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匪夷所思的現象——宮廷秘聞篇_世界未解之謎全知道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世界未解之謎全知道 > 十二 匪夷所思的現象——宮廷秘聞篇

十二 匪夷所思的現象——宮廷秘聞篇(2 / 2)

31日淩晨零時30分,汽車行至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阿爾瑪橋下公路隧道時突然失去控製,撞在隧道中央的一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車被完全撞壞,多迪和司機亨利·保羅當場身亡,戴安娜與她的保鏢身負重傷。記者們追蹤而至,但他們沒有對傷者進行搶救而是圍在汽車殘骸周圍,舉起相機從各個角度拚命拍照。戴安娜後來被火速送往醫院救治,追蹤戴安娜的七名攝影記者隨即被警方拘留。淩晨4時,戴安娜因胸部大出血在醫院逝世,年僅36歲。當晚,她的遺體在查爾斯王子和她兩個姐妹的護送下由專機運送回英國。

戴安娜遇難事件使英法兩國為之震驚,巴黎警方迅速對戴妃死因展開調查。最初,人們認為是狗仔隊的追趕直接導致了車禍,戴安娜的死使媒體與記者成為人們指責的對象。戴安娜早就指責過英國媒體對她的騷擾,這次車禍可以說又是為躲避記者追蹤超速駕駛而造成的。更令人氣憤的是,車禍發生後,記者沒有對傷者進行及時搶救,反而忙於拍照搶鏡頭。就這樣,與戴安娜遇難車禍有關的九名攝影記者和一名報社摩托車手受到控告。最後,法院最高上訴法院作出判決,宣布這九名攝影記者和一名摩托車手殺人罪名不成立。但在另外一起訴訟中,這九名攝影記者仍需接受侵犯隱私指控調查,因為他們在車禍發生後對車內拍照已觸及人的隱私權。

1999年,法國地方法院裁定造成車禍的原因是司機保羅酒後開車以及超速駕駛,當時,保羅體內每公升血液酒精含量達到175克。但後來,不斷有人證實保羅早已戒酒,開車當晚並沒有喝酒。

2006年,英國警方以“交通意外,司機亨利·保羅酒後超速駕駛所致”這一調查結果,將此案終結。十多年來,戴安娜的死亡原因一直廣受懷疑。而那場車禍雖幾經調查,仍然留下不少疑點,很多人不相信那僅僅隻是一場車禍。

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85的英國人相信戴安娜死於謀殺。而謀殺論的具體說法更是五花八門。有人提出,是地雷製造商策劃的謀殺,因為地雷製造商們痛恨戴安娜積極推動的全球禁雷運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當然,更普遍的一種說法是,英國王室對戴安娜我行我素的行事方式早就心懷不滿,而戴安娜卻不想作出任何改變。

戴安娜男友多迪的父親穆罕默德·法耶茲曾公開表示,這是一場忠於皇室的人策劃的陰謀,並斥資5000萬美元捉拿凶手。這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堅信,是英國軍情六處的特工殺害了戴安娜。當年在車禍現場,曾發現戴安娜手上帶著一枚黃金鑽戒。法耶茲向外界透露,戴安娜和自己的愛子多迪已經準備訂婚,戒指是多迪送給戴妃的訂婚禮物。法耶茲還宣稱,當時戴安娜很可能已經懷孕,有人害怕將成為英國王位繼承人的威廉王子會有一個有著伊斯蘭血統的弟弟或妹妹,使王室的血統不再純正,因而采取了謀殺措施。穆罕默德·法耶茲曾要求法庭傳喚菲利普親王出庭,並以書麵質詢方式要求女王作證,但遭到拒絕。

那些堅信戴安娜是被謀殺的人,指出戴安娜的遺體在法國未經驗屍就作了防腐處理,目的就是為了掩飾懷孕的證據。驗屍最終在英國倫敦富勒姆殯儀館舉行,經理羅伯特·湯森見證了整個驗屍過程,但他否認戴安娜當時已懷孕。

除了懷孕問題外,司機亨利·保羅的血樣和真實身份,一直以來也是疑雲重重,成為謀殺論者質疑的焦點。有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亨利·保羅竟然是英、法兩國情報機關的雙料特工。那會不會是保羅受命與戴安娜和多迪同歸於儘呢?

戴安娜王妃的車禍裡究竟有什麼秘密呢?還是說它僅僅是一場車禍呢?一定有人知道真相,但不知道這個謎何時才能解開。

十三圍城中的那些事兒——權力鬥爭篇

■古羅馬政治家蘇拉隱退之謎

古羅馬執政官蘇拉出身社會底層,費儘心血登上權力的最高峰以後,卻突然宣布辭職,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隱居到他的一座海濱彆墅裡。

誰不想擁有最高的權力而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譽?誰不想居萬人之上,君臨天下?然而,在古羅馬,就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急流勇退,放棄了權力。這個人就是古代羅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蘇拉。他在通過奮鬥奪得最高權力以後,卻又自願放棄,歸隱海濱,成為一介平民。蘇拉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來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公元前138年,蘇拉出生於古羅馬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他自幼喜愛文藝,善於交際,擁有遠大的誌向,卻一直懷才不遇。30歲之後,他的人生時來運轉,經濟狀況大為好轉。後來,他投身軍隊,參加戰爭。由於勇敢善戰,又富有謀略,他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民族英雄。

在蘇拉50歲的時候,東方的本都國王反叛,元老院決定出兵東方。但在軍隊統帥人選一事上,蘇拉與馬略競爭激烈。蘇拉在元老院的支持下當選為執政官,後又經過與馬略的兩次鬥爭,終於建立了他的獨裁統治。蘇拉的權力欲很強,為了終身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他不惜踐踏民主傳統,強奸民意,威懾元老院,最後終於取得終身獨裁官職位,集立法、行政、司法、經濟、軍事等大權於一身,達到人生輝煌的頂峰。蘇拉為了確保自己的終身獨裁統治,進行了種種“憲政改革”。他取消了民眾大會的否決權,削減了保民官的權限,把自己的大量親信安插在元老院。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的羅馬,蘇拉就是一切,整個國家都是他的。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蘇拉在取得終身獨裁官的第三年,突然宣布隱退,放棄了一切權力,最後竟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回到他的一座海濱彆墅隱居,從此與世無爭,成為一個謎一樣的人。他曾經為爭奪最高權力赴湯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墮落、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生命為代價。而正當他的權勢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自願放棄了這種最高權力,這是為什麼呢?

