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_中國通史_线上阅读小说网 

19(1 / 2)

中國通史!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者動了九一八事變占領我國東北並不斷南侵。梅蘭芳乃於1932年舉家南遷上海。1933年為了鼓動抗戰他排演了《抗金兵》在上海、武漢等地演出。

1935年2月梅蘭芳去蘇聯演出。因他表示不願從6路經過日寇占領下的偽滿洲國到蘇聯乃由蘇聯派來專輪接“梅蘭芳劇團”從上海走水路到海參崴經西伯利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共演出14場演出劇目有《打漁殺家》、《汾河灣》、《貴妃醉酒》、《刺虎》、《宇宙鋒》、《虹霓關》等。在蘇聯會見了文藝界、戲劇界的高爾基、阿·托爾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欽科、梅耶荷德、愛森斯坦和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等相互交流了有關戲劇藝術的意見。在蘇聯訪問結束後梅蘭芳與餘上沅繼續到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各國參觀訪問。在英國他結識了戲劇家蕭伯納和美國黑人歌唱家羅伯遜。

1936年梅蘭芳在上海又排演了激勵人們抗敵情緒的新戲《生死恨》並帶到南京、北平、天津、濟南、長沙、武漢等地演出。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後梅蘭芳感到上海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翌年初即率團去香港演出並定居香港避難。1941年12月日寇動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梅蘭芳當即蓄起胡須謝絕舞台。以後日本軍方常來騷擾他又返回上海隱居。南京汪偽政權的漢奸頭子褚民誼和日寇幾次來逼他演出均遭到拒絕。不演戲沒有經濟收入他寧可賣房、賣古玩、賣畫以維持生活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他雖迫不得已告彆舞台但並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他時常請人吹笛子練唱;自己拉二胡琢磨唱腔;練拳、打球鍛煉身體以保持自己的體型。這一時期他還先後收新豔秋、言慧珠、李玉茹、顧正秋、梁鸞及漢劇演員陳伯華等為弟子教授劇藝。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梅蘭芳當即高興地剃須登台與俞振飛和仙霓社的昆曲演員合作演出昆曲慶祝勝利。此後又重組“梅劇團”到各地演出京劇。但不久蔣介石政府又悍然動內戰。出於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他拒絕赴日本為美國的麥克阿瑟元帥和在南京的美國特使馬歇爾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夏衍與戲劇家熊佛西一起動員梅蘭芳留在上海梅蘭芳慨然允諾。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梅蘭芳連演了三天戲熱情慰問解放軍。

第一場演出結束陳毅市長親自到後台向他致謝。隨後他還出席了陳毅市長召開的“知名人士”座談會。

6月下旬梅蘭芳隨南方代表團第二團赴北平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7月2日文代會開幕他當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在大會言中他強調了戲曲改革問題。會上他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中華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

9月初他與京劇演員周信芳、程硯秋和越劇演員袁雪芬代表全國戲曲界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他在會上了言並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不久他接受周恩來總理的安排遷回北京定居擔任了京劇研究院院長。

195o年7月文化部成立了戲曲改進委員會邀請梅蘭芳為委員。195o年11月文化部舉行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會議主席沈雁冰副主席周揚、田漢、梅蘭芳主持了會議各地區、各省、各劇種的戲曲演員和戲曲工作者2oo多名代表出席會議。周恩來總理在文化部舉行的宴會上與所有的代表一一握手並講話。梅蘭芳參加完會議後曾激動地“自我演戲以來這是第一次看到戲曲工作受到如此重視這不止我一個人在座的都十分感動。”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梅蘭芳演出了修改過的《貴妃醉酒》贏得好評。文化部為表彰他多年的成就授予他榮譽獎。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不僅出席了曆次文代會、劇代會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劇協副主席;而且出席了曆屆全國政協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並在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5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9年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梅蘭芳在新中國建立後一直堅持演出他不僅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個大城市進行公演還到漢口、長沙、沈陽、長春、哈爾濱、濟南、青島、石家莊、太原、南京、揚州、無錫、合肥、濟南、蚌埠、南昌和他的家鄉泰州等地巡回演出。同時還到各地的工廠、礦山、農村中去演出。1953年由賀龍任總團長、梅蘭芳任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去作慰問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演出回國後又在東北為歸國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演出。其後他又到廣東、福建前線去作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演出。這期間他作了他從未有過的廣場演出。他之所以這樣深入到軍隊、工廠、農村演出是因為他學習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結果懂得了文藝為人民服務先要為工農兵服務的道理。他“解放以後我的舞台生活起了顯著的變化幾年來我遵循著所指示的文藝為工農兵的道路在藝術實踐上作了一些努力這不僅使我的觀眾比從前廣闊得多觀眾的成分起了巨大的變化而且使我的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

