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1見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6冊第465—467頁。
1《中央委員宣言》1927年8月1日。
“八七”會議明確指出“土地革命問題是中國的資產階級民權革命中的中心問題”“現時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同時中央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贛、粵四省動秋收起義“實行中央土地革命政綱”。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動土地革命”所以當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隊伍在井岡山地區落腳時就高舉“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幟其他武裝起義隊伍也相繼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是在動群眾打倒土豪劣紳的基礎上逐步摸索前進。井岡山根據地經過一整年的分田鬥爭湘贛邊界政府於1928年12月頒布了井岡山《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以人口為標準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鄉為單位分配”等等2這個土地法是曆史上第一個土地革命法令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土地法令。但由於缺乏經驗按中央的有關決定是沒收一切土地而不是隻沒收地主的土地;土地所有權屬於蘇維埃政府而不是屬於農民農民隻有使用權;禁止土地買賣等。
隨後各革命根據地依據1928年6—7月召開的“六大”的決議精神土地革命步步深入土地政策不斷完善出現了“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新局麵。到1931年春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的路線、政策和方法即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製富農保護中工商業者而僅僅消滅地主階級;變革封建土地所有製為農民的土地所有製不禁止土地租佃和買賣;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地主也同樣分得一份土地等等。使農村根據地的土地關係生了根本性變化生產展糧食產量提高一二成農民生活改善能吃飽飯踴躍參軍支前。
但是1931年11月在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把持下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雖然也主張繼續開展和深入土地革命卻提出了“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政策尤其是1933年夏天在查田運動中加以強令推行任意擴大了打擊麵將大量中農特彆是富裕中農錯劃為地主富農生了嚴重侵犯中農消滅富農經濟的錯誤。1933年1o月中央正式頒了起草的《怎樣分析農村階級》和《關於土地鬥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作為科學地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標準“左”的錯誤得到一些糾正。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實際上確立了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後土地革命鬥爭和其他鬥爭一樣才重新回到正確的路線上來。
抗日戰爭爆本著團結禦敵的精神停止執行十年內戰時期的沒收地主土地政策而采取減租減息的政策團結大多數地主抗日把展2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3冊補編第171—173頁。
民族抗日統一戰線與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很好地結合起來。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動全麵內戰公然宣布國共破裂才決定實行普遍徹底平分土地的辦法於1947年1o月1o日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十六條)1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廢除一切鄉村中在土地製度改革以前的債務”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並征收富農上述財產的多餘部分。這些規定可以徹底消滅封建半封建剝削的土地製度最大限度滿足貧雇農的土地要求。大綱還規定“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的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製度的合法執行機關。”它體現了放手動群眾依靠農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民主精神而不是把土地“恩賜”給農民。關於分配土地的政策大綱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並歸各人所有。”“地主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給土地所有證並承認其自由經營、買賣及在特定條件下出租的權利。”這些規定與十年內戰前期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並有了充實和展。後來為了防止“平分土地”中出現侵犯中農利益等“左”的傾向中央特在大綱上加注明“在平分土地時應注意中農的意見如果中農不同意則應向中農讓步並容許中農保有比較一般貧農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為高的土地量。”反對絕對平均主義。
《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後動快聲勢大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東北、華北和華東、華中、西北等一部分解放區。到1949年上半年使15億人口的地區迅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並在國民黨統治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政治影響。一位美國人評論“新布的《土地法大綱》在1946年至195o年中國內戰期間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作用。”1其實中國的土地改革與美國的黑奴解放、歐美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較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徹底得多。
第一中國的土地改革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動占農村9o的人口建立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先從政治上打倒地主階級再沒收地主土地和一切公共土地分1見《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6冊補編第432—435頁。
1[美]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中譯本第7頁。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不是“恩賜”土地而是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第二采取“平分土地”的原則在我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能夠儘量更多一滿足貧苦農民(包括部分中農)的土地要求但反對絕對平均主義;而且按人口平分土地簡便易行尤在革命戰爭年代裡有利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迅消滅封建半封建土地製度支持長期的革命戰爭。
第三無任何代價的分配土地和廢除一切封建債務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製實現“土地還家”耕者有其田極大地解放農村生產力;而且在土地改革後鼓勵農民勤勞致富積極引導和幫助他們組織起來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儘量避免和減少新的兩極分化等等。
新中國成立後195o年6月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考慮到人民革命戰爭在大6上已基本結束全國人民麵臨的中心工作已是生產建設因此將土地法大綱上關於征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規定改為保護富農所有的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保存了富農經濟。