關於引退的原因,蘇拉本人沒有說,他隻是靜靜地隱居在海濱。據說,當他決定放棄最高權力的時候,曾在廣場上發表過一次演說。他在演說中提出,如果有人質問他的話,他願意說明辭職的原因。可是,在那種情況下,絕不會有人敢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質問他。蘇拉辭職以後,一個青年曾當麵辱罵他。蘇拉竟然默默忍受了這個青年的辱罵,但他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青年將使以後任何一個掌握這個權力的人都不會放棄它了。”

由於蘇拉本人並沒有說明引退的原因,人們紛紛猜測。有人說他在三年獨裁統治後突然良心發現,還政於民是明智之舉;有人說他是由於改革遇到阻力,成功無望而急流勇退;有人說是他在滿足權力欲望後厭倦戰爭、厭倦權力、厭倦羅馬而向往田園生活,才歸隱海濱;更有人認為是他患了嚴重的皮膚病,無法親理朝政而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政權。種種原因隻是人們的猜測,真正答案隻有蘇拉自己清楚。他既然放棄了權力,就不想再作任何解釋了。

蘇拉從一個權傾一時的最高權力者到默默無聞的平民,從鉤心鬥角的宮廷到與世無爭的海濱,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轉變呢?這其中的滋味,隻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了。公元前78年,蘇拉因腸出血而死去,永遠地帶走了事情的真相,給後人留下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羅馬城是被尼祿所燒嗎

尼祿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僅弑母殺兄,還曾經燒毀了羅馬城。然而,據他聲稱,自己並沒有犯下如此罪行,可人民相信他的話嗎?

公元64年7月18日,對羅馬城來說是個災難的日子。這天傍晚,在羅馬城內圓形競技場附近,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大競技場位於台伯河的東岸,在羅馬城的西南部,堆滿了帳篷等易燃物品。因此,火勢一發不可收拾。再加上起火的這幾天刮西南風,更是助長火勢。當火神吞沒大競技場之後,竟然又往左右延伸出兩股火勢。左邊一股向凱旋大街燒去,接連著的凱旋門、布匿戰爭與高盧戰爭紀念牌坊及神殿等,都在刹那間化為烏有。而右邊的這股火勢,則燒毀了帝國政府官衙以及其他高樓大廈,那些四通八達的街道、商店及民房,也都化為灰燼。結果全城幾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大火一連燒了六天七夜,羅馬全城皆為焦土。

這一場大火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曆史懸疑。然而,大多數的人都相信,這是一場人為縱火的案件,而尼祿皇帝是最大的嫌疑者。作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為什麼要放火燒掉自己的城邦呢?這實在讓人有些不能相信。但從大火發生時尼祿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的確是唆使縱火的最大嫌疑者。

據當時流行的傳聞說,這次大火是尼祿下令放的。尼祿是羅馬曆史上的一個臭名昭著的暴君,他驕奢無度,弑父殺母,縱情享樂,揮金如土,致使羅馬國庫積存耗損一空,財政枯竭。他還任意搜刮、沒收富人的財產,使得帝國各地和各階層都對他很不滿。

據說,尼祿不喜歡羅馬城舊的建築和那些曲折狹窄的舊街道,想按照自己的意圖來重新建造羅馬城,擴建自己的皇宮。然而,都城皇宮的周圍都住滿羅馬平民,難以開工建造。因此,尼祿命人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去縱火,以遂其所願。據說當羅馬變成一片火海時,有些人甚至看見他站在高塔上穿著戲裝,麵對下麵一片火海,彈奏著裡拉琴,演唱他那關於特洛伊陷落的民謠。

火災之後,尼祿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了金碧輝煌的“黃金之屋”。在這座“金屋”裡,除了宮廷建築中必不可少的金堆玉砌之外,還有林苑、田園、水榭、浴場、水池和動物園。整個宮殿內部用黃金、寶石和珍珠裝飾,餐廳的天花板都是用象牙鑲邊,尼祿對此十分滿意。

火災發生後,整個羅馬城義憤填膺,開始把矛頭指向尼祿。尼祿聽聞有人懷疑是他暗地縱火,為了不使傳言擴大,便宣稱這場災難是基督徒所為。於是,他下令逮捕基督徒,公開地將他們殘酷折磨——釘十字架、披獸皮讓惡狗咬死、將他們釘上柱子作為蠟燭。但是,尼祿殘酷屠殺基督徒的行為最終引起羅馬人民的反對。

尼祿在火災後的言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把更多的縱火疑點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尼祿是不是羅馬大火的縱火者,曆史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

古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認為是尼祿放火燒了羅馬城,他描寫道“當大火吞噬城市時,沒有人敢去救火,因為有一些人不斷發出威脅,不許人們去救火;還有一些人公然到處投火把,他們說自己是奉命這樣做的。”這些在大火中行為怪異的人很可能就是尼祿的親信。另一位曆史學家則記載“幾位前任的執政官在自己的莊園上,發現尼祿的侍從拿著麻屑和火把,根本不敢上前捉拿他們。”古羅馬的史學家們幾乎一致指控是尼祿為了重建羅馬城而縱火焚城的。

還有人認為羅馬城的火災是一次天災,不能因為尼祿是一個品行很差的皇帝,就認定他是羅馬大火的縱火犯。

公元68年6月9日,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尼祿自殺身亡。隨著尼祿的死去,羅馬城的大火成了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了。或許將來有一天人們能從曆史的陳跡中找到新的線索,從而解開這個謎。

■彼得大帝遺囑是真是假

彼得大帝在臨死之前擬定了一份俄國發展的藍圖,可這份遺囑究竟真的是彼得大帝的臨終旨意,還是有人杜撰出來的呢?

