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殿試名單_漢帝崛起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曆史軍事 > 漢帝崛起 > 第33章 殿試名單

第33章 殿試名單(2 / 2)

劉宏嘴角微翹,安撫道

“卿不必擔憂,雖然卿等舉薦袁紹,也不過是被其虛偽盜名之作為蒙蔽而已,朕不會在意。不過以後可得擦亮眼睛,考察人才需要更深入分析才行。”

“謹遵陛下教誨。”蔡邕腦中一片空白,隻是循著本能茫然答道。

劉宏見他不在狀態,心知這番話對蔡邕這樣迂直的士大夫著實衝擊不小,於是暫時歇了口,等待蔡邕自行回過神來。

等了約莫一盞茶時間,蔡邕才恍然驚覺。

他抬頭看向劉宏,見劉宏似在沉思什麼,這才輕輕拭去額前的細汗,禮道“臣失態了,請陛下恕罪。”

“噢,何罪之有?”劉宏擺了擺手,表示自己渾不在意。

稍許,又接著道

“此次將袁紹姓名從名單中摘除,料想袁家那二位會打聽緣由。

卿不妨與二位袁公直說,朕不喜自作聰明、好名養望、居心叵測之輩。

袁紹儘孝,朕甚是讚賞,隻是孝之道,貴以誠,望其莫要糊弄了其祖宗之靈。”

“遵旨!”

蔡邕早知麵前的年輕天子極有主見,由此對於天子的話,隻要不違背他心中道義,他一般都會聽著,而不多言。

劉宏點點頭,轉而換了個話題。

“此次讓卿等擬定名單,籌備殿試,必然風聲不小,朝廷內外有何反響?”

蔡邕斟酌片刻,答道“朝中大臣除了有部分向臣等推薦人選之外,基本以觀望為多。倒是太學那邊不知怎麼聞得風聲,不少太學生向博士建言,要求殿試能對其開放。”

“哦?”劉宏驚訝道“太學生是自發而為,還是有人鼓動?”

“臣就此事詢問過博士祭酒,亦前往太學查訪過,的確是太學生自發而為。

臣以為太學生此舉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在籍太學生尚有近萬人,而每年能通過太學策試並入仕者極其有限。

太學生苦無出路,陛下試行之殿試不失為入仕之良機。”

“對於此事,卿有何建議?”

“太學生中亦不乏真才實學之人,之所以寂寂無名,一是朝廷錄用名額有限,二是無有施展才乾之機會。

若陛下能破格提拔,不僅能收太學生之心,且可向天下彰顯陛下求才若渴之賢德。

此外,有才學而不顯之人要麼無進階之資源,要麼不攀附於權貴,此不正是陛下所需要的麼?”

劉宏料到了蔡邕會替太學生出頭,但沒想到他能說出這樣的理由,還真讓劉宏有些心動。

對於現在的太學生,劉宏原本的感觀是不太好的,因為目前太學的風氣很不對。

太學本來是國立學府,可太學生們卻不思學習,反而屢屢參與政治,時常與權貴攪和在一起。

更有不少太學生在某些人為或情勢的引導下,化身為憤青和嘴炮黨,不斷發表一些不該他們發表的言論,或為某些政治勢力如黨人造勢。

由於太學生的來源遍布各州郡,成分也很複雜,所以往往能影響到整個大漢天下的輿論,太學也因此成為各政治勢力競相爭奪的輿論陣地。

在黨錮事件之中,有數千太學生參與了黨人的行動,當然黨人失敗後,太學也因此遭受重創,被逮捕囚禁甚至死傷的太學生超過千人。

黨錮之後,太學生甚至與黨人的糾葛更加深入,在這種情形之下,劉宏怎麼可能對太學有好感。

他甚至動過解散太學,另建新學的極端計劃。

當然,目前他也隻是想想而已,數量龐大的太學生代表的是帝國中下層的知識精英群體,多數太學生都出身於各郡縣的豪強地主家庭,也就代表著這一個大階層,是不能胡亂處置的。

現在聽到蔡邕所說,劉宏覺得倒也有些道理,說不定真能借助這次殿試拉攏到一大批太學生為己所用。

沉吟片刻,劉宏道

“卿之所言甚合朕意。隻是太學生數量如此之眾,而殿試名額極其有限,我等又不了解太學生之狀況。

聖人雲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操作不慎,恐引發變故。”