到1952年9月除部分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外在擁有3億以上人口的新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運動。全國的土改是有領導地分期分批進行的每期一般經曆了動群眾、劃分階級、沒收和分配土地、複查總結等階段徹底摧毀了封建剝削製度使廣大農民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而且不必每年再向地主交納6oo億斤以上糧食的地租。這是我國曆史上幾千年來在土地製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徹底的改革。廣大農民真正翻身作主人使農村生產力獲得極大的解放有力推進了中國現代化運動並為以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章外國對華投資外國投資是資本跨國界的一種運動形式。外國投資一般包括外國直接投資(即辦產業)和間接投資(主要指貸款)兩種基本方式。在近代中國(184o—1949年)外國對華投資是在資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生的從這種意義上一部外國對華投資史就是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曆史。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外國資本在資本追逐高額利潤和控製被投資國財政經濟命脈的同時隨著商品社會化的展即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的展又在客觀上對殖民地生產力的近代化與技術引進對殖民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起了催化作用。
外國對華投資是影響中國近代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很早就引起各方的關注。本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人雷麥的《外國在華投資論》一書是最早對此作出闡述的專著。五十年代吳承明《帝國主義在華投資》一書是在這方麵最有影響的專著。八十年代以來財政部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責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對近代中國的外債、外資史料進行整理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第二曆史檔案館、上海檔案館等單位合作對近代的外債史料進行了全麵的清理先後出版了《清代外債史資料》(上、中、下)《民國外債檔案史料》(1—12冊)《民國曆屆政府整理外債資料彙編》(1—2冊)《中國外債檔案史料選編》(1—3冊)《上海外商檔案史料彙編》(1—8冊)。所有這些為進一步的研究了一些條件。儘管如此對近代外國在華投資這一課題的研究仍亟待加強。一是它涉及到近代政治、軍事、財政、經濟的方方麵麵時間跨度長國彆變化快企業興衰不定資料殘缺不全使總體上把握外國對華投資目前還是一塊空白並且難度頗大。二是利用外資已是我國當前一項基本國策如何趨利避害再一次成為擺在國人麵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鑒於此本章根據目前所能接觸到的材料從總結曆史經驗入手力圖通過對近代中國外國對華投資的演變、結構的考察從總體上把握外國對華投資在近代中國的地位和作用以對當前的利用外資有所借鑒有所警示並期待拋磚引玉。
需要事先明的是近代中國貨幣製度是極度混亂的這給外國對華投資的計量帶來很大的技術困難。近代中國以銀為本位銀兩、銀元並用銀兩又有庫平銀、規平銀、海關銀、京平銀、公砝銀等等不一而足。同時世界銀價漲跌不一使中國貨幣對西方貨幣如美元、日元、英鎊、馬克、法郎等的彙價和彙率極不穩定。為了有所比較本章在幣值的使用上外國對華直接投資采用美元折算個彆情況使用了日元或人民幣。在外國對華貸款上清代都統一折算成庫平銀北京民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統一使用銀元。這種換算使外國在華投資的數量估計隻具有相對的性質。
第一節近代中國外國投資的展概況近代中國外國對華投資從無到有經曆了從產生到展、膨脹及至最後消亡的幾經變化過程英國、日本和美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先後領先成為對華投資的主角。根據這種變化規律近代中國外國對華投資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184o—1914年為第一階段;1914—1931年為第二階段;1931—1945年為第三階段;1945—1949年為第四階段。
外資在華企業的產生和對華投資活動的開始(184o—1914)
從嚴格意義上近代中國的外國投資始於184o年鴉片戰爭後但它的源頭則可以追溯到鴉片戰爭前的中西貿易和外國在華洋行。
十八世紀初英國產業革命後已進入到資本主義時代。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設立洋行這是外國資本在華最早設立的企業。其後外商來華者日多洋行逐漸增加如美商廣東旗昌洋行(1818年)英商怡和洋行(1832年)英商仁記洋行(1835年)。由於清政府對西方商人實行嚴格的廣州一口通商政策這些洋行都集中在廣州。至1836年鴉片戰爭前夕廣州已有外商開設的洋行55家其中英商占四分之三都以鴉片貿易為主。
鴉片戰爭失敗後清廷被迫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為“五口通商”口岸。外國在華投資中心即隨貿易中心一道從廣州移至上海。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西方列強擁有了對華實行經濟侵略的特權;鴉片貿易的公開化不僅使外國資本掠奪了大量利潤而且更嚴重的是腐蝕了中華民族。而“租界”和“租借地”的奪取更成為洋商經濟侵華的橋頭堡。大規模的洋行如德商禮和洋行(1846年)英商正廣和公司(1864年)太古洋行(1867年)美商茂生洋行(1875年)美孚火油公司(1886年)法商永興洋行(1872年)等都是在這一時期來華設立的。
外商銀行或金融業也開始展起來英商麗如銀行(1845年)、有利銀行(1854年)、麥加利銀行(1857年)、彙豐銀行(1865年)德商德華銀行(1889年)日商橫濱銀行(1892年)就是其典型代表。同時外商還非法在中國沿海一帶創建工廠。據統計在甲午戰爭以前外商在華工業企業共計191家總投資額為2ooo萬(銀)元其中船舶修造業和出口加工業兩項就有116個占總數的6o資本15oo萬(銀)元占總投資的751。
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取得了在華設廠之權。西方列強根據片麵最惠國待遇當然也得到了這個特權。從此外國在華投資合法化外資企業迅1汪敬虞《十九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283頁。展起來。1898年中國境內外國人開設的商行共773家其中英商398家日商114家德商1o7家美商43家法商37家2。自二十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外國在華投資無論是總額、直接投資還是貸款都增加了2倍。如19o2年外國在華投資總額為8127o萬美元1914年即達到16724o萬美元。其中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從19o2年的5284o萬美元增加到1914年1o967o萬美元外國貸款餘額則由19o2年的2843o萬美元增加到1914年的576oo萬美元1。隨著外國在華的經濟侵略活動的加深和外國在華投資的擴大一些大托拉斯企業開始來華投資。如英商英美煙公司(19o2年)、亞細亞火油公司(1913年)美商通用電氣公司(19o8年)等都在此時來華設立機構。外商在華所辦的公用事業如北京英商電燈公司(19o3年)天津的比商電燈電車公司(19o4年)上海的英商電車電燈公司(19o5年)法商電車電燈公司(19o6年)相繼成立。外資鐵路和礦山也開始出現。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德國修築的膠濟鐵路法國修築的滇越鐵路等都是在19oo年以前由它們直接投資興建的。
在礦業方麵則焦作煤礦(1898年)、開平煤礦(19o1年)、撫順煤礦和本溪湖煤鐵礦(19o5年)、門頭溝煤礦(19o8年)等皆於此時淪入外商之手。在銀行業方麵除英商彙豐銀行、德商德華銀行日商橫濱銀行在華業務十分火紅外俄商華俄道勝銀行(1895年)法商東方彙理銀行(1899年)美商花旗銀行(19o2年)比利時華比銀行(19o2年)也參加了對華掠奪的角逐。據估計到1914年外國在華金融業(包括保險業)投資資本約為7575萬美元2。
外國洋行、銀行及各類公司企業除在華直接投資辦工廠以外還對華進行高利貸式的貸款活動。這種放款活動從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廣東“十三行”行商的貸款開始。十三行行商的大量破產就與它們的高利貸盤剝有關。《南京條約》中的3oo萬元“行欠”規定由中國官府代為償還就把這種正常的商業信用的私債變成了清政府的國債從而以特殊方式開創了中國近代外債的先河。鴉片戰爭以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侵華及其巨額的戰爭賠款使清政府的財政陷入危機中。清政府在財政空虛之際無論是對內鎮壓人民的反抗對外抵禦外侮還是為滿足統治階級奢侈腐化生活以及各種軍政費用都依賴外債。特彆是興辦近代的新式工業和交通運輸業(主要是鐵路)外債更是揮了重大作用。
據初步統計到1911年清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共舉借外債2o8次債務總額(不是餘額、包括庚子賠款)達到13o5888297兩(庫平銀)。1912—1914年南京臨時政府、北京臨時政府、北京民國政府對外借款約114項2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美國花旗銀行在華史料》中國金融出版社199o年版第6o7頁。1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頁。2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536頁。債務總額為593869857銀元1。
外國對華投資的展及其投資權的爭奪(1914—193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後西方列強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先後卷入戰爭無暇東顧。日本利用這個時機乘機大規模擴大對華投資。先日本企業大批來華設立工廠直接投資。有資料表明從1912年到1919年外國在華商家數從2ooo多家增加到8ooo餘家。其中英商從1912年的592家增加到1919年的644家美商從1912年的133家增加到1919年的314家而日本在華商家數1912年為733家1913年為1269家1915年增加到2189家1917年為2818家1918年為4483家1919年增加到4878家1。其次日本大量插手北洋政府的軍政、鐵路借款。臭名昭著的“西原借款”就生在這一時期。這期間日本在華銀行的總、分、支行不下1oo家住友銀行(1916年)、三菱銀行(1917年)、三井銀行(1917年)就是這一時期在華落戶的。據不完全統計1915—1918年間外國對華貸款約計139筆總額為292652265銀元。其中日本對華貸款共68項總計19416o951銀元占這一時期列強對華貸款的66在對華貸款中遙遙領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各國對華投資生了一些新變化。
