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心!”莫蒂教授給了他一個安心的眼神:“完成這個項目之後,你也可以自主申報項目。”
還沒等陸時羨情緒調動起來,莫蒂繼續補充道:“前提是如果有人願意成為你的組員,並且能夠通過立項審核的話。”
陸時羨直接翻了個白眼,對他這種做法表示無聲的抗議。
不過他也清楚,未成名之前,要安分一點,不要太好高騖遠。
在米國,隻有展露實力之後才有話語權,他在遺傳育種領域是完完全全的“新人”。
而他在這方麵還需要一個機會。
離開莫蒂教授的辦公室,他腦海一直在思考關於水稻基因克隆測序的問題。
眾所周知,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以稻穀作為主要糧食來源。
隻是這一句話就說明了水稻的重要性。
水稻在遺傳學和分子育種領域裡,具有以下研究特點。
1、水稻的基因組並不大,至少在禾本科植物裡算是最小的那種。單倍體基因組隻有430b,這個大小是玉米的五分之一,是小麥的百分之三。
這說明研究水稻基因組的效率會比其他作物有優勢。
2、在所有植物的基因組中,水稻的重複序列水平也是相當低的,大概隻有不到50。
這同樣為研究水稻基因組提供了天然的便利。
3、種質資源非常豐富,不提世界各地正在被栽培的品種,野外也存在著大量的野生植株。兩項合起來的種質數量超過十幾萬。
這是其他作物遺傳育種很難擁有的數量,也是陸時羨重新看待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緣由。
4、與其他禾本科植物具有共線性。基因組存在相似處,甚至可以說幾乎是共享一套基因。唯一存在區彆的可能是基因組內重複序列的多少罷了。
研究水稻能夠為其他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提供便利隻是順帶。
最為關鍵的是,這意味著小麥和玉米等等作物的遺傳圖譜能夠用來預測水稻同源基因的位點。
5、經過世界各地科學家們前赴後繼對水稻的研究,它的經典遺傳圖譜已經非常成熟。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句話放在科研中也同樣適用。
隻要你寫在文獻綜述裡即可為你的觀點或者成果提供論據。
隻是十幾年前,那個時間點,他還在讀小學。
隻是隨著慢慢長大,這個曆史性的時刻,陸時羨永遠記得。
2002年12月18日。
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工程結束紀念的儀式在島國舉辦。
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科學家出席了會議。
在這一刻,與會人員向全世界大聲宣告: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自此成為曆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