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三)外資和官辦化工企業1日本在華化工企業。
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取得了在中國設廠的許多特殊權利。帝國主義侵華留下的化工企業以日本在華北和東北所辦的企業最多。
1933年日本在大連甘井子成立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即大連化學廠的前身)。1935年正式投產生產硫酸、硝酸、合成氨、硫酸銨、硝酸銨等化工產品。合成氨能力為年產5萬噸硫酸銨為18萬噸。硫酸工場有5套共牆式九塔法硫酸裝置和濃接觸法硫酸裝置塔式法硫酸裝置生產能力為12萬噸接觸法為2萬噸。1936年日本又在甘井子創建滿洲曹達株式會社(即大連堿廠前身)利用東北原鹽生產純堿和苛化燒堿生產能力為年產純堿72萬噸燒堿為3ooo噸。1938年在沈陽建立奉天曹達株式氯堿廠(即沈陽化工廠前身)製造燒堿、鹽酸和漂白粉。1945年建成了滿洲礦山公司葫蘆島硫酸廠利用楊家杖子鉛鋅礦冶煉副產的二氧化硫生產硫酸。侵華戰爭期間日本在東北投資建設的橡膠廠有3o家主要是東洋輪胎公司和太陽、亞細亞橡膠公司。在青島、天津、上海等地也建有橡膠廠3o多個其中青島橡皮工廠有一定規模。
1938年日偽華北鹽業公司在漢沽設廠次年投產產品為燒堿、溴素、氯化鎂、氯化鉀等。1939年東洋化學株式會社在漢沽建立氯堿工廠1942年投產生產燒堿、鹽酸、溴素、氯化鉀、氯化鎂、氯酸鉀。同年日偽華北鹽業公司在大沽辦了氯堿廠(大沽化工廠前身)次年投產產品為液堿、漂白粉、氯化鉀、氯化鎂、溴素等。以上三個氯堿廠都采用西門子式水平隔膜電解槽生產漂白粉用磚室法裝置。
2官辦化工企業。
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僅建有為數不多的化學兵工廠、硫酸廠、燒堿廠、純堿廠、酒精廠和煉油廠等產品在基本化工原料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河南鞏縣兵工廠是國民黨政府最大的化學兵工廠1932年建立氯堿分廠采用圓筒型伏斯式(vorbs台單槽負荷電流為1ooo安培所有設備都自美國引進氯產品有鹽酸、液氯、燒堿。1934年我國第一座接觸法生產硫酸裝置在鞏縣兵工廠分廠投產。抗戰時期該廠內遷至四川滬州改稱第二十三兵工廠。國民黨政府還辦了江西硫酸廠、昆明化工材料廠產量都很少。抗戰勝利後接收了日軍侵華留下的化工企業但廠房、設備和器材遭到嚴重盜買和破壞生產大都停頓。1947年資源委員會在南京籌備中央化工廠到1949年解放時才建成一幢廠房。
(四)抗日根據地的化學工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領導下的各個革命根據地為適應戰爭需要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靠自己的力量展化工技術創辦了一些型化工企業主要是醫藥和軍事化學工業。
194o年在晉察冀邊區的唐縣大安溝用陶瓷大缸作設備建了一個硫酸廠土法生產少量硫酸、硝酸用於製造火藥。
194o年在太行根據地麻田鎮附近的白布礁建立了塔式法硫酸工廠和瀑式硫酸濃縮設備。1942年在陝甘寧邊區延安北麵的紫芳溝建立了鉛室法硫酸廠以硫磺為原料產品經濃縮製成濃度為94的硫酸。1939年陝甘寧邊區創辦了衛生材料廠又稱延安八路軍製藥廠。1943年成立山東新華製藥廠生產黃碘、酒精、葡萄糖等。1943年在張家口建起了新華製藥廠。
根據地的化學工業在極惡劣的環境中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自力更生解決技術問題成為中國近代化工的組成部分。
(五)化工科技成果1有機合成研究。
這一時期由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開展少量的天然有機和有機合成研究。在天然有機方麵特彆是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方麵有麻黃素的藥理作用、鉤吻和漢防己生物堿等的分離及結構分析工作。合成方麵有雌性甾族激素的全合成等。在當時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確實極為可貴。
在烴類、鹵代物、醇、脂肪酸、醚、氨基酸、金屬有機化合物、雜環化合物等合成方麵許多人做過研究工作對中國有機合成化學的展起了先驅作用。
1932年張錦等人曾以γ二酮和苯胺合成了類似聯苯的吡咯衍生物並研究了它的立體化學。1933年紀育灃和田遇霖以b—醛酸酯或b—酮酸合成嘧啶的羥基、氨基或硫氫基衍生物。1936年薩本鐵、劉達夫找到了乙內酰脲及其衍生物的兩種製備方法。
1941年莊長恭成功地應用了die1sa1der反應、die反應環化多環化合物合成了具有甾族碳架的菲族類似物在該領域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可惜研究工作因日本侵華而中斷。1947年薩本鐵和紀育灃等人合成了a—氨基噻唑和氯代噻唑。
在氨基酸合成方麵1938—1948年林國鎬、黃耀曾等人利用hoffann反應原理改善了合成反應條件製備了19種氨基酸。1934年程有慶等用玉米粉、豆餅及不同的金屬催化劑合成了d—型麩氨酸以銅與三氯化鐵為催化劑時得率提高。
另外在中藥成分研究方麵、合成汽油方麵、合成醋酸方麵均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2有機合成反應的研究。
這一時期一些有機化學家對friede1bs反應所用的試劑、應用範圍以及反應條件曾作過一些研究。
在甾體化學合成反應方麵黃鳴龍等人次現了甾體中的雙烯酮酚反應該反應可以用於合成雌性激素。在應用雙烯酮酚反應研究山道年及其一類物的主體結構時現變質山道年的4個主體異構體在酸、堿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轉變。這一現在當時天然有機化學領域有重大理論意義由此推斷出山道年及其一類的絕對構型並為合成了理論依據。
在氧化還原反應方麵ishner還原法被稱為“伏爾夫—基希納—黃鳴龍法”該改良法不僅是一個經濟、簡單、可靠的還原法而且使用範圍廣在有機合成上被廣泛采用並已編入各國有機化學教科書中。
3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1941年徐名材接辦重慶動力油料廠時用植物油裂解煉成燃料油與潤滑油並進行燃料、合成樹脂與酚醛塑料的研究曾先後獲國家經濟部專利1o餘項。1945年他在上海化工廠工作時組織生產硫化元(硫化黑)、硫化草綠、直接藍、橡膠製品、黃蠟布、酚醛塑料及軟水劑等為上海化工廠展塑料加工奠定了基礎。
4化學工程的研究。
1931年杜長明研究碳球形顆粒在氣流中的燃燒先提出了外擴散對於燃燒反應的影響其論文《碳的燃燒度》迄今被列為對化學反應工程學科早期展有影響的論文之一。
1928年張克忠研究精餾過程機理的博士論文得到美國化工界高度評價。
蘇元複等人在四十年代共同研究液—液萃取設備和有關基礎理論。他本人曾用溶劑萃取法從麻黃草浸漬液提取麻黃素和從獨居石砂提取鈾和釷並用於工業生產。1932年顧毓珍表論文《關於流體在管內流動時的摩擦因素及流體的度分布》在理論分析和實驗的基礎上分彆得出新的計算式被廣泛采用。
5其他輕化工研究。
三十年代初李潤田研製出各種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使“鷹牌”香精的質量不斷提高。1935年李潤田創辦了我國最早的香精配造廠——鑒臣香精廠自製緊缺的香原料供生產混合香精之用從此開了我國香料工業之先河。
在感光化學材料方麵1938年曾所儀試製成功照相底片質量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經各大照相館試用後受到歡迎。1941年曾所儀利用自己設計製造的設備次成批生產了國產照相底片和幻燈片同時還製成了印相紙。經專家鑒定他製造的幻燈片和照相底片質量已接近國外乾片製作法的產品。他所用的方法可大大縮短照相紙的製造工藝流程而且還能大量節省原材料。
