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沈飛再一次亮相_簽到諸天從笑傲江湖開始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都市言情 > 簽到諸天從笑傲江湖開始 > 第七十一章 沈飛再一次亮相

第七十一章 沈飛再一次亮相(1 / 1)

簽到諸天從笑傲江湖開始!

沈飛知道汪汝淳還要繼續做他的宣傳工作,就沒有再和他多說,不久就和完顏萍告辭了。

接下來幾天裡,市麵上出了一份也是抄錄官方邸報的編寫而成的《急報選袁崇炮專刊》,沈飛就知道,錢士升和稅收的輿論風向已經轉變,汪汝淳就對另外一個話題下手了,和汪汝淳接觸了一下,知道這是他經崇禎同意專門雇傭了一批刻製雕版的工人趕工刻出來的。把天啟年前袁崇煥各種奏疏,以及袁崇煥和王之臣、閻鳴泰幾人爭論的事情都集中起來編寫成冊,又請了熟悉遼東軍事的東海鶴放道人作了點評刻印了出來。先印了一萬冊,找了一批報童各處發賣。

《急報選》是明代邸報的一種增刊,很多實物留存到了現代,圖書館裡能找到。袁崇煥被抓後,一直是朝野關注議論的熱門話題,刻發這種專刊不僅能糾正輿論,而且絕對暢銷,能大大賺上一筆。汪汝淳給這份專刊定價白銀兩錢,沈飛知道這是很便宜的,隻是選擇抄寫官方邸報市麵上就賣七錢,這種專門編選還請了專家點評的專刊賣兩錢是超級白菜價了。畢竟汪汝淳的主要目的不是盈利。第一批一萬份很快賣光,京城大小官員、外地官員士紳都搶著購買,又加印兩萬份分發各地銷售,共進帳六千兩銀子,扣除一千兩成本,這一波盈利五千兩。

這份《急報選》主要是編選袁崇煥本人的言論進行前後對比,重點處加粗加圈,把袁崇煥前麵吹牛,後麵無能,前後矛盾的形象暴露了出來。比如前麵吹牛“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一節”,後麵錦州被圍,又改口寧遠絕不能救援錦州了“今僅能辦一守字。責之赴戰,力所未能”,後麵又是一副沒有辦法,等死的口氣“我兵戰不可透,則錦為必破’,‘又以困錦者困寧,雖城守素備,而食乏援絕”。

另外汪汝淳擔心底層民眾看不懂奏疏,還請一大批說書先生在北京各個茶館、酒樓詳細解說。四五天時間,大罵袁崇煥吹牛、無能、草包,就應該拿下的言論已經遍布北京城街頭巷尾。

沈飛和完顏萍尾隨汪汝淳來到一個簡易茶棚,幾個人正在說袁崇煥的話題,一個滿臉絡腮胡子,肌肉虯結,猛一看還誤以為是胡一刀穿越過來了,卻頭戴陽明巾,文士打扮的壯漢和一個清臒老者拿著一本《急報選袁崇煥專刊》正在大罵袁崇煥,說幸虧當時後金圍攻錦州隻有一個月就撤了,如果圍上兩個月甚至半年,用圍點打援的辦法後果不堪設想。

旁邊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似乎以前比較崇禎袁崇煥,和他們爭論,臉越來越哭喪,最後問出一句“那按你們說的,難道真的應該棄守關外,放棄寧遠、錦州,把軍隊都撤回來不成”?

汪汝淳大概是知道宣傳的機會來了,上前去說“正是如此。小兄弟,兩軍對壘,勝負有時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看著那少年疑惑的眼光轉向他,接著說“小兄弟可知道,建奴攻下廣寧之後,卻並未長久占據,而是很快放火燒毀廣寧城池,撤出廣寧”,那少年點了點頭,說“好像聽說過”。

汪汝淳拍了下手開始了演講,“建虜尚且明白的道理,為何我大明聰明人這麼多,還不明白?建虜唯恐駐守地方過多,兵力分散,後方空虛。唯恐兵力分散後,建虜老巢被東江毛帥襲擊,保不住。我大明為何不明白這個道理?廣寧如此大城,建虜尚且不要。寧遠、錦州送給建虜,建虜都不會要,為何我大明卻非要死守?勝負之勢,在於誰能保存更多有生力量,所謂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兩得”。