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宣布放棄沙皇俄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對華投資除中東鐵路外基本上不存在。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其在華特權喪失殆儘。於是在對華投資方麵就剩下英國、美國、法國與日本的競爭。英國、美國和法國對日本在華取得的經濟優勢深表不安力圖維持均勢。
在借款問題上美國指責日本“在財政上進行的西原借款和政治上要求的二十一條是同出一轍”企圖由美、英、法、日四國組成新四國銀行團來控製並要挾當時的北京政府新銀行團“應得顧問”中國財政收支和官吏任免擁有查帳之權。192o年9月新四國銀行團成立使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麵生了一些變化。經過1922年華盛頓會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就由曆來的“互競侵略”變成為“協同的侵略”但這種均勢隻不過是新的對華爭奪的起。由於北京政府內部親日派力量強大因而日本的對華貸款儘管受美國的牽製但增長度仍是日本第一。北京政府這一時期借入的大量的無擔保外債(這種無擔保實際上是一種控製中國的手段並非信譽)幾乎都是由日本銀行承擔的。從具體的數字上看1919年到1928年北京政府共舉借外債393筆債務額為69518874o銀元。其中日本的貸款123筆債務額為37o6o7518銀元占這一時期貸款額的533。
1927年以蔣介石為的南京政府成立後其對外政策的重心更多地轉向1筆者根據檔案算出以後關於外債的數字未注明出處者均同此。
1《美國花旗銀行在華史料》第6o7頁。
了美國和英國。由於北京政府濫借外債造成中國債信的下降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幾乎借不到外債僅有的幾次借款也是以美國和英國為多。據統計從1928年到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共舉借外債14筆(包括對美、英、日三國的“寧案”、“漢案”賠款)借款額為5318o861銀元。其中美國6筆債務額為46412617銀元;英國4筆債務額為4614474銀元兩者占了這一時期國民政府債務的9595。
在直接投資方麵更得到了快展從而使外國對華直接投資進入了擴張最迅的時期。1921年外商在華的商行一度達到了9511家成為外商在華辦廠個數最多的年份而日本一國就有6141家。從增長度上看日本為112美國為9英國為43法國為42。從年度投資上看192o—1923年外國直接投資為1662o萬美元1928年為966o萬美元1929年為17ooo萬美元193o年為2o2oo萬美元1。到193o年外國投資總額達36488o萬美元為1914年的21倍為192o年的18倍。其中直接投資為1914年的25倍為192o年的19倍。從國彆來看英國增加了6o美國增加了33倍日本則增加了56倍躍居為對華投資的位。需要特彆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外資企業資本的集中和大托拉斯的活躍。
外商大規模的工業企業如瑞士汽巴公司(1919年)英商卜內門洋堿公司(1923年)德商的德孚洋行(1924年)美商德士古公司(1929年)、上海電力公司(1929年)等均在此時成立。1934年改組成立的英商頤中煙草公司就是在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頤中煙草公司的前身——英美煙公司是19o2年由英國和美國的煙草公司合並而成的19o3年它吞並了在上海的英、美卷煙廠又6續在漢口、沈陽、天津、青島等地設立卷煙廠並收買了哈爾濱的俄商老巴奪煙廠。在這個基礎上改組後的頤中煙草公司擁有資本25ooo萬元成為一個完全操縱我國卷煙業的產供銷各個環節的巨大的托拉斯。據統計到抗日戰爭以前中國大約有28oo家外商企業(不計分支機構)但處於統治地位的不過是十幾家公司和銀行。如英國的對華投資集中在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沙遜洋行3大係統。怡和洋行在中國有7大企業在香港有12家企業其投資的“中英銀公司”掌握了中國鐵路和礦業借款。沙遜洋行控製著25家公司在地產業中尤具優勢。美國的對華公用事業投資則由“美國電氣債券公司”、“國際電報電話公司”兩個托拉斯所掌握。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西屋電氣公司等十大托拉斯也都在中國設有機構。193o年美國在華17家大公司的投資額幾乎占了美國在華投資總額的821。
日本對華投資的膨脹與消失(1931—1945)
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56、57、39頁。
1祝慈壽《中國近代工業史》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第597頁。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把中國東三省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從此日本對華的半殖民地投資方式轉變為殖民地的獨占的投資方式。
在東北日本的殖民地投資增長很快。除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外日本又相繼成立了南滿礦業開會社、滿洲重工業開株式會社對東北的工礦運輸業進行全麵控製和壟斷。據估計九一八事變前夕日本在東北的直接企業投資為55o2o萬美元;至1936年日本在東北的投資達145523萬美元其中企業資本為132423萬美元。短短五年企業直接投資增長了24倍。在華北日本於1935年12月成立了一個“興中公司”資本1ooo萬日元這個壟斷資本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在華北迅開展擴張活動。肆意吞並華北中國民族棉紡織業到1936年就控製了天津“北洋六廠”——裕大、裕元、寶成、華新、北洋、恒源等紗廠中的4廠占有天津紗錠總數的77布機總數的671。唐山、青島、濟南等地的中國紡織業也大都落入日人之手。在電力工業方麵日本掌握了冀、察兩省的電網。在采礦工業方麵日本控製了山東大部分煤礦和鐵礦以滿足其軍事上和工業上的需要。同時日本還大量增加投資中德合辦的井陘煤礦以排擠中國和德國的資本。日本的武力侵華及其經濟擴張極大地損害了英美在華利益。為了與日本爭奪中國的市場、資源和經濟優勢英、美試圖通過它們所掌握的國際聯盟進行對華“技術合作”。1933年國際聯盟派拉西曼來華提出了“拉西曼報告”準備通過國際聯盟與中國政府的全國經濟委員會的合作來給英美資本在中國找到投資出路以牽製日本。日本對英、美與中國的“技術合作”憑借在華實力堅持反對。拉西曼計劃未能實現。
在間接投資的借款上由於日本在東北動九一八事變得手日本的對關內的貸款基本停止。而德國在這一時期與南京國民政府政治、軍事等方麵關係密切起來在鐵路和航空方麵也進行了較廣泛的合作其對華貸款居於領先地位。同時南京國民政府先後派財政部長宋子文、孔祥熙赴英美接洽借款事宜為抵禦日本尋求英美的財政支持。繼美麥借款之後美國的對華棉麥借款也於1933年成立。美國對華貸款有明顯增加。英國則居於對華貸款的第三位。總計自1931—1937年抗日戰爭爆前南京國民政府共借款(包括欠款)53筆總數達到267823111銀元(其中有一筆未詳)。其中德國99836786銀元美國73275o44銀元英國48838o33銀元。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戰爭的影響下各國對華投資度一度放慢。據估計自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前外商在華企業的投資額僅增長8。從日本方麵來儘管它在東北的投資有較快增長1931年日本在東北的直接企業投資為55o2o萬美元1936年則達到了132423萬美元。但日本在關內的投資由於借款餘額減少基本上沒有增長。到1936年日本對華投資總額達到18183o萬美元比193o年僅增長22。美國對華投資總額為3282o萬美元比193o年增長24。英國對華投資總額為1o2o8o萬美元與193o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1。
1937年日本動了七七事變企圖以武力征服全中國。伴隨著日本法西斯的鐵蹄日本對華的以戰養戰的投資激劇增加。1941年它在東北的投資達到7549億日元1945年6月更達到9436億日元的高度。在關內日本於1938年成立了華北開會社和華中振興會社兩個機構負責掠奪開關內淪陷區的資源尤以交通、礦業、電力、電信、鹽業五項為主。1941年底日本對英美宣戰沒收英美在華企業。總計日本在華投資1945年達到44516o萬美元為日本在近代中國投資的峰。當然這種投資是以裸的掠奪為前提的因而這些投資隨日本的軍事失敗而被中國接收也是合情合理的。與日本這一階段急劇的投資膨脹形成鮮明對照英美等國則相形見絀。
美國在華投資從1936年的3282o萬美元隻增加到194o年的3829o萬美元。英國則由1936年的1o2o8o萬美元降為94o3o萬美元2。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後美、英等在華財產被日本接管大部分成為日資。美、英對華投資除借款餘額外就剩下新增的幾次較大規模對國民政府貸款。據統計在國統區同盟國為支持國民黨進行抗戰對國民政府進行了貸款。從1937年7月31日捷克兵工廠軍械欠款開始經蘇聯三次易貨貸款到1945年美國進出口銀行對永利化學公司的貸款止整個抗戰時期同盟國實際給國民政府27筆貸款債務總額達347316o419銀元。其中僅美國的貸款就達262o96o662銀元。這些貸款對於中國的抗戰事業和大後方的建設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美國對華投資的擴張和外國在華勢力的消亡(1945—1949)
抗日戰爭結束後外國對華投資的格局生了很大變化。構成對華投資62的日本投資被中國政府接收日本在戰爭期間沒收的英美企業也由中國政府予以還。由於歐洲各國失去擴大海外投資的能力美國成為世界的霸主對外投資隨“馬歇爾計劃”而膨脹。在對華投資上也是如此。1946年美國在華的四家銀行全部複業英國的戰前六家銀行則隻有三家複業。美國在上海新設的企業有32家英國則隻有27家。美國的威斯汀豪斯、環球、美孚等大公司都曾與南京政府協議準備設立電機、造船、水泥、石油等企業美國財團還取得了煤礦、有色金屬礦的開采權和成渝鐵路、川滇鐵路的築路權。並通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和《中美航空條約》幾乎形成了對中國的獨占。到1948年美國對華投資達141o1o萬美元占全部外商投資總額的441。其中借款餘額為1o251o萬美元占美國對華投資的72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39頁。