1952年梅蘭芳隨以宋慶齡為團長、郭沫若為副團長的中國代表團到維也納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同時到蘇聯參觀並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參加聯歡晚會演出。1956年以梅蘭芳為團長、歐陽予倩為副團長兼藝術指導、馬少波、劉佳、孫平化為副團長的中國京劇代表團到日本演出團員有薑妙香、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等在日本各地共演出了5o天受到廣大的日本觀眾的歡迎對促進中日人民的友好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6年9月梅蘭芳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全國群英會。翌年他又以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團員身份隨團到蘇聯參加十月革命4o周年慶祝活動。196o年2月他又為慶祝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1o周年第四次到蘇聯訪問。1959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解放後的十幾年中梅蘭芳的思想認識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的藝術水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他在回顧自己那些年在各地的演出時“在這些演出活動中工農兵觀眾占了最大的比重。我接受了他們給我的永不能忘的啟和幫助使我在表演方法上特彆是在人物性格和階級關係的刻畫和分析上提高了一步加強了我為工農兵服務的決心。”

梅蘭芳對藝術精益求精愈到晚年愈加執著在他演出的眾多的劇目中經過他反複篩選保留下來的一二十出戲都成了千錘百煉的精品。如《貴妃醉酒》、《宇宙鋒》、《奇雙會》、《遊園驚夢》、《金山寺·斷橋》、《穆柯寨·穆天王》、《鳳還巢》、《霸王彆姬》、《洛神》等。他的保留劇目大多是在解放以後進行加工整理的。如《宇宙鋒》這出戲梅蘭芳前後演了5o年是他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他喜歡演這出戲並且不斷聽取觀眾的反映來進行研究改進。他曾演出全本又曾刪去後半並改動其中人物性格不統一之處以突出劇中趙豔容的鬥爭性。到了晚年他隻演其中最精彩的《修本》、《金殿》兩折經過反複加工豐富了表演將趙女對其邪惡陰險卻又貪圖富貴的父親的鬥爭和對荒淫無道的皇帝的鬥爭鮮明地表現出來並以豐富的表演技巧表現了她的堅貞不屈她的機智和勇敢她的哀怨和痛苦。在《修本》一折中他逐字逐句分析人物的每一階段不同的思想感情把唱腔與表演緊密結合特彆是表現了她為了鬥爭不得已而裝瘋時的複雜的感情變化;在《金殿》一折裡他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加強了念白的節奏、氣勢並在表演中吸收了男子的動作。大幅度的表演動作不僅凸顯了特殊的環境——高大廣闊的金殿而且把鬥爭的難度充分體現出來從而加大了鬥爭的力度。從這出戲的修改加工中可以看到梅蘭芳將表演的藝術性與劇本的思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古老的曆史劇煥出新的生命力。

作為一個優秀的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在京劇舞台上的一切藝術處理都是堅持以美為原則的。即便是戲裡表現醉和瘋也必須顧到姿態的美。戲裡的每一個身段都必須做到美觀無論是正身、側身或是背過身去同樣要注意到使觀眾看著美觀。梅蘭芳對藝術追求的鍥而不舍力爭他演的每一出戲都能達到完美的地步。

