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1《中央日報》1936年12月15日。
頓又與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簽署了5ooo萬美元的《中美平準基金協定》同英國簽署了5oo萬英鎊的《中英平準基金協定》。5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租借法案》同樣適用於中國至此宋子文又成為國民政府與美國洽商決定及接受租借法案項下軍火裝備事宜的中方全權代表。1941年獲得租借物資25oo多萬美元。11941年12月23日宋子文任外交部長但仍長駐美國。1942年1月1日代表中國政府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根據這個宣言的精神3月21日從美國獲得了5億美元的借款。6月2日宋子文又同美國國務卿赫爾簽訂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又稱《中美租借協定》規定雙方在抗戰期間互相供應防衛用品、防衛兵力及防衛情報。據此協定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從美國獲得84574822o88億美元物資除2ooo萬美元須償還外其餘一概作為無償贈予2。除上述活動外宋還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相邱吉爾商談中國戰區的有關問題。
1942年1o月美、英兩國政府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經過磋商聲明放棄在華特權。宋子文就此主持了與美、英訂立新約的談判。1943年1月11日中美簽署了《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及換文中英簽署了《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及換文。這兩個條約除個彆地方不同外其內容基本相同。新約及換文至少在法理上取消了美英在華的租界及使館區的特權、內地駐兵權、軍艦自由駛入權、領事裁判權、通商口岸權、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權、外籍引入權和海關雇用官員權等。關於收回香港主權問題因英國政府阻撓沒有解決。此後中國又先後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簽訂了類似的新約。
1943年末至1944年6月作為外交部長的宋子文因與蔣介石等人的矛盾而閉門謝客不公開露麵。直到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訪華他才重新出山。
1944年12月宋子文任行政院代院長兼外交部長。1945年4月7日宋子文率領有顧維鈞、魏道明、王寵惠、胡適、董必武、吳貽芳、李璜、張君勱、胡霖等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離重慶赴美國舊金山出席25日召開的聯合國憲章製憲會議並參與聯合國的籌建工作。宋子文為聯合國會議四主席之一為指導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提名委員會及程序委員會成員。
在1945年5月21日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宋子文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不久在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上又被推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行政院院長。
1945年7、8月間宋子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兩度赴莫斯科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就美、英、蘇達成的《雅爾塔秘密協定》的實施方案進行談判中國政府被迫接受《雅爾塔秘密協定》的條件。
日本投降後宋子文主持接收敵偽物資的工作。1945年1o月下旬成立行政院收複區全國業接收委員會為專門的接收機構。確定對敵偽產業處理辦法是原屬本國、盟國或友邦人民所有者查明還;原屬華人與日偽1[美]楊格《中國和援助之手1937—1945年》第147頁。轉引自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第351頁。
2《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1o69頁。合辦者收歸政府所有惟被強迫合辦者查明另行處理;原為日僑所有或日偽出資收購者收歸政府所有並移轉資源委員會、紡織業管理委員會、糧食部接辦不在上述三單位範圍和規模較者以公平價格出售1。整個接收工作到1946年夏基本結束。此次接收的敵偽產業共值戰前法幣23o2億元其中工礦業資產值1146億元2。國家壟斷資本因接收巨額的敵偽產業而高度膨脹起來。
1946年1月宋子文獲國民政府的“忠勤勳章”。3月宋子文為挽救法幣信譽維持法幣幣值實行開放外彙市場、低價供應外彙、鼓勵自由進口、擴大信貸政策造成搶購黃金外彙風潮促使原來的通貨膨脹更為激烈。1946年夏全麵內戰爆。宋子文為支持蔣介石的內戰政策想儘辦法籌集軍費。從1946年3至8月在宋子文直接過問下國民政府同美國進出口銀行達成5筆、總金額為624o萬美元的借款合同。8月3o日宋子文同美國國外清理局局長麥克勒在上海簽訂剩餘物資購買合同。據此美國把戰時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剩餘物資和設備全部售予中國其中包括5億美元可移動的物資和84oo萬美元的固定設備。11947年3月1日宋子文辭去行政院長職。不久又被免去了行政院綏靖區政務委員會主任中、中、交、農四銀行聯合辦事處理事會副主席等職務。在3月24日的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中執委常委改選中落選。
1947年4月宋子文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9月在國民黨六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9月18日宋在國民黨中執委常委會上書麵報告獻出他在中國建設銀行的全部股權約合法幣5ooo億元。2o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宋子文為廣東省政府委員兼主席的任命案。1o月1日宋到廣州就職。11月兼任國民政府主席廣州行轅主任、廣東軍管區司令。1948年8月又兼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和廣東區經濟管製督導員。
宋子文在廣東主政期間力圖把華南變成基地采取了某些“整理保警”、“強化兵役”的措施聲稱國民黨除了徹底投降外唯一的選擇就是“無論何時隻要有可能就要同繼續戰鬥下去”2。
1949年1月21日也就是蔣介石宣布“引退”的同一天宋子文辭去了廣東省政府委員、省主席及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職。24日偕妻子張樂怡蟄居於香港但仍與蔣介石保持著密切聯係。3月宋又專赴廣州監督驗收到貨的美械(他任內所訂購)並為武裝的招募、訓練和部署出謀劃策。4月又受蔣介石的委托視察台灣以便從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麵擬訂出頑抗方案。5月16日宋子文離香港飛赴法國。同年6月赴美國安居。宋子文是中央宣布的戰犯之一。蔣介石退守台灣以後宋拒赴台灣長期住在美國紐約做石油股票、農礦產品期貨和新技術的交易。1963年2月曾到台灣探親一次。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在舊金山一個朋友家裡進晚餐因食物進入氣管導致心力衰竭而猝然去世終年77歲。
1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o9、6o5頁。2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o9、6o5頁。1《中外舊約章彙編》第3冊第1421—1425頁。
2《美國對外關係文件》1948年第7卷第55o頁轉引自吳景平《宋子文評傳》第518頁。第十六章張群張群字嶽軍1889年5月9日(清光緒十五年四月初十)生於四川省華陽縣。父張漢霞字星亭母姚氏。張群幼年曾在家鄉念私塾學的是一些儒家典籍。後其父升官全家遷至成都張群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新知識、新思想閱讀了一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刊物。
19o6年張群決意投筆從戎他攜帶其父給的6o塊銀元作為旅費北上參加保定6軍學校的考試並被錄取。在校一年多旋於19o8年考取赴日留學生進入日本軍部辦的一所6軍士官學校——振武學校學習。此時張群與同在該校學習的蔣介石相識。據張群後來回憶“本來準備學步兵的可是與蔣先生一見如故於是不學步兵而學炮兵以期與蔣先生朝夕相處共同切磨”1。在東京張群與蔣介石一起加入了同盟會。在完成了振武學校預備課程後張群與蔣介石到日本新潟高田的6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見習。
1911年1o月武昌起義爆。在日本各見習營的中國士官生紛紛離開日本回國。張群與蔣介石偷渡回上海立即參加了陳其美領導的上海起義。起義成功後於11月4日組成了都督府陳其美被推舉為都督黃郛為參謀長張群任軍務處軍械科長。後張群在黃郛任師長的第二十三師任團參謀團長為蔣介石。1912年春張群升任營長。這一時期張群與蔣介石、黃郛關係甚密並結拜為兄弟。
1912年1o月張群在上海與馬育英結婚。馬與張群同歲江蘇昆山人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兩人生有二子二女長女幼時夭折存二子一女長子名繼正次子名繼忠次女名亞蘭。
辛亥革命後張群與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希望到國外去留學繼續讀書深造。在北京政府稽勳局局長馮自由的支持下張群在婚後不久攜夫人北上天津準備由6路前往英國。但是此時國內的局勢生了變化國民黨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舉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這對袁世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打壓國民黨袁世凱派出殺手南下準備刺殺國民黨要人。在天津的黃郛得知這一情況擔心在上海的陳其美的安全遂遣張群於3月初由天津前往上海報告。之後張群轉往南京準備搭乘津浦鐵路返回天津時聽到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於3月2o日在上海車站遇刺的消息。
宋教仁遇刺身亡使國內輿論大嘩。孫中山由日本返國認為“非去袁不可”力主興師討袁。“二次革命”於7月動。張群在陳其美催促下放棄去英國的計劃返回上海參加“二次革命”任上海討袁軍副團長(總司令是陳其美團長是蔣介石)。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大肆搜捕國民黨人張群攜夫人和其他國民黨人亡命日本。這時恰巧日本政府宣布保留辛亥年在日本聯隊的士官生的學籍張群於1914年再度入日本士官學校讀書翌年畢業。因為國內袁世凱正陰謀複辟帝製回國不大可能加上日本提出對華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迫使袁世凱接受使中國人在日本生活有不安全感所以張群應友人之邀到南洋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爪哇在府巴達維亞(batavia印尼獨立後改名為雅加達jakarta)的中華學校1《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4頁。
