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後天文大地測量工作多由6地測量部門擔任。1932年春全國6地測量總局在南京大石橋總局內建立了天文觀測所除開展天文大地測量業務外還供中央6地測量學校三角科學生實習之用。該所工作由測局三角科科長曹謨主持。置有5o—8o毫米人差子午儀、時辰擺、時辰儀、記時器、長短波自動記錄收報機、45°或6o°等高儀等設備。建所之初先測量南京之精確經緯度將其作為全國測量之原以後6續派員到蘇、皖、贛各省測量一、二等天文之經緯度及方位角。一等天文的經緯度測量分彆用恒星中天法和太爾各特法。二等天文則用多星等高法。自1932至1937年作一、二等天文測量共94遍布13個省區。曾參加第二次國際經度聯測測量結果頗佳與青島觀象台同屬第一類1。1937年抗日戰爭爆該所隨測局內遷在貴州平壩縣建立一簡易觀測所繼續進行野外測量。1938年為抗戰所需赴雲、貴、川、湘、桂等省測定一、二等天文共34。為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觀測測定全食帶內經緯度142。抗戰勝利後該所回到南京因原所址被炸所內測繪人員借用紫金山天文台子午儀室進行工作。其中部分人員後來成為展新中國測繪事業的骨乾。
6法國主辦的上海徐家彙天文台1。
1參見李鑑澄《太陽黑子的觀測》《宇宙》第14卷第1o—12期第26o頁1944年。王鴻升、簡恩澤《昆明鳳凰山天文台1948年太陽黑子觀測報告》《宇宙》第19卷第1—12期第19頁1949年。1中國天文學會第14屆年會上該所工作概況報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3頁1937年。2中國天文學會第15屆年會上6地測量總局天文工作報告《宇宙》第1o卷第9—1o期第139頁194o年。
1本節參考閻林山、馬宗良《徐家彙天文台的建立和展(1872—195o)》《中國科技史料》第5卷第2期第65頁1984年;朱楞《徐家彙天文台史料(1872—1962)》《中國科技史文集》第4集第198頁1986年。
除上述國人所辦的天文研究機構外在中國大地上還有一座法國教會創辦的近代天文台——上海徐家彙天文台建於1872年。雖然當初建台是為擴國對華侵略政策服務的但作為一個科研機構它則是法國科學院在中國從事區域性觀測和研究的分支。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為該台的極盛時期開展了天文、授時、氣象、地磁、地震、重力和大氣物理等觀測和研究工作是當時東亞地區工作最有影響的綜合性科研機構和天文、氣象中心。
徐家彙台在1926年和1933年兩次參加國際經度聯測被選為國際經度測量的三個基之一。1939年起參加國際時間局為時間的標準台。其天文工作在餘山分台擁有4o厘米赤道式雙筒折射望遠鏡、太陽偏振鏡、黑子照相儀、彗星照相儀等設備。開展了對太陽黑子和日珥的研究銀河星團的照相研究彗星和新星的研究木星對行星普遍攝動的研究對1122對赫歇爾雙星的重測。參加了愛神星的國際聯測並編製了包括赤道帶士o°5o′範圍內14ooo顆星的《佘山星表》。出版的天文刊物有《佘山天文年刊》和《天文年曆》等。
該台自1937年起日趨衰落因戰爭影響經費拮據台內人員散失大部分工作陷於停頓。但佘山分台沒有遭到戰爭破壞所有觀測和研究資料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徐家彙天文台是今日上海天文台的前身1949年以前雖為法國主辦但先後在內工作的華人約有7o名之多而且當時中央觀象台、青島觀象台、南通軍山天文台都曾派員去學習1因而它不僅為我國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對我國近代天文學的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1青島觀象台天文磁力科科長高平子曾於1912年到徐家彙天文台佘山分台在台長蔡尚質指導下學習近代天文學。參見馬星垣、高平子《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三集)》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頁。軍山天文台主任劉渭清曾到徐家彙天文台在法國傳教士馬德賚指導下學習近代天文、氣象知識。詳見張明昌《南通軍山天文台始末》《中國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2頁1984年。第二節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進展這一時期的天文教育機構主要有國立中山大學天文係和齊魯大學天算係。此外中央大學、廈門大學和山東大學等校的物理係和中央6地測量學校等也開設有天文課程和開展一些天文工作。
1926年秋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在數學係內添設天文課程將數學係擴充為數學天文係聘用剛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張雲(1896—1958)為天文學教授。張雲曾獲法國裡昂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到中大後開拓和展了該校的天文教育和科研事業。1929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山大學天文台並任該台台長。台內建有赤道儀室、子午儀室、時計室和放映室置有德製15厘米赤道儀(附有11厘米天圖攝影儀)、德製6厘米人差子午儀、法製2o厘米反射望遠鏡和15厘米折射望遠鏡等儀器而且所藏天文圖表、圖書也很豐富1。係內天文課程的設置也逐漸完備。從1932年起數天係學生三年級後分為數學、天文兩專業。1939年時為天文專業學生設置了普通天文學、球麵天文學、實用天文及天文實測、光學、近代物理、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等必修課程以及數學物理、理論力學、宇宙論和地球物理等選修課程2。當時中山大學數天係是國內設備最完備、天文課程設置最齊全的天文教育機構。中山大學天文台除供學生實習外還參加了1933年的第二次國際經度聯測3以及中國科學界組織的幾次日食觀測。開展了太陽黑子的投影觀測和變星的目視觀測等承擔了中國天文學會變星觀測委員會的工作於193o年2月創辦《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兩月刊》。
1936年夏天文台隨校址遷移至廣州市郊石碑重新建台。1938年廣州淪陷後又隨校西遷於1941年遷至粵北樂昌縣坪石鎮直至抗戰結束後於1945年1o月遷回廣州。1947年數天係天文專業被劃分出來單獨成立天文係。據統計從1933至1949年天文專業畢業生共44名。其中畢業後從事天文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4。
