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張三上門求月票)
囤貨居奇,便就是大肆收購急缺物資,哄抬物價。
京師城中,那些商人,三三兩兩的囤了大量的柴火。
而當群英商會出手,聯係官府,直接就在城關設卡了。
但凡入城販賣柴火的小販,直接在城門口就已經完成了收購,根本沒有給那些黑心商人的機會。
在京師城裡,群英商會可不會進行收購,給那些商人薅羊毛的機會。
“這是要至我們於死地嘛,如此做派,官商勾結,哪還有我等之出路。”
“彆埋怨了,趕緊出手吧,現在柴火每擔的價格,一直下跌,這群英商會,真就是損人不利已,虧本買賣,賺個吆喝。”
“城裡的柴火不降下來,群英商會指定不會停止收購,這回可是虧大了,枉我等高價收購,現在全砸手裡了,按照目前的價格,快些出手才行。”
“哼,我早就跟爾等說過,不要在京師這裡做這等事,大明如此遼闊,犯得著在這裡死磕嘛。唯有出去,遠離京師,才是我等生存之道。”
“有道理,我也這般認為,群英商會在京師的能量太大了,經曆此前之事,我等已經再無抗衡之力。”
商業區中,一片哀嚎。
收購柴火之事,一旦興起,就形成了熱潮。
哪怕收得少的,家裡都有上百擔未曾出手。
群英商會這般操作,等於是直接將他們的後路給斷了,連一天都沒堅持住,次日開始,京師的市麵上,就開始大麵積拋售柴火。
由於短時間出貨太多,最低的價格,已經達到十文一擔,簡直難以想象。
彆說這冬季了,就算是夏季價格最低的時候,也都還要二十五文一擔,目前算是直接給崩盤了。
“凜冬將至,這往後每年的天氣,隻會是越來越冷,要早些為嚴冬儲備,做出打算了。”
坤寧宮中,朱英站在大殿門口,身披坎肩,看著外麵呼嘯不斷的寒風說道。
這般冷的天氣,或許再過幾日,就得要下雪了。
旁邊葉月清陪著,遲疑一番後問道:“這番天氣,殿下是否考慮要將西域那邊的黑小麥,運送過來。”
目前整個群英商會,已經是徹底的交給了葉月清來掌控。
其實這麼說也不對,朱英自從創建群英商會沒多久,一直就是甩手掌櫃。
現在葉月清對於群英商會的家底,也已經是非常的清楚。
朱英聞言,眉頭微皺。
黑小麥是朱英手中的一大殺器,這個具有弱冬性,可以在寒冬生長的糧食,對於現在,乃至於往後的小冰川時期,可謂是無上至寶。
與黑小麥共同搭配的,還有東北黑土。
東北黑土,那是整個天下,最為肥沃的土地了,而且非常適合小麥的種植,加上這嚴冬季節,和黑小麥堪稱是天作之合。
朱英之所以直到現在,都沒有動用黑小麥,已經將東北黑土的事情,告訴老爺子。
在這之中,也是有自己的考究。
東北黑土的分部,主要是在後世的吉林,黑龍江兩省地區,也就是目前大明的遼東,奴兒乾都司。
元末時期,元朝大將納哈出,囤兵二十萬於金山,占據奴兒乾都司等區域。
大明立國後,占據遼東,至洪武八年,納哈出入犯遼東,兵鋒直達金州,為遼東都衛馬雲、葉旺等擊敗。其後屢入塞犯,皆為明軍所敗。
洪武二十年,馮勝率大軍二十萬逼金山,史稱金山之役。再遣故元將乃刺吾至納哈出處招撫,納哈出見大勢已再難更變,遂降於明。
降後,朱元璋親封納哈出為海西侯,賜鐵券丹書。
洪武二十一年,納哈出從傅友德往征雲南,途中卒於武昌舟中,葬於南京,由子察罕改襲沈陽侯,至此遼東,奴兒乾都司,徹底為大明所掌控。
然,在遼東,奴兒乾都司那邊,土著眾多,漢人,蒙古,女真,多民族混居,難以直接管控。
設羈縻衛所,“以夷製夷”為原則,通過任命各部首領為衛所長官,定期向大明朝貢、互市,來達到對東北地區的控製。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把黑小麥運送過去,於黑土地上大麵積種植。
朱英沒有絲毫懷疑,那些蒙古人,女真人,會毫不猶豫的脫離大明統治,自立為王,占據黑土。
思索再三,朱英道:“吩咐西域那邊,把所有黑小麥的糧種,除去部分保留,餘者皆運送至京師來。”
“此事暫且擱置,奴兒乾都司情況複雜,隻能徐徐圖之。”
葉月清輕輕點頭。
朱英在心中計較。
想要徹底把控奴兒乾都司,至少需三十萬大軍方可,且為常備軍。
沒有三十萬大軍,很難守住黑土糧食。
還要遷徙至少數十萬百姓過去,開墾黑土。
耕牛也得準備數萬頭才行。
遼東,奴兒乾都司,以平原居多,大量的戰馬,也是必不可少。
想到這裡,朱英就感覺有些頭疼。
但是放著黑土地不用,朱英更加難受。
那可是兩百萬裡地,在後世,亦占據全國五分之一的糧食生產,北大荒從此變成北大倉。
現如今大明六千餘萬口記,雖然在種植上有所偏差,但是番薯,馬鈴薯,小麥,玉米這些,可是產量巨大。
隻要開墾夠多,幾乎能解決大明七八成口計的飯食問題。
彆的不說,北方人口將會迎來一次暴漲,再也無須過於依賴南方。
在明初這個年頭,解決了吃飯問題的大明,暴漲的人口,再加上朱英海外封藩的策略。
這往後的大明將會如何強盛,簡直是難以估量。
超越漢唐之榮耀,不過是時間問題。
想到這裡,朱英大步向前走去,他要跟老爺子好好交談,如何才能徹底的把控住遼東,奴兒乾都司地區。
先前的以夷製夷,是因為人手不夠,加上地處荒蕪貧瘠,在朱元璋的心中,隻要那邊安穩不鬨事就可以了。
可現在,將會是完全不同。
正午時分,正陽門前。
朱棣帶著數十親衛緹騎,還有氣喘籲籲的長子朱高熾,於寒風之中等候。
隨著時間過去,眼看差不多到了未時,遠方終於出現了一行馬車。
“是娘親來了。”
朱高熾忍不住開口說道。
“為父還沒瞎,自然看得清楚。”
朱棣隨口道。
對於父王這樣的語氣,朱高熾習慣自然。
很快,馬車就來到了近處,前方的侍衛見到燕王朱棣,開始控製馬車減速行駛,而後停歇於朱棣麵前一丈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