他所創造的美的藝術為人們所肯定所讚頌。1955年4月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劇協聯合舉辦了梅蘭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o年紀念活動。大會向梅、周二位頒了文化部授予的榮譽獎狀稱讚梅蘭芳“是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在戲曲藝術上有卓越的貢獻”。中國劇協副主席歐陽予倩在會上作了以《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為題的報告對梅蘭芳的藝術道路和藝術成就作了概括的介紹。報告中指出梅蘭芳成功的秘訣“主要在於他真正熱愛藝術力求進步把經過長期的、高度的勞動而獲得的藝術成就為人民服務”。指出梅蘭芳繼承了中國戲曲藝術的優良傳統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革新和展進行了美的創造;繼承了中國藝人的道德傳統和為正義而鬥爭的精神在許多革命者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進一步靠近了人民;他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以謙遜的態度聽取批評以經常保持與觀眾的交流。歐陽予倩對梅蘭芳的戲德人品作了高度的評價指出這些高尚的品德是值得每一個演員學習的。梅蘭芳在會上致了答詞他“綜合我五十年的藝術實踐我能夠告訴各位青年戲曲工作同誌的隻有下麵這幾句話熱愛你的工作老老實實地學習努力藝術實踐不斷地勞動不斷地鍛煉不斷地創造不斷地虛心接受群眾意見嚴格地進行自我批評為著人民為著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出我們的一切。”

1959年在新中國建立1o周年大慶的日子裡梅蘭芳新排演了獻禮劇目《穆桂英掛帥》。這出戲由6靜岩、袁韻宜根據豫劇馬金鳳演出本改編鄭亦秋導演。獻禮演出有李少春、袁世海、李和曾、李金泉、楊秋玲、夏永泉等參加梅蘭芳飾劇中主角穆桂英。為了更好地塑造這個年已半百的愛國女英雄他精心設計在唱腔上換調創腔;在表演上不僅把青衣、刀馬旦兩個行當的表演有機地融會在這個女英雄身上而且吸收了老生、武生的動作非常恰當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變化從而成功地完成了這個垂老請纓的英雄形象的創造。

梅蘭芳還與他多年合作的老搭檔薑妙香、蕭長華等一起把他拿手的《宇宙鋒》、《斷橋》、《洛神》、《貴妃醉酒》、《霸王彆姬》五劇拍成了彩色舞台藝術紀錄影片《梅蘭芳的舞台藝術》上下集。其後又拍攝了彩色戲曲藝術片《遊園驚夢》。

梅蘭芳把他的舞台生活經曆和演出經驗、心得寫成《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三集(一二集由許姬傳記錄整理三集由許姬傳、朱家溍記錄整理)。還出版了《梅蘭芳文集》、《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東遊記》、《我的電影生活》等書。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心臟病突逝世終年68歲。8月1o日在都劇場舉行了梅蘭芳追悼大會。其靈柩葬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北麓萬花山。梅蘭芳的藝術博大精深影響著一代代京劇旦角藝術的展以至影響了全國各地方劇種旦角藝術的展。他的弟子不下百人其中程硯秋在學他的基礎上創立了自己的流派“程派”。魏蓮芳成為專教“梅派”劇目的優秀教師。李世芳、張君秋、6素娟、楊榮環、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杜近芳、關肅霜、沈梅、顧正秋、楊秋玲、李玉芙等均能傳其藝。

第五十四章周信芳周信芳原名士楚。原籍浙江慈溪(今寧波市慈城鎮)1895年1月14日(清光緒二十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淮陰市)。父慰堂藝名金琴仙工京劇旦角。母許桂仙亦為京劇演員工青衣。當時社會上視戲曲行當為賤業曾是官宦之家的周氏家族因此將周慰堂逐出族門慰堂夫婦於是流浪江湖。周信芳自隨父母流徙各地。6歲在杭州開始學戲初拜文武老生陳長興為師繼拜老生王玉芳、邵寄舟為師這為他日後的藝術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年他便以“童串”名義登台演《黃金台》中的田法章。孟七到杭州演《鐵蓮花》時就邀他演娃娃生定生並用“七齡童”藝名。周信芳從此專應各班中所需的娃娃生。當時以演紅生(關羽戲)及徽調衰派老生著稱的三麻子(王鴻壽)和以演孫悟空著稱的賽活猴(鄭長泰)都曾對之有所指。周信芳不斷努力練功同時從與前輩名家合作演出和觀摩他們演戲中悉心體會其中一招一式的細膩之處學習他們塑造人物的方法。