沈飛聽說汪汝淳說到了最後幾句穿越性的理論,就知道肯定是來源於崇禎。那個少年喃喃地重複著“存地失人,人地兩失;存人失地,人地兩得”,似乎有所悟。那個大漢和老者則已經明白過來了,用欽佩的眼光大喊“精僻”,過來請教汪汝淳姓名,汪汝淳推托“鄙人姓名何足掛齒”,看來他明白他做的類似於“地下工作”,應該保持低調。沈飛也知道,關於袁崇煥的輿論工作也差不多完成了。

晚上,安劍清又找到沈飛,這次是帶口信,說崇禎第二天又要去欽天監的觀星台會見親信,請他和完顏萍也過去。沈飛估計這次見的人和上次不一樣,崇禎是想讓自己去和彆的親信麵前亮亮相。

第二天沈飛和完顏萍早早等在皇宮外,看到崇禎帶著高文彩等幾個錦衣衛出來就跟了上去,崇禎說上次去觀星台見到李之藻時,知道李之藻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地球儀,連利瑪竇在給羅馬教廷的書信中都稱讚過,和他說了想看,讓他下次帶過來。今天想過去說說土地問題,順便去看看那個地球儀。土地問題可能一兩句說不清楚,為了保密又不能寫進官方邸報,就約他一起過去,免得又要書信交流,上次那封長信他寫了好幾個小時。

沈飛完顏萍隨著崇禎上了觀星台,高文彩等錦衣衛把守住門口,傳召李之藻、汪汝淳和羅雅穀上來會見,一會兒,崇禎聽到樓梯上的腳步聲站起來迎了上去,沈飛和完顏萍隻能跟上。李之藻手裡拿著地球儀和汪汝淳笑著進來了,後麵跟著傳教士羅雅穀,沈飛趁機刷了他的拉丁文,上次去皮島刷了毛文龍的軍事能力,這是到手的第二項技能,汪汝淳見到沈飛和完顏萍也在,倒不覺得奇怪,李之藻和羅雅穀則神情有些詫異,多看了完顏萍幾眼,似乎以為有一個女子比較奇怪,不過既然能出現在這裡,想必都是崇禎的親信,也沒有多說什麼。

崇禎首先誇獎了汪汝淳的工作成效,說他這幾天在京城鬨的動靜不小,很多官員上朝時臉色都和以前不一樣了。汪汝淳笑著回應了一句“草民不過是按陛下吩咐行事罷了”,崇禎這才想起汪汝淳還沒有官職,說以他的才能和這次立的功應該有個官位,問他要什麼官?汪汝淳拒絕了,說他現在有官位反而不方便,真想當官時會直接提出來,李之藻也幫腔,說汪汝淳的性子用官位束縛反倒不自在,崇禎用中旨任命反而會使汪汝淳成為言官攻擊的對象,日子更不好過。崇禎也同意了,說等時機成熟,汪汝淳想當官了就和他說。

接著崇禎目光轉向了李之藻,盯著李之藻手裡的地球儀看,李之藻會意,趕緊把地球儀交給崇禎,崇禎看了連連讚歎,稱讚怕是西洋各國的地球儀都沒有這麼精巧,旁邊羅雅穀附和,說歐洲大部分地球儀都沒有這樣精良,稱讚李之藻的才能不是一般工匠能比的。崇禎說地球儀能開闊大明人的眼界,隻做一個不夠。讓他和工部官員商量一下,雇請工匠大量製造。這東西現在還是稀罕物件,富人買了做珍玩擺設,在人前炫耀也能起普及知識的效果,不愁沒有銷路。

李之藻稱讚了崇禎的提議精妙,說這樣不僅多了一項收入,而且大明人見地球儀多了,也可能有豪傑誌士出海遊曆,到極遠的亞默利加(美洲)和利未亞(非洲)探險。李之藻的地球儀上也標有地名文字,不會不知道說的是什麼地方。旁邊的羅雅穀聽到這話神色閃過一絲擔憂,隨際消逝。大概是擔心明朝的探險遊曆者和歐洲的殖民者在美洲和非洲相遇可能發生衝突,但是作為傳教士也並不太關心那些問題。

崇禎把地球儀轉到了歐洲的位置,問羅雅穀對歐洲的耕地情況是否了解,沈飛知道說到今天的正題上了。羅雅穀說大概情形知道一些,詳細情況也需要查書才行。崇禎說隻需要知道大概情形,問歐洲是否有大量土地被少數人占有,大量貧民無地可耕?程度比起大明怎麼樣?就是歐洲的土地兼並情況比起大明怎麼樣?