在釀造學研究中1935年遠東最大的酒精廠——中國酒精廠正式投產後任該廠總化學師的陳騊聲根據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專門研究出版了中國酒精製造的第一本專著《酒精》(1936年)而後又出版了《釀造學總論》(上下卷1937年)和《釀造學分論》(上下卷1941年)。
總之近代中國的化學工業在動蕩中艱難起步雖然有了一定的展生產了必要的化工原料但並未形成工業體係生產品種少產量低化工科技成果很少技術水平落後。據統計近代中國主要化工產品的最高年產量僅為硫酸18萬噸硫酸銨226萬噸純堿1o3萬噸燒堿12萬噸輪胎4萬條。1949年全國化工總產值僅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化學工業真正健康快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開始的。
第六節輕工業紡織從1919年以後到1949年末我國的紡織工業已經形成包括原料工業、加工工業和裝備工業的係統雛形。加工工業中有棉紡織及棉印染、毛紡織、麻紡織、絲絹紡織、針織、複製、服裝等行業。其中毛紡織、絲絹紡織及針織行業內部均包含染色整理部分。服裝行業還帶有很大的手工生產成分。化纖行業和裝備行業尚在萌芽狀態。生產規模計棉紡織516萬錠639萬台織機毛紡織15萬錠o2萬台織機麻紡織3萬錠近千台織機繅絲89萬緒絹紡3萬錠絲織機4o7萬台。職工712萬人內技術人員o8萬人年耗用各種原料6o萬噸。
(一)紡紗技術的進步1二三十年代的紡織技術水平。
二十世紀初西方先進國家對紡紗的牽伸機構進行了幾次革新19o6年明的三羅拉雙區牽伸隻有7—8倍1911年出現的皮圈式便提高到18—2o倍。1923年卡氏(bs倍。這些新技術由英人和日人逐步傳入中國。日本人在仿造中還有創新如“日東式”、“大阪機工式”等在日資在華工廠中廣泛使用不久為中國人所掌握。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紡紗支數也有所提高。16英支成了標準產品用於織12磅細布。工人當車能力也提高到梳棉每人12台粗紗每2台3人細紗每台3人搖紗每台1人。此外輔助工大多數被取消。每萬錠紗廠用工減至6oo人。1中國技術人員在掌握了引進的新型紡紗機器技術之後不斷作出改進和革新。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因美國造清棉機除塵效率差中國技術人員就自行添置補充。英國造細紗機用圓的錠繩傳動打滑較多中國技術人員就改造成美國式用扁的錠帶傳動。並條、粗紗、細紗各機的下羅拉都進行淬火以減少磨損。其上麵的皮輥均改為活套使其轉動靈活。
到三十年代歐美各國在紡紗設備上多有改進。如造出單程清棉機即把鬆包、給棉、開棉、清棉聯合成一部機器。又造出並卷機、單程粗紗機、大牽伸與大牽伸細紗機等。這些新型機器設備使工藝流程得到簡化生產效率得到提高。1932年41家華商棉紡廠已不同程度地引進這些新型設備。1我國自行仿造紡紗機器的鐵工廠、機修廠也紛紛出現。在這種技術基礎1參見朱仙舫《三十年來中國之紡織工業》《三十年來中國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頁。
1參見《25年來我國棉紡織業之回顧與前瞻》《杼聲》1937年第1期。上紡紗支數更有提高2o英支成了標準商品。在華日資紗廠則以紡32英支為多。在引進精梳機的工廠有紡到6o、8o英支的可用於織造府綢、直貢呢、玻璃紗、麻紗(細薄棉織物)、洋標、雨衣布等。工人擋車能力更有提高清棉每人2台梳棉每人16—2o台並條每人18—21尾頭道粗紗每人1台2道粗紗每人2台單程粗紗每人2—4台細紗每台1—2人。每萬錠紗廠用工減到2oo人以下。但據1932年國際勞工局資料每萬錠需工人數日本61人英國4o人美國34人2。中國紗廠與它們相比還有不差距。
2抗日戰爭期間型紡紗機的創製。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技術人員因地製宜創造並推廣了一些適於戰時使用的短流程、輕型紡紗成套設備。其中比較成熟的有新農式和三步法。新農式成套紡紗機在抗日戰爭初期由企業家榮爾仁和紡織專家張方佐等創議由上海申新二廠技術人員創製1。在大西南後方推廣使用頗受歡迎。這套設備包括臥式錐形開棉機、末道清棉機、梳棉機、頭二道兼用並條機、大牽伸細紗機、搖紗機和打包機。每套128錠占地麵積隻75平方米動力1o匹馬力。全套設備可用2輛卡車載運所以極便於偏僻山區使用。這套機器是參照當時通用的動力機器加以簡化、縮重新設計製造的。全部采用鋼鐵材料。每台機器配電動機單獨傳動(當時大廠的機器大都用天軸集體傳動)。開棉、清棉、梳棉機機幅隻有75o毫米。並條機采用5羅拉大牽伸每台配有頭道、二道各3眼並列。省去了粗紗機二道棉條直接上大牽伸細紗機。細紗牽伸改為4羅拉雙皮圈式牽伸可達4o倍。搖紗、打包也相應簡化。
三步法成套紡紗機同時由紡織專家鄒春座等在無錫和嘉定創製2並投入生產。這套機器把原來棉紡的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搖紗和成包等7道工序縮成彈棉、並條、細紗3道成紗配上搖紗和成包即成紡紗全過程。彈棉機用刺輥開鬆出機淨棉做成條以卷喂入。細紗機用3羅拉雙區雙皮圈大牽伸由棉條直接成紗牽伸可達5o—1oo倍。這套機器結構簡化。如牽伸機構設計成可以無須調節羅拉隔距;細紗卷繞成形改為花籃螺栓式由後羅拉尾部凸輪、撥針撥動齒輪使其回轉形成級升。每台細紗機初造48錠後改為84錠。全套機器均用鐵木結構除了最必要的關鍵零件如軸、軸承、齒輪、羅拉、錠子、錠座鋼領等用鋼鐵材料外其餘如機2參見朱仙舫《三十年來中國之紡織工業》《三十年來中國工程》1945年第9卷第8期第325頁。
1參見張坤興《新農式紡紗機》《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第2輯1988年第33頁;李向雲《新農式大牽伸型紡紗機》《染織紡》194o年第3期第2519頁。2參見鄒春座《三步法鐵木紡紗機明書》《中國近代紡織史研究資料彙編》第1輯1988年第53頁架等全部采用木條由對銷螺栓交叉連接不用接榫。這樣加工製造和安裝極為方便。成紗質量可與大型機器所產相匹敵。
新農式、三步法以及其他類似的簡化紡紗機係列是為適應戰爭環境而明創製的在戰爭結束後達國家更新下來的“二手(舊)設備”廉價大量輸入我國需要花大力氣的簡易係列定型工作就不可能有人關心終於成為曇花一現銷聲匿跡了。
3戰後紡紗技術的改進。
抗日戰爭結束後技術人員對大廠所用的細紗牽伸機構也進行過改革。
主要有紡建式和雷炳林式等。
紡建式大牽伸由中紡公司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於1947年設計製造1。主要是把原來日本仿造的改進型卡氏大牽伸的皮圈架改為上下分開並把前、中、後彈簧加壓改為可調。改後牽伸可達3o倍。
雷炳林大牽伸以創製人名命名2。主要把原來固定皮圈銷改為上銷用彈簧控製的活動式。這樣無論紗條粗細如何變化上下皮圈銷口始終能起夾持作用。
在引進新型紡紗設備的使用方麵我國技術人員摸索出了一套針對原料特性的不同工藝。如清棉工程對27毫米以下的棉花(印度棉和低級美棉)須加強大的衝擊力采用單道喂棉和3翼斬刀打手且讓打手在給棉板嘴邊直接把棉花打下。對28毫米以上的長絨棉等原料則采用3根喂棉輥及豪豬式打手其作用較柔和。對於染色棉花則采用梳針打手可使棉卷光潔。在除塵方麵采用了布袋濾塵器大大改善了清棉、梳棉車間的勞動條件。(二)機織技術的進步1二三十年代機織技術水平。
近代動力織機有許多進步。西方先進國家1895年明了自動換紆。接著日本人仿造並加以改進成為廣泛使用於在華日資廠的“阪本式”自動換紆織機。1926年日本人明了自動換梭的“豐田式”織機隨後也逐漸推廣於在華日資廠並且不久慢慢把阪本式壓倒。1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中國技術人員逐漸增多。回國留學生也紛紛把國外先進的機織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介紹到了國內。我國織布工廠逐步推行合理化操作法如保全之平車、揩車、定位、水平;運轉之分段、接頭、加油、掃除等等都有了一定的規範。熟練工人漸多看台能力提高。普通棉織機2人3台整經機3人2台輔助工人也有所減少。1oo台棉織機的車間用工減至23o人。每24時每台可織14磅布2匹(每匹42碼)。21參見朱洪建《紡建式大牽伸》《紡織建設月刊》1948年第2期。2參見歐陽威廉《雷炳林大牽伸》《紡織建設月刊》1948年第6期。1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2參見周啟澄等《中國近代紡織史》中國紡織出版社1997年版。