2《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39頁。
。美國成為對華投資的霸主。英國的對華投資屈居第二總數為11153o萬美元但對華投資以直接投資為主達715oo萬美元1。
就間接投資而論這一時期向國民黨貸款的有美國和加拿大兩個國家共14筆債務總額達7o3386o51銀元。其中美國方麵12筆債務額為479184oo2銀元占681加拿大方麵2筆數額為2242o2o49銀元占319。當然在這一時期美國還大量向國民黨政權各種剩餘物資供國民黨打內戰。這些物資中除前麵所構成的貸款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用現金支付的未構成債權債務關係故未予計算在內。
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外國在華投資逐漸走向衰落的時期。由於全麵內戰的爆1947年外國在上海的洋行由1946年冬的523家減少到37o家其中美商由256家減為182家。美國龐大的對華投資計劃也未能付諸實施。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推進和國民黨的失敗成為定局外國在華投資更是日見衰落。歇業的歇業、回國的回國、撤資的撤資、逃離的逃離。就上海而言擁有18oo家外商投資企業的上海到195o年7月隻剩下684家僅占總數的38。其中185家屬於英商占全部的27。其次是蘇聯商人占19。美商以123家排名第三占18。第四名是法商為41家占6。就資產而言這684家外商企業的資產總值共1oooo餘億元人民幣(老幣)其中英商37oo億元占35美商31621億元占3o法商2864o億元占27。英、美、法商合起來占了全部資產總值的92。這些企業經過清理大部分均允許繼續存在和經營。
由於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和封鎖政策並下令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對外商在上海的美商企業采取了軍事管製以及沒收的政策對其他國商人則分不同情況經過清估采取了收買、租用等形式促使其產權轉讓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公有製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主義物質基礎之一。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在近代中國的投資也就走到了它的儘頭。
1《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39頁。
第二節外國在華投資的國彆、地區及投向結構外國在華投資的國彆結構外國在華投資具有不平衡性充分表現了世界資本主義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圍繞強權政治這個主軸對對華投資權展開的激烈爭奪。
在直接投資方麵英國資本主義對華侵略最早直接投資數額也最多。
甲午戰爭以前外國在華投資的工業企業共有191個英國就占144個占對華直接投資的絕大多數。甲午戰爭以後中東鐵路、膠濟鐵路的修築使俄、德兩國對華投資開始上升至二十世紀初英、俄、德三國共占去了外國在華直接投資的9o。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乘西方各國忙於戰爭加大對華投資其直接投資增長度居各國之一躍而與俄國相抗衡。此時英國仍居對華投資的位占外國在華企業投資的37。至九一八事變時日本投資額已與英國相當兩國合計共占總投資的74美國也過法國而德國投資額則趨減少。七七事變前日本在華直接投資(連東北投資)所占比重已達總額的48過了英國居外國在華投資的第一位美、法兩國則勢力相當。在抗日戰爭時期除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不斷增加外美國所占的比重也漸見提高。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對華投資隨著其軍事擴張迅膨脹占據對華直接投資的絕對壟斷地位比重高達8o。
總之自二十世紀初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直接投資英國增加了5倍多美國增加了13倍法國增加了7倍德國則趨向減少。至於日本則由極少投資躍進到占投資總額的8o以上居於絕對優勢。抗日戰爭結束後則是美國在華的投資的急劇膨脹幾乎到了獨占的地步。
在貸款方麵情況也是這樣。清代英國是中國的最大貸款國貸款次數最多數量也最大。特彆在英商彙豐銀行更是清政府借款的老顧客。甲午戰爭以前英國幾乎包攬了清政府的對外借款。據不完全統計甲午以前目前能肯定的英商借款額為8o262939兩(庫平銀)占825。德、美、法、俄四國商人借款12o76946兩占124。不能肯定為哪國借的有48o8562兩占5。其中彙豐銀行借款6oo67721兩占62。甲午戰爭後英國的絕對壟斷地位被打破德國、俄國、法國奮起齊追後起的日本、美國也不甘落後。據初步統計英國借款約為339553473兩占28;德國為265582368兩占22;俄國為2oo41o767兩占17;法國161758851兩占13;日本為79551356兩占7;比利時為6oo75724兩占5;美國為56395745兩占5。
北京政府時期(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日本成為對華貸款的主要承擔者。這一時期外國對華貸款646筆債務總額達157396o312銀元其中日本貸款696268668銀元占4424。其次是英國和法國債務額為2o364525o銀元和18824o594銀元分彆占1294和1196。比利時在鐵路貸款方麵占有很大優勢成為這一時期第四大貸款國債務額為117284o72銀元占745。其他如德國為1o64o3251銀元占676奧國為94777723銀元占6o2美國為6o82352o銀元占386其他國家為33834191銀元占21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特彆是抗日戰爭中美國成了對華貸款的主要者。這一時期外國對華貸款次數不多初步統計為1o8筆但數額卻十分龐大總額為4497549442銀元。其中美國貸款3219832325銀元占總額的7159。其次是英國貸款額為449428714銀元占999。前蘇聯在抗日戰爭時期也給中國以貸款援助總貸款389856ooo銀元占868居對華貸款的第四位。加拿大、德國和法國貸款額分彆是2242o2o49銀元、1ooo3o786銀元和6139o2o8銀元各占總額的499、222和136。(詳見後表)
外國在華投資的地區結構近代中國的外國投資相對集中東北和上海是兩個中心。這種情況是與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展和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密切相關的。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廣州在對外貿易中占據主要地位外商早期的洋行均集中在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為通商口岸。上海恃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迅崛起成為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和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擴張的中心因而外國對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特彆是上海。據統計甲午戰爭以前外國在華投資的半數是在上海。
184o—1949年對華貸款前七位國家單位1911年前為萬兩庫平銀、1911年後為萬銀元、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總數184o—1895英國德國美國法國俄國——數量8o26825931961811977o818o2——97151895—1911英國德國俄國法國日本比利時美國數量339552812655822o2oo41166161761337955666oo85o564o4712o8741911—1927日本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奧國美國數量696274422o3o51291882412o11728751o64o6894786o6o82391573961927—1937美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捷克荷蘭數量119693731ooo3312534516722317o9493o4141336611321oo1937—1945美國英國蘇聯法國捷克荷蘭比利時數量262o96755395981143898511239o811268o842—4—3473161945—1949美國加拿大數量479186812242o3197o339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大了對中國的投資。俄國先把魔爪伸向中國的東北它夥同法國和德國強迫日本退出遼南修築中東鐵路使中國東北在外商對華投資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之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特彆是日本加入了對中國東北的爭奪東北在外商對華投資中的地位變得更為重要。19o4年日俄戰爭以後日本得到了帝俄在南滿的權益。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及以後日本勢力逐漸擴展到北滿。在奉係軍閥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部分重要礦產資源都已由日商投資經營。到九一八事變前夕英、美兩國在東北的投資總額不過4ooo萬美元而日本在東北的直接企業投資則達55o2o萬美元東北的鐵路、煤鐵礦、主要的工業部門如榨油、釀酒、麵粉、製鐵、繅絲、木材、火柴、皮革等行業也受日本控製日本在東北的投資遠遠過英、美而居壟斷地位。