蔡邕點了點頭,也認同劉宏的說法,他想了想,建議道

“最了解太學生之人,莫過於太學博士,不若令眾博士各自推薦有才德者,而後臣等再行選擇。”

“不妥,人多懷有偏私之心,博士也各有親近之人。

即使他們都公正舉薦,落選者一樣會心懷不服。

不若在殿試之前先安排一次太學策試,選取其中表現優異者參與殿試。

此亦可當做殿試之預演。”

蔡邕認真沉思片刻,道“陛下所言倒也可行,隻是太學生眾多,全部策試較為費時費力;而且五經學生人數不一,所學各有偏差,是否需要有所側重也待商榷。”

“哈哈,卿思慮周全,不過朕倒覺得沒那麼複雜。”劉宏笑道。

“恕臣魯鈍,還請陛下指點。”蔡邕困惑道。

“我們選拔人才的目的為何?”

劉宏反問一句,不待蔡邕回答,劉宏接著道

“理政治民而已,又非選拔貫通經學的博士大儒,由此其人治何經典,是否精熟根本就不重要。”

“朕一向認為,經學最大用處在於識字明理,而治學的關鍵在於其所學是否有益於國事,是否有利於國治民安,朕將此概括為四個字——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蔡邕低聲自語,似在細細思索這四個字的含義。

好在蔡邕隻是個文青,而不是腐儒,又有為官多年的經驗,而且大漢朝也不像後世那般虛無主義泛濫,即使有些清談之風,也大多限於針砭時弊。

由此他很快就領會到了“經世致用”這四個字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陛下之言振聾發聵,令臣感佩不已。”蔡邕大禮拜道。

“按陛下之意,最佳方式莫過於拋開經義考察,而直接以政事設題,對策試之。隻是此舉恐引起諸經學博士非議。”

“無妨。”劉宏道,“此次隻為特例,且錄用人數有限,不會影響到諸博士。”

其實蔡邕所說的對策在漢朝是一種常規的取士方式,不過都是用在特科授官的時候,比如對“賢良方正”的考察評級。

但太學生的常規策試卻不是這樣,太學設五經科,分彆為《詩》《書》《禮》《易》《春秋》,每科設博士授課。

這些博士都是有著傳承淵源的,很多甚至是家族之學,彼此之間有著派彆之見,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

真正能在太學策試中出頭的往往是與博士親近的弟子,他們主學一經,有著明顯的派係烙印。

如其說這些博士是為朝廷培養人才,不如說他們是為了傳承推廣自己一派的經學,並借此擴充派係的影響力,掌控一個進入仕途的渠道,由此他們對於太學生的培養也帶著利益之爭。

如果將太學策試變成不考經義的對策方式,必然會影響到各經學博士乃至其背後派係的利益,這就是蔡邕擔心的原因。

劉宏也知道這一點,而且他內心裡是希望能打破這種格局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將人才渠道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蔡邕所說的對策方式也正是劉宏所想要的。

“朕以為此事以太常主理,卿輔助之較為妥當。卿以為如何?”

“陛下聖明!”蔡邕再次拜道。

劉宏鬆了一口氣,忽然道“卿以為,若將考舉選才之法全麵推行,完全取代察舉製,可行否?”

“啊?”



最新小说: 娛樂邊緣人 玄門弟子修仙錄 爹地,媽咪又懷孕了 神雕之小龍女是我師姐 我來修個仙 我唐僧充錢就能變強 痞子風水師 相見不非歡 奪舍索倫森之後無敵 落難嫡女成了農門啞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