19o6年他12歲時隨父送其師陳長興到上海。後陳去天津他則落戶上海。三麻子帶他去漢口演出他先演娃娃生後演老生戲、武生戲並兼演梆子戲。回上海後先後加入玉仙茶園、春仙班並到南京、蘇州、鎮江、蕪湖等地演出。曾用藝名“萬年青”、“時運奎”、“七靈童”與孫菊仙、林顰卿、李春利同台受到他們的撥並拜“李派”武生的創始人李春來為師學武生戲。其時他還向幾位老師學藝劉雙全教他武老生戲潘連奎教他以念白為主的戲張和福教他做功戲。在到處搭班的過程中他曾與花臉劉永春同班劉永春善於根據人物處理唱念表演對他影響很大。

他13歲改用“麒麟童”藝名。當時他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搭班演出。秋曾到煙台、大連、天津各地演戲一方麵為補助家用另一方麵則為了增長見識充實自己。

翌年周信芳進北京。那是“喜連成”科班因為營業不好邀班外演員搭班演出聽周信芳能演老生戲、武生戲還能演老旦和醜角便專程從天津邀來北京。同時邀來的還有梅蘭芳、林樹森、貫大元等。周信芳與梅蘭芳合演過《戰蒲關》、《九更天》等。有周信芳、梅蘭芳等人加盟“喜連成”果然紅火起來。周信芳在北京還搭過“得勝奎”科班演出。當時他已是以演做工老生戲為主。一年後他再到天津與呂月樵、何月山、蘇廷奎、金月梅等同班演出。然後再北上到海參崴、雙城子一帶演出。這次離滬北行周信芳不僅觀賞到前輩名家譚鑫培、汪桂芬等人的演藝長了見識而且參加了金月梅等革新家演的新戲思想起了很大的變化。

1912年周信芳回到上海。在新新舞台他先後與四盞燈(周詠棠)、李琴仙、苗勝春、李吉瑞、孫菊仙、趙君玉、馮子和、老票友江夢花及譚鑫培等同台演出並專誠向譚鑫培學了《禦碑亭》、《桑園寄子》、《打棍出箱》、《打侄上墳》等戲學習了如何用眼神、手勢、身段、道具等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他此時又參加了馮子和排演的新戲的演出受到新思想的熏陶。

當時他受到辛亥革命思想的影響特彆是當時京劇界的先行者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潤、劉藝舟以及王鐘聲等人的革命行動和演出進步的新戲給他以直接影響他自己“我也被這種熱潮卷進去了。”於是在1912年與一盞燈(張雲青)、林顰卿、趙君玉等演出了《民國花》、《新三國》宣傳革命、譴責袁世凱;1913年又與趙君玉等合演《宋教仁遇害》(當時被迫停演後又與三麻子、吳彩霞等重演)揭露袁世凱暗殺宋教仁的卑劣行徑。這種以戲曲為武器與反革命進行鬥爭的做法從這時開始貫穿了周信芳的一生。

1915年周信芳21歲時加入丹桂第一台一直演到1923年並兼任後台經理。這8年是周信芳的藝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8年他當時已是個成熟的青年經過了十幾年的學戲、演戲見識很多實踐很多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戲劇演出上進入了新的階段有意識地對戲劇藝術進行革新、創造為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一時期周信芳的合作者先後有三麻子、馮子和、汪笑儂、歐陽予倩等他們都是京劇的革新家是他們參加創建了南派(海派)京劇。周信芳與他們合作演出一起編劇一起演戲受他們的影響和熏陶自己也成為一個南派京劇的革新家。

