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
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綿延至少有半裡路之長。
許家村全村男女老少都來為逝者送行。鑼鼓喧天,鞭炮轟鳴。許一山昂首挺胸抬著靈柩,大踏步往前走。
市委許書記回鄉抬柩,消息早就傳遍了四鄉八鄰。人們聞風而至,都想一睹許書記風采。
其實主家昨晚已經找他商量了,想要將他換下來,讓彆人代替他上。但是,遭到了許一山的堅決拒絕。主家一家人伏地大哭,抱怨自家何德何能,居然敢驚動許書記親自抬柩。
看熱鬨的鄉親等在路邊,看到許一山過來,大家使勁鼓掌,熱情與他打招呼。
許一山一路頷首,穩步前行。
鄉下抬柩他並非第一次,原來就有經驗,因此一來便融入抬柩隊伍。
墳山距離村裡有一裡多路。抬柩隊伍要一鼓作氣抬到終點。
還沒走一半,送葬隊伍後麵飛奔來一個人。他追到許一山身邊,不由分說便要接過許一山肩上的木杠。
許一山一看是劉思誠,便笑道“小劉,不用。”
劉思誠不肯,非要將杠子接過去他來抬。
許一山便笑道“小劉書記,你力氣沒我大。這種粗活,你乾不了,還是我來。”
劉思誠急得要跳起來,爭辯道“誰說我乾不了?我能乾。”
在他的堅持下,許一山隻好將肩上的杠子讓給他。
抬柩人吃不吃虧,在於主家往棺材裡放了多少東西。
通常,老人入棺前,後人會在棺材底板鋪上一層煤炭。煤炭上麵鋪一層老石灰。待到遺體盛進去後,再用老石灰將四周紮緊。
如今老石灰已經很難尋到。於是改用雙飛粉。多的會用到七八袋,少的也不會低於五包。加上棺材本身重量,一具靈柩的重量,至少上千斤。
但是,這一千斤分到十六個人的肩上,每個人承受的重量卻不到五十斤。手臂力大的,完全可以單臂舉著走路。
這看似輕飄飄的木杠,壓在肩上走一段路,卻似有千斤重一般。沒有乾過此活的人,本身就沒技巧,加上內心無法控製的恐懼,往往會覺得肩上壓著一座大山一般的沉重。
果然,沒走幾步遠,劉思誠便有些氣喘籲籲,一張臉憋得通紅了。
儘管與他同杠的人已經將重量幾乎全壓到他肩上去了,劉思誠還是覺得有些不堪重負。
他額頭上的汗,如雨一般紛紛掉落。他努力地用雙手將木杠抬起,爭取不讓木杠壓在他並不結實的肩上。
許一山看他頂不住了,才過去將木杠從他肩上接過來,勸慰他道“小劉,你去忙吧。這裡我能吃得消。你先回縣裡去,等下我來縣裡找你。”
一位普通老農去世,居然驚動市委書記和縣委書記兩大領導為之抬柩。不知道內情的還以為死者身份特殊,殊不知許一山回鄉抬柩,隻是儘了他一個農家子弟的本分。
很快,周圍朋友圈便瘋傳許一山抬柩的圖。更有好事者還做成了動態圖,畫麵居然呈現出一片喜感。
許一山抬柩,迅速成為社會熱點。
他也因此而被卷入另一場漩渦當中。此是後話,暫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