2抗日戰爭前後機織技術的進步。
抗日戰爭前後我國各廠都推廣自動織機即在普通力織機上添加2個裝置經紗斷頭自停裝置和緯紗自動補給裝置。這樣在紆管上緯紗用完時可不停車而自動換入新的紆管或是新的梭子經紗斷頭也容易現及時接上從而大大提高織機運轉效率也減少了缺經疵布提高產品質量。為了增長機器連續運轉時間又推行了大卷裝如加大梭子加長紆管增大絡紗筒子等。對於自動織機看台能力提到每人2o台同一時期歐美、日本看台數還要高些。但這不是因為當時中國工人不如外國工人而是因為中國紡紗設備陳舊的居多成紗強力偏低不勻率偏大;而且織造準備工程的設備也較落後以致織機上經、緯紗斷頭率比外國高。1機器的傳動已逐步由天軸或地軸集體傳動改為車頭電動機單獨傳動。這樣車間裡阻礙光線、沾附飛花的長皮帶沒有了既減少皮帶打滑又較為安全運轉效率和車間環境也有所改善。2有少數工廠已開始采用改進了的“高整經機”。此機對筒子架作了改進使經紗引出清晰接頭方便。3織物的品種棉布漸以12磅細布為主平布幅寬增至9o厘米斜紋布75厘米還生產出府綢、嗶嘰、直貢呢、雨衣布、玻璃紗、麻紗等特色棉織品。產量每24時每台織機可產12磅細布82米或16磅粗布1o1米。4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我國各廠在織造準備工程方麵有了不少進步。如絡經由豎錠式錠子回轉改為槽筒式由摩擦傳動回轉使絡紗張力不問卷繞直徑多大均可保持穩定不變而且可以絡成圓柱形或寶塔形(截頭圓錐形)筒子。整經機筒子架過去在使用圓柱形筒子時經紗放出要通過筒子的回轉限製了度的提高。後來先是在筒子錠軸加裝滾珠軸承減筒子回轉時的阻力;後來又改用寶塔形經紗筒子使經紗放出可以通過自寶塔尖方向的軸向退繞筒子可以固定不動。這樣整經時張力會大大降低整經度可大大提高。在操作上把工作筒子的紗尾和預備筒子的紗頭接起來這樣就免去了停車成批換筒子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整經機的效率。漿紗機的張力和上漿率與回潮率控製方麵也有了改進。在上海還探索過用雙槽、分漿、分烘技術在棉紗上漿時同時進行紗線染色。穿經方麵在大批量穩定品種采用了結經機可利用“了機”餘紗連綜筘與新的織軸上的紗由機器自動對應接結。在織機上織格子布的工廠采用了多梭箱自動緯紗換色的織機。11參見《25年來我國棉紡織業之回顧與前瞻》《杼聲》1937年第1期。2參見《25年來我國棉紡織業之回顧與前瞻》《杼聲》1937年第1期。3參見《25年來我國棉紡織業之回顧與前瞻》《杼聲》1937年第1期。4參見《25年來我國棉紡織業之回顧與前瞻》《杼聲》1937年第1期。1參見《紡織周刊》1946年第7期第168頁;《近數十年來棉紡織技術進步綜述》《紡織周刊》第6期。
在織坯整理方麵配備了驗布機、刮布台、壓光機、疊布機、打印機、成包機等可以依次對織坯檢驗定等、刮布壓光、疊布印商標、打包成為成品入庫以供銷售或供印染。2造紙1919至1949年中國的造紙業有了新的展。其中1919至1937年是機器造紙業展較快的時期興建了數十個機器造紙廠已能生產各種品類的紙張一批從海外歸來的學習西方造紙技術的留學生則為中國造紙業和造紙技術的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和影響中國的機器造紙廠或倒閉或西遷而同時洋紙的進口也大受限製。雖然這期間在西南地區新建了9家機器造紙廠但是其生產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在這種形勢下無論在國民黨統治區還是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傳統的手工造紙業均得到了充分展的機會。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和台灣省接收了日本侵略者遺留下來的一批規模較大的紙漿廠和造紙廠但由於國民黨統治的以及內戰爆造紙業並未得到應有的展。
(一)造紙業的展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機器造紙工業中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工廠總計在抗戰前夕全國(東北除外)共有機器造紙廠32個資本合計為134oo2萬元年生產能力共為65447噸在當時紙張消費總量中隻占1o左右比重還是比較的。1這一時期造紙業的特是出現了一批用稻草生產紙板的造紙廠。最早的一家是192o年成立的江蘇省蘇州的華盛造紙廠用多烘缸圓網造紙機生產黃板紙(俗稱馬糞紙)全年產量為45oo噸。以後又出現了浙江杭州的武林造紙廠(1921年)、天津的振華造紙廠(1923年)、蘇州的華章造紙廠(1924年)和上海的竟成造紙廠(1924年)四家專業生產黃板紙的造紙廠。由於我國的機器造紙工業自誕生以來先後成立的12家造紙廠都是生產薄紙的這些板紙廠的出現填補了紙張品種中的空白適應了國內工業展的需要並打破了過去國內黃板紙市場幾乎由日本獨占的局麵。
193o年上海勤業文具公司在浙江省桐廬縣的桐君山麓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生產謄寫蠟紙原紙的手工紙廠用國產雁皮生產出抄造技術難度大的薄型皮紙——謄寫蠟紙原紙彌補了國內手工紙產品的空白也有力地抵製了日本產品的壟斷。
2參見《棉布的整理工作》《紡織染工程》195o年第7期。
1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輕工業展戰略研究中心《中國近代造紙工業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
1936年浙江省嘉興的民豐造紙廠依靠本國技術專家的力量試製成功生產工藝複雜的卷煙盤紙在市場上取代了外國的進口貨並獲得當時國民政府實業部的專利。1以上所述我國造紙工業的成就均反映出在這個時期我國造紙工業的技術水平已有了顯著的提高。
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地區及長江中下遊的許多造紙廠開始西遷。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後四川省一時成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由於抗戰前四川隻有嘉樂造紙廠一家紙張供不應求。在此形勢下國民黨統治區內的機器造紙工業有所展總共建設了9家新的造紙廠。其中1937年開始由上海輾轉內遷至四川省重慶貓兒石的原龍章造紙廠建成投產廠名為中央造紙廠年產機製紙能力為12oo噸工人47o餘人是當時後方規模最大的造紙廠。該廠為現在重慶造紙廠的前身。
太平洋戰爭生後進口紙張的來源瀕於斷絕形成了各地紙張奇缺的局麵。在此形勢下手工造紙業出現了複興的景象產量有所增加特彆是在抗戰後方國民黨統治地區尤為顯著。許多原來生產迷信紙等粗紙為大宗的手工造紙業紛紛改產文化用紙並在紙漿中加入鬆香膠來適應鋼筆書寫和兩麵印刷的需要稱為“改良紙”或“土報紙”其色澤和質量雖較差但在當時填補了紙張的短缺適應了戰時的需要。
1941至1942年著名國畫家張大千先生因戰時宣紙供應困難曾兩次親自到四川著名手工紙產地夾江縣指導槽戶在原有漂白竹紙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配入少量漂白麻漿成功地製造出仿宣紙即現在有名的“大千書畫紙”1。
抗日戰爭期間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為了解決因國民黨封鎖帶來的用紙困難也組織了手工紙的生產。1939年在陝北延安縣甘穀驛由李雙全等人組織成立了振華造紙廠利用當地出產的馬蘭草為原料生產可供書寫和印刷用的“馬蘭紙”這是根據地內最早成立的一家造紙廠。21942年5月為解決南方局的機關報《新華日報》需要的印刷用紙在四川省華瑩山下的廣安縣古橋鄉丁家坪建設手工造紙廠定名為中心紙廠共有職工4oo餘人。