三麻子周信芳他“京徽諸劇文武皆能。紅生尤為著名”。他演戲經常在改“不改革變化是不能貢獻出他的長處”。與他同隸丹桂第一台時“朝夕親炙覺其藝術實有過人之處”。馮子和周信芳“他是唱旦的革新家他演戲不拘形式;戲劇上故意的做作被他大膽地革除了不少完全趨於真實、自然”。周信芳演戲追求真實、自然、生活化就是從馮子和那裡學來的。汪笑儂周信芳“他的藝術淵博浩瀚集各派之大成”他的唱“饒有感情”他的“做工表情以細致逼真、結合劇情著稱實際就是著重刻劃人物、演誰像誰的意思”。而且他善於寫戲“通過戲劇來抒他的愛國熱情”。歐陽予倩既是中國話劇運動的奠基人又曾演過文明新戲編演京劇更是聲名卓著。周信芳“他給我國的舊劇帶來了新思想、新劇目以及新的表現手法”。這樣一些革新家給周信芳的影響極大。這8年中據統計周信芳演的劇目共255出其中新編劇目122出參加彆人的新劇目87出。新戲中有不少是連台本戲有的用了布景也有的用了機關布景舞台上出現很多新的事物。他所演的新戲有不少是他自己編寫的。當時他已經“知道世事潮流合乎觀眾心理”。其中也包括為了適應上海那一座被稱作“十裡洋場”的城市的群眾欣賞要求的連台本戲。1915年他曾與馮子和等演出《中外共和》(即《南北和》)呼籲統一反對軍閥分裂;又演了《王莽篡位》、《瘋僧掃秦》;還與歐陽予倩合演了《昏皇鑒》都是諷刺袁世凱稱帝的新戲。1919年配合五四運動他與任天知、王靈珠等合演了《學拳打金剛》。他還與汪笑儂合演了汪笑儂編寫的一些“憤世嫉俗”、配合時事的戲如《黨人碑》、《哭祖廟》、《兩朝領袖》、《不忍心》等新戲。在那幾年中他向三麻子學了《徐策跑城》、《掃鬆下書》、《斬經堂》等從徽劇移植來的劇目和關公戲(紅生戲)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後來這些劇目成了他的拿手戲。他還向黃(月山)派武生馬德成學了戴白髯的武老生戲使他在這一方麵形成自己的特長。為了演出的需要他又常扮演一些年輕的角色文的武的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因此他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磨練改進終於創建了一個新的行當——大嗓生它既不同於傳統生的大嗓結合的唱念又不同於老生的表演這竟成了他的特有的創造。他除了演老生、生之外還演武生、花臉、醜、老旦其中既有古裝戲也有時裝戲大大鍛煉了他的藝術才能。

為了革新舞台藝術在表演、服飾、化妝、布景等各方麵丹桂第一台的演職員們都做著各自的實驗逐漸形成了以後台經理周信芳為中心的革新組。他們互相探討各自摸索反複研究取得了經驗。例如為了演好時裝戲他們試著在沒有水袖的時候展手的表演;不戴髯口改為粘胡子;關羽用五綹髯不再用原來的三綹等等。他們這些革新的嘗試強調要根據表現劇中人物的需要試成功了就采用不成功再改回來這就突破了一些已經形成固定模式的框框。周信芳在汪笑儂、三麻子等演出的《張鬆獻地圖》劇中扮演劉備為了既不失其身份又不至於把劇中主角、身為客卿的張鬆壓下去他創造了內穿鎧甲、外罩官衣的扮像鎧甲因而變化了原形改成較為輕便、緊湊、抱身的樣式後來逐漸展、推廣終於成了一種被普遍采用的“改良靠”。

為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周信芳很重視讀書。當他在“喜連成”搭班演戲時教師蕭長華就見他在沒事的時候“總是以書為伴手不釋卷”;後來他在丹桂第一台又受到汪笑儂、馮子和、歐陽予倩等有文化的人的影響更是經常帶著書下後台有一時間都拿出書來讀。同時他還經常對同班的演員講學文化的重要性並要他們讓孩子多讀書特彆強調要演好戲必須要多讀書。