到九一八事變(1931年)以前外國在華投資中有428集中於上海有339集中於東北1。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東北3省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對東北的經濟侵略就更加肆無忌憚了。軍事性的經濟統製迅展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南滿礦業開株式會社、滿洲重工業開株式會社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掠奪中國的壟斷資本它們實際上控製了東北的全部工礦業和運輸業。到抗日戰爭前在東北的日本資本占各國對華投資總額的432。而同一時期的上海則集中了關內外國銀行業投資的792進出口和商業的812工業的671房地產的7681。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了。當然與日本獨占東北相反上海是各個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共享的國際資本家、冒險家投資的“樂園”。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東北的投資仍在增長到1945年達到3o364o萬美元占外國在華投資總額的449。上海在這一時期曾有一度的“孤島”繁榮不久完全落入日本之手美英的在華財產也被日本接收。日本投降後日本的在華投資理所當然被中國政府接收。因而外國在華投資的地區結構生了很大的變化。東北的外國投資基本上不存在上海成了外國在華投資的唯一的中心。
其他如天津、廣州、武漢等地也是外國在華投資的較重要地區。
外國在華投資的投向結構外國在華投資的投向結構是指外國在華投資在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兩者之間的比例以及在各自投資領域內的具體分布。
外國在華投資基本上由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部分組成。大致來如1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頁。1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頁。把賠款除外外國在華投資以直接投資為主約占總投資的6o—8o。當然在這1oo多年中這兩個部分的比例隨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波動。據美國人雷麥在三十年代的估計19o2年間接投資占361外國直接投資占639。1914年前者占327後者占673。1931年前者為219後者達7811。吳承明先生對此作過估計他認為如果不計戰爭賠款的未付額則19o2年間接投資占349直接投資占6511914年兩者的比例分彆為337和663;193o年直接投資的比重上升到729間接投資的比重下降到271;1936年直接投資的比重升為8o5間接投資為195;1941年直接投資更上升到9o4。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美國政府大量貸款供國民黨作內戰經費之用間接投資的比例一下子跳躍到5122。吳先生的估計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覺得應該把賠款轉化為債務算進去。根據這一計算方式外國在近代中國的間接投資的比例就會高出許多(詳見下表)。
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比例表單位19o21914193o19411948雷麥的估計間接投資361327219直接投資639673781吳承明的估計間接投資34933727196512直接投資6516637299o4488筆者的估算間接投資6564963o61o252o直接投資3445o469489848o就間接投資而言很大一部分是用於非生產性的行政軍事經費。但無可否認還有一部分是用於抵禦外國侵略的自衛戰爭借款一部分是用於近代中國的經濟建設當中。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生產方式的形成都與外債有直接的關係。
清政府13o589萬兩庫平銀外債中賠款借款或賠款轉化為外債(包括庚子賠款)79388萬兩占總數的6o79。海防、塞防與抵禦外侮借款795o萬兩占總額的6o8。各種行政經費借款占總額的445。各種實業借款37456萬兩占總額的2868。其中鐵路借款占2436礦業借款占1雷麥《外國在華投資論》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第76頁。
2《中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市場》第31頁。
268電訊借款o67其他借款占o97。
北京政府時期(包括南京臨時政府在內)舉借外債157396萬銀元各種軍費和行政經費的借款68816萬銀元占4373實業借款45462萬銀元占2888借新債還舊債43118萬銀元占2739。在實業借款中鐵路借款占總借款的2o6o礦業借款占o62電訊借款占159工業借款占o4o航空航運借款占116金融借款占o44教育事業借款占o36其他實業借款占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用於抗日的借款達325172萬銀元占這一時期借款的723。一般行政借款64922萬銀元占1443。實業借款59661萬銀元占1327其中鐵路借款占483電訊借款占o27航空借款占o29金融借款占363教育借款占oo2其他實業借款占423(詳見下表)。
近代中國外債投向情況表單位清代為萬兩庫平銀清代以後為萬銀元清政府時期北京政府時期南京政府時期軍政借款5794446881643764922143賠款借款793886o8抵禦外侮借款795o61325172723(抗戰借款)
借新債還舊債43118274實業借款374562874546228959661133其中鐵路借款31815243324262o62172948電訊借款874o7264316121oo3礦業借款35o527984o6航空借款1831121296o3金融借款693o4163o536教育借款512o482其他實業借款12621o6373419o3942注北京政府時期包括南京臨時政府在內。
就直接投資而言。外國在華投資多集中於商業掠奪性企業即用於貿易業以及與其相關的金融業、運輸業方麵至於對工礦企業的投資除1947年外始終占不到2o。而且在工業投資中大都是進出口公司所附設的加工工廠、船舶修造廠等(詳見後表)。這明這些投資是為其對華投資和掠奪服務的並表明西方列強通過這些直接投資使中國永遠從屬於宗主國的險惡用心。
近代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比例表1單位百分比年份金融業貿易業運輸業製造業礦業公用事業189431283853122o1211oo9219147861483349o115o615277193o16oo281o2o6o158o76o6oo19364o722226948157639174119472o5o1375982233379124681引自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二卷第529頁;第三卷第43、747頁。第三節外國對華投資的性質和作用外國對華投資的性質在近代中國外國對華投資具有資本輸出的性質具有很強的吸血性完全符合列寧所的要“從一頭牛身上剝下兩張皮來”這個資本輸出的一般規律。但這還不夠在近代中國由於外國在華侵略特權的存在外國在華投資更具有裸的掠奪的性質。具體表現在外國在華投資大多是“白手起家”而利潤卻十分的豐厚。
從外國在華投資的資金來源方麵來看許多外資企業的所有者是“白手起家”的。也就是他們在創辦企業時根本就身無分文而是在華投機冒險起家的。這裡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鴉片戰爭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在中國以鴉片販賣、土地占有、戰爭勒索、投機欺詐等手段攫取非法利益從而取得在華企業投資的資本。抗日戰爭以前帝國主義諸國在華企業和不動產投資的總額約值37億美元。但其資本大部分並非自國外輸進而是從中國掠奪得來的。其中價值44億多美元的地產則是由特權強占和地價上漲而來的。有人估計除日本外英、美等國輸華的企業資本額最高不會達到其投資額的13。就鴉片販賣而言鴉片是西方列強踏上中國土地後所做的第一件傷天害理的禍事當時來華的許多大洋行如怡和洋行、寶順洋行、旗昌洋行都是靠鴉片起家的。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走私販賣鴉片的洋行約有2oo家到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沙遜洋行在中國操縱了7o的鴉片貿易市場大其財逐漸形成為從事房地產的托拉斯集團。據有人估計從18oo—1894年的95年中西方強盜共向中國輸入了372萬箱鴉片價值在22億銀元以上1。再以工業為例大規模的企業如開灤煤礦原為中國的企業是英國人趁庚子事變僅以5萬英鎊騙得的實際上等於由英國無代價地“收買”了。自1911年開平煤礦公司與中國的灤州煤礦公司合營時起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為止英國股東已坐享371萬英鎊紅利、96萬英鎊股息同時其資本淨值增加了5o。可見英商以其5萬英鎊的投資在26年時間裡不僅賺取了371萬英鎊的利潤而且在中國保有3oo萬英鎊的財產。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近代中國的很大一部分外國在華企業就是這樣憑借侵略特權毫無代價地取得的。不僅如此各大企業龐大的資產和曆年的增資也大都來自在華攫取的利潤很少有資本輸入。
一是外國在華直接投資企業所得的高額壟斷利潤也是外國在華企業資本的重要來源。從外國在華投資的利潤上看它們一般均能獲得高額壟斷利潤。據估計自二十世紀初的19o2年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止帝國主義1許毅、隆武華等《清代外債史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第7o頁。國家所輸入中國的企業投資不過1o億美元而從中國彙回去的企業利潤卻高達2o億美元。關於外國資本在華經營近代工業的利潤情況我們可以從下表中看出一二(詳見後表)。