1942年在蘇北阜寧縣徐家油坊創辦了手工抄造鈔票紙的鹽阜造紙廠以桑皮為原料並摻配少量羊毛抄造出具有良好防偽性能的鈔票紙曾用以印製“抗幣”在根據地內流通使用。11945年蘇中行署在江蘇省寶應縣射陽湖區李家溝建立了蘇中造紙1殷舒飛、範欽爍《浙江造紙工業史》《浙江造紙》1993年第1期第44—45頁。1參見馬曉俊《大千書畫紙》《紙和造紙》1984年第4期第37—38頁。2中國造紙學會《中國造紙年鑒》(1993)第397頁輕工業出版社。1參見江蘇省造紙學會《江蘇省造紙史》《江蘇造紙》1995年第3期第58—6o頁。廠利用當地麥秸為原料生產出耐水性好、拉力強、紙麵帶有布紋、不易偽造的鈔票紙印成的鈔票在華中和山東敵後根據地內流通使用。2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在我國東北和台灣以掠奪我國造紙原料資源為目的興建的一批紙漿廠和造紙廠。從1918年起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東北地區達到年生產紙漿能力9萬噸與紙張能力13萬噸左右。3其中日本侵略者在東北三省掠奪東北的森林、蘆葦、大豆稈等資源建設的紙漿廠(包括人造絲漿廠)共有8個造紙廠共有34個國人創辦的造紙廠有17個。這批接收的紙漿廠和造紙廠中的一部分屬大型企業具有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如吉林汪清的東洋木漿株式會社即今石峴造紙廠的前身以生產亞硫酸鈣法化學木漿和新聞紙為主;吉林開山屯的東滿人造絲木漿株式會社即今開山屯化學纖維漿廠的前身;遼寧營口的康德葦漿株式會社即令營口造紙廠的前身;遼寧錦州紙漿株式會社即今錦州造紙廠的前身。以上兩個葦漿造紙廠以生產亞硫酸鎂法葦漿和印刷紙為主。新中國成立後通過一係列的恢複改造工作後使東北地區成為我國現代造紙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
祖國寶島台灣省自1895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統治長達5o年之久也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得到光複。在日本侵占台灣期間日本人利用當地的甘蔗渣、木材等資源興建的各種規模的造紙廠總計約2o家產量最高的1941年曾生產紙漿316oo噸紙2355o噸。1這批紙漿廠和造紙廠也為後來台灣展現代化造紙工業奠定了初步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內戰爆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美國紙張大量傾銷各造紙廠一般生產均不正常開工不足產量下降。民族資本的機器造紙工業在這一時期隻是掙紮圖存到全國解放前夕已處於癱瘓狀態。(二)造紙技術及科教的展1919至1937年我國到日本和歐美學習西方造紙技術的留學生相繼回國開始在我國造紙生產技術、科研、教育等方麵揮了重要作用。
1924年留日造紙專家方漢城撰寫的《造紙概論》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較全麵介紹機製紙生產技術的專著。21929年上海江南製紙公司的留法造紙專家陳彭年在江蘇鎮江高資鎮附近的增課洲利用當地出產的蘆葦製成紙漿運往上海造紙獲得當時國民政府工商部的專利和免稅五年的獎勵。
2參見陶厚卿《戰火紛飛的蘇中——華中造紙廠》《紙史研究》第4期第45—49頁。3參見韋承興《日本軍國主義掠奪我國東北地區造紙資源及其造紙工業史略》《紙史研究》第11期第62—69頁。
1參見韋承興《日本軍國主義統治時期的台灣造紙工業史略》《紙史研究》第13期第3o—37頁。2參見紀力《方漢城及其著作〈造紙概論〉》《紙和造紙》199o年第2期第52頁。這是國內最早自營原料基地的製漿工廠。11931年在德國學習造紙的留學生起成立中國造紙研究會同年移回國內並約集留學英、美、日等國的學友以及在國內從事造紙技術工作者參加擴大組織將研究會改名為中國造紙協會這是中國最早的造紙學術團體。21933年留德造紙專家錢子寧等在蘇州滸墅關開辦中元造紙試驗所以造紙試驗為主兼生產各種新型薄紙;同時廣招全國各省學員教授製漿造紙技能。該所既是型機器造紙廠又集科研、教育於一體培養機器造紙人才在全國屬創。該所生產的蠶種紙取代了進口產品滿足了當時江浙一帶養蠶業的需要。3抗日戰爭期間國內大批的造紙專家雲集四川對推動後方造紙工業的技術進步創建了許多重要的業績並培養出一批技術骨乾為我國造紙工業的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礎。
1939年4月國民黨政府開辦的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在四川樂山創建該校設有造紙科學製3年招收高中畢業生是中國最早的設有造紙專業的高等學校教師中許多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造紙技術專家。該校培養的造紙技術專業人才在新中國成立後大多數成為全國各地的造紙技術骨乾1。抗日戰爭初期由南京內遷重慶的中央工業試驗所分出來的纖維實驗室在留德造紙專家張永惠博士的主持下對我國29種造紙原料進行了係統的分析研究2為充分利用國產纖維原料展中國造紙工業了科學依據其研究成果至今仍經常為造紙界所引用。
1945年在四川宜賓新建的中國造紙廠在留美造紙專家金瀚3的主持下成功地利用當地的馬尾鬆木材為原料生產出機械木漿和化學木漿供製造新聞紙和牛皮紙之用年產各種紙15oo噸。這是我國最早大量利用馬尾鬆木材製漿造紙的廠家。該廠即為現在的我國十大新聞紙廠之一的宜賓造紙廠的前身。
印刷一、1919至1937年中國近代印刷業的崛起自1919到1937年抗戰前夕經過國人數十年之努力中國近代印刷業1參見江蘇省造紙學會《江蘇省造紙史》《江蘇造紙》1995年第3期第48—49頁。2參見紀力《中國最早的造紙學術團體》《紙和造紙》199o年第1期第22頁。3參見江蘇省造紙學會《江蘇省造紙史》《江蘇造紙》1995年第3期第49—5o頁。1參見薑錦春《憶中央技藝專科學校造紙專業》《紙和造紙》1983年第1期第51頁。2參見張永惠《中國造紙原料之研究》(一)(二)《工業中心》第8卷34期第10卷34期。3參見江淮、舟濤《金瀚與新聞紙》《福建造紙》1985年第4期第57—59頁。在工藝技術、設備器材、科研教育、印刷出版諸方麵都得到長足進展呈現出蓬勃展的局麵和勢頭。
(一)中國傳統印刷業的更替辛亥革命前後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中國革新運動的開展和民族近代印刷工業的崛起以鉛印、石印以至照相平印為業的印刷機構在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原有從事傳統的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的印刷機構也先後改用新傳入的近代印刷術。中國的傳統印刷逐漸讓位於鉛與火退出了中心舞台。
另一方麵中國的傳統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經過千餘年的展自有其西方近代印刷術難以比擬的特長和優。因此即使在中國民族近代印刷業崛起之時傳統的雕版印刷仍在應用中。尤其是佛教經典和木版年畫的刻印迄今仍在進行。被北京榮寶齋稱作木版水印的餖版印刷更以近現代印刷無法取代、幾可亂真的高技藝在現代印刷百花園中依然獨放異彩為世人所稱頌。
(二)印刷學術團體的創建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與出版事業的展1上海——中國近代印刷中心地位的形成。
民國初年包括墨海書館、美華書館、申報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大型、有影響的近代印刷企業在內的、全國8o的新型印刷企業都設於上海足見上海在全國印刷行業的中心地位業已形成。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圖書出版的9o、報刊出版的8o均出自上海。上海在中國民族近代印刷業崛起方麵揮著曆史性的、舉足輕重的作用。