1923年2月周信芳離開了丹桂第一台北上煙台、天津、大連、北京與蓋叫天、林顰卿合演演出了他的獨家劇目《蕭何月下追韓信》等。他還在“二七”大罷工時排演了《陳勝吳廣》以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然後又經濟南、青島回到上海。1925年重進丹桂第一台演出了連台本戲《漢劉邦統一滅秦楚》他在這出戲裡扮演過劉邦、韓信、張良、項羽、範增等角色。劇中的《九戰章邯》、《鴻門宴》、《韓信》、《博浪錐》、《圯橋進履》等後來都作為單折戲演出了。其後周信芳一度又離開了丹桂第一台。1927年周信芳三進丹桂第一台在演出連台本戲《飛龍傳》、《天雨花》之後又轉入老天蟾舞台排演連台本戲《華麗緣》。展到後來《飛龍傳》中的《北漢王》、《天雨花》中的《左維明巧斷無頭案》、《華麗緣》中的《春亭》等都成為折子戲的保留劇目。

同年周信芳加入了田漢主持的進步話劇團體南國社在歐陽予倩自編自演的《潘金蓮》中扮演武鬆。他與田漢的交往是在4年前開始的那年他慕名去訪田漢兩人一見如故成了莫逆之交。193o年反動當局查封了南國社搜捕田漢是周信芳設法掩護田漢逃出了魔爪。

周信芳的青年時代三進丹桂第一台正是他提高思想廣收博采積累經驗闊步前進的時期。在他演出的戲中有不少從內容到舞台藝術都成為當時革新戲曲的典型。在戲曲改革的摸索研究中他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終至創建了獨樹一幟的藝術流派世稱“麒派”。

周信芳在老天蟾舞台演了3年多主要是演連台本戲如《華麗緣》、《龍鳳帕》、《封神榜》。他在《封神榜》一劇中扮演了薑子牙、比乾、梅伯、聞太師、黃滾、殷郊、伯邑考、土行孫等不同角色各有創造而其中的《鹿台恨》、《炮烙柱》、《反五關》等折子戲也都成了“麒派”的保留劇目。

從1929年起周信芳擔任了上海伶界聯合會的宣傳部長、會長並主持編輯《梨園公報》。此前周信芳曾在《梨園公報》上表過評論譚鑫培和為伶人伸張正義等文章田漢、歐陽予倩也都表過討論戲劇運動的文章周信芳接手後《梨園公報》更成為探討京劇改革的園地。

1931年日寇侵華在九一八事變後4o天周信芳就開始演出了新編的連台本戲《滿清三百年》的頭本以洪承疇降清的故事鞭撻“不抵抗主義者”和投敵的漢奸。接著又演出了二本以崇禎殉國來寫亡國之痛。三本寫愛國才子冒辟疆與愛姬董宛遭敵人、漢奸所害而生離死彆的故事。然後他又把這三本戲改成各自獨立的三出戲《洪承疇》、《明末遺恨》、《董宛》並帶著這幾個劇目和過去與高慶奎合排的《臥薪嘗膽》等劇到青島、濟南、天津、北平、南京、蘇州及偽滿洲國各地演出。1935至1936年重回上海並到杭州、寧波等地演出。

1937年七七事變爆時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當即停演南下回到上海參加由田漢、歐陽予倩等主持的戲劇界討論抗日救亡運動問題的座談會並共同組建了“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周信芳在這個時候結識了上海文藝界組織的領導人之一於伶。其後他為慰問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傷兵為抗戰募捐演出組織成立“上海京劇界抗敵救亡演出隊”還率劇團到膠州公園為堅守在四行倉庫孤軍奮戰的八百壯士慰問演出。

