。

實際上諸葛亮他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甚至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麵,他的貢獻也主要是第一,為劉備集團製定了一個戰略規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第二個,促成了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的聯盟;第三個,最重要的是劉備去世以後,治理蜀國,他治國的才能是非常傑出的。但是相比較而言,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國才能的,陳壽是有一個評價的,陳壽說諸葛亮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乾,優於將略”,我認為陳壽這個評價是客觀的。但是在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當中,他就成了一個軍事天才了,神機妙算,而劉備集團的那些大將,關羽也好,張飛也好,趙雲也好,黃忠也好,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諸葛亮將令一發,他們帶著人就走,乾嗎去不知道,到地方再說,到地方掏口袋,掏出一個口袋,軍師這麼說的,錦囊妙計,這個就是把戰爭當兒戲了。還有借東風,按照《三國演義》的描寫和戲劇舞台上的表演,穿著道袍,光著腳丫子,披著頭發,手上拿把劍,這不該是他的形象。所以魯迅先生說《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是什麼意思呢?妖人,不是妖精、妖怪。妖精、妖怪、妖人有什麼區彆?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裝神弄鬼的叫妖人,就是神漢、巫婆。當然,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他這個妖人形象也是裝出來的了。但是沒有必要,當時孫、劉對抗曹操的時候應該還是同心協力的,至於後來為了爭奪荊州他們再發生戰爭,那是後來的事情。所以把他描繪成這樣一種妖人形象是不合適的。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帥哥,史書上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八尺是漢尺,漢尺的八尺合現在的五尺五寸,相當於一米八四。而且諸葛亮出山的時候隻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大家想一想該是一個什麼形象。所以文學形象和曆史形象它是有距離的。

*《三國演義》取材於正史,但許多情節和人物活動卻是在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得以豐富和發展,像以上分析的諸葛亮的空城計和借東風等,隻不過是文學家的藝術想象而已。所以曆史形象並不等於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比如說關羽,就已經成為民間信仰的代表,那麼,民間為什麼要崇拜關羽?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待關羽的民間形象的呢?

民間形象往往和文學形象它也有距離,比方說關羽,關羽的文學形象已經不同於曆史形象了,民間形象就更怪了。我們知道民間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間信仰在文學作品中多半取材於《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沒有以《紅樓夢》為信仰對象的,比方說我們民間把劉備奉為編織業的祖師爺,把張飛奉為屠宰業的祖師爺,把宋江奉為強盜的祖師爺,把時遷奉為小偷的祖師爺,沒有聽說把賈寶玉、王熙鳳奉為什麼祖師爺的,所以可見《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是超過《紅樓夢》的,那麼民間把關羽奉為什麼祖師爺呢?奉為剃頭匠的祖師爺。這個事情就有點怪了,關羽生前也沒有剃過頭啊,我們知道關羽是漢代的人,漢代是留全發的,不剃頭的,剃頭是清代的事情,清代把前麵頭發剃一半,後麵梳一個辮子,清代才有剃頭匠,關羽怎麼會變成剃頭匠的祖師爺呢?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但是關老爺手上的刀那是殺人的,那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後來我想起清代有一家剃頭鋪門口有一副對聯叫做“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這個口氣倒像關羽。

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奉關羽為財神爺,你看現在我們很多民營企業、個體戶家裡供的誰呢?供的關羽。這關羽他是一個將軍,你說他是戰神嘛這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財神呢?這當然有原因,我們以後再說。但是我覺得如果關羽可以變成財神,那他也可以變成愛神,供奉在婚姻介紹所,為什麼呢?據《三國誌》裴鬆之注引《蜀記》,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這個故事在《華陽國誌》這本書裡麵也有記載,這個女人是呂布手下的一個人的妻子。當時曹操要打呂布,關羽就跟曹操去講價,說把呂布滅了以後,那個女人你要讓她嫁給我,曹操說可以啊。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不是關羽對曹操不太放心,怕曹操忘了,老去提醒曹操,打仗之前他又去提醒曹操,曹操一想,呃,什麼樣的女人能讓關羽如此動心呢?我看看去。這一看完蛋了,曹操看上了,近水樓台先得月,他先弄到手,弄得關羽非常鬱悶。曹操這個事情做得確實是不地道,你怎麼能這樣做事情呢?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國曆史,每個人也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點評三國人物。《三國演義》中對英雄人物的刻畫淋漓儘致,民間傳說中對他們的英武更是津津樂道。那麼,麵對曆史、文學和民間這三種形象,在今後品讀三國曆史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