齊魯大學成立於1917年是美國長老會於1864年所辦的山東登州文會館與其他一些學校合並而成。美國傳教士在該校天算係內建有天文台裝置有一架25厘米反射望遠鏡和一架1o厘米折射望遠鏡。前者後因微動控製裝置不靈而專供學生實習;後者用於太陽黑子觀測間作變星觀測1。係內天文、算學不分組。建係之初隻有兩位教員係主任王錫恩(1871—1932)畢業於登州文會館獲齊魯大學理科碩士學位著有《實用天文學》、《繪圖日食新算法》等多種天文以及其他數理等方麵的著作2。1932年王錫恩去世後係主任由英國浸禮會傳教士菲利普斯(elhi11is)兼任並聘該係畢業1《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兩月刊》第1卷第1期第4頁193o年。2張雲《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成立十周年概況》《宇宙》第1o卷第9—1o期第131頁194o年。3鄒儀新《中山大學天文台參加萬國經度測量報告》《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兩月刊》第5卷第2期第39頁1934年。
4戴文賽、趙卻民、易照華《天文教育》《十年來的中國科學——天文學1949—1959》第63頁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編審。
1菲利普斯在中國天文學會第14屆年會上所作齊魯大學天算係工作報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2頁1937年。
2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第1999頁。
生程廷芳(1911—1968)做觀測工作。抗日戰爭期間齊魯大學遷至四川成都天算係停課天文儀器未裝箱搬遷程廷芳曾到天文台觀測太陽黑子和星雲。1945年8月天算係複課改稱天文數學係招生1o餘人。
1952年高等院校院係調整時中山大學天文係與齊魯大學天文數學係合並為南京大學天文係。
第三節中國天文學會3為促進我國天文事業的進步與展中央觀象台的天文工作者早在一十年代中期就倡議創立“中國天文學會”。經多年籌備條件成熟乃於1922年1o月3o日在北京中央觀象台內召開了中國天文學會成立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一屆評議會高魯任會長。
學會成立後每隔年餘舉行一次年會。在會上進行學術交流由各主要天文機構負責人作工作總結請有關專家介紹一年來天文學的進步並在會上選舉產生下一屆評議會。1944年起評議會改稱理事會。著名天文學家高魯、餘青鬆、張鈺哲、陳遵媯和科學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李書華等人曾任各屆會長或理事長。
學會以“求專門天文學之進步及通俗天文學之普及”為宗旨做了不少工作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項(1)創辦天文刊物。除學會籌備階段刊行的《現象叢報》外1924年起出版年刊《中國天文學會會報》共出9期主要刊載會員論文和重要譯著。193o年7月起出版《宇宙》月刊該刊以刊載通俗天文著述為主兼載宇宙消息、國內外天文界動態和中國天文學會消息等等。
(2)編譯天文圖書。193o年4月學會成立了編輯委員會除負責編輯《宇宙》月刊外還編寫天文學叢書和天文學辭典。如陳遵媯編寫的《星體圖》、《宇宙壯觀》張鈺哲的《天文學論叢》、《宇宙叢談》戴文賽的《恒星光譜》和《星空巡禮》等等。
(3)編訂天文名詞。學會於193o年12月成立天文名詞編譯委員會1933年審定天文學名詞14oo條均有英、法、德、日四國文字對照交國立編譯館出版。
(4)舉辦科普與學術演講。除在每屆年會上進行學術交流外在早期會所設在北京中央觀象台內時還每月舉辦一次學術演講會1932年冬會所移至南京後改為不定期舉行。1933年曾在南京舉行“徐文定公(徐光啟)逝世三百年紀念會”。1923年曾與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相對論講座”。1942年12月25日在昆明和永安兩地與中國數學學會聯合舉辦了“牛頓誕辰三百周年紀念會”。通過這些學術活動開展天文和近代科學知識宣傳。此外會員陳遵媯、張鈺哲、高平子、戴文賽、周培源等人曾到電台、機關、學校等處作天文普及演講。
(5)組織天文觀測。1929年12月學會成立了變星觀測委員會張雲任主任指導和組織各地會員進行變星觀測並將觀測結果統一整理表。該委員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進行交流總結編輯出版《中國天文學會變星觀測委員會報告》每兩月一期刊登於《國立中山大學天文台兩月刊》。中國天文學會還於1934年聯合有關機關團體成立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組織日食觀測。
(6)頒獎金獎勵天文學著作。學會曾接受熱心者捐助的獎金如隱名獎金、“霽雲樓老人”獎等用以獎勵優秀天文著作的作者。
(7)參加國際學術活動。曾派會員張雲列席1925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3本節主要參考《宇宙》第1—14卷中國天文學會193o—1949年;吳美霞《中國天文學會簡述》《中國科技史料》第1o卷第3期第66頁1989年。
iau(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二屆大會;派會員餘青鬆、趙進義(19o2—1972)列席1928年在荷蘭萊頓召開的iau第三屆大會。1935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iau第五屆大會上中國天文學會正式加入iau成為我國最早參加國際科學團體的學會。列席會議的會員高平子、潘璞將紫金山天文台圖冊帶到會議舉辦的展覽會上展覽以擴大中國天文界在國際上的影響。1936年9月中國天文學會與天文研究所共同組織了中國天文委員會為主持參加iau各項活動的專門機構。
中國天文學會創辦之時正值舊中國憂患交侵之時學會得自於政府的資助極少經費來源主要是會員繳納的會費、熱心者的捐助以及一些單位的資助。抗日戰爭時期處境更為艱難但學會在會員相對比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分會繼續開展活動。先後於194o、1941、1942年成立了昆明分會、福建永安分會和貴陽分會。抗戰時期《宇宙》雜誌也未停刊隻是曾因經費不足而由月刊改為半年刊。
中國天文學會將國內專業天文工作者、天文愛好者以及熱心於天文事業的人都團結了起來共同致力於天文學的展在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創建中起了重要作用。會員隊伍不斷壯大據統計1922年學會剛成立時有會員47名1947年展到688名。
第四節日食觀測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重要的天文觀測項目之一曆來受到天文界乃至科學界的高度重視。中國科學界曾於1934年11月19日成立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該委員會由中國天文學會中國物理學會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氣象三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青島觀象台中山大學天文台清華大學研究院和私立金陵大學理學院1o個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組成專門負責籌備和組織日食觀測1。
1949年前中國科學界共組織了以下三次日食觀測1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觀測。