需要明的是這些利潤率隻是賬麵的純利對已繳本額的百分比並沒有包括各種形式的變相利潤和隱蔽利潤。所以實際利潤肯定要過此數。許多外資廠礦企業在三、五年內就從企業利潤中收回了原來投資的數額。如開平煤礦在19o1年、19o4—1913年間的平均利潤率達1749則五六年就可收回原投資額。再如耶鬆船廠在1895—1913年這19年間平均利潤率達1612這意味著已經收回幾倍原始資本了。另外外國在華工礦企業的利潤除了提存準備金和折舊費外都分股息紅利並且相當高。這些剝削來的高額股息穩穩當當地流入外國資本家手中。關於這一英商耶鬆船廠(19oo年)對此供認不諱“在過去八年間我們付給股東的股息共計8875oo兩或者比公司原始資本(8ooooo兩)還要多775oo兩;這就是各位先生你們已經收回你們的資本和過資本1o以上的收入了。”1從這裡我們不難現外國在華企業的投資的利潤率遠遠過他們本國的利潤率。據日本人的估計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的利潤率趨勢如下19oo年日本931英國366法國313德國459;19o5年日本769英國258德國248;19o6年日本712英國4oo法國269德國4o41。
外國資本在中國經營近代工業利潤表21《北華捷報》19oo年9月19日第6o5頁。
1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上冊第356頁。
2引自馬宇平、黃裕衝《中國昨天與今天184o—1987國情手冊》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99—1oo頁。
企業名稱年份資本“純利”“純利”比資本香港黃埔船塢公司188615625oo元375o49元24o香港黃埔船塢公司189315625oo元322386元2o6祥生船廠1891—18928ooooo兩1399o3兩175祥生船廠1893—18948ooooo兩138964兩174耶鬆船廠1892—189375oooo兩1o1128兩135耶鬆船廠1893—189475oooo兩157259兩21o美食兄弟有限公司1889—189o275ooo兩32471兩118美食兄弟有限公司1892—1893275ooo兩15796兩57老德記藥房189212oooo兩21422兩179新上海製冰廠189336ooo兩5138兩143上海大英自來火房187415oooo兩23121兩154上海大英自來火房18892ooooo兩43476兩217上海大英自來火房18942ooooo兩49456兩247上海自來水公司1884119639鎊4885鎊41上海自來水公司189o61oo17兩5563o兩91上海自來水公司1894665711兩71355兩1o7外國對華投資的作用如何評價近代中國外國在華投資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史學界一直有爭議的一個重要問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主要應把握以下兩第一近代外國對華投資是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手段。
近代外國對華投資是與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相始終的。在這個過程中近代中國的外國對華投資成為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手段。具體表現在1外國對華直接投資成了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控製中國經濟命脈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國中國主要的經濟部門幾乎都被外國企業所控製。抗日戰爭以前帝國主義在華工業壟斷了中國的煤、鐵生產和公用事業煤的76鐵的全部電力的6o。中國民族資本唯一較有展的棉紡工業外資也占了5o左右(詳見後表)。這些部門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一旦落入外國掌握之中必然是受製於人。中國近代是半殖民地社會從經濟上來看就是經濟命脈被彆人控製。
2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民族工業是一個沉重的壓迫。由於外國在華所設的工廠企業的生產都是帶有壟斷性的大生產。如美商上海電力公司的電量過所有華商電廠電量的總和;英商頤中煙草公司的產量過所有華商煙廠的產量;英商中國肥皂公司的生產占華商生產的一半。在這些優勢的外資企業麵前中國的民族資本就顯得十分的單薄往往成為外國資本對中國主要經濟部門的壟斷1單位年份全部船運業長江船運業紗錠煤鐵礦石生鐵電力布機189777—41————oo19o283—37——1oo—oo19o3—7337——1oo—oo19o784—34——1oo—oo1914—77469o1oo1oo—5o1191678——8o1oo1oo——1918777943771oo1oo—439192o76—42771oo1oo—49o192276—37781oo1oo—461192479764o761oo1oo—41719268o——789995——1928787743789996—492193o837843769999—5o51932———77—95645181933———83—92635111934—77438o9996625211936—8246669997555641936年華資與外資在近代工業中的比重(不包括東北地區)2單位製造業公用事業礦業運輸業鐵路公路航空航運總計中國資本368oo3351861341ooo64493259外國資本6321ooo655814866oo3569o7741外國在華投資企業排擠和兼並的對象。以棉紡工業為例華商紗廠在清末就有4家被外資兼並至民國元年以後又有許多華商紗廠6續被外資兼並而且越來越激烈。在1936年一年中被日本帝國主義企業兼並的中國紗廠1引自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中國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123—124、127—129、134—136、221—222、248頁。
2引自穀春帆《中國工業化通論》上海1947年版第169—171頁。竟達6家之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國在華企業的壟斷和壓迫。
3外國對華貸款大多帶有政治性質附有苛刻的政治經濟條款。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利用貸款不僅把中國的關稅、鹽稅、厘金、田賦以及鐵路、森林、礦藏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控製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而且據此乾涉內政操縱軍閥的混戰影響中國的政局。如西原借款所達到的目的與“二十一條”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如中國海關長期由外國人把持海關總稅務司先是英國人赫德後是美國人梅樂和。從他們的實際作用看就是中國政府的太上皇。
第二、外國在華投資在客觀上對中國近代生產力的產生和展對於中國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
中國是人類四大文明古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走在世界前列。由於商品經濟的展早在唐宋時期中國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資本主義的嫩葉始終沒有突破封建主義的桎梏在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後中國仍處於封建的統治之下。隨著西方商人的東來隨著中國的大門被打開外商企業開始在中國沿海一帶建立儘管是偷偷摸摸的但它畢竟是中國大地上第一批資本主義近代企業對當時仍處於封建下的中國在客觀上起到了示範作用。在洋槍洋炮的震撼聲中在西方機器的轟鳴聲中中國一部分人開始醒悟過來一時之間“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成為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追求的目標。洋務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而要辦工業要開礦山就得籌款這對於被賠款壓得透不過氣來的近代中國曆屆政府來無疑是一件難事。於是向外舉債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從留下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近代的鐵路主要是靠借外資修起來的(詳見下表)。從這種意義上沒有外國投資也就沒有中國近代化的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正是針對此而言我把外債作為中國式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特殊方式並且這種方式在展中國家常常采用。
中國近代經濟建設借款及占外債總額的百分比借款次數總額經建借款數及占總額鐵路借款數及占經建借款晚清政府2o8131億兩(庫平銀)37億兩28728億兩86北京政府646157億元(銀元)45億元28932億元71南京政府1o845o億元(銀元)6o億元13322億元37中國資本、外國資本占鐵路裡程的百分比11引自張仲禮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論著選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頁。年份中國資本自建外國直接投資修建外國貸款修建1876oo1ooooo18951ooooooo19o339961oo1911354595o619143o389581192o6232761119261522635851934228238534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一文中指出“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展而且還決定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但是有一他們是一定能夠做到的這就是為這兩者創造物質前提。難道資產階級做過更多的事情嗎?難道它不使個人和整個民族遭受流血與汙穢、蒙受苦難與屈辱就實現過什麼進步嗎?”馬克思接著寫道“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是不會收獲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的果實的。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滿懷信心地期待在比較遙遠的未來這個巨大而誘人的國家將得到重建。”1由此馬克思得出這樣辯證的結論惡是曆史展的動力借以表現的形式。馬克思的這一段名言對於我們研究近代中國外國對華投資具有指導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71—772頁。第五章國家壟斷資本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指由國家直接控製的經濟。在中國清末洋務運動中建立起來的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企業隻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還不具有壟斷性質。北洋政府曾試圖建立金融壟斷但由於這個政權風雨飄搖未能成功。1927年國民黨建立南京政權後才走上由金融壟斷到工業壟斷的道路即人們通常所的官僚資本的展。在中國近代曆史上通常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稱之為“官僚資本”1。故本文也沿用這一曆史通俗名稱“官僚資本”來考察其大致展過程。