第一個我們還是要弄清楚曆史形象,對於三國來說,我們要讀的是這樣一本書,就是陳壽的《三國誌》,陳壽是四川南充人,在西晉統一中國之後五年他就完成了他的這部不朽的史學著作《三國誌》。陳壽是一個治學很嚴謹的人,因此它雖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他都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甄彆,但凡他認為不可靠,或者存疑,或者靠不住的,他一般地說是不會寫進他這本《三國誌》的。因此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三國誌》非常的簡略,所以過了一百三十年,有一個山西聞喜人叫做裴鬆之的為陳壽的《三國誌》做了注。而裴鬆之的這個注和一般人做的注是不一樣,一般人做注是做一些名詞解釋,或者標一下這個地名是在哪裡,這一年是怎麼樣;裴鬆之不是這樣,裴鬆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史料,包括陳壽看過不用的,也包括陳壽沒有看到的,他把它收集起來,注在陳壽的原文後麵,這就大大地豐富了三國的史料。而且裴鬆之在引用這些材料的時候他也進行甄彆,他覺得可靠的他就注上去,他覺得靠不住的他也注,但是發表他的觀點,說這一條恐怕靠不住,理由是什麼。如果有很多材料,這些材料是矛盾的,裴鬆之又得不出結論來,他怎麼辦呢?存而不論,就是把這些不相同的材料他並列地注在後麵,讓讀者自己來思考。這是一種非常值得學習的治學方式。

第二我們就是要來看文學形象,文學形象雖然不等於曆史形象,但是文學形象也是有價值的。比方說《三國演義》,就在後世被視為兵書,視為軍事和政治的教科書。清人入關之前曾經把《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交給他們的親貴大臣們以便學習怎麼樣用《三國演義》交給我們的辦法來對付明王朝。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滿洲將軍認識了一個漢人,交為朋友,關係很好了以後他把這個朋友交來說你雖然是個漢人,但是我覺得你也是個好人,來來來,你到我房間裡麵來,我給你看個內部文件,機密的哦。打開一看,《三國演義》。確實《三國演義》後麵有很多人效仿,錢鍾書先生就談到這個空城計的問題,有誰誰誰誰都學來使空城計,因為錢鍾書認為空城計這個計策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麼叫做“不欺售欺”呢?就是用不欺騙來推銷欺騙,就是我明明白白告訴你,我這裡隻有琴童人兩個,我是既無埋伏又無兵,你來嘛,我越說真話他越不相信,所以叫做“不欺售欺”。毛宗崗父子在批《三國演義》的時候也談到這個問題,毛宗崗父子說,隻有小心謹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膽的事,也隻有小心謹慎的人才敢做大膽的事,因為人們都記住了他平時的小心謹慎,他偶然大膽一回誰都不相信,所以他能成功,他是一種心理戰。它是有道理的,也是給我們有啟發的。但是錢先生的文章裡麵引用了魏禧的話,魏禧說這個所謂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得看情況,不是可以亂用的,他也就是碰上了個司馬懿是個知識分子,是個讀書人,這知識分子、讀書人最大的問題他就是想問題複雜,有時候書讀多了也是不好,老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他老在那琢磨它怎麼回事啊,他說,如果碰上一夥強盜,一夥毛賊,一夥山大王,還想那麼多?老子進去再說,管他娘的,進去怎麼樣呢,諸葛亮抓走了。所以即便是文學形象或者是民間形象,我們來琢磨它、研究它也是很有意義的。

那麼我們要怎樣來琢磨和研究這三種形象呢?錢穆先生說,讀曆史有兩種意見,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曆史,這個叫做“曆史意見”;第二種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曆史,這個叫做“時代意見”;那我個人認為還有一種看法,就是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曆史,這個叫做“個人意見”。所以,對於曆史來說它有三種形象曆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它也會有三種意見曆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三種意見,三種形象,我們把它結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品讀三國。我們品讀三國,就是想把觀眾們帶回那樣一個英雄輩出、波瀾壯闊的曆史。

這又使我們想起了蘇東坡的詞“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們也想起宋人張升的詞“多少六朝興廢事,儘入漁樵閒話”,其實“儘入漁樵閒話”的又何止是六朝興廢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曆史的,正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今後的節目裡,我將和觀眾朋友們一起笑談三分,品讀三國。那麼,從哪兒說起呢?我想,還是從那個曆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爭論最大的人物說起吧,就讓他引領我們走進那個原本就很複雜,而又波瀾壯闊的曆史吧!請看下集——真假曹操。



最新小说: 北漂的最後一年 求生:魔法災變世界 破書 穿成癡傻小姐後我嫁給了未來權相 無敵宗門:從召喚諸天強者開始 鬥羅:邪眼龍神,多女多福 我真的有在努力當死神啊! 民國鄉村往事 七零之因你而來 詭界崛起,從獵物到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