彼得一世(16721725),俄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沙皇,馬克思曾稱他“雄才大略”。他在俄國曆史上被尊稱為“大帝”。他在執政時期(16891725),大力倡導改革,積極仿效西歐,使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麵非常落後的俄國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為俄國建立了無數的豐功偉績。

彼得大帝去世於1725年,幾乎從他去世之日開始,歐洲一直謠傳他曾經立下了一份長篇的遺囑,指示他的繼承者和子孫們繼續他的未竟事業,還特彆指明了俄國在未來的數個世紀裡,在對外關係和軍事用兵方麵應該注意的問題。

1836年,法國人德奧出版了一本回憶錄。這本回憶錄的問世在當時引起一陣騷動,而引起騷動的原因則是書中所披露的一份所謂的《彼得大帝統治歐洲的計劃》。計劃大致是這樣的(1)使俄國長期保持戰爭狀態;(2)羅致人才;(3)參與歐洲事務;(4)瓜分波蘭;(5)征服瑞典;(6)王室聯姻;(7)與英國結盟通商;(8)沿黑海、波羅的海分向南北擴張;(9)挺進君士坦丁堡與印度;(10)對奧地利行使某種保護;(11)挑動奧地利與歐洲各大國作戰;(12)全麵統治希臘;(13)利用法奧中的一個製服另一個;(14)征服日耳曼和法國。

德奧為什麼能拿到彼得大帝的遺囑呢?原來,他是伊麗莎白女皇最寵愛的男人,在俄國的宮廷內部享有相當大的特權。他不僅可以隨意進出皇宮,還可以任意翻閱曆代沙皇的機密檔案。據德奧在回憶錄中記述有一年夏天,他在聖彼得堡沙皇彆宮內的檔案文件中,意外地發現了《彼得大帝統治歐洲的計劃》。據說,這份計劃書是彼得臨終時當做遺囑留下的。德奧欣喜若狂,馬上一字不漏地抄錄了一份。1757年,德奧將該抄錄件呈獻給法王路易十五。這份文件極具價值,而路易十五卻沒有把它公之於世,不知原因何在。後來,德奧回憶錄的出版才使它為世人所矚目。

可是,這份遺囑究竟真的是彼得大帝的臨終旨意,還是德奧杜撰出來的呢?當事人已經去世,答案也無從知曉。

一般認為,所謂的“彼得大帝遺囑”隻是杜撰出來的。據史料記載,1724年冬,彼得大帝在巡視完芬蘭灣後,得了急性肺炎,一病不起。第二年的1月7日下午,彼得大帝預感不久於人世,就想留下遺囑傳位。可僅僅提筆寫了“將一切傳位”這幾個字,他便昏迷過去,於次日淩晨與世長辭。既然他都來不及指定新的皇位繼承人,又怎麼可能寫下這麼長的一份有條不紊的文件呢?

在俄國的有關曆史記載中,也從未提到過彼得大帝留有任何遺囑。在德奧披露“計劃”後,俄國的曆史學家遍尋曆代沙皇的檔案,始終未能找到“計劃”的原件。另據記載,在德奧將《彼得大帝統治歐洲的計劃》呈獻給路易十五的40年後,一個流亡法國的波蘭將軍也曾向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政府提交一份名為《俄羅斯擴張計劃概要》的文件,而文件的內容與德奧呈獻給路易十五的完全相同。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另有蹊蹺?

如果彼得大帝泉下有知,能否為他的後代們揭開這個秘密呢?然而,彼得大帝已經故去了,遺囑的謎底將是永遠無法揭開的。

■法國大革命領袖丹東叛國之謎

丹東為法國大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就是這樣一個政府要員,最後卻以“叛國罪”被送上斷頭台,其中的緣由誰又能說得清?

法國大革命時期,歐洲政治局勢複雜,諸多不安的因素威脅著新生的資產階級政權。一批波旁王朝的流亡貴族更是勾結國外封建反動勢力,伺機顛覆新政權。對此,法國共和政府始終對此保持高度的警惕,組建了著名的公安委員會和革命法庭,鎮壓敵人內外勾結的破壞活動,保衛法蘭西共和國的安全。

在國家安全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國內的政治鬥爭卻日益尖銳。在複雜的黨派政治鬥爭中,為了徹底打擊政敵,執政黨對凡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動輒就扣上“通敵”的帽子。到1793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這種政治鬥爭更是走到了極端,甚至連雅各賓派自己的領袖人物也難以幸免。喬治·雅克·丹東便是其中的犧牲品。

1759年10月26日,丹東生於奧布河畔阿爾西鎮一檢察官家庭。由於學習法律,丹東早年曾是一位律師。1798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開始參加雅各賓俱樂部,後來被選入議會,曾任著名的科爾得利俱樂部主席、共和政府的司法部長等職,與馬拉、羅伯斯庇爾一起並稱為雅各賓派的“三巨頭”,為拯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1793年6月,雅各賓派取得革命政權後,丹東主張對內實行法治,對外休戰議和,提倡寬大和人道。他的這些主張引起激進派羅伯斯庇爾、聖茹斯特等人的不滿和反對,致使雅各賓派走向分裂。由於與羅伯斯庇爾派的嚴重分歧,丹東逐漸變成雅各賓派的右翼,被排擠出救國委員會,回歸故裡,但不久再次複出。

丹東極力攻擊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公安委員會和社會保安委員會。因此,吉倫特派分子乘機利用丹東勢力準備發動政變,陰謀推翻雅各賓派政權。1794年3月30日夜,丹東與德穆蘭等人被救國委員會逮捕,被指控勾結米拉波,從王室領取賄金,圖謀劫持國王路易十六外逃,與吉倫特派結盟,主張對敵人和解與寬容,與可疑的外國人勾搭,個人財產急劇膨脹……4月5日,丹東以“陰謀恢複君主製顛覆共和國”罪被送上斷頭台,時年35歲。