2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印刷學術團體的創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印刷業展的極盛時期。在當時的印刷中心上海集中了一批印刷行業的先進分子。他們在民族危亡之際為振興中國的印刷工業嘔心瀝血艱苦創業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致力於培養中國的技術人才;他們起成立印刷學術團體開辦印刷技術學校研究新的印刷機械和技術在推動近代印刷事業的展方麵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可貴的貢獻。
1933年5月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印刷學術團體——“中國印刷學會”在上海光裕裡58號成立。最初根據學會章程設立了由五至七人組成的“全體會員大會執行委員會”。下設總務、教育、研究三個係。次年12月改設理事會由鬱仲華(主席)、唐鏡元(副主席)、糜文溶(書記)、柳溥慶(會計)、沈蓮芳5人組成。共有會員26人。理事會下設雜誌編輯委員會由柳溥慶任主任委員有糜文溶、高元宰、沈勵吾和顧秋水。
中國印刷學會的成立是中國印刷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中國印刷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一個在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出版和技術交流諸方麵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工作並取得豐碩成果的曆史新時期。
3印刷科研工作的開展及成果。
遠在中國印刷學會成立之前國人已對西方傳入的近代印刷技術進行研究、吸收和利用。例如19oo年上海文明書局的趙鴻雪先生根據西文圖書資料介紹的照相製版法成功地進行了照相銅鋅版的研製;19o2年上海文明書局研製珂羅版印刷又獲得成功並付諸實施;1933年柳溥慶在上海三一印刷廠采用平凹版製版工藝成功地印製了《美術生活畫報》更於1936年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藝印製了《中國印刷》第一期插圖。插圖畫麵層次豐富、網光潔至今仍色彩鮮豔為中國三十年代印刷水平之實物見證。1935年柳溥慶、陳宏閣研究中文照相排字機獲得成功。1935年9月29日的上海《申報》和1936年第一期《中國印刷》對此作了類似的報道。上海《申報》在“留法學生柳溥慶明照相排字機”大字標題下報道雲“近國人美術照相製版專家柳溥慶君費數年之心血應用照相原理設計製造排字機。其構造極為精巧所占地位僅一間即能排製各種大字號之文字且備有隸體字及其他美術體之字模可以排印各種書報雜誌。聞該機現已製成正向實業部請求專利。”據圖樣分析柳氏研製的這台照相排字機與五十年代開始生產使用的第一代手動式照相排字機原理相同結構相似。在三十年代社會、技術條件下能研製出這樣水平的照相排字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遺憾的是這一成果因生在八一三事變日軍侵占上海時期而未能付諸應用。
4印刷教育事業的開端。
曆史上中國在印刷技術的傳授和繼承方麵一向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直到本世紀初方有學校教育之出現。19o4年清朝軍谘府所屬京師測繪學堂開設製版印刷班為中國以學校進行印刷教育之開端。中國印刷學會成立後有計劃地加強了印刷學校教育。計有1933年成舍我先生創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李石曾先生創辦的上海圖書學校以及上海斯高學校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鎮江中華三育研究所印刷部上海中國美術製版印刷函授學校等。以上海圖書學校為例該校以“即工即學生產自給”為宗旨設圖書、出版、印製、組織四科補習、訓練二班。其中印製科設有印刷工場名為“工讀印製社”下分印製、排字、澆鑄、製模四股。印製科的學生修業三年設中文排字、西文排字、鉛印、石印、鑄字、澆膠、澆版、裝訂、製版、鐵工等課程。
5印刷書刊的出版。
本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曾出版賀聖鼐、賴彥予著《近代中國印刷術》和印刷專業雜誌數種。其中《近代中國印刷術》詳細介紹了近代印刷術的傳入和展情況它的出版為後人了解和研究近代印刷的展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出版印刷雜誌計有《中華印刷》、《中國印刷》、《藝文印刷月刊》、《神州印刷》四種。其中《中華印刷》創刊於1935年高元宰主編;《中國印刷》創刊於1936年係中國印刷學會主編之季刊;《藝文印刷月刊》1937年創刊劉龍光主編;《神州印刷》僅見於《藝文印刷月刊》之收購書名廣告未見實物流傳。這四種印刷專業雜誌以《藝文印刷月刊》影響最大、行最久共出版25期。內容多為介紹國內外印刷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以及國內外印刷展情況。
中國印刷學術團體的創立和印刷科研、印刷教育、印刷專業書刊的出版等印刷事業中新興領域的肇始和展是中國近代民族印刷業崛起的重要標誌之一為中國印刷事業的進一步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印刷設備器材工業的萌芽和展近代印刷采用機械設備和相應器材進行生產離不開印刷設備及器材工業的支持和配合。早期的印刷設備、器材均由國外進口。後來隨著中國近代印刷工業的崛起國人自辦的由維修、仿製到自行設計和製造近代印刷機械設備的機器製造廠和造紙、製墨等相關企業應運而生並得到初步的展。1895年中國第一家印刷機械廠——李湧昌機器廠在上海創立。隨後公義昌機器廠、貽來牟鐵工廠等七家印刷機器廠相繼建立。這八家印刷機器廠建廠初期均以印刷機修理為主要業務。辛亥革命後上海、北京、青島、廣州、長沙、長春等地紛紛建立印刷機器廠。這些印刷機器廠除修配印刷機外開始生產石印機、鉛印機、圓盤機、切紙機、照相機等當時亟需的印刷機械設備為中國印刷機器製造業之先驅。此後除魏聚成、順昌、姚公記、明精等一些規模較大的印刷機器廠6續創建外商務印書館等大型出版印刷企業也自建印刷機械修配和生產機構。其中商務印書館自19o3年起即開始生產石印機、鉛印機、鑄字機等多種印刷機械設備到1926年已擴建成有相當規模的華東機器製造廠。
(四)近代印刷工藝技術的演進近代印刷術雖來自歐美但其由印刷數十個字母組成的西文轉向印刷數以萬計的中文為我所用則非國人參與不可故其在中國有著一個吸收、演進過程。即使在傳入初期西方傳教士對中文活字的研製中也同樣離不開國人的參與和配合。18o7年馬禮遜來華雇人刻中文字模受雇者自然是中國人。1832年前石印術傳入中國這手書中文上版者也必是中國人。此後無論凸版印刷、平版印刷還是凹版印刷在其傳入、展進程中國人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譬如19o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乃倩字學家將薑氏排字架悉心厘正從此排印報章時文困難減矣”1。1922年張菊生先生從排字架、鉛字分類法和鉛字檢查法三者同時入手革新又創新式排字架。
19o9年商務印書館創製二號楷書鉛字由徐錫祥鐫刻字模。1916年1張靜廬《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群聯出版社1953年版第261頁。錢塘丁氏仿宋代精刻歐體活字倡製“聚珍仿宋活字”。1918年海陵韓佑子先生創製“仿古活字”。
1925年王寵佑先生創製華文排鑄機。
19o2年趙鴻雪先生研製銅鋅版製版法曆時數月而告成。同年又試製珂羅版亦告成功。
1888年元和王肇鋐在日本習得雕刻銅凹版之法並著有《銅刻記》詳記之。
1935年柳溥慶先生費數年心血研製成功手動照相排字機。
