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不成生命起源之謎終於要在這一天揭曉了嗎?
當然,答案也確如他心中預計的那樣。
授課的內容告訴他這隻是一個誤會。
顯然這應該隻是一次科普入門的講座,對他而言都是相當基礎的內容。
隻不過,令他意外的是,授課老師的水平似乎有點不一般啊。
有的時候,學問做多了之後,就會產生一種直覺。
一種光是聽人遣詞造句之間就能覺察到對方水平的感覺。
“當把生命碾碎成原子時,我們就能根據當時的狀況,以最粗略的方式來描述生命。”可能並不是第一節課,所以男教授沒有進行介紹。
也沒有任何開場白,他直接進入主題。
“這樣就有了一個很簡單的描述,我們可以用一隻蝴蝶、一個細胞或者類似的東西,將其碾碎,使它分解為原子。”
“可以說,所有生命體的原子組成都差不太多,在原子層麵,你有63的成分是h氫),有24的成分是o氧),有10是c碳),有1.4是n氮),有0.2是p磷),以及少於0.1的s硫)。”
“這組成了你的大部分。”
這種形容,在2014年的課堂還相當少見,許多人的注意力都被他的描述所吸引。
陸時羨也不例外,將生命微觀到原子層麵進行講解看似平平無奇,但卻涉及到多個學科,需要很全麵的知識積累。
g、n以及極其微量的se,但是這些微量的離子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
“不多於六種原子,也就是說元素周期表裡的一百多種元素中,你們需要關注其中六種原子,其餘的都可以忽略不計。”
“事實上,那些元素在其他化學反應中有各種用途,但我們不需要。”
“而我們要講的氫、氧、碳、氮、磷、硫等等,在這裡我要告訴你們,這其實也不太重要。”
此時,教室裡已經是麵麵相覷。
所以,都不重要,那現在還講啥呢。
但很快,教授沒有賣關子,給出了答案。
“因為,在這種級彆上對生命進行描述基本沒什麼用,這並不是令人滿意的描述。”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一個更讓人滿意的分子組成。”
“不在原子級彆而是在分子,很明顯你差不多就是由一種特殊分子組成的。”
此時,教室裡坐著的學生在腦海基本都浮現出一個答案。
“沒錯,那就是水分子。”教授很快給出了大約相當於初中水平的答案:“對一個it學生的的描述就是,他們身體裡有大約80都是水。”
“如果隻是直接的說,對吧?”
此言一出,有不少學生為他詼諧的語句笑出聲來。
“你還有其他屬性,但是首先得說,人體80都是h2o,剩下的20其實非常有趣,但水有很多,現在我們來看一下乾重。”
“但這次我們來看重量比。而非原子數。”
“你的乾重來自蛋白質,大約有50來自蛋白質,大約15來自碳水化合物,大約10來自脂質和脂肪,以及15左右的核酸dna與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