教書暫避風頭。
1915年12月袁世凱推翻共和複辟帝製宣布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奮起反袁動護國運動。12月25日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起義討袁。張群此時響應護國運動從爪哇回國投身反袁曾任國民黨浙軍參謀官。
1917年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通過“西原借款”等善後大借款大肆出賣主權遭到國人譴責。張群積極參與反對段祺瑞借款的活動。他代表上海的兩家報社《中華新報》和《民國日報》參加上海新聞記者訪日團到日本進行反對借款的活動。張群憑借曾在日本軍校讀過書、與日本軍方人士有過接觸的條件與當時的日本參謀部次官、中將田中義一進行了交談。張群問田中日本為什麼要幫助段祺瑞?田中回答北京政府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段祺瑞是中央政府的總理因為“中日親善”段現在沒有錢沒有力量而中國要參加歐戰必須增強實力所以要支持他借款給他。張群對此不以為然他你們這不是看錯人嗎!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閥的派係多互相混戰如果這一派的勢力增強了使他有了憑借正足以挑起他的野心引起更多的內戰使中國內戰不休更貧更弱這哪裡算是幫助中國呢?1張群與田中的談話不歡而散。西原借款最終簽訂。張群回國後在《中華新報》上表文章《中日親善的疑雲》批評日本的對華政策。
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6海軍大元帥組織護法軍政府。作為國民黨員的張群到廣州在大元帥府任參軍。翌年4月在政學會的策劃下桂滇軍閥操縱國會非常會議改大元帥領製為總裁會議製孫中山堅決反對並憤而辭職離開廣州前往上海。張群則繼續留在廣州於8月間被任命為軍政府政務廳的副官長。192o年受命前去四川調解四川督軍熊克武和省長楊庶堪的不和後留下任四川警務處長兼成都警察廳長。1921年西南軍閥糾紛再起張群調處失敗遂離川赴上海閒居一年有餘。1924年初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寫信叫張群前去廣東他借故推托。這時期張群的好友黃郛深得北洋政府徐世昌的信任於是張群前往北京和黃郛在北洋政府事。1924年1o月北京政變後由於黃郛的關係張群投身馮玉祥的國民軍來到在河南的國民軍第二軍胡景翼那裡。不久任河南警務處長兼警備司令以及開封警察廳長。這段時間張群和在廣東的蔣介石經常保持聯係。1925年應蔣介石之約張群離開河南到廣東參加北伐從此開始與蔣共事成為蔣的一位重要謀臣。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進入江西張群成為南昌司令部的總參議。
1927年4月蔣介石動四一二政變大肆屠殺人和革命群眾。
張群在上海積極協助蔣。他和新任上海市長黃郛密切合作通過政治交易為蔣介石獲取工商界的支持。8月13日蔣介石宣布下野不久到日本考察軍事和外交張群作為翻譯官陪同前往。蔣在日本會見了田中義一等政界軍界要人。田中在言談中表露出阻撓國民革命軍北伐之意。1928年1月蔣介石通電宣告複職。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蔣集國民黨軍政大權於一身繼續進行北伐。張群時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同時兼6軍部政務次長、上海兵工廠廠長和同濟大學校長。
北伐軍進軍山東觸及日本在山東的利益。為避免出現直接的衝突張1《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2頁。
群負命前往日本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5月4日張群抵達東京時才知道在前一天生了濟南慘案日軍肆意屠殺中民。5月5日張群會見日本相田中義一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紛爭。稍後日方決定派參謀本部第二部長鬆井石根作為談判代表前往濟南。張群迅即回國13日抵上海。蔣介石決定張群作為中方代表與鬆井交涉所采取的方針是“儘量容忍使完成北伐統一為第一要務”1。張群與鬆井在濟南南邊的黨家莊會談幾番交涉無有進展。日軍仍駐留濟南國民黨軍妥協退讓繞道北上。
1928年6月北伐結束。此後張群再次銜命赴日。他在與田中義一會見時表示蔣介石即將就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希望日本在東北問題上保持友好態度對中國的統一事業不加阻難。12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實現表麵上的統一。次年3月張群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不久接替黃郛任上海特彆市市長至1931年。任內在上海市區設施建設上有所建樹。這期間在國民黨軍閥大混戰中張群始終協助蔣介石對付各路反蔣勢力以鞏固其地位。193o年5月爆中原大戰馮(玉祥)閻(錫山)聯手反蔣蔣地位危急。而張學良坐鎮東北靜觀局勢的變化。蔣介石為拉攏張學良派張群和吳鐵城前往東北遊張學良。張決意倒向蔣9月18日出擁蔣通電隨即派兵入關。蔣介石最終在中原大戰中取勝進而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占領了東三省。全國人民群情激奮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要求國民黨政府進行抵抗在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張群此時讚成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認為中國正處於貧弱和內戰的境地無力單獨抗擊日本。張群的言行引起上海抗日救國團體的不滿指責張群是親日派因此他辭去了上海市市長一職。是年冬張群到武漢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政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武漢行營政治處對中國領導的鄂豫皖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
日寇侵占東三省後又把矛頭指向華北。1933年初日軍先後攻占山海關和承德並向長城各口進犯平津危急。國民黨政府一心“剿共”對日寇的進攻采取妥協的政策。5月3日國民黨政府明令設立行政院政務整理委員會任命親日派黃郛為委員長北上負責對日交涉停戰。張群為協助黃郛與之一同前往北平。22日黃郛與日本駐北平武官永津達成《停戰案概要備忘錄》。5月31日在蔣、汪的同意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指派熊斌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
從1933年中到1935年底張群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這期間為穩定華中他在湖北推行了以下幾項工作賑災、調整稅率、促進地方工業、平衡財政收支、提高行政效率、選拔縣長、召集省參議會等。
1935年11月12至23日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舉行。此時國難日重國民黨內外要求“立息內爭”的呼聲高漲。蔣介石在會上表對外關係演講聲稱“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也不輕言犧牲”;“以抱定最後犧牲之決心而為和平最大之努力期達奠定國家複興民族之目的”。這表明國民黨的對日外交開始生某些變化。大會以後國民政府行政院於12月16日改組蔣介石接替汪精衛任行政院長張群出任外交部長。從此至1937年12月25日張群任外交部長職1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3年版第42頁。一年兩個月又十天。
張群此時擔任外交部長用他自己的話來是利用他與日本的淵源“希望透過各種公私的關係來緩和中日間的緊張局勢使政府能有力量先把國內的問題料理清楚這也是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1。就任的第三天張群就外交方針表談話指出“中日兩國處於今日之情勢若不謀國交之徹底調整不獨為兩國本身之不利即東亞和平亦將受其影響。故本人受任以來即具有充分決心主張由外交途徑調整中日關係。”“所謂調整以地言不限一隅以事言不限一事以時言非為目前之苟安而為雙方萬世子孫謀永久之共同生存。”張群表示“深望雙方負責當局就大處遠處著想各用最大之努力樹立善意的諒解祛除敵意的禍根尤須相互明了其立場與困難迅經由正當途徑開誠協議。”1本著這一方針張群一改前任汪精衛“不與日本直接交涉”的外交政策主動與日方談判以求中日關係的全麵調整。在任期間張群先後與日本三任駐華大使有吉明、有田八郎、川越茂進行談判采取強硬態度竭力與日方周旋。
中日外交談判先涉及的一是華北問題二是如何看待“廣田三原則”
問題。1935年12月2o日張群與有吉進行第一次會談。張群表示“願以最大努力經由外交途徑采用正常辦法商談中日間整個關係之調整”。同時提醒對方特彆注意“在進行商討解決中日雙方問題時日方在華北一切行動務須停止”。有吉提出要國民政府授權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就地解決中日問題之全權”張群當即拒絕。關於“廣田三原則”有吉表示蔣介石已於上月2o日表示無條件的讚同2問張群意見如何。張群答道“蔣委員長之言讚成係讚成三原則之商討;無對案者係因三原則無具體意見無從提出對案絕非無條件的讚成三原則乃希望貴方提出更具體之意見以便商討之意。”此後張群又特命外交部言人表聲明否認所謂蔣介石無條件讚成三原則的法。
1936年2月7日日本召回有吉明改派有田八郎為駐華大使。從3月16至19日張群與有田在南京舉行4次會談。16日第一次會談曆時三時。張群主張從東北問題談起有田謂尚非其時。張群又稱至少須先消滅妨礙冀察內蒙行政完整的狀態。這次會談沒有結果。17日的第二次會談有田提出“廣田三原則”張群表示不讚同以廣田三原則作為調整中日關係的基礎並聲明整個的立場和見解。18日的會談有田明了日本的立場和見解。19日舉行最後一次會談後表共同聲明謂雙方見解未能全部一致。張群與有田4次會談雖無結果但氣氛改善了許多。中日間的緊張情勢也較前有所緩和。據張群的外交報告稱“經此四次談話之後形式上雖無結果可言而有田對於我方實際情形確有進一步的了解。所以當他回國就任外相之後在議會演外交方針已一改從前的口吻對廣田三原則亦有不拘泥形式之對華北地方問題所持態度也和以前不同。”1有田在華任期不足一個1《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26頁。
1《張群先生話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75—76頁。
2蔣介石在會見有吉時予對三原則全然同意無何等對案甚望及早商討具體實施辦法。又稱但廣田三原則與華北關係密切如華北生事故三原則中之一、二兩項自皆無由商談及實行。轉引自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台北綜合周刊社出版第224頁。
1《中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張群委員外交報告》(1936年7月1o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月3月24日廣田內閣組成有田任外相。隨後日本任命其駐天津總領事川越茂為駐華大使6月下旬川越來華。