從以上數例可見國人在西方近代印刷術傳入與展中作為之一斑。正如賀聖鼐先生在《近代中國印刷術》一書的“結論”中所的“綜觀此過去數十年吾國印刷術誠不可謂之無進步。曆年派人至東西各國學習考察同時不惜巨金延選高等印刷技師教授藝徒故數十年間印刷人才輩出凡外國印刷之能事國人今皆能自任之而有餘其技術之精者直可與外來技師抗衡。”1二、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印刷業的破壞和摧殘1937年日本的侵華戰爭給正在崛起中的中國近代印刷業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和摧殘使崛起並高展著的近代印刷業迅即從停滯走向衰退。日寇的鐵蹄踏向哪裡哪裡的印刷企業則不明不白地為日人所據有不少設備器材甚至工人被劫往日本。剩下來的要麼為日人占有要麼被迫停業。當時全國最大的兩家印刷企業——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都沒有逃脫這一悲慘的命運。不少從上海等大城市向大後方轉移的印刷設備器材在轉移途中被日軍飛機炸毀。譬如商務印書館從上海運往重慶的印刷設備就被日寇的飛機炸沉在洞庭湖中。
對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的中國印刷業可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國統區、解放區和淪陷區三個方麵加以記述。
(一)國統區的印刷業抗日戰爭爆後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漢等印刷工業比較達的大城市先後為日軍侵占。這些城市的印刷企業遂向內地轉移。轉移後最集中的地方是重慶和桂林。
重慶在抗日戰爭期間有許多文化、出版界知名人士雲集於此。為喚起民眾抗日救國創辦了一些新的印刷廠並由上海、武漢等地遷來很多印刷廠出版了《新華日報》、《全民抗戰》等多種報刊和書籍。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前重慶計有印刷所、店5oo多家。原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均在此設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中心印書局有資金7oo萬元;職工人數最多的是中央印製廠的重慶印刷廠有15oo多人。
桂林地處邊陲交通落後戰前印刷業十分落後。抗戰爆上海、武1賀聖鼐《近代中國印刷術》參見《裝訂源流和補遺》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版。漢、廣州等地的出版印刷企業撤退到桂林加上文化名人雲集使桂林印刷廠、出版社、書店林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計有包括生活書店、新華日報、三戶圖書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正中書局等著名出版社和書店在內的出版企業22o餘家;包括三戶印刷廠、秦記西南印刷廠、廣西印刷廠等著名印刷廠在內的印刷廠1oo多家。擁有對開印刷機5o餘台四開印刷機6o餘台設備先進技術進步。為抗戰時期全國出版印刷業集中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化城”。
除重慶、桂林外四川的成都、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以及廣西的南寧、湖南的邵陽和衡陽、江西的贛州等一些邊遠城市的印刷業也相對集中但規模遠遜於重慶和桂林。
(二)解放區的印刷業抗日戰爭爆後中國在各抗日根據地創建了許多印刷廠。
1935年1o月中央率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北延安成為中央所在地隨後在陝甘寧邊區建立了中央印刷廠(1937)、八路軍印刷廠(1938)、光華印刷廠並在綏德建立了抗敵印刷廠。此後在其他根據地6續建立印刷廠多處。基本情況是晉察冀邊區建有晉察冀日報印刷廠、冀中新華印刷廠、冀中導報印刷廠等;晉綏抗日根據地建有呂梁印刷廠、晉西美術工廠、太嶽日報印刷廠等;山東抗日根據地建有大眾日報印刷廠、泰山時報印刷廠、渤海書局等;華中抗日根據地建有新四軍皖南軍部印刷所、拂曉報印刷廠、淮北印鈔廠、七七報印刷廠、鄂豫地區建設銀行印鈔廠、中原印刷廠等;浙東抗日根據地建有四明山戰鬥報印刷所;江蘇抗日根據地建有江南印刷廠、東進報印刷所、蘇南報印刷所、茅山地委印刷所、前進報印刷所、蘇中報印刷所、蘇北印刷廠等。
(三)淪陷區的印刷業在淪陷區出於侵略的需要日軍到處建立由漢奸支撐的偽政權並組建由日人經營的出版印刷機構以便在新聞出版文教宣傳諸方麵加強控製為侵華戰爭和最終滅亡中國服務。譬如日人控製下的東北偽滿時期重要刊物多達1oo多種報紙約4o家負責人多是日本人文字多用日文、滿文。在中國辦報刊不用中文而用日文狼子亡我之心昭然若揭。與之相比國人私人資本印刷業則日益蕭條和萎縮。
1939年日本在北平建立了華北淪陷後的最大的新民印書館從侵華日軍中挑選懂得印刷的日本人擔任各部門負責人職工多達2ooo人。到194o年日人在北平開辦的印刷廠已多達29家。與此同時中國人開辦的印刷廠則日漸衰落。就連一度興盛的京華印書館(商務印書館的北平印刷廠)在日本友利洋行控製下也難以繼續經營職工僅剩4o人左右。
全國印刷中心上海抗戰前印刷廠已多達近千家。設備齊全技術先進。抗日戰爭爆不少印刷廠向大後方遷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前被稱作“孤島”的租界還保留一些印刷廠。太平洋戰爭爆日軍占領租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被搶劫一空不少印刷廠被查封報社印刷廠則為日軍掠占改印日偽報紙。上海印刷業每況愈下處在蕭條中。在淪陷區一方麵是中國印刷業遭受嚴重破壞而致蕭條;而另一方麵日本侵略者卻大力展自己控製的印刷廠。如北平日偽政權主持的《新民報》印刷廠於1938年從日本購進一台84英寸高輪轉機為各報社設備最新者這些廠在設備、技術相對先進條件下為日偽印刷侵略中國所需的教科書、報刊和宣傳品。
三、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印刷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出版印刷企業紛紛回遷上海再次成為中國出版印刷業中心。
上海在抗日戰爭爆前夕各類印刷廠近千家;淪陷後陡減至約2oo家;抗戰勝利後大批廠家回遷。據1946年《上海市年鑒》載“勝利後內地出版社遷滬者多至數十家加上本市原有出版家之努力行單行本數據今夏統計已有4ooo餘種數量在5o萬冊。”這一年出版各種報紙數十種雜誌43o種;造紙廠34家;鉛印廠316家彩印廠1o7家。可見抗戰勝利後的恢複是相當迅的。北平、南京、天津等其他以往印刷業較達的城市情況相同不再贅述。
遺憾的是不久國民黨又挑起內戰。解放戰爭期間隨著軍事形勢的展國統區的印刷業於抗戰勝利後出現的繁榮和生機逐漸消失而解放區的印刷業卻呈現出一片生機。
抗戰勝利後中央委派許多乾部到東北、華北等解放區開辟工作重新調整、組建了許多印刷廠。例如1946年4月成立江海印刷公司下屬江海導報印刷廠、韜奮印刷廠、東台民報印刷廠三個廠。11月又將江海導報、韜奮二廠改組成蘇中韜奮印刷廠。1947年1o月蘇中韜奮印刷廠又與鹽阜印刷廠、黃海印刷廠合並調整為華中日報印刷廠、華中新華書店印刷廠、華中指揮部政治部印刷廠。
1946年起在東北建有佳木斯印刷廠、東安印刷廠、東北日報印刷廠、東北鐵路印刷廠、哈爾濱新華印刷廠等多家印刷廠。
1947年魯中印鈔廠並入渤海印鈔廠1948年遷至濟南改稱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印製局。
1948年山東新華書店成立印刷部下轄9個印刷廠。同年建立中南新華書店(建有規模較大的印刷廠)。該店1949年遷至武漢改稱新華書店中南總分店下轄12個印刷廠。
其中與解放後印刷業展有著直接關係的是抗戰勝利後各地區新華書店的組建。當時各解放區統一設立了集中編、印、的新華書店各地新華書店下都設有印刷廠。這些新華書店的建立也為解放後印刷業的展打下了基礎。