此次日食全食帶經過中蘇邊境和日本我國曾派出兩個觀測隊出國觀測一隊由餘青鬆率領赴日本北海道觀測;一隊由張鈺哲率領到蘇聯伯力觀測。北海道隊一行6人所用儀器主要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能通過紫外光的15o毫米天體照相儀拍攝了日冕的白光照片和紫外光照片以及日食影片測定了初虧、食既、生光和複圓的時刻並吸取了美、英、日等國觀測隊日食觀測的經驗1。伯力觀測隊一行2人因日食時正逢天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此外還在國內進行日偏食觀測。中央研究院天文、物理兩研究所分彆進行了太陽分光觀測和偏食時高空電離層電離強度的測定青島觀象台開展了地磁觀測研究日食與地磁、天電之關係等等。
2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觀測。
這是我國本土第一次有組織的現代日全食觀測。全食帶從新疆入境經過青海、甘肅、陝西、湖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對此次觀測極為重視特地向國外訂購觀測儀器事先作了大量準備工作。參考1936年日食觀測的資料原計劃組織幾十個觀測隊開展13項觀測研究工作2但後因日本侵華全食帶經過的省區已大多淪陷在國外定製的儀器也無法運到原定計劃未能實現。當時各國天文學家也因中國戰亂而紛紛取消原定來華觀測的計劃。我國最終根據當時條件組織了兩個觀測隊即西北觀測隊和東南觀測隊。
西北隊由天文研究所、金陵大學理學院、中國天文學會和中央大學派員組成隊長張鈺哲。觀測地在甘肅臨洮。觀測儀器由各單位拚湊而成。觀測取得極大成功內容包括拍攝日冕照片、拍攝日冕光譜和色球的閃光光譜;測定日冕的亮度;實測初虧、食既、生光和複圓的時刻和拍攝日食電影等並進行日食時的氣象觀測。日食期間重慶中央廣播電台將日食觀測實況作現場廣播美英兩國的國家廣播公司也將觀測實況向世界作同步轉播擴大了中國天文界在世界的影響1。
東南隊分天文、地磁兩組分彆由中山大學天文台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負責。觀測地在福建崇安。因日食時正逢天陰天文組一無所獲。地磁組測得日全食期間地磁的各項主要參數如地磁水平分力、垂直分力和磁偏1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消息《宇宙》第5卷第7期第114頁1935年;第8卷第2期第42頁1937年。
1餘青鬆、陳遵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全食北海道隊觀測報告》天文研究所1936年。2中國日食觀測委員會消息《宇宙》第8卷第2期第42頁1937年。1張鈺哲《宇宙叢談》正中書局1945年6月版第12o—153頁。
角等的最大變幅。
此次日全食觀測結束後張鈺哲在美國《大眾天文學》雜誌上表了《在日本轟炸機陰影下的中國日食觀測》一文向全世界報道了我國在艱苦抗戰的歲月裡開展的這次日全食觀測所取得的科學成就2。
31948年5月9日日環食觀測。
此次日環食出現在廣東、江西、浙江和江蘇四省。美國6軍派了觀測隊來我國浙江餘杭縣觀測。天文研究所也與中央大學物理係、國防部測量局聯合組隊到該地觀測但由於天陰隻測得日食期間太陽亮度的變化。此外青島觀象台、中山大學天文台、上海同濟大學物理係等單位也分彆進行了觀測。2yg1areaundertheshadoanesebobersou1arastronoyv5o198(1942)第五節天文研究工作概況在1949年前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草創時期老一輩天文工作者儘管為開創中國近代天文事業儘了極大努力但由於當時曆史條件的限製能開展的觀測和研究項目十分有限因而做的工作真正屬於研究性質的不多。然而另一方麵當時我國有些天文學家在國外留學或訪問期間曾參與一些處於當時天文學展前沿的觀測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甚至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世界天文學的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我國天文工作者在國內所做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各天文機構配合自身的觀測所開展的研究。如青島觀象台徐彙平表的論文《近十二年來青島觀象台所見之奇特黑子》對觀測到的太陽黑子的各種現象作了詳儘的討論1。該台和軍山台都曾結合觀測討論黑子變化對地球上氣候及地磁或地震的影響等等。中山大學天文台曾圍繞變星觀測表多篇有關變星測光的論文。1941年日全食觀測前後我國天文工作者曾表關於日食計算法日食計算圖驗法、日冕的亮度與形狀等方麵的學術論文。二是利用古今中外觀測資料開展的研究。例如張鈺哲通過對1937年出版的《boss星表》中萬餘顆恒星自行的統計研究確定太陽在空間運動的方向於1944年表了《太陽在空中之運動》一文。與此類似的還有1937年李珩的論文《以造父變星之空間度研究銀河係之自轉》1李珩和黃家器的論文《b型星之統計研究》2以及陳遵媯參閱彗星觀測資料尤其是哈雷彗星史料借以考察彗星軌道及周期的演變後寫成的著作《彗星論》等等。三是天文學史研究。這一時期有不少天文學家和其他學者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其中最突出的是高平子和朱文鑫(1883—1939)。1922年高平子提出研究中國天文學史的四條原則(1)以科學方法整理曆法係統;(2)以科學方法疏解並證明古法原理;(3)以科學公式推算古法疏密程度;(4)以科學需要應用古測天象。它們對我國天文史研究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遵循這些原則高平子研究中國古代曆法和天文觀測方法表有“中國諸曆歲實朔實考”(1924年)、《史日長編》(1932年)、《圭表測景論》(1939年)等論文著作朱文鑫的重要著作有《〈史記·天官書〉恒星圖考》(1927年)、《天文考古錄》(1933年)、《曆代日食考》(1934年)和《曆法通誌》(1934年)等3。此外高魯的《星象統箋》(1933年)、竺可楨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1944年)、董作賓的《殷曆譜》(1945年)也均為天文史研究的力作。
這一時期我國天文學家在國外所作的天文研究中最有成就的是紫金山和鳳凰山兩山天文台的創建者餘青鬆。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利克天文台率先開展了恒星連續光譜的研究對91顆恒星的連續光譜進行分光光度測量得出恒星光譜的能量分布曲線闡明了恒星紫外光譜中巴爾末躍變的性質證明恒星輻射類似黑體輻射並通過恒星能量分布曲線與普朗克黑體輻射理1徐彙平《近十二年來青島觀象台所見之奇特黑子》《宇宙》第8卷第7—8期第1o1頁1938年。1見《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7頁1937年。
2見《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9頁1937年。
3馬星垣《高平子》席澤宗《朱文鑫》分彆見《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三集)》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42、247頁。