在有田離華、川越尚未到任期間日本加強在華北的駐軍日軍在天津人數由2ooo多人驟增至8ooo多人。北平已處於日軍威脅之下。國民政府外交部幾經交涉均無結果。之後生成都事件和北海事件。在此背景下張群與川越於9月15日舉行第一次會談至12月3日共會談8次。第一次會談開始張群主張先談蓉案(成都事件)不與調整問題混為一談。但川越認為蓉案不難解決若僅解決蓉案仍不能緩和日方空氣須先解決若乾政治問題始可商談蓉案。日方遂提出如下要求允許日本在長江駐兵;修改教科書刪除排日思想;華北五省自治;中日經濟交流。張群予以拒絕。然而日本並不罷休9月23日在第三次會談中川越又強硬地提出極苛刻的7項要求(1)取締排日問題;(2)華北問題;(3)共同防共問題;(4)減低入口稅問題;(5)上海至福岡間通航問題;(6)聘用日籍顧問問題;(7)取締朝鮮人問題。張群在與蔣介石商議後斷然拒絕日本的無理要求並逐項予以批駁。此後張群與川越竭力周旋談判幾瀕破裂。11月綏遠戰事生談判停止。
張群與日方談判堅持強硬態度改變了以往妥協、退讓的對日政策這在國民黨政府對外交往中是罕見的。張群為抵製日本侵略所作的外交努力應予肯定。
西安事變生後張群被攻擊為親日派。1937年2月25日張群向蔣介石提出辭呈。3月3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定王寵惠繼任外交部長張群改任中政會秘書長兼外交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
抗戰開始後張群於8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2月日軍進攻南京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進行調停張群以中國代表的身份參加談判。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後行政院於1938年1月進行改組張群任行政院副院長。同月四川省主席劉湘去世國民政府準備以張群為四川省主席因四川軍閥反對未果。1939年1月國防最高委員會成立張群任秘書長。194o年11月接任四川省主席兼成都行轅主任直至抗戰勝利為民國時期任四川省主席時間最長者。
1945年8月國共兩黨在重慶舉行談判。張群與王世傑、張治中、邵力子作為國民黨代表和周恩來、王若飛進行了談判。經過4o天會談1o月1o日簽署了《政府與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張群在協定上簽了字。12月底國民黨接受就無條件停止內戰舉行商談的提議派張群、邵力子、王世傑與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進行商談翌年1月5日雙方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1o日張群又與周恩來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並向各自所屬部隊布停戰令。
根據停戰協議1月7日正式組成三人組張群作為國民黨方麵代表參加組(方麵代表周恩來美方代表馬歇爾)。1o日張群與周恩來又簽署了《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議》成立了在三人組領導下的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同日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張群為國民黨8名代表之一。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停戰協議和政協決議均遭踐踏。6月26日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出版第663頁。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內戰開始。
此時張群為醫治耳後腫瘤赴美國診治。在美期間與美國政府官員進行了接觸。回國途中在日本停留三日。
1947年4月國民黨在召集“製憲國大”後改組政府18日公布了國民政府委員和五院院長名單張群任行政院長。在任期間張群政治上積極貫徹蔣介石“戡亂建國”方針網羅一些黨派推行所謂民主政治。經濟上實行控製物價、穩定幣製、整理稅則和鼓勵生產等措施。進入1948年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展開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國民黨統治岌岌可危。為挽救危機欺騙世人國民黨於3月29日至5月1日召開“行憲國大”中心議題是選舉正副總統。會間蔣介石表示無意競選總統實則嫌總統權力受到限製。張群明了蔣的用意遂串聯各方人士提出一項“賦予總統以緊急處置權”的建議並得到國民黨中常會的通過。由此蔣介石接受提名並當選總統。5月張群辭去行政院長職務改任總統府資政。
1948年8月21日至9月13日張群攜夫人赴日訪問。其間在東京與麥克阿瑟進行了4次會晤內容涉及戰後日本政治走向、東亞局勢和中國內戰的形勢等。張群還走訪日本各主要城市與日本各界要人物見麵大致了解了戰後日本的基本情況。回國後他在廣播電台表題為《日本觀感》的講話介紹了戰後日本的情況。他表示“日本大多數人民業已在戰爭經驗中覺悟到好戰精神的無效日本人民業已在占領時期嘗到了自由的滋味中央權力業已分散削弱全能政治無從再度抬頭。”“我們應該拋棄消極的無益的猜疑恐懼和批評指摘。我們應該對日本采取積極的態度建立積極的對日政策。”1從日本回國後張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1949年初國民黨統治已日薄西山。在國共和談之前張群曾被提名為和談代表但因中國公布的戰犯名單中包括張群在內故未能成為和談代表。1949年春張群飛赴重慶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後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策劃在西南建立基地以挽危局。11月3o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往成都。12月8日張群攜蔣命飛赴昆明勸雲南省主席盧漢到底。當晚盧漢將張群等人扣下並於次日表通電起義。1o日蔣介石離開成都飛往台灣。此時國民黨飛機在昆明上空盤旋要求盧漢釋放張群等人。11日張群獲釋並乘環球航空公司的飛機飛赴香港中途遇雨轉飛越南海防而後抵達香港。21日乘船到台灣。
張群到台灣後蔣介石委以“總統府”資政。195o年初任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委員同年又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翌年兼任“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張群還被推為國民黨中央直屬黨部第一組組長。由於張群與日本的密切關係他繼續充當蔣介石的對日政策顧問並多次訪問日本。1952年8月張群在台灣主持成立所謂“中日文化經濟協會”。之後赴日訪問洽商台灣與日本的合作問題。1954年5月蔣介石任命張群為“總統府”秘書長協助蔣處理台灣內外事務。9月張群訪日與日本商談開基金計劃並與日本相岸信介表聯合聲明。1963年5月和1964年8月張群又兩次訪日鼓吹“中日全麵合作共同積極”。他與日本的極右勢力聯係緊密極力拉攏日本政界人士如岸信介、吉田茂等人1張群《我與日本七十年》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3年版第119頁。以改善和加強日台關係阻撓日本與新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1964年8月他還訪問了韓國與當時的總統樸正熙舉行了會談。漢城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65年12月張群作為“特使”赴梵蒂岡出席天主教教廷大公會議閉幕典禮。之後又訪問歐、亞14國27個城市為台灣在國際上爭取生存空間而積極活動。
1972年5月張群向蔣介石提出依例自退蔣仍命其為“總統府”資政。1974年7月6日張群妻馬育英因心臟病不治在台北去世終年86歲。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張群表示“痛苦的心情是不能以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1979年5月9日國民黨中央在台北授予張群中山獎章蔣經國宣讀功績詞並親自為張群佩戴中山獎章。
張群晚年精神矍鑠擅長養生之道其所著《談修養》一書在台灣印行了9版。該書有養身、養心、養量、養氣等章。
張群一生與日本有很深的瓜葛。晚年他著有《我與日本七十年》一書全麵詳儘地敘述了他在各個曆史時期與日本交往的經曆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199o年12月14日上午張群在台北病逝終年1o1歲。張群去世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於15日去唁電表示哀悼。
第十七章何應欽何應欽字敬之。189o年4月2日(清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十三日)生於貴州興義縣泥氹村(今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泥氹區泥氹鄉風波灣)。祖籍江西臨川清鹹豐初年移居興義。祖上為興義“八大富戶之一”。其父何其敏字明論業商。母史氏出身“邑之望族”。何應欽共有五弟兄六姊妹。同胞五弟兄依次為應禎、應祿、應欽、輯五(應瑞)、應炳(縱炎)。
何應欽7歲入鄉塾後入貴陽6軍學。19o9年春被保送入武昌6軍第三中學。同年秋應6軍部考選留日學生以第一名應選。191o年東渡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第11期。時蔣介石亦在該校學習比何應欽高一期。同年加入同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後何應欽回國參加革命。1912年在陳英士滬軍都督府任訓練科一等科員後在江蘇6軍七師一旅三團任連長、營長。孫中山動二次革命時參加討袁。1913年重赴日本繼續學業。是年秋正式進入日本士官學校27期步科學習1916年畢業回國任黔軍第一師四團團長兼講武學校學生營營長。次年4月與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外甥女、王伯群(文選)、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在貴陽結婚。7月任貴州6軍講武學校校長兼黔軍援川支隊參謀長。11月就任黔軍第五團團長。1918年創辦少年貴州會任主任理事。
192o年1月何應欽就任貴州步騎炮工兵學校校長後任全省警務處處長兼省警察旅旅長、貴陽警備司令兼靖國聯軍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1921年3月16日王文華在滬被刺身亡盧燾就任黔軍總司令何兼參謀長。12月何應欽被黔軍第二混成旅旅長穀正倫及警衛團團長排擠辭去本兼各職離黔去滇。在昆明何被刺受傷。1923年秋恢複健康。
1924年2月何應欽由滬赴穗。時蔣介石為6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由蔣引薦何晉見孫中山被派為大本營軍事參議協助蔣介石籌辦建校事宜。5月被任為軍校總教官。1o月參與平定廣州商團暴亂被任命為軍校教導團團長、代理軍校教練部主任。1925年2月何應欽率教導第一團參加第一次東征先後攻占東莞、平湖、淡水。3月13日與陳炯明部林虎軍萬餘人激戰於棉湖取得勝利史稱“棉湖之役”。4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議決以軍校教導團成立黨軍。何應欽兼任黨軍第一旅旅長。5至6月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楊(希閔)、劉(震寰)叛亂。6月黨軍擴充何應欽升任黨軍第一師師長。7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成立汪精衛兼任主席何應欽等為委員。8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9月至年底率部參加第二次東征。東征軍總指揮為蔣介石何任第一縱隊縱隊長。1o月14日攻占陳炯明的老巢惠州。之後占海豐克河婆收複潮汕。