丹東一案可說是疑團重重,撲朔迷離。那麼,他為什麼會被判處通敵叛國的罪名呢?這可能與他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急劇膨脹的個人財富有著密切的關係。

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了顛覆新興的資產階級政府,英國政府出錢包庇法國的流亡貴族及特務在法國從事間諜活動,偷取國家機密。早在17981790年有人誣陷馬拉一案時,丹東就被稱為“密探”、“英國間諜”、甘願“把自己賣給任何一個想收買他的人”等。後經科爾得利俱樂部向各區及製憲會議、市政廳發出為丹東辯解的陳情書,流言蜚語才稍微平息。然而,丹東大批的私人財產卻始終為人所懷疑。在1790年底,他還債台高築。到1791年,他不僅償還了所有債務,還購置了大片田產及新的住宅,與之前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說,丹東被捕後,在他的文件中發現了英國外交部給當時在巴黎從事陰謀活動的銀行家彆爾列格的指令信,要他向信中指定的一些人支付欠款,以作為效忠英國的報酬。人們懷疑丹東即是領取錢款者之一,否則信件怎麼會在他手上呢?因此,有人猜測,法庭在最後審判丹東時,認為他曾經與英國勾結,妄圖顛覆政府,最終判處他通敵叛國罪。

熱月政變後的1803年,一位保皇黨人潛回巴黎時被拿破侖當局抓獲。他在供詞中稱,丹東曾經參與劫持路易十六外逃的密謀,並以此向英國人索取高額酬金。後來,另一名保皇黨人的回憶錄中也有類似於此的記錄。1851年公布的米拉波與王室代理人馬克公爵的通信中曾提到“丹東收到三萬裡弗爾”,這更使丹東的名聲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是,差不多與此同時,也有人在為丹東辯解。1848年革命前夕,史學家韋爾奧梅精心收集資料,試圖證明丹東的財產是取之有道的。著名史學家米什萊在自己的著作《法國革命史》中稱丹東是“大革命的天才”、“法國人民的象征”。後來的第二帝國和第三共和國的一些曆史學家也紛紛著書撰文,來證明丹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丹東的形象大大改變了,他又重新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丹東究竟是不是英國的間諜?他究竟是否領取過效忠英國的報酬呢?事情已經過去200多年了,可能許多證據已經遺落他處了,這或許將是一段永遠無法了結的謎案。

■撲朔迷離的營救尼古拉二世的計劃

也許尼古拉二世至死都在謀劃逃跑的方案,可保皇分子一次次的營救,為何都以失敗告終呢?

1917年3月15日,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簽署了退位詔書。同日,彼得格勒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下達了關於逮捕尼古拉及羅曼諾夫家族其他成員的命令。3月21日,沙皇夫婦被捕,他們被押解到皇村,淪為階下囚。1918年7月16日深夜,烏拉爾州肅反委員會成員尤羅夫斯基奉命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五個兒女,還有四個仆役全部槍殺在監所。

從1917年3月21日正式逮捕沙皇到1918年7月16日將他處死,其間整整經曆了16個月。在此期間,從俄國的保皇分子到臨時政府的頭麵人物,以及一些外國使節,一直在想方設法營救尼古拉二世。

就在沙皇剛剛被捕之際,臨時政府的司法部長、負責領導警衛沙皇工作的克倫斯基便開始同英國大使布坎南秘密接觸,傳聞他們已經商定將尼古拉二世送到摩爾曼斯克搭乘英國軍艦出國。後來,又是克倫斯基做主將尼古拉二世轉移到托博爾斯克的。有人認為,把沙皇從這裡送境外不那麼惹人注目。十月革命勝利後,克倫斯基一夥作鳥獸散。

官方出麵搭救尼古拉二世失敗後,民間保皇分子的營救活動卻更為活躍了。早在沙皇身陷囹圄之初,就有一個名叫馬爾科夫第二的人網羅人馬,策劃闖入皇村劫獄救駕。沙皇被轉移到托博爾斯克以後,當地大主教格爾莫根與陸續尾隨而來的前宮廷人員、軍官及一些外國人策劃新的陰謀。據說,一直停泊在城外河中的“聖瑪麗亞號”帆船就是供沙皇出逃乘坐的。但是,未等河麵解凍,沙皇就被押送到葉卡捷琳堡去了。尼古拉二世被押到葉卡捷琳堡以後,叛軍集中兵力圍攻該城。當地蘇維埃搶在叛亂者救出“皇上”之前執行了死刑,營救沙皇的行動就這樣無果而終。

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營救計劃全都落空了呢?蘇聯方麵一直強調人民群眾在其中的重要性。他們指出,臨時政府就是在人民得知消息後群情激憤的情況下放棄送尼古拉二世經摩爾曼斯克出國的計劃的。在托博爾斯克,看守的士兵自覺地加強了戒備。後來,他們懷疑潘克拉托夫勾結陰謀者,便主動撤了他的職。在情況緊急時,鄂木斯克一支武裝赤衛隊趕到托博爾斯克。對此,參加營救活動的前宮廷法語教師、瑞士人日裡亞爾歎息不已。

其實,在整個監禁期間並非完全無希望營救尼古拉二世。當時,俄國政局極其混亂,看守衛隊幾經更換,而長期負責警衛的科貝林斯基和潘克拉托夫對沙皇一家十分同情。隻要有人活動,他們很可能會卷入營救行動。即使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後,監禁也相當鬆弛。可16個月過去了,保皇分子為什麼連一次嘗試性的營救行動也沒有呢?