第三章土地製度與土地改革土地製度是前資本主義社會中最基本的製度。中國幾千年的土地製度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領域。到了近代由於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出現了更加複雜和嚴重的土地問題。民國時期在封建半封建土地製度下地權集中和使用分散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阻礙了生產力的展導致了社會的動蕩不安迫使各政治派彆提出種種土地改革的主張和方案成敗俱有一一為曆史所抉擇。
第一節民國時期的土地所有製形態在複雜的土地關係中所有權居於絕對統治地位它決定和製約著土地關係中的其他方方麵麵。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廣人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展極不平衡土地所有製的形態繁雜其性質和作用各不相同。分述如下國家的土地所有指土地由國家直接掌管即由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占有的土地所有形態。在我國封建社會裡這種形態是指屯田、墾田、營田、官莊、沒入田、職分田、官府掌管的荒地以及山川林澤等等清末民初總稱為“官公田”和私有土地總稱為“民田”相對而言。
辛亥革命以後由於在政治上結束了封建帝製原來掌握在滿族統治者手中的官公田(包括旗地等)迅民田化官荒和牧場也大規模的丈放和開墾升科甚至被地方政府公開拍賣使國有土地私有化。東北、內蒙等地最為明顯。“自19o5至1929二十四年之間黑龍江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皆歸私人所有大部轉入大地主之手。”1據抗日戰爭前的估算官公田的已耕地私有化趨勢如下2官公田時期總計合計莊田各種官田廟田及其他公田私有地明朝萬曆年間(十六世紀末)
1oo5o922721365o清朝光緒年間(1887年)
1oo1887811812民國時期1929—1933年1oo6723134933官公地名義上不屬任何私人但當權的統治者有權對它隨意處置。比如日本殖民者統治台灣時期曾強占大宗良田作為其移民的立足。日本的壟斷集團台灣糖業公司、台灣茶葉公司等都附有上萬公頃土地的大農場。1945年日本投降後屬於日本官方和私人的產業被國民政府接收列為公地者約18萬公頃占當時台灣可耕地總麵積816萬公頃的216其官公田的比重大大過大6的情況這也是後來到五十年代台灣當局能搞“公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2輯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74頁。2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275頁。原編者光緒年間的統計將廟田及其他公田等是並入私有地計算若歸屬官公田項下官公地則占25。地放領”的客觀條件。
地主的土地所有指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參加勞動(或僅有輕微勞動)主要靠出租土地剝削。民國時期這種土地所有仍是土地私有製的主體是封建半封建生產關係的核心它不僅左右農業生產中的各種經濟關係而且還能影響手工副業、商業、金融業和城鎮的麵貌進而造成許多不合理的上層建築方麵(特彆是基層政權)的社會現象。
辛亥革命沒有觸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而且出現了一批軍閥大地主階層“如河南的袁世凱湖南的趙恒惕四川的劉湘、劉文輝等都占有很多的土地幾乎在有名的大地主中找不出幾個不是出身於軍閥、官僚的”1。袁世凱在其家鄉河南彰德和汲縣、輝縣等地有田產4萬畝。他的部屬張敬堯、倪嗣衝在安徽各有土地7至8萬畝。徐世昌在輝縣有5ooo多畝。曹錕兄弟是天津靜海一帶最大的地主並壟斷了那裡的水利設施。在東北張作霖圈地15o萬畝張煥相有14萬畝吳俊陞有2萬畝。西北的馬鴻逵有地產1o萬餘畝。廣東陳炯明在其老家海豐讓士兵拿著“將軍府”的竹簽隨意插圈民田。四川大邑的軍閥地主占全縣耕地66其中占田最多的有3萬畝以上。劉文彩早年隻是一個占有3o多畝的地主到1927年前後仗恃家族軍閥勢力瘋狂搶奪兼並土地竟達12萬畝之多。
同時中國的商人、高利貸者積聚大量貨幣後也和軍閥官僚一樣爭購土地其原因一是認為田產比其他財產穩定保險二是看到地租收益高不用1o年的地租就可收回地價。這與西歐不同西歐的商人資本是往工業方麵投資與封建主對立;中國商人則熱衷將利潤轉化為田產采取封建地租剝削增加財富與封建地主聯袂或者自身就是商人兼地主。這是民國以來封建半封建土地關係延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1922年調查安徽蕪湖36戶地主的職業商人23戶占64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5平均每戶占地13oo畝1。1929年調查廣東新會191戶地主商人兼地主138戶占72占全部地主土地的7o。193o年江蘇民政廳對該省占地1ooo畝到6萬畝的374家大地主的調查情況更充分反映了地主與軍閥官僚、商人、高利貸者四位一體對投資實業並不感興趣。且看下表江蘇374家大地主的主要職業1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2輯第14頁。
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2輯第324頁。
1陳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二)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頁。項彆軍政官吏放高利貸者商人經營實業者家數44693612江蘇南部27342922474家數1226o31江蘇北部573282145家數1661296712合計44434517932“族田”是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種特殊形態。這是指農村一姓一族所共有的土地稱為祭田、社田、太公田(廣東等)祠堂田、眾田(浙江等)、義莊田、公堂田(江西、皖南等)等等實是封建宗法關係的產物一般不敢私賣常被族長(大多是地主豪紳)所把持出租收入供祭祖、修祠之用也有救濟、助學之用餘數往往被把持者所侵吞故有“集團地主”之稱是地主階級最穩固的基礎2。故此族田應歸於地主土地所有的一種。據統計1928至193o年廣東的太公田占全省耕地的3o約126o萬畝之多3。南方各地的族田一般占1o。土地改革廢除“族田”是摧毀封建地主經濟基礎及其政治勢力的一大措施。
根據行政院農村複興委員會1933年對陝、豫、蘇、浙、粵、桂6省農村調查的總結(陳翰笙、薛暮橋、孫曉村、王寅生等參與調查)占農村人口35的地主占458的耕地64的富農占18的耕地196的中農占178的耕地7o5的貧雇農占184的耕地。1再從全國範圍來看陶直夫(即錢俊瑞)1934年根據各方材料的綜合估算如下中國土地的分配2戶數所有土地戶(萬)麵積(萬畝)平均每戶土地麵積(畝)
總數6ooo1oo14oooo1oo233地主24o47oooo5o2917富農36o6252oo187o中農12oo2o21ooo15175貧雇農42oo7o238oo17572陳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二)第99—1o1頁。
3陳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二)第99—1o1頁。
1薛暮橋《中國農村經濟常識》新知書店1937年版第26頁。
2陳翰笙等《解放前的中國農村》(二)第189頁。地主所有的土地包括“集團地主”的“族田”等在內。
地主所有的土地占位富農僅次於地主富農中有不少是出租土地具有半地主性質。地主、半地主或富農占全國農戶不到1o而占有全國耕地的6o上下而且多數是上中等的好地和水田。按戶均來計算地主戶均占田是中農的16倍多是貧雇農的51倍。而這種封建半封建性質的土地關係以5o左右的地租率計地主不勞而獲每年從佃農半佃農手中獲取糧食6oo億斤以上大多用於寄生性的揮霍必然導致人地關係的緊張農業生產力的衰退這是民國時期最落後和最反動的一種生產關係。
農民的土地所有主要是指自耕農、半自耕農的塊私有土地。
