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說,精品燧發槍在大明已經有將近三百支的庫存,這還是差不多兩年內的產出。
燧發槍的精度跟射程,都是火繩槍難以比擬的。
不過再多造沒意義了,高純度的燧石太少,況且燧石本身就是消耗品,也需要一定的儲備。
這次南巡的隊伍裡,就有兩個百人隊,作為朱英跟朱元璋的貼身衛隊,其身上所裝備的就是燧發槍。
就現在朱英的腰間,還有一支短管燧發槍。
這短管燧發槍,已經是超出目前時代的火器了,甚至可以用藝術品來形容。
裡頭的彈簧,槍管,用的是經過了千錘百煉的精鋼打造。
槍管更是用打造黃金飾品的工藝,一絲絲的磨製出來。
在槍身之上的木材,采用昂貴的金絲楠木,上麵還有目前大明雕刻大師所雕刻的龍紋。
最主要的是,現在朱英手裡的這把短管燧發槍,是正兒八經的後膛槍。
後膛槍最大的工藝問題,就是在於火帽擊打,這並不算什麼難題。
難題的關鍵就是在於後世十九世紀初才發明出來的雷酸汞。
雷酸汞這種活潑的小東西對震動非常敏感,一受到衝擊就炸,像是後世很多小孩子玩的‘砸炮’,便是往地上一丟就響的鞭炮裡,就有雷酸汞這東西。
朱英前世又不是什麼化學大家,自然不可能說現在就能發明出雷酸汞這玩意。
但是火帽如果沒有這個東西,很難做到後膛擊發。
不過思維起來,也並非是完全沒有法子。
可以采用手工製作。
朱英手裡頭的短管燧發子彈,是單獨用白銀製作而成,外部有貼合槍管內的膛線雕刻,可以更好的提高精度。
薄如紙張的白銀,包裹著顆粒火藥,在子彈的底端,是用一層高精度燧石包裹。
為了更好的達到引燃效果,這層燧石薄片,還會在油脂裡浸泡十個時辰以上,才會加入到白銀子彈的底部。
槍管的擊發處,有一根細針。
當擊打的時候,引燃的燧石就會帶著火花由細針傳遞到白銀子彈底部進行點燃。
這些精密的部件,都是那些手藝非常精巧的工匠精磨而成。
單單就一顆白銀子彈,哪怕是沒有任何流程出錯,至少也需要半個多月的時間才能造出來。
主要是燧石薄片失敗率太高了,大概連十分之一都沒有。
畢竟高精度的燧石,稍微不注意就會引燃。
現在朱英手裡頭這短管燧發槍,跟後世的手槍其實已經沒有了太大區彆。
隻是即便如此,這槍的壽命也是非常有限。
預估計可能開個幾十槍,內部的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出現炸膛的可能。
因為涉及到精密部件的構造,沒有後世的高精度加工,隻能用黃金或者白銀來代替,變形也會比較容易。
一旦氣密性出現問題,自然就會炸膛。
不過對於朱英現在來說,完全是夠用了。
在朱英的腰間,有專用的皮袋,裡頭是用油紙包括的白銀特質子彈。
雖然要跟後世的狙擊槍一樣,每開一槍就要進行裝填,但這作為防身來講,簡直是無敵神器。
這是往後槍支發展的方向,超出現在的火器至少兩百多年。
在吳城逛街,當真可以感覺到兩個世界。
一個是商人。
這些人相互之間的交談,多數都以漢話為主,哪怕是外國商人,漢話說得很是彆扭,吐詞不清,也都在用漢話。
這是因為對於所有海商來說,最大利潤貿易地就是大明。
哪怕再是難學,也得沉下心思去學習,通過翻譯很容易導致被賣,或者是理解上出現誤差。
其次大明開海後,從事海貿的商人跟雨後春筍一樣密集,這也導致於海貿上,數量最多的就是大明人了。
這就使得漢話普及更廣。
但凡是想要從事海貿的商人,不管是哪個國家,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漢話。
不然即便是到了大明,沒法交流也是睜眼瞎。
吳城內除開商人,就是當地土著百姓。
這些百姓完全聽不懂漢話,因為朱允炆沒有開設漢學堂的關係,除了少數貴族有財力來進行學習,九成都隻會占語。
並且因為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高種姓的占人甚至不用占語交流,而是使用梵語。
如此一來,底層的百姓不管是跟貴族,亦或是跟外界,很難進行溝通。
占語並沒有文字傳承,梵語才有梵文。
這些百姓連識字都不可能,更加不要說什麼文化傳承了。
占城國的典籍文字,公告律法全是梵文,等於是把普通百姓完全隔絕出去。
“多好的機會啊,怎麼就不能懂得把握呢。”
朱英有些慶幸,還好是自己過來看了,不然這些風土人情,是很難說通過一些情報就能明白的。
這些百姓是被貴族所拋棄的存在,不需要多大的手段,就能輕易的拉攏到大明的隊伍裡來。
加上現在學習漢語的風氣,很容易就能讓他們所接受。
到了現在,朱英也明白了為什麼朱允炆呂氏都沒有開設漢學堂。
這大概是受到了吳城內占國貴族的阻力。
這些貴族自然不想讓賤民們擁有學習知識的權力,所以自然會想儘辦法,哪怕是讓出利益,都會影響朱允炆跟呂氏。
這裡沒有漢學堂,但是有私塾。
貴族們寧可花費更高的代價,聘請漢人當老師教授漢學,也不想跟低種姓賤民作為同窗。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上來看,似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更加穩固自身統治。
畢竟在吳城裡,除開朱允炆帶過來的五萬精兵外,幾乎沒有多少漢人。
暫時隻能依賴於吳城內原本有的貴族統治體係。
但是這些,不符合朱英的利益,更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