很多人都認為,民間保皇分子中有很多人是投機分子,主要是借救駕一事撈取名利,所以不敢冒風險,結果一事無成。可事實上也有不少死心塌地的保皇派,比如許多人不惜花費重金,甚至冒生命危險千裡迢迢尾隨沙皇來到托博爾斯克,最後卻毫無動靜,個中緣由,顯然有待人們徹底揭開。

於是,有人認為症結在囚犯本身,責怪尼古拉二世優柔寡斷,態度消極,甚至被關在皇村時就曾給劫獄的馬爾科夫第二傳過話,要他暫緩行動。沙皇想由政府安排出國,因為那樣既體麵又安全。後來,他又一直堅持要選擇絕對穩妥可靠的方案。然而,這也是人們的猜測,實際上缺乏確鑿的證據。

雖然保皇分子曾經嘗試過營救尼古拉二世,但他最終還是死在槍口下,營救活動也就成了曆史陳案。至於營救行動為什麼沒有成功,也就不得而知了。

■希特勒的情婦吉莉·拉包爾因何而死

1931年9月中下旬,一個爆炸性新聞突然在德國納粹黨內迅速傳播開來希特勒的情婦、外甥女,年方23歲的吉莉·拉包爾開槍自殺了。頓時,整個納粹黨內沸沸揚揚,議論紛紛。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法西斯納粹黨頭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頭號戰犯,以他為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給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希特勒的一生給人們留下無數的謎題,其中他與自己的親外甥女吉莉·拉包爾的關係以及最後吉莉的離奇死亡,更是謎題中的謎題,至今仍未被解開。

吉莉·拉包爾是希特勒同父異母的姐姐安吉拉·拉包爾的大女兒,比希特勒小整整20歲。1928年夏天,希特勒在巴伐利亞邦靠近奧地利邊境的上薩爾斯堡租用了瓦亨菲爾德彆墅,請了他異母姐姐、孀居的安吉拉·拉包爾從維也納來替他管家。拉包爾太太帶來她的兩個女兒,吉莉·拉包爾和弗莉德爾。吉莉二十年華,一頭金發,麵容俊秀,聲音悅耳,性格開朗,很討男人的歡心。希特勒為吉莉的美貌所傾倒,不久就愛上了她。為博取吉莉的歡心,希特勒絞儘腦汁地討好她。1929年,希特勒在慕尼黑最時髦的攝政王大街租用了一套豪華公寓,他特地將九個房間中的一間單獨留給了她。在慕尼黑和整個南德的納粹黨人士中間,不可避免地傳開了黨的領袖和他外甥女的流言蜚語。一些人勸希特勒不要再在公開場合攜帶他的年輕情人,希特勒非常生氣。有一次因此而發生爭吵,他竟解除了伍爾登堡納粹黨區領袖的職務。

從當時看,希特勒是打算同他的外甥女結婚的。但由於希特勒對她的控製欲太強,不準她同任何彆的男人一起在公開場合出現,禁止她學音樂、學戲劇等她喜歡的事情,兩人經常發生爭吵。至於雙方的隔閡究竟因何而生,至今仍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這是由於兩人相互妒忌,彼此胡亂猜疑的緣故。吉莉對希特勒注意其他女性,尤其是溫尼弗雷德·瓦格納深感不滿。希特勒則懷疑吉莉同他的衛士艾米爾·莫裡斯關係曖昧,總是限製他們來往。當發現吉莉聽任艾米爾·莫裡斯向她調情求愛時,希特勒醋性大發,對吉莉暴跳如雷,從此禁止她與異性有任何交往。

1931年9月1日,人們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郊外發現了艾米爾·莫裡斯的屍體。據維也納警方傳來的公報說,他是被人用衝鋒槍殘忍地打死的,身上一共有21個槍眼。得到這個消息後,吉莉·拉包爾徹底地崩潰了。當天,她就準備去維也納,結果被希特勒蠻橫地拒絕了。

1931年9月17日早晨,希特勒有事要去漢堡。臨行前,他與吉莉在攝政王大街公寓內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但爭執很快就平靜下來。於是,希特勒按原計劃前往紐倫堡參加一個競選集會。誰知,剛過紐倫堡,他就接到赫斯的電話,說吉莉已中彈死在自己的房間裡。於是,他火速趕回慕尼黑,在半路因超速行駛,而收到一張罰款單。希特勒公寓的傭人回憶說,希特勒衝出拉包爾的臥室時神情沮喪,彆的事他們一概不知。

那麼,吉莉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事發後,巴伐利亞邦檢察官對此案進行了認真調查。法醫在驗屍時發現,吉莉躺在地板上,靠近睡椅,旁邊放著一支635毫米口徑的手槍,一顆手槍子彈穿透了她的左前胸,直入心臟。經過現場調查,沒有發現吉莉鼻子被打斷的現象,也沒有發現她死前受過強奸,因而判定吉莉是自殺身亡,排除了希特勒的嫌疑。不過,整件事情看上去並不是那麼簡單,特彆是艾米爾·莫裡斯的死。有人說,是希特勒派人下手殺掉這位情敵。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檢察官的判斷。在吉莉死後的許多年中,慕尼黑一直流傳著若乾吉莉被謀殺的說法。有的說她是被盛怒之下的希特勒槍殺的,有的說是被希姆萊打死的。他們之所以殺死吉莉,目的是要把希特勒和納粹黨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因為希特勒與其外甥女的曖昧關係曾在納粹黨內惹起不少流言蜚語,並已對納粹黨的團結及其領袖的個人聲望產生了影響。不僅是希特勒,而且整個納粹黨的處境都非常尷尬。要擺脫困境,唯一的辦法是將吉莉殺害。不過,上述說法隻是一種邏輯推論,缺乏有力的證據。

即使是那些與希特勒和吉莉都很熟悉而又相信吉莉是自殺的人,他們對吉莉自殺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釋。希特勒的攝影師霍夫曼認為,吉莉另有所愛。她之所以自殺,是因為她受不了希特勒的專製。希特勒的管家溫特爾太太則認為,吉莉是愛希特勒的,她的自殺是失望或灰心喪誌所致。也許隻有吉莉本人才清楚她究竟因何而死,也許還有希特勒。但即使這些人心中有秘密,他們也早已將它帶進了墳墓。

吉莉果真是自殺嗎?如果是的話,那她為什麼要自殺?如果不是,那又是誰殺害了她?為什麼要殺害她?除非發現確鑿有力的證據來說明吉莉之死,否則,曆史學家們仍無法對這一懸案作出符合實際的解釋。

■“國會縱火案”之謎

1933年2月27日晚,坐落在柏林共和廣場西側的國會大廈突然起火,這就是轟動世界的“國會縱火案”。那麼,究竟是誰潛入帝國議會大廈並把它付之一炬呢?