羅雅穀說歐洲的土地向來是兼並在少數貴族手中,大部分農民都是貴族領地裡的農奴,土地兼並對歐洲是一向如此,理所當然的情形,根本不是一個問題。崇禎問莫非歐洲沒有自耕農?羅雅穀說有是有,但是人數比例遠沒有大明高。原來歐洲土地都是分封世襲,近百年來漸漸可以買賣,但是和大明比起來,土地依舊兼並壟斷在少數人手裡。以他在大明各地所見到的情形,歐洲土地兼並程度遠比大明嚴重得多。因此歐洲大量無地流民熱衷出海殖民,冒險取利。

崇禎想了一下,對羅雅穀歐洲土地兼並比大明嚴重得多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說他知道的情況,萬曆時賜給潞王四百萬畝土地,賜給福王兩百萬畝土地,而且聽說成都附近的州縣,七成土地是蜀王府的。問歐洲貴族有兼並這麼多土地嗎?

羅雅穀想了一下,神情認真地說,他們這些傳教士在大明遊曆南北,也接觸過一些藩王,以他們所見到的情形,很難相信潞王有四百萬畝土地,福王有兩百萬畝土地。崇禎好奇地問為什麼?羅雅穀說隻要通過簡單的算術就覺得不可信。四百萬畝田都需要佃農耕種,按一個人耕種十畝算,需要四萬十佃農,再算上家屬,按一比三算,也有一百二十萬人。

如果一個藩王需要打交道的佃農有一百二十萬人,這已經有歐洲的一個小國了,管理這一百二十萬人,向這一百二十萬人收租,需要的力量至少是一支軍隊,那藩王應該有很強的勢力,讓人輕易不敢得罪。可是以他在大明的見聞,藩王在地方上沒有實權,更不可能掌握軍隊,朝廷上有很多攻擊藩王的官員,很少有替藩王說話的。因此不相信哪個藩王真有四百萬畝,兩百萬畝土地。

崇禎也點了點頭,把目前看向了李之藻,示意他說一樣看法。李之藻認可了羅雅穀的說法,說是旁觀者清,涉及到藩王宗室,在朝堂他也絕不敢為藩王說話,肯定會被圍攻。不過在這裡倒可以說幾句,成祖以藩王奪取天下,因此對藩王管束很嚴,以避免重演靖難之役。藩王就藩後形同軟禁,沒有朝廷命令不能出城一步,否則就是囚禁到鳳陽一生。正德時寧王造反後,對藩王約束更嚴,說話稍有出格都會被彈劾。因此絕不會真容許藩王有這麼多土地,所謂賜地四百萬畝,兩百萬畝隻是一個名目好聽罷了。

崇禎問“名目好聽”是什麼意思,李之藻解釋所謂的四百萬畝,表示藩王能從這些田畝對應的地方領取四萬兩銀子,兩百萬畝就是兩萬兩銀子。看了汪汝淳一眼,說他是徽商,很清楚這點銀子在商人眼裡是什麼數目。汪汝淳點頭說商人外出經商一次帶的本錢就不隻這個數。李之藻繼續說,耕種這些土地的佃農就是事實上的田主,管理這些土地的也是地方官員,藩王想派人插手也會被趕回去。福王每年兩萬兩銀子有時都收不滿,派人去核查爭執會彈劾圍攻。

沈飛傳音給崇禎,說“藩王就是賜田百分之一的乾股股東”,崇禎聽到了朝沈飛點頭一笑,沒有經營管理權,平均一百畝拿一兩銀子,就相當於拿百分之一乾股分紅。



最新小说: 耀世狂兵 唐離楊傾月 極武仙少在都市 少女除靈師 重生日本東京的替身使者 他撞在我心上 混沌龍帝唐離 大小姐駕到!禁欲楚爺步步淪陷 一撞成婚 新崇禎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