1926年1月何應欽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並就任第一軍軍長職。3月的中山艦事件5月的《整理黨務決議案》何都參與預謀。中山艦事件後兼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育長。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何奉命防守潮梅地區任潮梅警備司令。9月17日率軍北進。1o月1o日攻克永定。16日蔣介石任何應欽為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以進取閩、浙。11月8日克漳州。12月占福州閩局底定何率部兼程入浙。
1927年1月國民革命軍決定肅清長江下遊的作戰方略將作戰部隊劃分為東路軍、中央軍、西路軍三路並進。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1月28日離閩赴浙。3月北伐軍第二、六軍攻克南京。3月25日何應欽率第四縱隊進駐南京。蔣介石以總司令的名義將革命軍的二、六軍調到長江以北作戰隻允許第六軍留3個團在南京維持治安。4月9日何應欽為配合蔣介石動反革命政變當夜在南京解除了第六軍政治部主任林祖涵率領留駐南京的3個團的武裝並下令逮捕員和革命者。12日蔣介石在上海動反革命政變。18日蔣介石等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8月13日蔣介石由於國民黨內部的派係鬥爭宣布下野。由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3人把持軍政大權。25日夜孫傳芳部突由望江亭、劃子口、大河口三處向烏龍山、棲霞山及龍潭一帶的蔣桂軍進攻。至31日在李宗仁、白崇禧的配合下何應欽赴前線指揮所部殲滅孫軍6萬餘人史稱“龍潭戰役”。是月寧漢滬三方合流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彆委員會改組國民政府及軍事委員會何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及主席團成員並專任第一路軍總指揮。1o月軍事委員會決定西征北伐雙管齊下。何部第一路軍及白崇禧部第二路軍擔任北伐沿津浦路北進。11月連克蚌埠、宿遷等地。12月7日何赴津浦前線指揮各軍會攻徐州。16日攻克徐州。2o日何在徐州與鹿鐘麟、劉峙、顧祝同等一起電請蔣介石複職。
1928年1月4日蔣介石正式複職。2月9日蔣介石赴徐州改編第一路軍為第一集團軍蔣介石兼總司令。撤何應欽第一路軍總指揮職。22日任命何為北伐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留守南京。4月蔣介石二次北伐。6月北伐軍進入北京。1o月何任國民政府委員。11月任訓練總監。1929年1月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何應欽在會上作報告。2月3日在中央廣播電台講演《編遣實施之意義》何“要挽救國家的危亡”“要實現真正的統一”“要根本消滅內戰”“要充實國防力量”都“不能不編遣軍隊”。這是“救國建國的先決問題”1。15日就任中央編遣主任。何提出的充分體現蔣介石旨意的強調“統一”、“集中”的編遣方案遭到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反對。3月蔣桂戰爭爆何應欽任討逆軍總參謀長。4月桂係失敗。5月何任武漢行營主任負責整頓兩湖黨務及改編桂係殘部。1o月閻錫山、馮玉祥為總、副司令由潼關出兵討蔣。11月12日何赴太原收買閻反馮。並坐鎮開封指揮蔣軍擊敗馮軍。是月張奎與駐廣西的桂軍聯合反蔣何任廣州行營主任赴粵主持指揮討伐張桂聯軍。12月19日張桂聯軍失敗。2o日何返抵南京。是月蔣唐戰爭爆。蔣要何赴武漢主持討唐(生智)軍事。193o年1月何指揮所部擊潰唐生智主力。1o日就任全國童子軍總司令。3月1o日任軍政部長。4月初蔣馮閻中原大戰爆何兼武漢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粵各軍對閻、馮、桂軍作戰。1o月中原大戰結束閻、馮、桂軍失敗。蔣又派何為鄭州行營主任主持前方軍事及西北善後事宜。之後何應欽擁護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於1931年2月至1933年2月參與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動的五次“圍剿”中的第二、三、四次“圍剿”。
1《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上)台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12頁。1933年3月張學良因熱河失守引咎辭職何應欽兼代執行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職務抵北平接替張學良。下旬正值長城抗戰緊張之際何應欽一麵調兵支援一麵接連會晤美國、比利時、日本、意大利外交使節謀求外交解決。4月底至5月初何應欽與日軍談判停戰事宜與蔣介石、汪精衛等頻繁交換意見接受蔣、汪對日妥協的指示。5月17日何通過助手熊斌和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與日軍進行談判。31日簽訂《塘沽協定》。9月下旬何應欽派兵圍攻扼殺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1935年1月31日何應欽指示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參謀長張樾亭啟程赴大灘(今河北沽源縣內)。2月2日與日軍代表穀壽夫在大灘會談口頭答應日方無理條件成立“大灘口約”。3月2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議特任何應欽等為6軍一級上將。5月29日何在北平居仁堂第一次接見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的代表、華北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及日本大使館副武官高橋坦開始何梅談判。6月4日、9日又兩次與酒井、高橋談判口頭承諾了日方提出的全部條件。7月6日為答複日方6月9日提出的備忘錄給梅津美治郎一個打字油印書麵便函承認“6月9日酒井參謀長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並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1。這一紙便函連同日方6月9日提交的備忘錄所提的九項條件及三項附帶條件史稱《何梅協定》。11月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五大何應欽在大會上報告塘沽協定、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處理經過。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12月何應欽繼任軍政部長。
1936年6月兩廣事變生。9月何應欽奉派為廣州行營主任負責處理兩廣善後事宜。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動西安事變。何應欽在家中召集國民黨要人會商對策。當晚11時半出席國民黨中央常委會臨時會議及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兩會作出決議行政院由孔祥熙副院長負責軍事委員會會議由馮玉祥副委員長及常務委員負責指揮調動軍隊歸何應欽負責。並決定由國民政府表對張學良的褫職嚴辦令。16日推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由國民政府明令“討伐”張、楊。17日何應欽就職並任命劉峙、顧祝同為“討逆軍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同時下令中央軍向前推進國民黨空軍轟炸渭南等地。18日蔣鼎文攜帶蔣介石令何應欽暫時停戰的手諭抵南京。何應欽命令國民黨空軍暫停轟炸但仍不放棄“討伐”主張。25日在蔣介石接受聯共抗日的前提下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9日何應欽“討逆軍”總司令部撤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動蘆溝橋事變。中國全麵抗戰開始。7、8月間何應欽在南京主持國民黨軍事機關長官彙報會議研究對日抗戰問題。8月6日何應欽兼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12日國防會議在南京舉行議決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分設軍令、軍政、經濟、政略、宣傳、組訓等部何應欽仍任軍政部長。13日日軍進攻上海。1o月3o日國民政府表遷都重慶宣言。
1938年1月1o日國防會議特任何應欽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24日何應欽以高等軍法會審審判長身份判處在山東抗命不戰而退的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死刑在漢口執行槍決。4月下旬主持江防會議並參與指導徐州會戰。6月中旬參與指導武漢會戰。11月25日出席第一次1轉引自熊宗仁《何應欽傳》上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頁。南嶽軍事會議。是年冬何應欽依據南嶽軍事會議決定提出軍隊整頓方案著重編成、裝備、技術三項要求加緊實施增進軍隊戰鬥力。
194o年3月2o日主持全國第三次兵役會議。1o月19日與白崇禧聯名表皓電限八路軍在黃河以南部隊於11月底撤至黃河以北;新四軍在長江以南部隊撤至長江以北。12月8日何應欽出齊電次日又下達“展限命令”要黃河以南的八路軍、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務於12月底前分彆撤至黃河以北和長江以北。並在此前已部署顧祝同、上官雲相在皖南伏擊北移的新四軍。1941年1月4日顧祝同、上官雲相伏擊新四軍皖南部隊及軍部共約9ooo餘人製造了皖南事變。4月9日何應欽在西安召集高級將領商討包圍陝甘寧邊區事宜。5月1日滇緬公路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何督飭努力打開滇緬交通準備接運美援物資。1o月出席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海軍基地太平洋戰爭爆。12月23日蔣介石在重慶召集中、美、英各事代表會議何應欽出席會議通過《遠東聯合軍事行動初步計劃》。
1942年1月3日盟軍中國戰區成立蔣介石任最高統帥;何應欽命令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協防。4月16日何在中央廣播電台以《中國必勝》為題向淪陷區同胞表廣播講話呼籲淪陷區同胞在敵後組織遊擊隊奮起抗敵。19日指導入緬遠征軍攻克緬甸仁安羌擊破日軍救出被圍之英軍9ooo餘人。1943年2月至3月初何應欽由渝飛印度視察中國駐印度遠征軍在新德裡表演檢討戰局並與駐印英軍司令官舉行談判。4月5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何應欽到會表《建國與青年》的演講。5月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頒贈何應欽司令勳章及獎狀後由史迪威代為頒贈。1o月18日出席蔣介石邀集的英、美高級將領蒙巴頓、史迪威、索姆威爾等人參加的會議共同商討軍事合作及對日作戰計劃。1944年1月2o日何應欽指導緬北會戰中國遠征軍攻入胡康河穀。4月至8月日軍為打通大6交通線動“一號攻勢”國民黨正麵戰場出現了抗戰以來的第二次大潰敗。9月上旬何指導桂柳會戰並親赴貴陽指揮貴州保衛戰。至1o月桂林、柳州、南寧相繼失陷。11月2o日何任中國戰區中國6軍總司令同時辭去軍政部長兼職。12月2日獨山淪陷何應欽指揮湯恩伯部向日軍反擊。6日克三合8日克獨山使貴陽轉危為安。25日中國戰區中國6軍司令部在昆明成立。28日行政院訓令貴州省黨政統歸何應欽指導。