在1932年11月的德國選舉後,希特勒出任政府總理。但納粹黨在選舉中並未獲得壓倒多數的選票,隻占有議會32的席位。希特勒想實行魏瑪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授權法》,重新進行選舉。在魏瑪共和國的曆史上,《授權法》隻在1923年經濟危機時啟用一次。因此,希特勒上台後立即要求總統解散議會,定於1933年3月5日進行重新選舉。

當時,德國共產黨是議會中第二大黨,占有17的席位,並且堅決反對啟動《授權法》。希特勒要想占有議會多數席位,必須將共產黨打下去。因此,他大力宣傳德國正處於共產黨發動革命的關鍵時刻,隻有啟動《授權法》才能製止共產黨發動革命,否則德國就會處於共產黨的恐怖統治中。

國會大廈縱火事件發生後,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就以此為契機,嫁禍於共產黨人。案情發生僅半小時,希特勒的得力乾將、國會議長兼內務部長戈林就驅車趕到現場,並窮凶極惡地宣稱這是共產黨發動革命的信號。隨後,希特勒也趕到出事地點,並滔滔不絕地對記者說“這是共產主義者乾的!”隨著希特勒的一聲令下,早有準備的衝鋒隊員衝進現場,當場抓住了“縱火者”範·德爾·盧貝。

範·德爾·盧貝經過嚴刑拷打後,承認國會大廈是他縱的火,是為了反對納粹黨。根據《國會縱火法令》,希特勒於3月1日宣布共產黨意圖暴動,因此為非法。第二天,希特勒黨徒按照早已擬定好的名單開始大搜捕。3月3日,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台爾曼被捕。3月9日,共產國際西歐局負責人、保加利亞共產黨主席季米特洛夫等人被捕。緊接著,希特勒又頒布緊急法令,勒令解散除法西斯黨以外的一切政黨,取締工會及一切結社、集會。霎時間,白色恐怖籠罩了整個德國。

1933年9月至12月間,“國會縱火案”在萊比錫展開公審。但是,“縱火犯”盧貝在法庭上當眾表明,他從不認識季米特洛夫,也從未與其有過任何聯係。還有三個抓住盧貝的警察也否認在盧貝身上搜出共產黨員的黨證。審判的幕後策劃者們無可奈何,隻好叫納粹頭子戈林和戈培爾出庭作證,但也無濟於事,最後不得不宣布季米特洛夫等四人無罪釋放,但判處盧貝死刑。不管怎樣,納粹嫁禍於共產黨的陰謀還是宣告破產了。

後來,經過專門調查,“國會縱火案”原來是納粹黨人為尋找打擊共產黨人的借口而導演的一出醜劇。衝鋒隊長恩斯特等人事前從戈林住宅通向國會大廈的地下秘密通道裡運進汽油等易燃物,再唆使盧貝向國會大廈放火。同時,納粹分子也從秘密通道進入國會大廈,在議會大廳點燃易燃品。頓時,濃煙四起。就當盧貝在國會大廈內四處亂竄的時候,被當做縱火的替罪羊而被抓獲,並被誣陷為共產黨指派的縱火者。

德國國會縱火案的真相似乎已經清楚了,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是納粹分子誣陷共產黨的陰謀。但在1962年,一位名叫弗裡茨·托比亞斯的法學家在一本名叫《帝國議會大廈縱火案——神話和事實》的書中提出,放火焚燒國會大廈是荷蘭青年盧貝一個人單槍匹馬乾的,他既與納粹黨無關,也與共產黨無瓜葛,他是一位無所事事的無政府主義者。在事發的那天晚上,他悄悄地潛入國會大廈,用幾根木炭點燃了這座高大的建築物。在書中,托比亞斯作出這樣的結論這不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政治預謀,我們必須承認這一令人吃驚的事實。帝國議會大廈縱火案純屬偶發事件,是一個謬誤掀起了這軒然大波,並導致以後的迫害浪潮。

托比亞斯的結論引起軒然大波,史學界人士對此議論紛紛。英國、美國、荷蘭、聯邦德國的一些史學家對此觀點表示讚同,而瑞士、法國、聯邦德國的另一些史學家則對此結論持否定態度。長期以來,兩派史學家爭論不休,風波一直沒有停息。

由於兩派都沒有向對方妥協,所以,誰是國會縱火犯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但無論怎樣,納粹分子利用國會縱火案誣陷共產黨的陰謀已是不爭的事實了,曆史也還了德國共產黨一個清白。

■法國總統密特朗槍擊案之謎

有人竟然刺殺法國總統,此人一定是膽大妄為。可是,如果刺殺總統的是他本人呢?密特朗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弗朗索瓦·密特朗,1981年至1995年間任法國總統,是法國曆史上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也可以算得上是法國政壇上的常青樹。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其中天文台公園槍擊事件,就是他的政治生涯中影響至深卻又撲朔迷離的一段經曆。

1959年10月15日,《巴黎新聞》頭版頭條披露了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極端殖民主義分子準備暗殺一批主張談判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的人士,悲劇有可能在明天發生,殺人凶犯彆動隊已經越過西班牙邊境,黑名單已經確定。

當天夜裡,當時還是國會參議員的密特朗同幾個朋友用完餐後開車回家。路上,一直有一輛黑色轎車跟著他。為了防止意外,他把車快速開到參議院南邊的天文台公園,然後從車上跳下來,躲在路邊公園的花草叢中。正在這時,他的汽車遭到襲擊。事後,在汽車上找到了至少七個彈眼。