論曲線的擬合求得不同光譜型恒星的有效溫度從而最有服力地闡明了恒星光譜哈佛分類的物理意義1。他在恒星連續光譜研究中所作的這些奠基性工作被認為是恒星能量分布工作的重要裡程碑2。
張鈺哲、張雲和李珩等人也是頗有成就的天文學家。張鈺哲於1928年11月22日在美國葉凱士天文台現一顆新的行星——行星1125號將其命名為“中華”為祖國贏得了榮譽。1946年訪美期間又在麥克唐納天文台現一顆新的食雙星bd—6°2376。並對一些食雙星作了卓有成效的分光觀測和研究3。張雲於1947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期間先是協助張鈺哲現了那顆新的食雙星接著在當年12月又現一顆北冕座r型新變星被命名為鹿豹座xx星4。李珩於1948—1949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著名天文學家史瓦西(scharzshi1d)合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表《化學組成不均勻的紅巨星模型》一文被認為是恒星內部結構和演化研究領域中一項頗有成就的工作1。此外程茂蘭(19o5—1978)和戴文賽於三四十年代分彆在法國和英國對恒星或其他天體做過一些頗有價值的光譜研究或分光光度研究工作。
1te1oc{0,10}o{0,10}(1992)3見《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四集》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頁。4見《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二集》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頁。1lihenandeneitiesnv1o9,631(1949)第五十七章氣象學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世界氣象觀測網的主要特是高空氣象觀測的興起。能迅測得氣壓、氣溫、濕度測值的無線電探空儀在三十年代逐漸投入業務使用一些歐美國家在二戰中已據此每日繪製高空天氣圖。隨後雷達測風、測雨技術也開始推廣。二十年代對中緯度主要天氣係統(氣旋)模式的研究取得突破。高空天氣圖出現後四十年代現大氣長波和高空急流大氣運動的理論研究為天氣預報了新的基礎。已有5o多年曆史的國際氣象組織自三十年代起逐漸改變為政府間的組織以適應日益增大的海運、農業、水利特彆是遠程民間航空方麵的服務要求。而我國在這一期間氣象工作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仍在謀求改善地麵氣象觀測網。在抗日戰爭中觀測網受到嚴重摧殘但科學研究開始勉力進行取得一些成績。
第一節氣象觀測網建設和技術進步1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成立並推動台站網建設。
1928年2月中華民國大學院決定由中央研究院籌設氣象研究所1929年1月成立竺可楨博士任所長。
竺可楨(189o—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中國氣象事業奠基人之一。浙江上虞人。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曆任武昌高等師範、東南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28—1946)浙江大學校長(1936—1949)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49—1974)中國氣象學會會長、理事長(193o)對中國天氣學、氣候學、氣候變化、地理學、自然資源考察等研究方麵作出重大貢獻。
1929年研究所在南京北極閣欽天山觀象台故址新建氣象台開始地麵氣象觀測並在幾年內配全新氣象和地震儀器。先後開展全國最早的氣球測風、日射、微塵和大氣電觀測。1932年開始地麵觀測。積極進行高空氣象觀測1929至193o年多次施放氣球高空氣象自記儀器進行氣象觀測但未能回收。1936年3月16日次回收自記儀器取得我國最早一批高空氣壓、溫度、濕度記錄彌足珍貴。1935至1936年研究所在南京、昆明和杭州由航空學校的飛機攜帶專用自記氣象儀器進行高空氣象觀測高度達4ooo米。竺可楨對外國侵我主權長期在我國設氣象台站十分憤慨。他深知台站網是氣象研究和服務的基礎早在1921年就著文呼籲我國應多設氣象台並多次著文宣傳氣象對國民經濟和國防的重要。1928年提出《全國設立氣象測候所計劃書》但未得到國民黨政府的重視。研究所並無統籌台站網建設的職責但竺可楨克服種種困難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促進了1929至1937年間的台站建設調查各省已有測候所情況;編印觀測規程、規範和整套技術指導書刊;代購國內外儀器;辦觀測員訓練班;三次召開多部門聯席會議討論統一技術規定;促進、協助各省部門建設台站。
研究所還自籌經費在193o至1942年間設立了3o個直屬測候所並且著重於兩部一直空白的地區。除北平和上海外其中還有為參加國際極年科學活動而設的峨嵋山、泰山、拉薩測候所;在西北、西南空白區設立的有酒泉、西寧、同心城、中寧、都蘭、安西測候所;與民航部合作而設的有包頭、鄭州、寧夏、貴陽測候所;受水利部門資助而設立的有武漢、西安、南鄭、榆林、華山、商縣、鬆潘、灌縣、廣元、大理、保山、昌都、北碚、縉雲山測候所等。1942年將尚存的17個測候所交給新成立的中央氣象局。193o年研究所開始繪製天氣圖、布天氣預報和台風警報從此改變了上海法國教會徐家彙觀象台把持我國天氣預報的局麵。研究所還曾致力擴充國內氣象電報設立電台抄收東亞、東南亞各國氣象電報並廣播國內氣象電報和預報、警報並與交通部商榷由上海國際無線電台和五處海岸電台廣播台風消息和警報。至1936年天氣圖上國內氣象電報已達9o餘處。
氣象資料的收集、整編工作是氣候研究的基礎。研究所定期出版了1928至1937年1月的《氣象月刊》和《氣象年報》載有全國台站的逐日氣象統計(徐家彙觀象台月刊隻有月值)。整編出版各地曆年溫度、降水量資料。1936年竺可楨任浙大校長後先後由呂炯(1936年1o月—1943年3月)和趙九章(1944年5月—1946年)任代理所長1946年趙九章任所長。1937年日軍入侵研究所於11月遷重慶北碚。
2國民黨政府中央氣象局。
1941年1o月國民黨政府在重慶成立中央氣象局隸屬行政院後改屬教育部(1945年7月)又改屬交通部(1947年2月)。局長為黃廈千博士原中央大學教授。1943年4月由呂炯接替。氣象局於1942年接辦氣象研究所的直屬氣象站1941—1944年新設2o個站。抗戰勝利氣象局遷到南京後展很。1947年6月接辦原屬國防部氣象總站(上海)和4o個站。1947年有直屬站1o3個。
太平洋戰爭爆後國防部第二廳、國民黨空軍和中國航空公司都展有無線電通信的氣象測報網和天氣預報工作。
1943—1945年隻有兩部18個測候所每日加密向重慶氣象電報且無國外氣象電報實際已不能進行天氣預報。1946年遷南京後仍由電報局收集測候所的氣象電報和空軍各地的氣象電報廣播1947年下半年增由上海民航電台轉來35個站電報天氣預報條件有所改善。所屬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氣象台和定海測候所也進行天氣預報。