1945年1月2o日中國遠征軍克滇西重鎮畹町。次日何應欽抵畹町前線視察。3o日中印公路重開。2月28日何應欽偕總司令部顧問美軍作戰司令麥克魯少將飛抵緬北戰場與印緬戰區盟軍司令索爾頓將軍晤商中美作戰聯係諸事宜。3月15日何應欽偕麥克魯將軍視察滇南各部隊。4月9日日軍為減輕中美空軍的威脅動湘西會戰企圖破壞芷江機場。次日何應欽與中、美將領1o餘人赴湘西前線視察。下旬何應欽指揮中隊反攻桂、柳。5月27日克南寧29日克柳州。7月上旬製定反攻廣州作戰計劃並即完成部署。28日收複桂林。桂、柳反攻作戰一結束何就將指揮所移駐南寧指揮部隊向廣州和雷州半島進攻。8月1o日日本政府表示願接受波茨坦宣言。蔣介石當天電令何應欽指示對各戰區日本投降應注意之事項。12日何由南寧飛抵昆明。13日飛赴重慶參加中美最高幕僚會議聽取中、美聯合參謀會議對中國戰區接受日軍投降計劃及意見並接受蔣介石關於受降的指示。14日何應欽主持擬定中國6軍總司令部現階段之任務案及接受日軍投降計劃與兵力調動等案。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告無條件投降。同日蔣介石命令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接受日本投降。2o日何應欽由重慶飛抵湖南芷江。21至23日侵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的談判代表今井武夫抵芷江與何應欽等會談日軍投降各事宜。25日遵照蔣介石的旨意何應欽分電各受降指揮官規定各地區受降主官、受降地及日軍代表投降部隊長姓名與投降部隊集中地等。排斥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參加受降。8月27日至9月4日先後飛赴恩施、安康、西安、遂川、南城、重慶、昆明等地指示各地國民黨軍受降事宜。29日何應欽密令各戰區印蔣介石1933年編寫的《剿匪手本》要求遵照《手本》“督勵所屬努力進剿迅達成任務”。9月5日國民黨黨政接收計劃委員會在芷江成立何應欽兼主任委員負責指導監督收複區的黨政接收事宜。9日在南京主持中國戰區日軍無條件投降簽字典禮岡村寧次代表日本投降。1o日何應欽召見岡村寧次任命其為日本官兵善後總聯絡部長。1o月1日何應欽下令拘捕在南京的漢奸梅思平等52人在滬、杭等地的漢奸溫宗堯、項致莊、丁默邨等人亦同時被捕。同日經南寧飛抵越南視察。1o日何應欽獲國民政府頒授的勝利勳章。14日飛赴蚌埠、徐州、鄭州、開封視察。17日何應欽令第七十軍開赴台灣展開接收日軍受降工作。其後飛抵南昌、廣州、海南島、汕頭、廣西、江西、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濟南等地視察受降工作。11月11日在重慶主持複員整軍會議報告中國6軍總司令部辦理受降經過概要。
1946年2月15日何主持中國戰區6軍總司令部東南區軍事複員會議。3月4日出席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並報告受降經過。4月2o日任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主任。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何應欽在大典上表廣播講演。3o日中國戰區中國6軍總司令部宣布結束。國防最高委員會於同日決議裁撤軍委會在行政院下設立國防部掌管軍政、軍令事項並特任白崇禧為國防部長陳誠為參謀總長。6月1日解除何應欽參謀總長及中國戰區6軍總司令職務。7月1日何應欽就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團中國代表團團長兼中國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職。12日由滬飛美。29日拜會美國總統杜魯門。31日赴紐約蒞任。11月15日結束中國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兼職。21日訪問墨西哥。
1947年1月3日應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創始人布克曼博士之邀赴加拿大出席會議。2月3日抵華盛頓訪晤美國務卿馬歇爾。其後多次主持軍參團會議。3月28日赴華盛頓晤韓國臨時主席李承晚。4月2日接蔣介石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於4月1日成立任何應欽為主任。未到任前由龍雲暫代。6月2至6日赴底特律參加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會議並演講。其後於1o月3日、12月31日分赴麥金諾島和弗吉尼亞州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會議。9月16日出席聯合國第二屆大會開幕典禮。
1948年3月21日被召回國4月1日抵南京出席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2日於右任、何應欽等85人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5月31日行政院長翁文灝提請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6月3日正式就職。4日通電國民黨軍將士貫徹“戡亂建國”國策。8月3至7日主持軍事教育會議討論改進軍事教育的問題。11月26日翁文灝內閣總辭職何應欽亦辭政務委員及國防部長兼職。
1949年初國民黨統治麵臨絕境。1月21日蔣介石下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26日在何應欽等人的庇護下侵華日軍總司令官、戰犯岡村寧次被“無罪”釋放。3月上旬何應欽被指定與孫科、張群、吳忠信、朱家曄、吳鐵城、邵力子、張治中、劉斐、鐘天心等1o人。研究並起草國共和談方案。12日代總統李宗仁提名何應欽為行政院院長。此前蔣介石親筆致函何應欽敦勸出任。15日何抵南京積極籌備組閣。22日新內閣組成。24日舉行第一次行政院會議討論和談問題。29日主持行政院臨時院會組成“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席代表張治中代表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李蒸、劉斐秘書長盧鬱文顧問屈武、李俊龍等。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15日代表團將《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提交南京政府代表團由黃紹竑攜帶該方案返南京請示。2o日拒絕和平協定。拒和電文由李宗仁、何應欽署名。21日、朱德布向全國進軍命令。2o日子夜解放軍百萬雄師強渡長江蔣軍長江防線被摧毀。22日奉蔣介石電召飛抵杭州討論國是改組國防部何應欽兼任部長。國防部指揮全國6、海、空軍參謀總長為國防部長之幕僚長。23日上午離京飛滬轉廣州。下午人民解放軍攻占南京國民黨政權宣告滅亡。5月21日何應欽致函李宗仁代總統申明辭去行政院院長之決心。6月3日立法院同意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院長。1o日閻錫山內閣組成。1o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o年1月6日何應欽在台北寓所接見《新聞觀察》記者自稱“閉門思過”。記者詢問其對目前軍事、政治有何意見?何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13月1日蔣介石宣布在台灣行使總統職權。5月1日何就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1951年1月訪問日本。16日出席日本戰友會副會長、前6軍大將岡村寧次的感謝宴會。岡村在致詞中稱何應欽為“對日本了解最深的友人多年的親日態度早為日本國民所周知”2。在日期間多次表以抗俄、台日聯合為主旨的演講。1952年4月28日參加在台北舉行的“中日雙邊和約”簽字儀式。7月29日台灣“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成立何應欽為起人被推為常務理事。1954年元旦以《抗俄必勝的道理》為題表元旦獻詞。3月22日出席台灣“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1o月27日當選為台灣“中日文化經濟協會”會長。
1955年6月18日舉行記者招待會以《介紹民主自由國家一個新的意識形態》為題明“世界道德重整運動”的宗旨與概況。22日主持接待以美國“道德重整會”負責人為的“世界道德重整運動”訪問團。多次率團出席“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大會”。所謂“世界道德重整運動”據何應欽是美國卜克曼神學博士偶然受上帝的啟示而創立的。何認定這一運動“基本精神是的”。這一運動所標榜的“絕對的忠誠絕對的純潔絕對的無私絕對的仁愛”這“四大標準”及“靜思反省”、“從自己做起”的“實踐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消滅產生的社會因素”。11961年9月何應欽率《龍》劇(原名《答案》)團員及由36個國家1《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o4o頁。
2《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o47頁。
1何應欽《對世界道德重整運動的新認識》(1958年1o月18日)《何應欽將軍講詞選輯》第345頁。轉引自熊宗仁著《何應欽傳》(下冊)第743頁。
和地區的“道德重整”代表組成的“國際部隊”在瑞士魯森市演出。1o月開始周遊各國先後赴聯邦德國、英國、瑞典、挪威、丹麥等國演出。1962年何應欽率《龍》劇團員赴美國巡回演出鼓吹國際思想。
1963年5月6日被選為台灣“中華民國聯合國同誌會”會長。11月16日何應欽表聲明反對聯合國秘書長表的有利於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講話。1965年12月日本天皇裕仁頒贈何應欽旭日大緩勳章。1966年11月17日在第21屆聯大辯論中國代表權問題前夕何應欽表聲明反對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也堅決反對“兩個中國”。1971年7月3o日何表《正視赤化日本之陰謀》一文以反對中日關係正常化。9月21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開幕何以台灣“聯合國同誌會”會長身份致電本屆聯大主席馬立克等反對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1o月25日第26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將台灣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27日何應欽主持台灣“聯合國同誌會”臨時理、監事會議聲明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開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景。5月2o日蔣介石就任第五任台灣“總統”何應欽表《此時此地更需總統的領導》一文稱“今後如何扭轉世局衝破難關挽回不利的情勢都期待總統明智的決策。故此時此地更需要總統的領導”1。7月1日戰略顧問委員會被裁撤何應欽改任總統府6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8月1o日表《忠告田中相懸崖勒馬》的演講。9月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中日關係正常化。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4月28日國民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舉行臨時全體會議何應欽支持推選蔣經國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77年12月1日表《河北事件中絕無〈何梅協定〉請史學家及出版界重視曆史的真實性》一文。1978年4月23日夫人王文湘在台北病逝。