第二天,各大報紙都報道了密特朗遇刺一事,人們認為密特朗一定是極端分子所要暗殺的首要人物。一時間,許多人紛紛對他表示慰問,密特朗也因此成了“英雄”。

然而,事情隻過了一個星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天文台槍擊事件竟成了密特朗的一樁政治醜聞。前右翼議員羅貝爾·佩斯凱向記者宣稱,這起槍擊案是密特朗自己策劃、由他一手執行的。他是在核實密特朗已不在車內之後,才讓他的同夥阿貝爾·達於龍開槍的。佩斯凱還說,行動前,他曾於10月7日、14日和15日分彆三次會見密特朗,共同策劃,商定行動路線和方式方法。在佩斯凱的描述之下,天文台事件分明成了密特朗沽名釣譽的“苦肉計”。

而此時此刻,作為當事人的密特朗,除了矢口否認外,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無辜。密特朗說,事發前,佩斯凱確實三次悄悄見過他,但佩斯凱是來告訴他,從可靠消息得知,暗殺名單中密特朗名列榜首,叫他平日要小心提防。佩斯凱還出謀劃策一旦發現汽車被盯梢,千萬彆往家門口開,因為那裡無處躲藏,還是逃往天文台公園比較安全。佩斯凱還要密特朗保守秘密,因為他透露的是機密情報。一旦發生什麼事,請求密特朗不要向警察局報告。所以,發生槍擊事件後,密特朗真的信守諾言,事先沒有告訴任何人,事後也沒有告訴警方。因此,現在的密特朗是有苦難言,百口莫辯。

於是,密特朗頓時從一個受害者、“英雄”變成了一個政治騙子,成為政敵攻擊的目標。由於密特朗的政治主張一直與戴高樂對立,在1959年1月戴高樂就任第五共和國總統之後,密特朗的政治生涯轉入低穀。他先是丟掉了在前七年間曆任不同部長的優勢,然後還在國民議會選舉中丟掉了連選連任11年的議員席位。在1959年4月,他雖然再次當選為參議員,但其政治影響顯著變小。這時候出現的“天文台事件”醜聞幾乎斷送了密特朗的政治前程。

這起離奇古怪的天文台公園槍擊案,迄今一直是個沒有解開的謎。密特朗認為,有人即便不想置他於死地,至少是想使他名譽掃地。佩斯凱的口氣也變來變去,他於1959年11月4日,被指控參加議會爆炸案遭逮捕後幾年,坦白天文台事件的幕後策劃者是戴高樂派頭麵人物。不過,他拿不出真憑實據,一般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但同情密特朗的人都認為,此案是戴高樂派的情報部門操縱的,目的在於從政治上消滅第四共和國時期留下來的最危險的對手,而密特朗是首當其衝的人員。

堅強的密特朗並沒有向逆境妥協。經過短暫的歇息,他又開始向戴高樂政權提出挑戰了。在1962年11月法國的立法選舉中,他終於擊敗戴高樂派的候選人,再次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經過奮鬥,1981年,密特朗終於登上總統寶座,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夙願。1988年,他再次擊敗對手,蟬聯法國總統。年逾七十的密特朗,經曆了40多年的宦海沉浮,終於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並為自己奠定了在法國曆史中的獨特地位。1995年,密特朗下台。1996年1月8日,密特朗病逝。

■格瓦拉出走之謎

切·格瓦拉曾被西方媒體稱為“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吉訶德”、“拉丁美洲的加裡波第”、“塵世的耶穌”,究竟他為何要離開待他不薄的古巴和有著非凡人格魅力的卡斯特羅呢?

切·格瓦拉出生於阿根廷,後來參加古巴革命,成為古巴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領導人。後來他離開古巴前往非洲和拉美開展遊擊戰,最後在玻利維亞遇害。格瓦拉犧牲後,逐漸成為全球青年的時尚偶像,成為理想主義、革命和激情的象征。

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羅薩裡奧,後來參加了卡斯特羅領導的革命運動。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格瓦拉被政府宣布為古巴公民,先後擔任土地改革委員會工業部主任、國家銀行行長和工業部長等重要領導職務,在國際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1965年3月初,格瓦拉在長時間出國訪問之後回到古巴。3月15日,他向工業部工作人員彙報自己國外之行的有關情況,這是他在古巴公開場合的最後一次演講。此後,他就神秘地消失了。一時間國際上眾說紛紜,有善意的解釋,也有惡意的攻擊。直到幾個月之後,卡斯特羅在一次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宣讀了格瓦拉的告彆信之後,謎團才逐漸解開。原來,格瓦拉在1965年4月1日秘密前往剛果,重新開始自己的遊擊隊戰士生涯。後來,他轉戰玻利維亞,直到1967年10月被玻利維亞政府軍和美國中情局殺害。

格瓦拉在出走之前,擔任古巴的重要領導職務,可謂地位顯赫。他為何放棄這一切名利,甘願投入艱巨而且生死未卜的革命事業中呢?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許多格瓦拉的崇拜者以及研究他生平的學者們。雖然人們對他的出走原因進行了長期的探討,但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有人認為,格瓦拉之所以出走是因為他與古巴其他領導人在經濟建設和思想建設路線上存在著嚴重分歧。自新政府成立後,古巴在經濟建設和思想建設路線上一直存在著爭論。有的人主張不要過度集中,應該給國營企業一定的自主權,而格瓦拉則強烈主張實行嚴格的中央集權路線。卡斯特羅雖然一直避免參與這方麵的爭論,但他的觀點卻十分矛盾。他有時讚成精神鼓勵,有時讚成物質刺激。實際上,卡斯特羅默認和支持的是中央集權路線。因此,格瓦拉對此大失所望。從實際情況看,格瓦拉認同的經濟體製在實踐中也陷入困境。麵對古巴經濟的嚴重困難,他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便產生了憤怒和失望情緒。