1946年接收上海原法租界外灘信號台改設上海氣象台。原國防部第二廳上海氣象總站並入上海氣象台。上海氣象台有本地天氣預報、海區天氣預報和台風警報(由海岸電台廣播)、港埠天氣信號向各輪船公司預報和天氣圖。在龍華機場設有氣象組獨立繪圖和布航站、航路預報配合民航航路管製和機場業務。
1949年2月中央氣象局遷廣州旋即遷台灣。
3省級測候所。
由於局勢開始相對穩定加上氣象研究所的推動和協助三十年代有12個省在省政府或建設、農林、水利廳下設了省級氣象部門並布設少數測候所;四十年代又增加兩個省。但1937年起凡日軍入侵所至完全停辦。在後方的四川、貴州、福建測站有所增加。在抗日勝利後至解放前的幾年中恢複不多。陳一得(1886—1958)雲南鹽津人師範理科畢業研究氣象、天文、地震。1927年7月在昆明自設一得測候所是這時唯一的個人所設的測候所。至1936年6月省教育廳在昆明太華山設省立氣象測候所委陳一得為所長。4海關氣象觀測網。
54個海關測候所是最大的觀測網。三十年代又新設3個在這57個站中仍隻有一個島嶼、7個沿海港埠、7個內地所向徐家彙(1931年起向氣象研究所)氣象電報。日軍侵入後除重慶測候所外其餘都在1937—1944年期間先後停止工作。
5青島觀象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22年底北洋政府收回膠州灣租界。1924年收回青島測候所蔣丙然出任所長不久改稱觀象台有氣象、天文、地磁觀測。1928年開拓海洋學觀測研究工作。1932年得到許多部門的資助建成青島水族館。1938年1月青島觀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觀象台恢複工作。
6民用航空氣象工作。
中國航空公司在193o至1943年間氣象工作由其通信部門兼辦。1937年前有21個航站報告天氣。七七事變後航線減少。太平洋戰爭爆後航運增多開辟了昆明、重慶至印度的航線設專職氣象員承擔物資航運保障氣象台站有1o處。抗戰勝利後國內航線增至2o多條國外航線增至8條業務量大增。上海龍華機場增設機場氣象台站18處。
7高空氣象觀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歐美國家布設氣球攜帶無線電氣象儀器的高空氣象觀測站。戰後進入高空氣象觀測的新時期。高空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日高空氣象圖的繪製使天氣學、氣候學研究和天氣預報業務獲得很大的進步。
中國在這個時期先後有26個地用經緯儀跟蹤氣球移動的高空風觀測。但入雲後便無觀測因此這對機場業務有用而對天氣預報幫助有限。1944—1947年間駐華美軍曾用當時最先進的儀器在我國設1o個無線電探空和測風站供中美空軍混合團指揮作戰之用。所取得的記錄成為我國天氣學研究的重要資料。
8高等教育與學會。
氣象學高等教育自193o年開始中央大學(南京)設地理學係氣象組1933年清華大學地學係設氣象組1938年浙江大學史地係設氣象組。1944年中央大學成立氣象係。1946年清華大學成立氣象係。
中國氣象學會1924年1o月成立於青島為我國最早成立的十多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宗旨是“謀氣象學術進步與測候事業的展”。屆會長為蔣丙然高恩洪、張謇、高魯為名譽會長。1929年起會務中心轉移到南京。至1948年時已舉行年會15次。193o年起會長為竺可楨。學術刊物有《會刊》(1925—1932)《氣象雜誌》月刊(1935年7月—1937年7月)《氣象學報》(1941—1944)。
第二節外國人所設的氣象台站1徐家彙觀象台。
192o年徐家彙觀象台除繼續原有業務外開始注意航空需要由雲的移動推算高空風1931年1月開始氣球測風觀測。19o7—1944年在我國先進行高空臭氧觀測。日軍侵入後工作縮但觀測工作未停止。195o年12月徐家彙觀象台由軍委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接管。徐家彙觀象台地麵氣象觀測連續78年是我國境內最長最完整的。
2外國人在內蒙新疆的考察。
1926年冬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venhed)受德國委托與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中德西北科學考察團於1927年5月出。氣象考察由德國氣象學家赫德(haude)主持。9月28日考察團到額濟納河沿途進行地麵觀測和測風氣球觀測。1927年5至7月在百靈廟附近的呼加圖溝9月在額濟納河畔的忽圖爾(1928年冬止)設站定觀測。1931年5月赫德為勘察中德航空路線再度來華帶來風箏高空氣象探測設備在義肯公(1931年5—9月)和現內蒙海流圖和額濟納旗附近的巴音托來(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進行了地麵氣象觀測和123次風箏探測。後來設備由氣象研究所購得自1932年9月至1933年5月在北京清華大學探測46次。
3日本在中國設立的觀象台和測候所。
日本侵占東北後於1933年設偽滿中央觀象台於長春恢複中東鐵路7個測候所並6續新建27個測候所及簡易測候所百餘處地區延擴至熱河和綏遠。工作人員大部分為日本人。大連和旅順測候所直屬日軍部。
七七事變後華北各氣象台站先停頓。194o年北平成立為華北國立現象台。1939年日軍在華北設了18個測候所194o至1944年又增設12處包括山東、河南和江蘇少數地方。南方在抗日戰爭期間測站都停辦。隻汪偽水利部門於南京、杭州、懷廣、蚌埠在194o至1943年曾有氣象觀測。1932至1937年間日本在台灣增設測候所5處簡易測候所23處。1938—1945年增設測候所4處。大部分測候所一直維持到1945年。戰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
第三節延安的氣象事業在中國的領導下陝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早在1939年即在延安馬家灣創辦了最早的農業科學試驗農場——光華農場展農牧業增加供應。並設有氣象組進行地麵氣象觀測。
抗日戰爭中駐我國的美國空軍迫切需要我敵後根據地的氣象情報1944年7月美軍觀察員被派到延安並在延安建起氣象台。氣象台於1944年9月開始多種觀測地麵氣象、氣球測風、高空無線電探空設備是當時最先進的。航空氣象服務十分繁忙曾為赴重慶談判和很多次其他領導的飛行作出貢獻。1946年4月觀測組離去。1945年9月八路軍總部成立第一個氣象台——延安氣象台張乃召(1912—1979)為領導人。氣象台人員11人有鄒竟蒙、曾憲波等。
為支持美軍對日軍的轟炸機飛行1945至1946年設立了清豐和太行軍區觀測站。1945至1946年為保證美軍飛機來往延安在陝甘寧邊區設定邊、米脂、慶陽觀測站。
1947年3月14日氣象台撤離延安後組成軍委三局氣象隊先後在山西臨縣三交鎮王家溝、河北平山縣王家溝進行觀測。解放戰爭節節勝利許多同誌投入接收台站工作後來成為新中國許多氣象部門的領導人。
為建立人民空軍作準備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於1946年3月在通化成立航空學校成立氣象台進行地麵、高空風觀測和氣象預報。1948年1o月在牡丹江航校辦氣象訓練班。1949年6月組建了沈陽、齊齊哈爾、牡丹江、長春、公主嶺機場氣象台1o月起進行天氣預報。12月在哈爾濱、長春、錦州、沈陽、濟南、北京、牡丹江成立航校都建立了氣象台。7月建立西安等15個機場氣象台。不久接管了國民黨上海、南京、杭州氣象台。第四節科學研究成就這一時期我國開始進行氣象科學研究並取得很多成果。科研工作主要是在竺可楨、塗長望、趙九章的領導下進行的。在最後的1o年中由於國內氣象資料的積累、科研隊伍的擴大和戰時開始取得的高空氣象資料進一步獲得一批重要成果。下麵列出主要成果的內容括號內為主要研究人。