1979年3月獲蔣經國授予國光勳章。8月9日至9月1日赴瑞士柯峰參加“世界道德重整大會”。
1981年3月29日至4月6日出席台灣國民黨十二大連任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11月21日主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研討會”策劃建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1982年8月起成立台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籌備會議。1o月22日台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成立何應欽擔任大會主席團主席並被推選為主任委員。1983年2月7日、1984年元旦何應欽表對大6廣播講話竭力鼓吹“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87年1o月21日上午7時3o分何應欽因心肺衰竭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終年98歲。
1《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下)第14o1頁。
第十八章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縣人1891年8月13日(清光緒十七年七月初九)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6歲時進入其父李培英的塾館中讀書;13歲進入臨桂縣立兩等學學習兩個學期後輟學。19o8年冬考入廣西6軍學第三期。同學中有黃紹竑、白崇禧等。
白崇禧字健生1也是臨桂縣人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3月18日生。父親白誌書是個雜貨店主。少年白崇禧性格剛烈天資聰穎敏悟5歲進私塾讀書14歲便以第六名的資格考入廣西6軍學。不久因患惡性瘧疾而輟學兩年後又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範。
1911年1o月武昌起義爆後白崇禧參加廣西學生敢死隊北上武昌後入武昌6軍第二預備學校。1915年6月考入保定軍校第三期。
李宗仁早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就加入了同盟會外圍組織“軍事指針社”。1911年暑假時他回家鄉與李秀文完婚。北伐軍離桂後6改為6軍成學校李留校學習。1913年秋畢業到南寧將校講習所曆任準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次年春因該校解散李遂到桂林省立模範學任軍事教官兼體育教員。
1916年討袁護興李宗仁應友人之邀到滇軍第四師當排長不久轉入護第六軍(桂軍)仍任排長。6月隨軍參加討龍(濟光)戰爭升任連長。1917年秋護法戰爭時李隨粵桂聯軍入湘作戰在綠田戰鬥中他身中四彈仍身先士卒率部擊潰迎麵之敵。從此李宗仁以其驍勇慓悍而聞名軍中綽號“李鐵牛”。1918年升任營長。
1916年白崇禧從保定軍校畢業後回廣西在桂軍第一師任見習官。次年夏廣西督辦公署建立以馬曉軍為營長的模範營白在該營任副連長連長。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舊桂係土崩瓦解馬曉軍通電擁護革命被委任為“田南警備司令”馬將所部擴編為5個營白崇禧任第一營營長。不久部隊為劉日福的廣西自治軍擊潰馬曉軍隻身逃往南寧。白崇禧集合殘部逃往黔桂邊境一帶與劉部對峙。1921年底劉部為粵軍援兵擊敗白率兵回師百色。其間白崇禧在一次夜間巡視中墜崖跌斷一腿赴廣州醫治因治療不及時而致終生跛行。
李宗仁的運氣比白崇禧好些。舊桂係崩潰之際已升為統領的李宗仁率部退入六萬大山據險自保。不久接受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改編任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司令開往北流整訓。1922年粵軍退出廣西八桂1無主各地自治軍蜂起各霸一方。混亂中李宗仁乘機將勢力範圍擴大到玉林一帶樹起“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的旗幟後又派兵進駐貴縣、容縣。不久黃紹竑率領一支千餘人的部隊加入李部李宗仁實力增至三千人槍。李宗仁占據玉林等七縣地區後采取整軍經武、結納豪強、和緩各方、安民自保的方針。他把部隊編為三個支隊以李石愚、何武、黃紹竑分任支隊司令。經過一年多的整頓增至萬餘人馬“軍容整肅”“實力乃冠於各部”1為日後統一廣西打下了基礎。
1白崇禧原字劍生外間多誤為健生而白氏也從不更正。
1廣西的代稱。
1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事史》上冊193o年上海版第345頁。1922年秋6榮廷被北京政府委任為廣西邊防督辦東山再起。他力圖改編李部李宗仁虛以委蛇隻是改旗號為“廣西6軍第五獨立旅”其他照舊。但李宗仁“安民自保”的做法為黃紹竑所不滿。黃決定以“假受編”的方式打入沈鴻英駐梧州部隊從中相機行事奪取梧州。臨行前黃自作主張帶走了李部俞作柏、伍廷颺兩營人馬李宗仁的親信們紛紛要求派兵追擊但李還是容忍了黃的拆台之舉沒有兵戎相見因而獲得了“器量寬宏能忍人所不能忍”2的好名聲。
黃紹竑到梧州後通過在廣州養傷的白崇禧與廣東政府建立了聯係被孫中山委任為“廣西討賊軍”總指揮。1923年夏黃部在粵軍配合下擊敗沈軍占領梧州進而成立廣西討賊軍總指揮部以白崇禧為參謀長。同年秋李宗仁也將獨立旅改為“廣西定桂軍”。兩軍相互配合擊敗了盤踞桂平、平南、橫縣、賓陽一帶的自治軍6雲高部。此後李宗仁遷司令部於桂平。在此他與桂平女子師範“校花”郭儒仙一見鐘情喜結鴛緣。婚後李給儒仙改名為德潔。
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分彆占有廣西最富庶地區梧州、玉林和潯州(桂平)與占領柳州、南寧的6榮廷和占領桂東、桂東北的沈鴻英形成鼎足之勢。1924年2月6榮廷率數千人北巡被沈鴻英圍困在桂林三個月。李、黃、白決定將他們各個擊破。1924年5月23日他們通電請6下野又兵分兩路出師討66月25日占領南寧。進駐南寧後黃紹竑手下悍將俞作柏慫恿黃以武力解決李宗仁所部白崇禧聞訊堅決反對。最終李、黃兩部決定聯合成立定桂討賊聯軍總司令部李宗仁任總指揮黃紹竑任副總指揮白崇禧任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從此李、白攜手時間長達25年之久。聯軍成立後決心統一廣西。從5月至8月消滅了6榮廷所部2萬餘人。9月6榮廷通電下野聯軍統一了廣西大部形成與沈鴻英對峙的局麵。12月廣西“定桂討賊軍”撤銷。胡漢民以孫中山的名義任命李宗仁為廣西綏靖督辦兼廣西6軍第一軍軍長黃紹竑為綏靖會辦兼廣西6軍第二軍軍長白崇禧為綏靖督辦公署參謀長兼第二軍參謀長。1925年2月至4月他們在粵軍李濟深師協助下集全力討伐沈鴻英白崇禧率兵攻占桂林沈鴻英從此一蹶不振。是年春白崇禧在桂林與馬佩璋結婚。5月到7月在粵軍的幫助下經昆侖關、沙埔兩大戰役桂軍將假道廣西企圖進攻廣東的唐繼堯部驅回雲南。自此李、黃、白統一了廣西開始了新桂係在廣西長達2o多年的統治。
在統一廣西的各大戰役中白崇禧充分展示了他運籌帷幄的指揮才能贏得了“諸葛”的美譽。在統一廣西期間白、李、黃先後加入了中國國民黨。1926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宗仁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廣東國民政府召開兩廣統一會議決定將廣西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任命李宗仁為軍長黃紹竑為黨代表白崇禧為參謀長。
兩廣統一後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6月下旬李宗仁親率第七軍的4個旅約2萬餘人會同第四軍陳銘樞、張奎兩師進入湖南援助時已加入國民革命軍的唐生智第八軍討伐吳佩孚。7月初廣東國民政府正式誓師北伐。湖南前線的三路北伐大軍對吳軍動正麵進攻11日克複長沙222尹承綱《李宗仁起家經過》《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第132頁。日占領嶽州後四、七、八軍沿粵漢路北上攻取武漢。在攻打武漢的戰鬥中李宗仁為右縱隊指揮官指揮第四、七兩軍;先後參加淚羅河之戰、賀勝橋之戰及武昌攻城戰。當時蔣介石指揮的北伐軍在江西與孫傳芳軍相持不下9月下旬第七軍被調往江西增援。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第七軍以寡敵眾三戰三捷連挫若溪、德安、王家鋪之強敵殲滅孫傳芳的精銳謝鴻勳等部扭轉了江西戰局。當時蔣介石致電嘉勉李宗仁“兄弟孤軍深入屢摧強敵贛局轉危為安實深利賴。”11o月李又指揮第七軍和第四軍破敵於馬回嶺肅清贛北殘敵。江西底定後1927年1月李宗仁被蔣介石任命為中路江左軍總指揮東下攻取安徽3月初進駐安慶下旬占領南京。在北伐戰爭中白崇禧出任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司令部行營參謀長協助蔣介石運籌帷幄擬訂作戰方略深得蔣介石的器重。北伐軍占領南昌後白出任追擊部隊總指揮他率部星夜兼程截斷逃敵後路俘獲孫傳芳部下鄭俊彥部官兵3萬餘人。1927年初白崇禧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2月攻占杭州;3月22日進占上海兼任淞滬警備司令。
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召開李宗仁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4月初李宗仁抵達上海參加蔣介石在龍華舉行的“清黨”秘密會議白崇禧、黃紹竑、李濟深等人也參加了會議他們一致支持蔣介石的“清黨”提案。4月12日白崇禧奉蔣介石之命派軍隊襲擊工人糾察隊屠殺和革命群眾。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寧漢分裂期間南京方麵所轄部隊繼續“北伐”。李宗仁出任第三路總指揮白崇禧出任第二路代總指揮率領所部向北推進與直魯聯軍作戰。先後攻下蚌埠、徐州等重鎮6月進入魯南。但蔣介石為對付武漢方麵東征之師又令李宗仁將第七軍撤到蕪湖以西布防致使徐州複失。8月初蔣親自指揮反攻徐州又遭慘敗。這時李、白已擁有第七、第十三、第十九三個軍羽毛漸豐他們不甘屈居蔣下乘蔣在前線打了敗仗武漢方麵又要求蔣下野便聯合何應欽“逼宮”責蔣“不宜因個人地位而犧牲黨國大計”1。
8月12日蔣介石下野。李、白、何擔任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行使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權。8月下旬孫傳芳率部大舉渡江南犯占領龍潭、棲霞一帶南京危急。李、白、何指揮所部協力反擊全殲孫軍渡江部隊。這一勝利穩定了南京政局提高了李、白的地位。9月國民黨寧、漢、滬三方合流成立中央特彆委員會。李宗仁、白崇禧出任特委會委員以武力為後盾操縱著特委會。特委會遭到武漢的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的反對。1o月南京當局決定西征討唐命令李宗仁、程潛率第三、第四兩路軍分江右、江左軍直趨武漢。11月唐生智兵敗下野殘部退到湖南。1928年初白崇禧前往漢口主持征湘計劃指揮西征軍入湘作戰收編了唐部。兩湖遂為李、白為的桂係所控製。
1928年1月蔣介石重新上台。為了穩定和利用實力派他通過四中全會指定李、白為國民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3月7日蔣任命李為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武漢分會主席。4月8日任命李、白為第四集團軍正、副總司令。蔣桂關係表麵和緩。隨後白崇禧以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名義1毛思誠《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第18冊第1o1頁。