有些學者認為,蘇聯對格瓦拉政策的反對是迫使他出走的因素之一。當時中蘇關係破裂,格瓦拉對蘇聯在一些問題上的做法十分不滿。1960年11月格瓦拉訪問莫斯科之後便訪問了中國。他在中國期間,對中國采取了友好態度,並讚揚了中國的革命經驗。赫魯曉夫對此表示十分不滿。另外,赫魯曉夫不同意格瓦拉和卡斯特羅直接參與拉美各國開展武裝革命鬥爭的政策,並要求卡斯特羅和格瓦拉從拉丁美洲革命中撤出來。不過,無論卡斯特羅,還是格瓦拉,都沒有聽從赫魯曉夫的意見。1965年2月,格瓦拉在阿爾及利亞發表了震驚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著名演講,幾乎公開譴責蘇聯。1965年2月,古蘇簽訂貿易協定,古巴在經濟上從屬於蘇聯。儘管蘇聯援助增多,但古巴又回到單一經濟的老路,格瓦拉的工業化和農業化徹底失敗。這一切讓格瓦拉更加失望,最終導致了他的出走。

此外,也有人認為格瓦拉的革命思想是促使他出走的決定性因素。格瓦拉是個理想主義者,有著“大陸革命”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在拉美的某個地方組織一個陣線,以解放整個拉美為己任。從古巴革命勝利開始,他就主張輸出革命,並且他認為能擔任這個革命實踐的領導人隻有他自己。另外,與所有的理想主義者一樣,格瓦拉為了理想的實現可以不惜放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所以,他才放棄一切名利,毫不猶豫地離開古巴,前往生死未卜的戰場。

對於格瓦拉出走的原因,人們仍然隻是猜測。真正的原因可能隻有他本人才能解釋,可惜他已經離開人世了。

■水門事件之謎

提起尼克鬆這個名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第一個走進中國的美國總統,接下來便是另一個家喻戶曉的政治醜聞“水門事件”。水門事件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之一,它讓尼克鬆“聲名在外”。

1972年11月,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鬆獲得總統連任。但在就職典禮之後不久,1974年8月8日,尼克鬆成為第一位辭職的美國總統。尼克鬆的辭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水門事件”醜聞。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8日淩晨2點半,以美國共和黨尼克鬆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五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

事件被揭發後,尼克鬆否認他曾參與這起事件。在第一次競選連任的記者招待會上,他信誓旦旦地向美國公眾表示“白宮班子和本屆政府中,沒有一個現在受雇用的人卷入這一荒唐事件。”一係列的活動,特彆是總統的表演,暫時欺騙了公眾。在11月的大選中,尼克鬆以少有的壓倒性優勢擊敗民主黨候選人麥戈文,獲得連任。

實際上,“水門竊聽案”案發之初並未得到媒體足夠重視,連審理此案的法官也並未關注這起事件,法庭隻是走個過場。但《華盛頓郵報》兩個年輕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似乎嗅出了一些具有報道價值的信息,因為在法院旁聽的時候他們親耳聽到有一名嫌犯供職於“中央情報局”,而他們搜索到的一個嫌犯的通訊錄上竟然有“白宮”兩個字眼。更讓人不解的發現是,水門案中的一個嫌犯曾打過很多電話給尼克鬆的一個競選辦公室。

幾天之後,兩位記者供職的《華盛頓郵報》頭版以醒目標題爆出新聞“白宮顧問與水門竊賊有染。”此條新聞立即招來白宮強烈不滿。但政府反應越強烈,給人的嫌疑越大。在窮追不舍的報道下,高院也決定重審“水門竊聽案”。

為了挽回局麵,尼克鬆再次發表聲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門事件,事後也沒有任何阻撓調查的行為,並為竊聽活動辯護,說這些都是為了國家安全,是合法的。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鬆政府裡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尼克鬆本人。

不久,水門事件委員會掌握了一個新的情況尼克鬆從1971年年初起,為了記錄與手下的談話和電話內容,下令在白宮辦公室裡安裝竊聽係統。委員會要求尼克鬆交出有關的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鬆以行政特權為理由拒絕交出,並將事情鬨到上訴法院。不料,在經過三星期的考慮後,多數法官認為總統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必須交出錄音帶和文件資料。

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鬆的罪證,為彈劾尼克鬆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鬆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鬆的條款。8月5日,尼克鬆交出了三盤錄音帶,有一盤錄音帶上清楚地記錄著水門事件發生後第六天,尼克鬆指示他的助手,讓中央情報局阻撓聯邦調查局調查水門事件。這是尼克鬆掩蓋事實真相的鐵證。

麵對不可避免的彈劾,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鬆不得不向全國發表電視演說,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醜聞而中途下台的總統。

不過,“水門事件”的背景至今眾說紛紜。尼克鬆政府的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稱,“在水門事件這場悲劇裡,有兩個主要的謎”。首先是誰、為了什麼下令破門而入的?其次,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微不足道的破門偷竊事件,或者按尼克鬆的說法,這個“三流企圖盜竊案”,怎麼會發展成為美國政治史上一次最大的醜聞,並最終迫使尼克鬆辭職的?

2000年1月21日,美國國家檔案局首次公開出售導致前總統尼克鬆下台的“水門事件”錄音帶。這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人們原本以為“水門事件”終於能夠水落石出,但未曾料到,在這盤錄音帶中,有185分鐘的內容被尼克鬆的女秘書羅絲·伍茲故意抹掉了。伍茲在接受調查時,沒有解釋清楚她為什麼要這麼做。伍茲已於2005年1月22日去世,生前未向人透露這185分鐘錄音的內容。於是,原本謎一樣的“水門事件”更平添了幾分神秘,也許這些內容將成為永遠的秘密。



最新小说: 囂張 柯南之開局變成水元素 如何在古代養活自己 女兒來自銀河係 六宗錄 青蛇入學記 金靈瓏 爆笑酒樓 夜半迷蹤 龍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