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們沒有見過此物,地裡的長勢也不懂,隻等來孫克滿告知該收獲了。
老農按照孫克滿的要求,從地裡收獲番薯。
“這東西,秧苗越多產量越重,之前怎麼跟你們說都不聽,非要留這大的空隙害怕土力不足,你們看看。”
孫克滿邊說邊指著一塊地方。
“這塊地是我親自弄的,秧苗下的多,提蔓不翻蔓,如今產量比你們的都要高好多。
說什麼你們都不信,告訴你們種下後少管。
種下紅薯幼苗,此物幼苗期長得快,但是此時徒勞生長沒啥用,白費力氣,它成熟期管一管才是。”
孫克滿一邊絮叨,而老農們一邊收獲一邊發慌。
這……此物不合常理啊。
種了一輩子地,誰不是好生伺候才能辛苦獲得糧食,而此物真應了那外來老爺的話。
原來那外來老爺並不是胡扯。
可……可這也太。
眾老農傻眼。
清初是繼承明末的官僚體係,本質沒啥變化,番物在明末福建少範圍傳播,到清初全國大規模傳播。
更多的原因都是農民自發的選擇,而不是官府推廣。
在科技水平不足的農業社會,此物就是大殺器。美洲為何落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食物豐盛。
以致於上千年社會都沒什麼變化。
此物不與其他農作物爭地,荒地沙地都能種,哪怕隻提升大明百分之一的農產量,那結果都是翻天覆地的。
很多時候,農民差的就是那一口吃的。
幾十年後,陳振龍冒死從呂宋帶回此物,想儘辦法卻連知府的麵都見不到,隻能自己在家裡種。
又因為種子少,需要時間才能見到成效。
而張鯨帶回來的種子,雖然隻夠兩三畝地,但是效果卻是眼睛能見到的。
分了一半的收獲,還勸了一個種植番物的老農去京城。
那老農一輩子都在此地,從出生到現在,連縣城都沒有去過,如何敢去京城。
跪在地上磕頭,求老爺饒了他。
張鯨氣的搖搖頭。
“給你富貴你都不要啊。”
旁邊的鄉紳也在笑,“這些黔首懂什麼是富貴,一輩子的命都是注定了的。”
一個年輕人站出來。
“張公,我雖然沒有下地,但是一路親眼看見,讓我去京城吧,絕對不會誤事。”
張鯨點點頭,又指了那老農。
“你少東家都去了,你還不去?”
那老農沒有辦法,隻能含淚回去和家人告彆。
眼見為實,這個功勞太大了,不少人都想要來蹭一蹭,張鯨來著不拒。
反正都是不要錢的人情,最後上京的人,人數竟然有二十餘之眾。
因為有地方開的勘合,一路過驛站,脫不開和驛站裡的達官貴人接觸。
聽到管家下人們的說法,一畝地有幾十石的產量,紛紛不信,隻以為是地方搞的祥瑞。
很快這祥瑞之事就鬨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