1《晨報》1927年8月17、24日。
統率部分收編湘軍參加蔣介石舉行的第二期北伐。6月白部進入北平9月殲滅直魯聯軍殘部進駐唐山地區。1o月蔣改組南京政府自任主席任命李宗仁為軍事參議院院長;白崇禧則出任北平政治分會委員。
至此李宗仁、白崇禧統率廣西部隊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從鎮南關打到了山海關”勢力急劇膨脹。白崇禧率十萬軍隊盤踞華北企圖操縱華北軍政;李宗仁坐鎮武漢控製兩湖虎視長江下遊;廣西老巢由黃紹竑看守聯合廣東的李濟深把持兩廣。李、白勢力的膨脹嚴重影響了蔣介石的統治。
1929年3月為爭奪湖南地盤蔣桂矛盾激化雙方調兵遣將戰雲密布。為了製服桂係蔣介石設計把李濟深誘至南京加以軟禁拆散兩廣聯盟。同時重新起用唐生智令其策動在冀東的舊部叛離白崇禧白隻身逃回廣西。3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下令討伐桂係蔣桂戰爭爆。隨後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開除李宗仁、白崇禧的黨籍。在湖北前線蔣介石收買桂係將領李明瑞、楊騰輝倒戈桂軍倉皇西撤在鄂中、鄂西一帶被包圍、收編。
李宗仁不甘心失敗潛回廣西決定攻粵反蔣。5月5日他組織南路護黨救出反蔣通電所部由黃紹竑、白崇禧率領進兵廣東但在花縣為粵軍擊敗。6月7日蔣介石任命俞作柏為廣西省主席李明瑞為廣西編遣區主任。李、黃、白見大勢已去遂通電下野於6月底出走香港蔣桂戰爭結束。
1929年9月國民黨改組派起“護黨救國”運動策動張奎、俞作柏、李明瑞等起兵反蔣。1o月俞、李反蔣失敗李宗仁和黃紹竑、白崇禧乘機重返廣西。出於反蔣的共同利益他們與汪精衛、張奎攜手決定共同出兵攻粵。11月李宗仁在南寧就任汪以國民黨第二屆執監委員會名義任命的護黨救總司令職黃為副司令兼廣西省主席白為前敵總指揮。張奎部也歸李節製。11月底張、桂軍分道襲取廣州與蔣、粵軍激戰於花縣失敗後退回廣西。
193o年春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李宗仁通電響應被推為中華民國6海空軍副司令。張、桂軍改編為第一方麵軍李兼總司令。白崇禧任第一方麵軍總參謀長。5月中原大戰爆。李、白、張等決定放棄廣西傾巢入湘北上攻取武漢與閻、馮會師中原。22日李、白、張率軍分三路入湘至6月初先後占領衡陽、長沙、嶽州前鋒進入湖北。但後續部隊因黃紹竑不願放棄廣西地盤進兵遲緩以至後路交通重地衡陽為粵軍占領張、桂軍頓被腰斬尾不能相顧。李、白、張被迫回師與黃會攻衡陽失利隻得於7月初全軍退回廣西。接著湘軍進駐全州粵軍占領梧州滇軍包圍南寧桂軍四麵楚歌。黃紹竑心灰意冷反對繼續內戰脫離桂係。但李宗仁仍不肯屈服他任命白為副手退駐柳州重整軍隊擇要固守抱著半個殘破的廣西苦苦掙紮。
1931年5月陳濟棠以國民黨元老胡漢民被蔣介石幽禁湯山為借口在廣州樹起了反蔣旗幟。李宗仁率部通電響應於是桂、粵通款言和粵軍撤回廣東。27日不願與南京合作的國民黨第一、二、三屆中委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非常會議;28日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李當選為“非常會議”和“國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常委。桂軍改編為第四集團軍李、白分任總、副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迫於形勢與粵、桂和好廣州國民政府自行解散另成立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年底在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白分彆當選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以後數年西南處於半獨立狀態。1932年4月李、白分任廣西綏靖正、副主任。他們以自治、自衛、自給的“三自政策”相標榜銳意經營廣西準備應變。當時李宗仁以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的名義常駐廣州與陳濟棠分掌西南政務委員會實權。廣西的軍政則由白崇禧主持。為了維持他們在廣西的統治李、白在桂係中建立了秘密組織。193o年李、白和張奎聯合組織以他們三人為常務乾事的“中國國民黨護黨救國青年軍團”。1932年春張奎率部離桂該組織改名為“三民主義革命同誌會”;1934年秋又改稱“中國國民黨革命同誌會”均由李、白任正、副會長;會員都必須向他倆宣誓效忠。同時他們還起一場“廣西建設運動”在省內實行軍政改革。改革中心環節是建立“新型”的民團製度。白崇禧親任廣西民團總司令負責全省民團建設事務。為了達到全省軍事化的目的白崇禧推行“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的三寓政策力圖使廣西每一名壯丁都成為訓練有素的士兵。同時民團組織還擔負在基層開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四大建設的任務。民團指揮官兼任鄉、村長學校校長。白崇禧在廣西推行的新民團製度既成功地樹立起廣西的新曆史形象——強悍、好戰、堅韌充滿軍國主義氣氛使廣西成為一個針插不進的“獨立王國”也使廣西贏得“模範省”的稱號。李、白成為全國著名的乾練的行政官員。1新民團製度在客觀上也起了為抗日戰爭做準備的作用。截止1937年受訓“團兵”達13o萬。抗戰爆後廣西在兩年內先後征調壯丁4o萬開赴前線禦敵成為我國最大的兵源基地之一。2在抗日問題上李、白是國民黨內的堅決抗戰派。九一八事變後李宗仁多次在報刊上表言論抨擊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1936年4月17日他在廣州表談話呼籲“動整個民族解放戰爭本寧願全國化為焦土亦不屈服之決心用大刀闊斧來答複侵略者”3倡導“焦土抗戰”。此後李、白又表了《焦土抗戰與民族複興》、《抗日救國》等一係列文章闡述他們的基本主張即在政治上為了動舉國一致的對日戰爭必須下最大的決心不怕犧牲縱使全國化為焦土也要與日寇血戰到底。在軍事上必須是總動員的全麵戰而非局部戰;是主動的進攻戰而非單純的防禦戰;是遊擊戰、運動戰、堅壁清野相結合的長期消耗戰而非決戰。用白的話就是“積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1。
1936年夏胡漢民病故蔣介石企圖分裂兩廣然後各個消滅。6月1日李、白與陳濟棠聯合動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兩廣軍隊改稱“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救”由陳、李分任總、副司令出兵湘南。9月蔣桂衝突和平解決桂軍被改編為第五路軍李、白分任正、副總指揮。在西安事變中李、白主張政治解決事變同時聯名致電周恩來讚成和1南寧《民國日報》1935年1月19日。
2盧豫東《中國抗戰軍事展史》1941年版第217頁。
3李宗仁《我對於中日問題的觀察和主張》《南寧民國日報》1936年4月18日。1《白崇禧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3o3頁。
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8月4日白崇禧飛南京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和航空委員會委員。1o月12日李宗仁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節徐州指揮津浦線防禦戰。不久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至此李、白與國民黨中央攜手一致對日作戰。
李宗仁到達徐州後不久南京失守中日戰爭主戰場轉移到以徐州為中心的黃淮地區。在此李出色地指揮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自衛戰——徐州會戰。會戰中李宗仁抓住敵軍驕狂的弱以運動戰、遊擊戰、陣地戰相結合的戰術與敵周旋。在津浦線南段李指揮各部取“敵進我退敵退我打”的作戰方法與日軍糾纏將強敵阻於淮河南岸。在津浦線北段李宗仁在白崇禧的協助策劃下打防禦戰中的進攻戰設法殲敵。先在臨沂以龐炳勳、張自忠部兩敗敵板垣師團繼而又利用敵磯穀師團輕敵孤軍深入的錯誤捕捉戰機集中數倍於敵的兵力在台兒莊地區殲敵萬餘取得中日開戰以來正麵戰場上的空前勝利。
徐州失守後武漢會戰打響李宗仁率五戰區各部隊駐防大彆山地區擔負長江以北的作戰任務。會戰中李宗仁患牙疾住院白崇禧代理五戰區司令職務。白以消耗戰的作戰方針指揮各部“據險而守乘時而攻”儘量阻滯日軍進攻武漢的步伐。在廣濟爭奪戰中殲敵兩千。
武漢失守後李宗仁率五戰區主力退守鄂西北桐柏山、大洪山兩個戰略據。他先後參加指揮了三次隨棗會戰豫南、鄂北諸戰役。1943年9月李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指揮第一、第五、第十等三個戰區。
白崇禧1938年11月兼任桂林行營主任統一指揮長江以南的第三、四、七、九四個戰區。1939年日軍進犯廣西時白親自指揮了桂南會戰取得斃敵中村正雄旅團長殲敵5ooo的昆侖關大捷。但在昆侖關戰役中蔣介石的機械化主力部隊第五軍損失慘重無力反攻白未能按命令將日軍趕出廣西被召回重慶。自此以後一直到戰爭結束他擔任副總參謀長、軍訓部長、軍事委員會監察委員會主席。此外他還擔任全國伊斯蘭教救國同盟主席。194o年1o月和12月蔣介石指使何應欽和白崇禧以軍事委員會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給朱德、葉挺先後出皓電和齊電限令新四軍北撤動第二次製造了皖南事變。
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白崇禧出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1947年3月台灣人民動二二八武裝起義後白受命前往“宣慰”。他調集大批“”入台鎮壓了起義。11月白崇禧在九江設立國防部長指揮所圍攻已挺進到大彆山的由劉伯承、鄧平率領的解放軍中原野戰軍。
李宗仁在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北平行營主任1946年9月改稱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主任。他支持蔣介石動全麵內戰1946年1o月調傅作義部攻占了張家口。
1947年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美國政府對蔣介石已經失望有意以李宗仁為“換馬”對象。9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答複美國國務院征詢時“在學生中間作為國民黨統治象征的蔣介石已經大大地喪失了他的地位。”“李宗仁上將日益獲得了公眾的信賴。”1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宗仁決定參加1948年3月“行憲國大”副總統的競選。19481《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1輯第299—3oo頁。
年3月22日李由北平飛抵上海向中外記者表示如果當選副總統將儘力在政治上實行民主政策。
3月29日“國民大會”正式開場。蔣介石把李宗仁參加競選視為插入他心口的“一把利刃”2先是以國民黨員參加競選應由國民黨中央提名“勸”李退出未遂便動bs係和黃埔係支持孫科競選。李不甘示弱組織龐大的競選班子到處演略謂“本人參加副總統競選的動機一為倡導民主風氣二是基於對國家之責任感即願作為人民與政府之橋梁”表示要“清算豪門資本。”3甚至不惜血本請客拉選票在南京安樂酒家開豐盛的“流水席”每日三餐宴請各省的國大代表。此外李宗仁、郭德潔夫婦還不停地到各代表寓所走訪遞上名片握手寒暄。