(1)氣候資料的整編和主要氣候要素的分布圖(竺可楨、張寶坤、呂炯、塗長望)。
(2)氣候成因研究地麵、高空基本氣流及其季月變化(竺可楨、陶詩言、高由禧、劉匡南);氣團性質和分類(趙九章、塗長望、張丙辰);季風的形成和活動及其對農業的影響(竺可楨、塗長望、黃仕鬆)。
(3)中國氣候區劃(竺可楨、塗長望、盧鑒、張寶坤)。
(4)曆史時期中國氣候的變遷(竺可楨、鄭子政)。
(5)天氣學研究氣旋路徑分類(蔣丙然沈孝煌);氣旋與鋒(麼振聲、盧鑒、塗長望、張丙辰);寒潮活動(李憲之、盧鑒);台風(竺可楨、李憲之)。
(6)中國天氣與大氣環流和大氣振動的關係(塗長望)。
(7)大氣環流理論(趙九章、葉篤正、朱崗昆)。
這3o年中在氣象研究所的努力推動和協助下一些省份農業、水利部門開始重視氣象科學研究地麵氣象觀測網的建設有了進展到1937年達到一定規模但在日軍入侵時東部除福建外台站多隨之消失。但西南和西北有所增加。下表列出1937年和1945年存在的各級測候所數目統計。由於資料不足表中沒有包括軍事和民航部門的台站。4級所屬每天隻觀測1—2次觀測項目少的簡易所大多不能維持長久作用有限。
1937年和1945年各級測候所統計1937年1945年台站等級1234總計1234總計本國設121oo1893366371394167117391外國設4191437743111o125總計161192o3373711121o5177118416這3o年中國民黨政府始終沒有建成一個分布全國的、穩定的、有基本觀測、通訊和質量控製的氣象觀測網未能形成全國性的天氣預報工作。受氣象觀測網不完備和落後的限製這時期取得的科研成果對中國這樣一個廣大而地形複雜的國家的氣候和氣候區域隻能有了個輪廓的了解對氣候與農業的關係缺乏研究對天氣學的眾多方麵也隻是有了初步的認識。11本章涉及的有些年月和機構等因記憶和資料所限可能不夠準確尚待進一步考訂。第五十八章物理學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的統治1919年的五四運動又吹響了反帝反封建的號角。然而在中國實現科學和民主的任務還很艱巨國內政治和國際形勢始終嚴重製約著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展。儘管如此二十世紀上半葉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奠基和初步展的時期也是近代物理學在我國生根芽和成長壯大的時期。
第一節物理學教育1大學物理學係的設立。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我國許多大學相繼設立了物理學係(或數理係、理化係)如金陵大學(1912)、北京大學(1918)、大同大學(1919)、南開大學(1919)、東南大學(1921)、北平師範大學(1922)、廈門大學(1923)、中山大學(1924)、清華大學(1926)、燕京大學(1926)、浙江大學(1928)、武漢大學(1928)、交通大學(193o)等等。到三十年代中期我國設有物理係(或數理係、理化係)的大學已過3o所。隨著在國內和國外物理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日益增多特彆是隨著出國深造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畢業研究生的6續歸國大學的師資力量得到加強物理學高等教育已在我國具有一定的規模。
大學物理學教學在二三十年代有了明顯的改進。以清華大學為例該校於1929年成立理學院以實驗科學為主要展方向這在當時國內實驗科學尚不達的狀況下是比較新穎和獨特的。193o年該校物理係開始招收研究生。三十年代初該校物理係開設的理論和實驗課程共37門其中必修課16門選修課21門有的課程還反映了當時物理學的最新展。該係建有普通物理、熱學、光學、電學和近代物理五個實驗室以及金木工廠設備先進儀器一流。圖書方麵物理學各科的重要書籍、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文集以及19oo年以後的各種重要期刊均多齊備。係裡經常組織學術討論會報告研究成果、評介新成就與新展學術風氣濃厚。其他各大學對科係的建設也都頗為重視。總之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各大學的物理係都力圖給學生以經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麵的廣泛教育。
2留學人員及其歸國後的教學等工作。
早年赴國外留學深造的人員大多學成之後立即歸國獻身於物理學的教學和研究但由於受到國內種種條件的限製繼續進行研究工作困難很多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培養物理學專業人才。因此他們既是物理學家更是物理學教育的專家。
這一時期許多大學裡都有我國物理學界的一些老前輩執掌教學如顏任光、丁燮林、李書華、王守競、饒毓泰先後主持北京大學物理係;葉企孫、吳有訓主持清華大學物理係;謝玉銘主持燕京大學物理係;胡剛複主持東南大學物理係;等等。各校均聘請知名教授任教如三十年代初清華大學物理係有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趙忠堯等五位教授真可謂人才濟濟。這些曾經留學歐美的著名學者在各校建立實驗室開設反映最新成就的課程進行理論與實驗並重的物理學教學。他們的出色工作使這些大學的物理係享有盛名。
物理學教學所必需的實驗儀器在我國也經曆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這方麵留學人員亦作出了很大貢獻。1925年顏任光和丁佐成創辦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該公司有實驗室修理和製造各種實驗儀器。這是我國第一個現代科學儀器工廠從此我國有了自己生產的物理儀器。1929年中國科學社在上海設立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也進行儀器製造在抗日戰爭結束後逐漸有所展。此外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也有製造。
3教材、譯著與專著。
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物理學家們根據自己在多年教學工作中的經驗編寫了許多教材。其中供中學物理學教學用的有丁燮林和王書莊的《初中物理實驗》(193o)、《高中物理實驗》(193o);倪尚達的《高中物理學》(1933);戴運軌的《開明物理教本》(1931)、《高中物理學實驗教程》(1933)、《正中高中物理》(1938)、《初中物理》(1949);方嗣欔的《物理實驗》(1932)、《初中物理學》(1934);嚴濟慈的《高中物理學》(1948)、《初中物理學》(1949);等等。這些教材在三四十年代相當流行很受歡迎有的曾多次再版。它們對於提高中學物理學教學的質量起了很大作用。
我國物理學家們從二十年代起就編寫供大學物理學教學用的中文教科書從而改變了在我國大學裡曾經一度使用英文教科書的局麵。比較有影響的如李書華的《北京大學物理實驗講義》(1924);葉企孫和鄭衍芬的《初等物理實驗》(1929);倪尚達的《無線電學》(1929);薩本棟的《普通物理學》(1933)、《普通物理實驗》(1935);戴運軌的《大學普通物理學》(1941);嚴濟慈的《普通物理學》(1947)等等。