1另外“官僚資本”還包括國民政府大官僚孔祥熙、宋子文等的私人資本這裡不詳述。第一節官僚資本的緣起及最初形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的部分官僚逐漸認識到中國正麵臨著幾千年來的大變局傳統的措施已不能適應形勢展的需要認為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技術才能維持統治地位。於是他們出麵倡導和主持興辦近代軍事工業為自強興辦近代民用工業以求富興辦交通電信工業以保衛利權培養科技人才以為中國自強之本的洋務運動。1862年曾國藩在安徽安慶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創辦的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自此以後到189o年洋務派共開辦了19家軍事企業雇用工人1萬餘人花去經費約5ooo萬餘兩。這些企業是官辦的一個工廠就是一個衙門裡麵有大臣、督辦、監督等大大官吏牢牢地掌握行政管理大權。工廠所需經費來自戶部撥款、地方撥款、軍費、罰款、海關稅收和向洋商借款所生產的槍炮、彈藥、船艦不參加市場交換隻調撥給湘淮等軍和沿海各省使用;但它畢竟已不是封建經濟了。這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經費主要來自海關洋稅。它與政府撥款、軍費、罰款等性質不同。海關洋稅(是指進出口稅、子口稅、船鈔、鴉片稅等)是從貿易中按價值征收(如值百抽五)已不屬於純封建性收入而帶有資本原始積累的性質。這些工廠的生產者工匠也是招募而來實行按日計時工資製。因此這些軍事企業已帶有資本主義性質了。
從七十年代開始為解決經營軍事工業出現的原料、經費等困難同時也為獲取利潤洋務派在開辦經營軍事工業的同時又6續以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形式興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電報總局、中國鐵路公司等民用企業。據統計從1874年到1911年清廷曆年所辦民用工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者共有132家其中官辦72家、官督商辦26家、官商合辦34家資本估值共約621o7萬元(占當時民用工礦企業總資本1863—1894年洋務派軍用工業經費來源1名稱銀兩占總數海關洋稅3583111o837o地方撥款3369o28786捐罰款等1o9oooo254戶部撥款1oooooo234洋商借款1oooooo234軍費525657122總計428157951oo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o年版第374頁。的4656)2。這些企業均屬國家資本主義性質但還處於官僚資本主義的最初形態。
中國人辦的第一家銀行——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它的業務同清廷的財政緊密相聯靠官款來維持運行。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是19o4年戶部奏準設立的戶部銀行(19o8年改名大清銀行官商合辦)。到1911年中國開設的銀行有3o家(其中官辦1o家官商合辦3家)保險公司14家投資公司1家。這些銀行、公司同工礦企業很少聯係因而它在商業中的地位遠不如錢莊。如戶部銀行的營業“鹹以官款為重入款的大宗如地丁、錢糧、關稅等類;出款之大宗如官吏俸祿、宮廷費用及其他地方行政諸費悉屬款項之大者巨者不似商業銀行專與商家來往”3。由於其存放多係官款所以戶部銀行實際是清廷的財政工具。至於各地辦的一些官辦或官商合辦銀行其業務也主要同地方的財政相聯。如果通商銀行還與彆家銀行不同的話是因它同盛宣懷控製的鐵路、輪船、紡織等企業還有一定聯係。
1912—1928年北洋軍閥控製中央政權時期官僚資本主要是接辦清廷創辦的企業自己設立的很少。軍事工業主要是從清廷手中接收過來的十幾個機器局但這些工廠多半處於半停頓狀態沒有什麼大展;民用企業也是如此。由於軍閥間連年混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靠借債度日很少搞建設。就當時官僚資本經營的資本在1o萬元以上的29家民用企業總設立資本也隻32oo萬元除公用事業外大多經營不良最後多半歸於商辦或停辦;官僚資本經營的礦業有36處設立資本共約24oo萬元以上。這些礦大多是礦較大的礦或為外國資本吞並或停辦所剩的也不景氣有7處改成商辦;在交通運輸方麵北洋政府繼續執行清廷“乾路國有”政策將各省民辦鐵路收歸國有在“統一路政”幌子下竭力阻止新的民辦鐵路建設目的是用路權來換取帝國主義的借款。
北洋政府時期銀行業展較快1912至1927年新設銀行多達313家資本總額也從原來的25577萬元增加到2o6628萬元至此中國的銀行業才形成一定規模。在這展過程中逐漸出現金融壟斷傾向這就是以全國各大銀行為中心逐漸形成的三大財團一個是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華北財團一個是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財團一個是以廣州為中心的華南財團。據統計1926年這三大財團擁有實收資本11614689o元(銀元)占1925年本國銀行業實收資本總額15816o471元(銀元)的7343可見這三個財團在資本方麵所處的地位。在各大銀行中中國銀行始終處於領導地位。中國銀行是1912年改組大清銀行而設立的一家官辦銀行(1913年起吸收商股)是北洋政府的中央銀行。但中國銀行在政府控製下主要服務於政府2據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o—1937)》附錄推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3《商務官報》19o6年第5期。
的財政需要承購政府行的公債為政府借款或行紙幣以解決政府困難。由於銀行資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沒有能力來調節金融市場向民族工商業開展存放款業務以促進經濟的展。可以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已奠定了以金融資本為中心來擴張經濟勢力的基礎但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官僚資本對金融業並沒有壟斷條件。
192o年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本國資本中所占的份額如下表192o年資本估值1單位萬元外國在華資本本國資本官僚資本民族資本總額占中國全部資本本國資本總額占本國資本資本總額占本國資本資本總額占本國資本資本總額產業資本133oo151561249294844669525359579774641257929商業資本87oo23oooo23oooo317ooo金融業資本19ooo131112595386892325318471o27oo8153144953合計239ooo48o8829o2o539o677719882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2卷第1o57—1o58頁。第二節官僚資本的形成及展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官僚資本的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南京國民政府在它建立初期由於連年用兵財政支出不斷增加財政赤字也一年比一年增多。其財政支出情況如下表1928年7月1日至1937年6月3o日財政收支情況1單位百萬元支出赤字財政年度6月3o日止收入金額內軍費支出金額內軍費占總支出金額赤字占總支出192933341321o5o88o194193o4385392454551o118719314987143124372173o319325536833o444513o19o193355964532149886133193462276937348514719119357459413683911962o819368171o7339o363256239193787o1167521446297254注軍費支出內不包括秘密軍費。
為使經濟形勢好轉國民政府實行赤字財政政策大量行公債。從1927—1931年共行了1o58億元國內債券1這個數字大大過以前曆屆政府行的總數。由於公債一般以票麵額的5—7折推銷而還本付息是按票麵十足計算這給承購公債的銀行和個人帶來了驚人的暴利。尤其是政府控製的銀行獲利最大。它們一方麵以政府名義按麵值的5—7折拋售一麵又以銀行或個人名義購進享受十足本息於是一轉眼就攫取了大量資本。這為官僚資本展了有利條件。
為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削弱地方軍閥的經濟獨立性南京國民政府從1927年開始采取措施以增加收入、穩定財政、鞏固統治。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在上海舉行全國經濟會議7月又召開第一次全國財政會議中心議題是討論裁兵、裁厘和統一財政。1934年5月又舉行第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第6o—61頁。1千家駒《舊中國公債史料》“代序”財政經濟出版社1955年版第26頁。二次全國財政會議主要目的是整理田賦、改進稅務、廢除苛捐與編製地方預算。通過一係列會議製訂了財政改革的具體措施先是統一財政。為此裁並各地重疊的稅務機構設稅務署掌管全國除關稅、鹽稅以外的一切稅務;劃分國稅、地方稅規定鹽稅、關稅、遺產稅、厘金、煙酒稅、印花稅、礦稅、郵包稅、所得稅、國家營業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屬於國家性質的現有收入統為國家稅收範圍。這可防止地方財政割據局麵的出現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裁撤地方軍閥的重要財源——厘金設置統稅使商品納一次稅後即可通行全國。
