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暫時也沒有要認識一下這些專業人士、擴展一下人脈的打算。
自己幫那幾大唱片公司賺了那麼多錢,他們都不搭理自己,更彆說其他人,正眼都不會瞧他一下。
現在隻能靠布雷特和安德烈出頭去搞。
隻要以後做出成績來,自然有大把人揮舞著鈔票自動找上門來。
“放心,這邊交給我們吧,信不信我幫你找到10的排片?”
劇本和成片的高度一致,讓布雷特信心滿滿。
況且,中國那邊的市場他們還是很抱有希望的。
隻有他們身處中國,才能體會到李子軒的人氣有多爆炸,有多少人為他癡狂!
加上有上一部電影的證明,相信很多人願意為他掏一張電影票。
對於布雷特的膨脹,李子軒當然是不信的。
無論質量多好,終究隻是一部小成本的小眾電影,電影院腦子有坑才會把大量排片給他們。
後期靠口碑和票房逆襲,提升一下排片還有可能。
“嵐姐,你是和我一起回國還是怎樣?”
擁著鄭嵐,李子軒詢問她的意見。
“算了,你自己回去吧,我幫你看著這邊,看看能不能做些什麼。”
鄭嵐說道。
既然已經開始,她比李子軒認真得多。
況且就算這次不成功,也可以為將來鋪路。
她自己也可以增長一份見識和資曆,這從來不是壞事。
國內那邊,隻要李子軒不搞鬼,相信他自己也應付得來。
來到米國這邊,她不得不感慨雙方市場的差距。
米國對文化產品的保護和尊重幾乎是全方位的,沒有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渠道看到電影、雜誌、圖書、音樂。
即使報紙和雜誌的網絡版內容也隻能看到梗概,要看全文就必須訂閱。
音樂更是這樣,根本沒有讓你非法下載的地方,你隻能買。
甚至很多電視節目也要付費,電視也不會有重播,播放的時候你看了就看了,看不到就沒了。
除非家裡有跟錄設備,設定好錄下哪個電視節目,回去才能看。
當然,與之相比的是這些文化產品價格的親民。
同樣是普通階層,米國的收入是三四千美元,國內是三四千rb。
米國這邊,看場電影十美元左右,買張音樂專輯也就十多美元。
然而在國內,看一場電影要四五十塊,買張音樂專輯也是四五十塊。
算一算收入占比,就知道為什麼消費不起。
更何況兩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個人財富方麵,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追趕的距離。
正是這樣一個健全的體係,才能讓文化產品全線收費,而國民又負擔得起、輕鬆消費。
同時一切付費的習慣,也讓他們保持了對文化產品的尊重和創作熱情。
相對來說,國內在尊重版權上還有太長的路要走,想回歸到健康的發展狀態,不隻是一句輕飄飄的話。
甚至沒有陣痛,根本不可能改變。
s誰看美娛多一點,知道好萊塢dvd銷售方麵,製片商大概能拿到多少分成?查資料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