為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學術水平我國學者翻譯了許多物理學書籍包括學術專著、通俗讀物、教科書等。據統計1911至1936年的25年間我國譯刊科學書籍495種其中物理學書籍52種占1o5。1在這些物理學書籍之中有相當數量的書其著者是著名物理學家如牛頓、法拉第、邁克爾遜、普朗克、密立根、愛因斯坦、布拉格以及羅素、石原純等。而在譯者之中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是我國著名學者、科學家或翻譯家如何育傑、夏元瑮、文元模、周昌壽、張貽惠、楊肇燫、鄭貞文、張鈺哲、任鴻雋、鄭太樸等。這些譯著不僅包括許多頗負盛名的教材而且還有不少學術專著如《相對論淺釋》(1922)、《最近物理學概觀》(1922)、《物質與量子》(1936)等等其原著就很有名譯書也很有影響。抗日戰爭期間物理學家們在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翻譯世界著名科學著作為日後國家複興和科學進步作準備。如嚴濟慈和李曉昉合譯的《理論力學綱要》(1938);王普譯的《原子物理學入門》(1945)、《核子物理學入門》(1946);6學善譯的《力學概論》(1949)、《柔體力學》(1949);許國保譯的《熱學與聲學》(195o);楊肇燫譯的《電學理論》和《電學原理》(1951年再版)等等。
我國物理學家在多年教學與研究的基礎上也撰寫了不少專著。如謝玉銘和chrbett(郭察理)的《物理學原理及其應用》(英文本1924;中譯本1928)、《物理學實驗》(英文本1924);倪尚達的《無線電學》(1929);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其結構》(英文本1939);薩本棟的《並矢電路分析》(英文本1939)、《交流電機基礎》(英文本1946)、《交流電路》(1948)、《交流電機》(1949);黃昆和玻恩(born)的《晶格動力學》(1954);等等。這些專著頗負聲譽在國內甚至國外都有相當的影響被用作教本或被視為經典之作。
4人材培養。
我國物理學教育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前半期得到了較大的展培1參閱周昌壽《譯刊科學書籍考略》載《張菊生先生七十歲生日紀念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實際上按周昌壽所列的書目其中物理學書籍近6o種約占12。
養了許多物理學的專業人才。然而總的來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缺乏安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學校被迫內遷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大量散失師生備嘗顛沛流離之苦。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到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遷到重慶;浙江大學遷到貴州湄潭。在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師生們堅持教學和開展學術活動在此期間培養出的學生中後來多人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如楊振寧、李政道、林家翹、黃昆、朱光亞等等。
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老一輩的物理學家獻身教育與研究事業為國家培養年輕人才。像胡剛複曾先後在11所高等院校籌建物理係或理學院或在其中任教。清華、燕京和北京三所大學的物理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優秀的物理學家。學有師承後繼有人保證了中國物理學事業的不斷展。
第二節物理學研究1物理學研究的主要成就。
我國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物理學研究絕大部分是在國外進行和完成的。
這種狀況的形成不僅是因為國內缺乏和平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缺乏必要的研究經費而且也是由於國內缺少實驗研究所必需的儀器設備缺少理論研究所必需的資料信息。我國國內的物理學研究從二十年代後期才逐漸開展起來。
然而無論在國外抑或在國內我國物理學工作者奮努力在純粹物理學和應用物理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其中許多成為我國物理學某領域或某分支學科的開創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有些還在國際物理學界產生過較大影響。
下麵僅列舉若乾人物與事項以簡要明之。二十年代初葉企孫用x射線法精確測定的普朗克常數值曾一度為國際物理學界所采用他也是我國最早開始近代磁學研究的物理學家;饒毓泰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譜得到重要成果;嚴濟慈在光譜學等方麵做了許多研究;吳有訓從實驗上全麵驗證了康普頓效應並開創了我國國內的x射線研究;王守競把新誕生的量子力學成功地應用於原子分子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重視;施汝為在我國國內最早開始近代磁學的研究;薩本棟在研究交流電機和電路理論方麵頗有建樹;趙忠堯在193o年最早觀察到正負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沒;張文裕現μ介子和多種放射性同位素;吳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譜學等領域的研究成績卓著;謝玉銘三十年代關於氫原子光譜的研究事實上現了在四十年代後期才得到肯定的“蘭姆移位”;王竹溪在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方麵有出色的成就;王淦昌在四十年代初就提出了探測中微子的建議;周培源深入研究廣義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以及流體力學湍流理論;錢三強和何澤慧關於核裂變的研究尤其現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為國際物理學界所公認;6學善、餘瑞璜、錢臨照等分彆在應用x射線多晶粉末法研究晶體結構和合金相圖、x射線晶體分析fourier新綜合法研究、金屬晶體的範性形變和晶體缺陷研究等方麵作出了出色成績;葛庭燧在金屬物理方麵有許多為國際公認的創性研究;汪德昭、馬大猷分彆在聲和聲納的研究、房間聲學簡正波理論研究方麵有獨創性的成果;王大珩研製光學玻璃和光學儀器貢獻很大;錢偉長創立了以三維彈性理論和張量分析法研究彈性板殼的統一的內稟理論;錢學森、郭永懷等在高聲流亞聲和聲混合流動問題研究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為空氣動力學的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彭桓武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麵貢獻卓著;黃昆在固體物理學領域特彆是晶格動力學方麵進行了開拓性工作等等。