上海淪陷田漢、歐陽予倩等先後去大後方周信芳仍堅持在上海演出。他重組移風社社內有近2oo人以卡爾登戲院為陣地演出配合抗戰的劇目並藉以維持一部分京劇藝人的生活。從1937年1o月周信芳在這裡堅持了4年。他先排演了《亡蜀恨》這是反映蜀漢時期主上昏庸自毀良才最後投降敵人導致孤忠殉國的令人痛心的曆史故事。排這個戲意在激勵國人要上下一心守土抗戰。他又排演了《洞庭湖》講嶽家軍團結軍民同禦外侮的故事。他又排演了新戲《香妃恨》這是講清乾隆帝平回部擄回香妃欲納為妃香妃不允因思念故國而伺機報仇最後為太後賜死的故事。周信芳藉劇中香妃不甘屈服的抗爭來喚起中華民族對侵略者的反抗。他又排演了《徽欽二帝》周信芳飾演宋徽宗把一個亡國之君的痛苦淋漓儘致地表現出來;劇中還刻畫了兒皇帝張邦昌的醜惡嘴臉和愛國戀君的妓女李師師的以死抗賊。當該劇上演時敵特寄來子彈加以威脅但周信芳毫不畏懼仍堅持演了三個星期。後來周信芳又排演了《文天祥》一劇演出後立刻又遭到反動統治者的禁演。他於是便把《文天祥》與《史可法》作為新戲預告貼在演出的舞台兩側讓兩位民族英雄的名字醒目地映現在觀眾眼前以激勵人們的抗日鬥誌。

他還參加為救濟難民義演的話劇《雷雨》演出飾演周樸園。當上海日偽特務機關要他去演堂會戲時他斷然拒絕。

在敵偽統治時期中國上海地下組織派薑椿芳與周信芳保持聯係。1945年抗戰勝利後田漢等回到上海馬上與周信芳取得聯係對他在敵偽統治時期的愛國行動予以充分肯定。田漢有詩稱讚梅蘭芳、周信芳等“留須謝客稱梅大(按指梅蘭芳抗戰八年中蓄須明誌的鬥爭行動)洗黛歸農美玉霜(按指程硯秋不與日偽合作到北平郊區青龍橋去種田);更有江南伶傑在歌台深處築心防。”1946年9月16日周恩來到中國駐滬辦事處會見了上海文化界田漢、陽翰笙、夏衍等周信芳和越劇演員袁雪芬也參加了會見。1o月21日周恩來宴請了周信芳和白楊、黃佐臨等。敵偽統治時在地下黨領導下上海京劇界的一些進步青年組成了“藝友座談會”經常在一起研究京劇改革問題周信芳對之十分支持。這個會一度被迫停止活動抗戰勝利後又恢複活動周信芳參加並擔任了主持人。這個組織後來改名為“伶界聯合會藝友聯誼會”但因與文化界其他七團體聯合致電慰問在晉京請願反對內戰遭到國民黨特務毆打的人民代表而被當局查禁。

抗戰勝利後周信芳參加了不少政治鬥爭他參與了反內戰、爭自由宣言反對演員登記反對裁撤上海市立戲劇學校要求豁免娛樂捐和所得稅等的簽名活動因而受到了當局的傳訊。

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準備裹脅周信芳到台灣地下組織聞訊讓熊佛西與呂君樵及時通知他進行防範。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他就到廣播電台廣播表達了他對上海解放的喜悅心情。6月4日他出席了上海市長陳毅舉行的文化界座談會。7月2到19日周信芳與梅蘭芳、呂君樵、袁雪芬等作為南方代表到北京出席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會上周信芳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中華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8月間周信芳又與梅蘭芳一起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9月間周信芳又與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一起到北京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上周信芳當選為政協委員。1o月1日他參加了建國大典登上了城樓。

195o年初成立上海市戲曲改進協會京劇分會周信芳任主任委員。緊接著又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周信芳任戲曲改進處處長。7月中央文化部成立戲曲改進委員會周信芳任委員。8月上海市文化局戲曲改進處舉辦了上海市第二屆戲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同年11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召開全國戲曲工作會議周信芳代表華東地區出席會議擔任大會主席團成員並在大會上談了自己對戲曲改革的看法。