中國是以農立國自耕農在社會經濟總和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對農業生產的展起著顯著的作用。在中國曆史上自耕農數量的增減往往標誌著整個社會和經濟的興衰同時由於自耕農的塊土地肩負著國家賦稅的重擔因而封建皇朝的開明君主一般是重視對自耕農的扶植。自耕農素有“天子之農”之稱。曆代皇朝後期社會動亂不已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並造成大量自耕農半自耕農的破產。
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軍閥官僚熱衷於搶奪土地更談不上頒布扶植自耕農的法令。南京國民政府的“土地法”雖有扶植自耕農的條文但卻收效甚微。在內亂、外患的交相侵害下自耕農逐年減少無地化的趨勢加。22省農民無地化的趨勢1()
時期合計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19121oo49232819311oo46233119361oo46243o19471oo422533一般總農戶中自耕農、半自耕農的比重華北、西北地區要比華中、華南地區大些。各地自耕農下降的度也不平衡有的地方非常劇烈如江蘇丹陽1931至1936年總農戶中自耕農由45下降為3o半自耕農由4o下降為35佃農則由15劇升為35。1農民自耕比佃耕為優。一是土地屬於自己所有不似佃耕受地主的掣肘1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276頁。
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3輯第733頁。
和擔心抽田退佃願意投資有利於提高土地的豐度;二是四場收益除承擔國家的賦稅外沒有地租剝削在經營條件與佃耕相等的情況下自耕農收益比佃農大有利於改善自身的生活、生產條件;三是自耕農有自己的“恒產”有恒產者有恒心既愛其地產必愛其家鄉比佃農安居樂業有利於社會安定與鄉村建設。
可是自耕農作為土地私有者的重要特是其不穩定性不斷出現“兩極分化”。個彆自耕農雖有可能勤勞致富後上升為富農地主但多數自耕農趨向破產。原因在於其一當國家無限度地橫征暴斂時自耕農成為沉重的賦稅和徭役的主要負擔者;其二外國資本入侵造成一個買辦的和商業高利貸的剝削網進行不等價的交換自耕農半自耕農成為它們在農村掠奪的主要對象;其三對於天災的襲擊自耕農身單力薄無力抗衡。所以就物質條件(土地)而言農民的塊土地所有是地主的土地所有的補充和附庸;就勞動條件而言自耕農半自耕農是佃農和雇農的潛在後備軍。可以農民的土地所有是一種處於十字路口的土地所有具有過渡的特色。
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指土地所有者采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使用雇傭勞動產品的全部或大部是為市場而生產的商品從中賺取利潤的一種土地所有。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將大塊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收取農業資本家雇工經營過其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餘價值即共同分割剩餘價值收取資本主義地租為前提的一種土地所有。這是商品經濟展到一定階段價值規律在土地經營中生作用代替經濟強製的封建主義剝削方式而新興的一種土地所有。
習慣上稱中國富農為農村資產階級將富農土地所有稱為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這並不確當。事實上中國富農不少是出租土地或兼放高利貸的帶有濃重的封建性剝削它們對土地的占有並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真正屬於雇工經營為市場而生產商品的新式富農(包括經營地主)為數不多。二十世紀初出現的新式農墾企業租進或購進大塊土地雇傭農業勞動者采取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者寥寥無幾。二十年代初新式農墾企業最盛之時占有耕地也不過1ooo多萬畝隻占全國總耕地的1而且也不景氣有的退變有的倒閉。半殖民地半封建製度阻擋了中國資本主義農業展的道路。
殖民主義的土地所有從鴉片戰爭開始殖民主義勢力不斷侵略中國掠奪中國的土地、財富與勞動力。它們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將搶去或“租借”、詐騙的一大片一大片國土民田置於自己的專管之下。這些土地殖民主義者有任意處置權成為殖民主義的土地所有。它既不同於中國固有的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的土地所有。
“租界”。殖民主義列強以1843年《虎門條約》(《南京條約》的附件之一)中關於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的規定劃設租界建立殖民統治機構(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等)儼若國中之國。租界內的土地一經承租即永歸租戶。租界範圍又不斷隨意擴大。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築路一下子擴大7923英畝(1英畝約合6市畝)過了原來租界麵積。租界的土地永租權等於剝奪了中國的土地所有權。殖民分子對土地可任意處置或出租房宅地或建屋賃租榨取高額利潤。如英人哈同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前後大刮地皮大搞房地產投機在利用越界築路擴大租界中很快成為“地皮大王”1931年死時的財產竟達4oo萬英鎊(相當13億枚銀元)。“租借地”。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強租中國的港灣。在被租借地區列強不僅享有土地使用權甚至有領土權不付任何代價這無異於領土主權的“割讓”。德國強租膠州灣後設立膠州保護領地把“膠州”納入德國的殖民地之列。英國把強租的九龍半島稱為“新界”與被其割占的香港同置於香港總督殖民統治之下。沙俄強租旅大後設“關東省”視同俄國領土。列強並以租借地作為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軍事據在其勢力範圍內操有築路、開礦、辦廠等特權大量侵奪中國國土民田。僅沙俄修築東清鐵路即侵占土地16萬多坰。
教會侵奪民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傳教士開始享有“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1的特權。
義和團反帝鬥爭失敗後“外國教堂依條約應特彆認為法人得享有土地所有權”2。在直隸(今河北)法國天主教獻縣張家莊總堂從1856年建堂到1949年共侵占農田5975畝民房333o間3。在四川西部天主教會占有土地3o萬畝。綏遠省265所天主堂竟占有土地5oo萬畝。此番情況遍及全國。教會對占有的大量土地同樣采取分割塊出租的方式經營致力於保持資本主義前期的剝削方式。它與中國傳統的地主土地所有不同在於農民不入教不許租佃玩弄一套“天主”、“上帝”賜給的把戲並享有收租穀而不繳納賦稅的特權此亦是殖民主義土地所有的一種特征。
殖民主義的土地所有最為突出的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國土民田的搶奪。日本占領台灣後曾以“山林原野調查”之名出動軍隊12萬人由日本台灣總督任總指揮任意掠占土地。到1914年劃為官有的土地達752o911《中法北京條約》186o年1o月。
2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2輯第4o頁。
3《天主堂在獻縣等處的田產》載《近代史資料》198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