大體上我國物理學工作者在抗戰之前較多從事實驗研究尤其是在光譜學方麵;抗戰期間則大部分從事理論研究其次是應用光學研究;抗戰之後也較多從事原子核物理學研究。總之物理學研究比較偏重於理論研究。
2專業研究機構的情況。
我國專業性質的物理學研究機構在二十年代後期逐漸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有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和鐳學研究所。
1928年6月國家最高學術研究機關——國立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在此之前3月在上海成立了國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實業研究所該所下設物理、化學和工程三個組。7月三個組獨立為三個研究所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遂告成立由丁燮林任所長。研究所先後建立起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物性、x射線、光譜、無線電、標準檢驗、磁學等實驗室以及金木工場。研究所除開展各項研究外還製造理化儀器供全國中學和大學及研究機關之用。僅中學儀器一項至少製成兩千六七百套為促進我國物理科學的展作出了貢獻。1937年抗日戰爭爆物理所內遷始遷昆明繼遷桂林再遷至重慶北碚。抗戰勝利後物理所於1946年複遷至上海。同年丁燮林辭職由中央研究院總乾事薩本棟兼任所長。1946年冬議遷南京九華山麓並將地磁部分並歸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47年秋吳有訓受聘任所長。同年冬在南京建成實驗大樓圖書儀器遂次第運寧至1948年3月全部遷竣。新建的實驗大樓有圖書室、原子核學實驗室、金屬學實驗室、無線電實驗室、光譜學實驗室、恒溫室、以及金工場等。與此同時二十年間物理所的研究隊伍也有很大展。1928年僅有專任研究員4人助理員4人;1948年已有專任研究員7人兼任研究員2人專任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助理員5人。
1929年9月我國另一綜合性的科學研究機構——國立北平研究院成立。該院初期設理化等各部理化部長由副院長李書華兼任。同年11月物理學研究所成立屬理化部李書華兼主任。193o年嚴濟慈被聘為物理學所主任。1932年北平研究院與中法大學合作創辦鐳學研究所亦屬理化部又聘嚴濟慈兼鐳學所主任。1935年該院取消理化等各部直接設研究所並改主任為所長。嚴濟慈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並兼鐳學研究所所長。同年鐳學所遷往上海。抗日戰爭爆後物理學所內遷昆明。抗戰勝利後物理學所遷回北平。1948年鐳學所改組分為結晶學研究室(上海)和原子學研究所(北平)前者由6學善主持後者由錢三強任所長。物理學研究所設有研究室、實驗室、圖書室、金工場、光學工場等機構。研究工作主要有光譜學、水晶構造、壓電現象、照相片之感光性、地球物理等幾個方麵。抗戰期間該所主要進行應用光學和應用地球物理方麵的工作。為適應戰時需要曾製造最高放大倍數為14oo倍的顯微鏡5oo餘架供教學、醫療和工業所需;磨製測量儀器(如經緯儀、水準儀等)的光學玻璃部件3oo餘套供道路和水利測量所需;製造水晶片振蕩器1ooo餘具供後方無線電台及盟軍無線電收報機用;另外還在雲南及貴州進行物理探礦1o餘處。鐳學研究所設有放射學、x光、光譜學等研究室及化學實驗室主要進行放射性元素研究和x光研究。抗戰期間該所力圖利用固有設備從事理論與實用問題之探討研究範圍屬於放射學、結晶學和光學方麵;另外曾製紫外光燈十數具以應軍令部及當地醫院之需求。1934年物理學研究所與鐳學研究所共有專任研究員2人兼任研究員3人助理員9人。1948年物理學研究所有專任研究員7人鐳學研究所有專任研究員4人。
繼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建立研究所之後1932年5月軍政部兵工署理化研究所成立其中物理部分設金屬、彈道、光學、材料、電學共五個試驗室。研究問題包括特種合金鋼的物理性質及其金屬組織鋼的熱處理與其物理性質及金屬組織的關係各種棱鏡的製造軍用通信設備光感器無線電遙控器等等。此外在昆明和貴陽的兵工署所屬工廠由龔祖同主持設計研製多種軍用光學儀器供抗日前線將士使用。
3大學研究機構的情況。
二十年代末國家批準有條件的大學設立研究部在教學的同時開展科學研究。清華大學於1929年成立理學院第二年該校物理係開始招收研究生。此後物理係著重展研究部。在短期內建立起了x射線、無線電、光學、磁學等研究室。用於研究的設備和儀器有x射線設備、γ射線設備、大型電磁鐵、石英攝譜儀、示波器、無線電射與接收設備等。除清華大學外6續設立物理學研究部的大學還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等等。
抗日戰爭期間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仍設有研究院繼續開展科研工作。1939年清華大學成立了無線電、金屬、航空、農業和國情普查等五個特種研究所進行了一些直接為政府軍事需要服務的科學研究。葉企孫任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有訓為金屬研究所所長任之恭為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莊前鼎為航空研究所所長這三個研究所的工作都與物理學關係密切。
4研究刊物及論文情況。
我國最早的物理學論文很可能就是李複幾的博士學位論文《關於lenard的堿金屬光譜理論的分光鏡實驗研究》(19o7)。至二十年代末期我國學者在國外刊物上表的論文全部都是他們在國外進行研究的工作成果。大約193o年左右我國學者在國內進行研究的工作成果開始見諸於國外刊物。吳有訓的論文《單原子氣體所散射之x射線》就是他在清華大學進行的工作於193o年表在英國的《自然》(nature)周刊上這是中國物理學家將其在國內的研究成果表在國外刊物上的最早的論文之一。
據統計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物理學工作者在國內外表的研究論文和科學報告總數將近1ooo篇。它們幾乎全部都以外文(英文、法文、德文)表。大量論文散見於歐洲各國和美國的各種學報或學術刊物一部分表在《中國物理學報》上還有一些刊載於《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集刊》、《(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學研究所叢刊》(以上《集刊》和《叢刊》於抗戰爆即停刊)、《國立清華大學理科報告(甲種)》(該報告至195o年共出版五卷28期)以及各大學的學報。
第三節中國物理學會1成立經過及組織機構。
中國物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是我國物理學工作者的全國性的學術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