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前線傳回來的消息,都能在第一時間傳遞回沉陽,馮紫英也就放手交給尤世祿和劉東暘等人去處置。
交待了大的原則和底線,其實後續的細節交給這些人來應對還更合適一些。
不要小看這些武人的智慧,他們長期和女真、蒙古這些遊牧部族打交道,很清楚這些人內心所想,在具體談判上更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取得的效果也許更好。
遼東這邊的事務他也大體規劃得差不多了,商人們的積極性很高,但是這卻不能取代官府的作用,如果真的要設立遼東省,以及後續的向北向東拓展推進,裡邊還有相當繁雜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地方官員,而且還得要各方麵素質基本合格的官員。
考成法的建議馮紫英已經向齊永泰上交了第三稿了。
坐鎮後方指揮戰事閒暇之餘,馮紫英除了對遼東的未來規劃外,其他心思就在這考成法的建議上。
齊永泰在和他信中交流最多也就是這個考成法。
基本上保持著一月一封的相互來信,一個點子一個細節都探討得相當精細。
馮紫英感覺齊永泰到後期對這個考成法的重視程度尤甚於遼東戰事,或許是因為遼東戰事有其他閣老和兵部專門過問,所以他更看重這個可能會對整個朝廷中樞與地方官府就地方上具體事務操作形成一個相對標準的範本十分感興趣。
作為一個首輔,齊永泰關注的不僅僅是軍務,遼東之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和馮紫英探討的考成法能夠確立起來並推廣開來,對於整個大周政治體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按照馮紫英所建議的,如果要儘可能減輕阻力,選擇一兩個地方進行試點是最穩妥的,等到試點成功,總結出來足夠的經驗,再來在一點範圍內進行推廣嘗試,最後再普及到大周全境最為合適。
不過馮紫英擔心的是像考成法這樣宏大的一個製度改革要推行開來的話,不但前期要做充分的鋪墊準備,也還需要一定時間的醞釀,但齊永泰的任期已經過去兩年了,雖然在內閣首輔任期上並沒有特殊要求,但是馮紫英擔心的是齊永泰的身體能否支撐得起他乾上五年十年。
齊永泰已經六十好幾了,如果身體不錯,也就是這一任能乾滿五年,再長,馮紫英不敢奢望。
這種情形下馮紫英也不得考慮更多一些。
失去了齊永泰的支持,馮紫英很清楚自己在遼東就會相當尷尬,一個薊遼總督的身份或許可以讓自己在遼東當個人王,但是在京師,在朝廷中樞的影響力就會銳減,無論是顧秉謙還是彆的誰來當首輔,自己都很難再有現在這樣的威勢。
閣臣裡邊官應震雖然也算是自己的座師,但他是湖廣士人,肯定更傾向於如賀逢聖這樣的湖廣子弟。
而黃汝良雖然和自己關係也不錯,但還遠談不上推心置腹。
李三才、湯賓尹之流就更不必說了,肯定不會支持自己。
所以馮紫英很清楚,一旦齊永泰致仕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從首輔位置上退下來,自己就必須要入閣,哪怕是到尚書位置上,都是一種失敗。
走到那一步,自己可能就會被在尚書位置上壓上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未必能入得了閣,因為年齡上的原因,在失去了齊永泰這樣強力靠山的支持,其他人有無數理由來阻擊自己入閣。
正因為如此,馮紫英一直很關心朝局變化和齊永泰的情況,現在解決建州女真在即,就算是朝裡有人不願意自己馬上回去,會找諸如現在遼東局麵尚未穩定,依然需要自己坐鎮為由阻攔自己,但是又能阻攔自己多久呢?
半年,還是一年?
自己終歸要回去,但這個時間就必須要搶在齊永泰致仕之前,馮紫英在信中也感覺到齊永泰的壓力和身體不太好的一些跡象,這也讓他有些著急。
隻是有些事情是欲速則不達,齊師肯定是了解理解自己的,也應該有他自己的安排,但就怕有些意外非人力可及,一旦出現變故,自己在遼東鞭長莫及。
正沉思間,就聽得門外腳步聲傳來。
馮紫英把總督府臨時搬到了沉陽。
遼陽那邊雖然是遼東鎮總兵府所在地,但是馮紫英卻清楚沉陽遲早會變成遼東的中心,所以總督府提前搬到沉陽也是應有之意。
家卷暫時都還沒有過來,隻有布喜亞瑪拉和哲哲是跟著跑,沒個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