功夫不負有心人4月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開始。前兩次投票結果李宗仁得票領先孫科次之程潛第三。但因無一人得票過代表總額的半數依選舉法規定必須繼續進行選舉。在這緊要關頭蔣介石親自出馬想方設法扶孫抑李。李宗仁采納黃紹竑提出的“以退為進”策略25日以選舉不民主幕後壓力太大為由宣布退出競選引起輿論大嘩。蔣不得已隻好於27日召見白崇禧請他勸李重新參加競選並信誓旦旦“請各代表自由投票不得假借主席名義支持競選者。”1這時李宗仁儼然成為國民黨內爭取民主改革的旗幟凡二十年來對蔣介石不滿的人大多站到李宗仁一邊。29日李以微弱多數戰勝孫科當選為副總統。
李宗仁違背蔣介石意誌競選副總統成功激化了國民黨內部矛盾。6月1日蔣介石突然任命何應欽為國防部長調白崇禧為華中“剿匪”總司令要外放白。白乘機建議認為守江必守淮在黃河和長江之間的地區設置一個單一的華中戰區以期兵力能夠集中使用。而蔣介石則主張中原劃分徐州“剿總”和武漢華中“剿總”兩個戰區拒絕白的建議。白一氣之下跑到上海拒不就職。後來黃紹竑奉蔣之命前往上海勸白就職。黃開門見山地對白人家你是“諸葛”現在我看你這個諸葛亮實在不太亮了。這些年來你在南京不過是籠中之鳥。既然老蔣要放你出去你何不借此機會遠走高飛。你到武漢後把廣西部隊掌握起來等老蔣到了無法應付的時候必定下野屆時德公就可以出來收拾局麵。我們豈不是大有可為嗎?白一聽此話隨即回南京同李宗仁商談後6月16日飛漢口就職。
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蔣軍主力喪失殆儘蔣政權垮台已成定局。美國再次策動“和平”陰謀企圖以李宗仁代替蔣介石主持同和談。白崇禧於1948年12月向蔣出通電促蔣下野並呼籲恢複同和談。在各方麵的壓力下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淒然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李宗仁就職後最大願望就是企圖與兩分天下劃江而治。因此他積極進行“和談”活動。可是這僅是他的一廂情願蔣實際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溪口操縱一切。1月27日李致電表示願以中國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基礎。此舉遭到了國民黨死硬派的反對。蔣介石策動行政院長孫科“遷府”廣州南京國民政府分裂。3月8日孫科辭職2梁開俊《蔣李鬥爭內幕》第6頁。
3《廣西日報》1948年4月12日。
1《廣西日報》1948年4月28日。
李宗仁與白崇禧磋商後推何應欽為行政院長組閣。4月1日南京李、何政府派出以張治中為席代表、黃紹竑等為代表的和談代表團到北平談判。經多日的反複協商16日黃紹竑攜代表團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回南京請示。李、白等商議後認為該案是“征服者對被征服者之處置”拒絕接受。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長江23日勝利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此後李宗仁先退桂林後去廣州繼續組織國民黨軍隊作垂死掙紮。在這期間白崇禧指揮的華中部隊在鄂、湘、贛三省被解放軍擊敗白率殘部退回廣西。1o月4日李宗仁在廣州表文告叫嚷“將始終不渝徹底戡亂。”1白則準備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建立最後立足。1o月至12月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一部起廣西戰役全殲白崇禧殘部於廣西境內。至此李宗仁在政治上賴以生存的條件全部消失。11月李宗仁逃往香港12月由香港飛美國。195o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宣布“複職”。李為形勢所迫定居美國新澤西州的盎格魯林鎮。1954年3月1o日台北的“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罷免了李的副總統職。
白崇禧在所部被殲後逃往海南島後在蔣介石的勸誘下又去了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66年12月2日73歲的白崇禧因心臟病猝死於台北鬆山路寓所。
李宗仁晚年思想上生了巨大變化。他身在海外心係祖國從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的十年間先後5次派程思遠到北京晉謁周恩來總理為他回歸祖國大6作準備。1965年7月2o日他與夫人郭德潔回到北京並表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李宗仁回國後受到、、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回國後8個月郭德潔病逝。不久在舊友的關心下李宗仁與胡友鬆結婚。1969年1月3o日李宗仁因患肺氣腫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1南寧《中央日報》1949年1o月4日。
1《人民日報》1965年7月21日。
第十九章曹錕吳佩孚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1862年12月12日(清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生。幼年入私塾讀書因家貧失學以販布為生。1882年參加淮軍。1885年被保送進天津北洋武備學堂學習。189o年畢業分配到淮軍提督宋慶的毅軍中任哨官。1894年入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投奔袁世凱任新軍步軍右翼第一營幫帶不久升為學兵營統帶兼督操營務處提調。1899年隨袁世凱到山東鎮壓義和團。19o2年升為北洋常備軍右翼步兵第十一營管帶逐漸成為袁世凱的得力乾將。
19o3年清廷組建京旗常備軍19o4年成協19o5年擴充成鎮。曹錕為該鎮第一混成協第一任協統。19o7年調署第三鎮統製。從此躋身於北洋軍高級將領的行列。同年出關駐守長春、昌圖一帶。因鎮壓人民“有功”屢獲清廷嘉獎晉升為記名總兵。1911年4月授副都統。同年7月升任總兵以提督候用。
吳佩孚字子玉。山東蓬萊人。1874年4月22日(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初七日)生。幼年入私塾讀書。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因鬨事逃往北京以卜卦算命為生。不久投淮軍先後進開平武備學堂、保定6軍成學堂學習。畢業後受銜6軍中尉派到北洋督練公所參謀處任職。19o5年因替日軍刺探俄軍情報獲日軍“勳六等單光旭日章”升上尉。19o6年入北洋第三鎮先後任第三鎮第十一標第一營督隊官、管帶。19o8年任第三鎮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
1911年1o月辛亥革命爆。曹錕奉命率第三鎮入關負責天津、北京、保定一線京畿外圍防務。11月吳佩孚因現第三鎮第三標標統準備嘩變而受到曹錕提拔繼任第三標標統。1912年1月曹錕因鎮壓施從雲、王金銘等人領導的灤州起義被譽為袁世凱身邊的“趙子龍”。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宮成功清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讓位請袁世凱南下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為拒絕南下就職於2月29日晚指使曹錕動兵變南京迎袁專使下榻之所亦受騷擾。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議決允許袁世凱在北京通電就職。袁達到了目的曹錕因此受到嘉獎重用。是年秋第三鎮改為第三師曹錕改任師長。9月又晉升為6軍中將。12月28日獲袁世凱頒的“白鷹勳章”。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孫中山動反袁“二次革命”。曹錕積極參與鎮壓活動為此1914年4月24日升任長江上遊警備司令駐防嶽州。1915年袁世凱密謀稱帝。9月曹錕和張紹曾以直隸代表名義請袁改變國體實行帝製。1o月曹錕被袁授以“虎威將軍”稱號。11月23日曹錕再次通電請總統早登帝位。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21日袁下達“賜爵令”曹被封為一等爵位。同年吳佩孚被曹錕提升為第六旅少將旅長。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反對。蔡鍔等人在1915年12月25日先宣布雲南獨立動護國戰爭。12月31日袁世凱派曹錕為行軍總司令前去鎮壓。1916年1月5日曹錕率軍從湖南嶽州出經洞庭湖乘船而上進入四川。儘管曹錕所部在兵力、財力、武器裝備上均優於護但因紀律極壞得不到當地人民支持故屢戰不勝。正當兩軍對峙之際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聲討聲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24日任命曹錕會辦四川軍務。曹部進駐四川。
1916年7月曹錕率軍返回保定。9月16日任直隸督軍。在段祺瑞支持下大募兵丁將軍隊擴展為9個混成旅6萬餘人成為以後問鼎中央的資本。
1917年2、3月間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因對德宣戰問題生爭執。曹錕公開站在段祺瑞一邊參加“督軍團”會議宣布直隸獨立。但暗地裡他又同黎元洪保持聯係。7月1日張勳驅逐黎元洪擁戴清廢帝溥儀複辟。3日段祺瑞在天津馬廠誓師討張任命曹錕為西路討逆軍總司令沿京漢線北上。5日晨曹錕第三師抵達蘆溝橋和宛平縣城並占領涿州、良鄉同東路討逆軍形成合圍態勢。戰事到12日結束張勳本人逃到荷蘭使館避難。曹錕因“討逆”有功升任直隸督軍兼省長。
段祺瑞上台拒絕恢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引起孫中山及西南各省反對。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舉起了“護法”大旗。段祺瑞主張對南方用兵達到“武力統一”的目的。而直係主張對南“和平統一”維持現狀以換取南方對中央的承認。1917年11月18日曹錕同直係湖南督軍王占元、江蘇督軍李純、江西督軍陳光遠聯名通電反對對南用兵主張停戰並願從中進行調停。由於直係將領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受阻段祺瑞本人也隻好辭職。
此時北洋軍中數曹錕實力最大地盤離北京最近一舉一動對政局有很大影響馮國璋、段祺瑞兩人都想拉攏他。11月2o日曹錕打電話給段祺瑞明18日的電報未經他本人同意簽不負責任。段祺瑞抓住這一機會以副總統一職為誘餌要曹錕參加“主戰”行列。為能當上副總統曹錕在21日單獨表“馬電”提出以南方軍隊退出長沙為南北議和條件。12月2日在天津督軍團會議上表示願率兵南下戰到最後一人亦所不顧。6日曹錕聯合張懷芝等人通電請馮國璋頒討伐西南令。在皖係威逼下15日馮國璋令曹錕為攻湘第一路軍總司令由京漢線南下攻湘北。1918年1月3o日曹錕又兼任兩湖宣撫使。
1918年2月6日曹錕自天津南下在湖北孝感設南征大本營在漢口劉園成立第一路軍總司令部命吳佩孚為第三師署理師長兼前敵總指揮率軍入湘作戰。3月27日占領長沙。但北京政府卻任命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署省長。而曹錕隻獲得一塊“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吳佩孚得了一塊“二等大綬寶光嘉禾章”以資鼓勵。並有消息段祺瑞擬以徐樹錚代替曹錕為直隸督軍。
湖南的勝利既沒使曹錕當上副總統也沒讓吳佩孚當湖南督軍反而要把已得的地盤、職位讓出來。曹錕為此極其不滿4月4日電辭兩湖宣撫使請假“養屙”。吳佩孚以餉械供應不及也按兵不動。5月29日曹錕離武漢回天津。為分化直係6月3日段祺瑞授吳佩孚“孚威將軍”稱號以拆曹錕的台。19日曹錕在天津召開督軍團會議。曹錕因馮國璋、段祺瑞均表示不當副總統認定自己原來的副總統夢不會落空故一改主和為主戰決定對南方繼續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