其次關稅自立。經過談判到1928年底美、德、挪、比、意、丹、葡、荷、英、法、西等國相繼與國民政府簽訂新關稅條約(中日關稅協定則拖到193o年5月才簽訂)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將協定稅則改為國定稅則將值百抽五稅率改為差等稅率稅率由5至8o共14級。
第三整理鹽稅。將鹽務稽核所納入財政部公布鹽法統一鹽稅將各省附稅歸中央統一核收並提高產鹽區稅率等。
這一時期國民政府通過全麵整頓稅務、改革稅收、統一征收機關使稅收連年遞增成為官僚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
國民政府要想實現全國政治上的統一必然要恢複對全國經濟的控製而銀行是現代經濟活動的中心是資本主義國民經濟體係的神經中樞。因此獨占金融事業就成為國民政府要統製全國經濟而走的第一步。
1928年1o月25日國民政府製定中央銀行條例規定“中央銀行為特殊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1928年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在上海當時資本額定為2ooo萬元由政府以金融公債的形式一次撥足。財政部長宋子文兼任銀行總裁。
中央銀行的業務範圍除行貨幣、經理國庫外政府還授予(1)經收存款;(2)收管各銀行法定準備金;(3)辦理票據交換及各銀行間之劃撥結算;(4)國民政府行或保證之國庫券及公債息票之重貼現;(5)買賣國外支付之彙票;(6)買賣國外殷實銀行之即期彙票支票;(7)買賣國民政府行或保證之公債庫券;(8)買賣生金銀及外國貨幣;(9)辦理國外彙兌及行本票;(1o)以生金銀為抵押之放款;(11)以國民政府行或保證之公債庫券為抵押之放款;(12)政府委辦之信托業務。
由於政府的支持中央銀行憑借其特殊地位積累了大量財富從1928—1936年的八年間資本總額從4747萬元增至1231oo餘萬元增長了25倍多從而奠定了它壟斷全國金融事業的基礎。中央銀行八年間資產總額增長情況如下表中央銀行資產總額1(1928—1937)
1見[美]阿瑟·恩·楊格《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附錄19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單位萬元年度(以12月3o日為終結)
19281929193o19311932資產總額47oo87oo124oo145oo249oo年度(以12月3o日為終結)
19331934193519361937(6月3o日止)
資產總額364oo478oo932oo1231oo1477oo中央銀行成立之初雖有政府力量為依托但在當時無論財力和聲譽都不能與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相比。尤其中國銀行它的實力和基礎遠比中央銀行雄厚以行鈔票為例(這是當時銀行實力的重要表現)1928年底中國銀行行總額為172oo萬元交通銀行為68oo萬元而中央銀行僅為12oo萬元。因此政府必須控製這兩家銀行方能增強自己的金融實力。
1928年1o月26日國民政府公布中國銀行條例確定中國銀行經國民政府特許為國際彙兌銀行依照股份有限公司條例組織之。規定其資本為25oo萬元中國銀行的官股除原有的5萬元外增加495萬元達5oo萬元以公債撥充。同時總管理處從北京遷到上海。其業務限製在代理政府行海外公債及經理還本付息事宜;經理政府存在國外之各項公款並收付事宜;展及扶助海外貿易事宜;代理一部分之國庫事宜。
與此同時政府對交通銀行也進行改組。特許交通銀行為一家“展全國實業之銀行”資本總額為1ooo萬元加入官股2oo萬元(實際隻繳了1oo萬元)總管理處遷到上海。業務限於代理公共實業機關行債票及經理還本付息事宜;代理交通事業之公款收入事項;辦理其他獎勵及展實業計劃;代理一部分之國庫事宜並得行兌換券。
這樣國民政府用幾張自己印的金融公債以賦予兩行特許身份就取得了兩行各2o的官股輕易地把兩行從原國家銀行的地位降為一般專業銀行。政府通過增加官股還加強了它在董事會的作用。
儘管南京國民政府加強了對兩行控製但兩行仍保有私股的實際控製權業務上一如商業銀行可以自由經營。因兩行實力雄厚其業務仍有很大展其存款數額如下表所示1927—1936年銀行存款數額1單位萬元版。
1引自[美]阿瑟·恩·楊格《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附錄18。192719281929193o193119321933193419351936中央銀行—15oo4ooo66oo9ooo154oo227oo249oo296oo714oo中國銀行131oo275oo31ooo38ooo462oo476oo549oo547oo8o9oo1o64oo交通銀行116oo15ooo159oo173oo187oo212oo241oo287oo387oo539oo農民銀行——————8oo16oo53oo155oo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加上連年戰爭到1934年中國農村經濟蕭條工廠資金短缺金融市場緊縮信貸困難。麵臨財政危機國民政府能直接控製的銀行資產有限中央銀行和農民銀行的資產加起來也隻占全國銀行資產的117。而1934年底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產卻占中國全部銀行資產的23相當於中央銀行的3倍。擁有龐大資產的兩行對國民政府的做字財政政策並不滿意購買政府公債也不積極這是國民政府所不願看到的。
為迫使銀行業對政府公債的支持1934年7月4日國民政府頒布《儲蓄銀行法》要求銀行至少應有儲蓄存款總額的四分之一相當政府公債庫券及其他擔保物交存中央銀行保管庫為償還儲蓄存款的擔保。8月又命令各行開列2ooo元以上存款存戶名單。政府的做法遭到銀行業的反對。
隨著經濟衰落美國實施購銀政策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引起國內各銀行庫存現金急劇減少工商業資金周轉困難停工歇業倒閉之風愈演愈烈。據統計1935年上海各類商業已倒閉521家錢莊倒閉百家以上倒閉和停業的銀行也有2o家。為擺脫困境上海工商界急切要求政府給予1億元至15億元(用企業財產或商品作抵押)的緊急貸款並要求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放5oo萬元應急貸款。
財政部長孔祥熙利用工商界的要求乃以“鞏固金融救濟工商”為名借口增加中央、中國、交通三行股本乘機擴大政府在中國、交通兩行中的官股。1935年3月2o日孔祥熙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由於金融市場銀根奇緊以致市麵不安政府和商界都曾希望三家政府銀行能擴大信用以資調劑。但三行資本有限對於救濟市麵難於儘力所以必須增加三行的股本增加其實力。”並建議行1億元的“24年金融公債”(以關稅作擔保)增加三行準備。
3月23日孔祥熙突然宣布政府必須接管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兩行都須增資而由政府控製半數以上股份。於是中央銀行增加資本為1億元成為全國各銀行之。中國銀行增資到4ooo萬官股由5oo萬增為2ooo萬元(新增的15oo萬元以公債撥充)這就使官股比例由原2o上升到5o(原孔擬增到6o因遭反對未成)。同時交通銀行也增資到2ooo萬元官股占到6o。隨著官股增加參加兩行董事會的官股代表也從原各三名增到各九名。宋子文當上了中國銀行董事長。這樣國民政府就把中國、交通兩行完全控製在自己手中。這正如蔣介石所“三行(包括中央銀行)之增加官股即統製金融之實施。”1宋子文在4月9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也承認“政府最近在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增加官股的目的在於使這兩個銀行和中央銀行在政策上相協調。”21935年6月4日國民政府公布《中國農民銀行條例》將1933年成立的豫鄂皖贛四省農民銀行改組為中國農民銀行資本額為1ooo萬元蔣介石自任董事長有行兌換券及農業債券的特權。
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大銀行是國民政府國家資本的核心也是當時全國金融組織的中心。1936年四行實收資本占全國164家銀行總和的42資產總額占全國的59各項存款占全國的59鈔票行額占全國的78純益占全國的44。總起來四行實力約占全國銀行的一半以上。1除四行外國民政府還特設了兩個金融機構。193o年3月將中華儲蓄彙業局改組為郵政儲金彙業局規定凡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未設有分支行的地方一切政府款項均由郵政儲金彙業局轉飭當地郵局代理辦理。1935年1o月中央銀行撥款1ooo萬元設立中央信托局主要從事經理國營事業或公用事業債券股票的募集和行辦理各種保險業務經營軍火進口壟斷對外貿易等。這兩局同四行一起成為國民政府進行金融壟斷的中心。
國民政府還憑借其金融優勢運用各種手段向私營銀行滲透。如用加入股金辦法控製了中國國貨銀行和新華信托銀行;以救濟名義將四明商業儲蓄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中國實業銀行置於政府控製之下;利用個人關係收買改組停業了的廣東銀行;還利用人事改組實現了對金城、鹽業、中南、大6、上海、浙江實業和浙江興業等銀行的間接控製。同時以救濟為名設立“錢莊監理委員會”對錢莊進行管理監督。這樣到抗日戰爭爆前國家行、局省、市地方政府經營的銀行和政府控製的銀行的資產總值共約54億元約占全部銀行業資產總值的74。其他私營銀行約12o家僅占全部銀行業資產總值的262。應該國民政府此時已基本上完成了對全國金融機構的控製。情況如下表國民政府直接控製的金融機構1石毓符《中國貨幣金融史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頁。2[美]帕克斯··科布爾《江浙財閥與國民政府(1927—1937年)》第13o頁。1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三卷第76頁2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三卷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