1951年2月4日上海市文化局舉行了慶祝周信芳演劇五十周年暨戲曲界敬老大會有19個劇種的老藝人2o5人參加。他在會上激動地“五十多年來我第一次以最大的興奮和驕傲做一個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工作者。”

周信芳在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兼華東戲曲實驗學校校長等眾多職務的同時還堅持演出並且不斷地排新戲有《秦香蓮》、《信陵君》、《闖王進京》等。

1951年4月演《信陵君》周信芳在劇中扮演信陵君當時全國正掀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這出戲敘述了暴秦侵略鄰國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曆史故事闡明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後他又代表上海京劇界表示要義演捐獻一架“京劇號”飛機他帶頭參加義演率領華東戲曲研究院演了三天《四進士》他與梅蘭芳、蓋叫天演了《龍鳳呈祥》與蓋叫天合演了《蓮花湖》與楊寶森合演了《搜孤救孤》等劇目。1953年7月周信芳參加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擔任副總團長隨團長賀龍入朝鮮同行的有梅蘭芳、程硯秋、馬連良等。他們跋山涉水風冒雨在陣地上、坑道裡、山洞裡到處演出不畏辛苦慰問演出達3月之久。

1952年1o月6日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開幕。周信芳在開幕式上講話並演出了《徐策跑城》。文化部為了表彰他多年來對京劇事業的傑出貢獻授予他榮譽獎(同時獲獎者有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常香玉、王瑤卿、蓋叫天)。這次會演中有23個劇種的近百個劇目演出周信芳觀後認為很多地方劇種表現生活更生動、更自由細膩逼真、感情充沛認為這是程式化比較嚴重的京劇藝術應該努力學習的。在這之後周把自己經常演出的傳統老戲和自己的獨家劇目進行反複加工、修改。比如在他多年演出的《琵琶記·描容上路》劇中他不僅充分揮了他擅長飾演各種老漢的本領並參考了地方戲的演出重新塑造了助人為樂的老人張廣才“讓這位父執輩的叮嚀囑咐傾吐出了千千萬萬觀眾的心聲”。又如《烏龍院》“殺惜”原是以情殺為主要矛盾解放後周信芳感到有問題便停演了幾年但他一直在考慮如何修改1953年對劇本進行了幾次大修改。修改後的劇本突出了宋江被逼上梁山的情節特彆是改寫了“劉唐下書”一節明他與梁山好漢的關係並以這封信為導火索將“殺惜”的矛盾集中在因這封信引出政治上的是非上來。這是改得比較成功的一個範例。在同一時間由華東戲曲研究院的呂仲、陳西汀、嚴樸、何慢等人協助整理了《四進士》、《清風亭》、《鴻門宴》、《打嚴嵩》、《追韓信》、《徐策跑城》、《趙五娘》、《鳳凰山、獨木關》、《投軍彆窯》及《文天祥》等劇本編成了《周信芳演出劇本集》。隨後又將《打漁殺家》、《審頭刺湯》、《金殿求計、單刀赴會》、《義責王魁》四個劇本編成《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並將其中《四進士》、《清風亭》、《烏龍院》、《追韓信》、《徐策跑城》、《打漁殺家》、《義責王魁》各劇的劇本及其演出時的唱念、表演、服裝、道具等加以研究和總結由衛明、呂仲記錄整理編成《周信芳舞台藝術》。其後又把這本書的內容與周信芳解放前後所寫文章共約五十篇編成了《周信芳文集》。這幾本書從劇本到表演較全麵地反映了“麒派”藝術的特。

“麒派”藝術被許多評論家認為具有樸實明快健康生動蒼勁壯美氣象渾雄富有生活氣息充滿進步的、革命的漏從生活出從人物出謹慎的繼承傳統又經過大膽的革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理想、道德觀念和美學思想的藝術特因而被人們稱為是南派(“海派”)京劇的代表。

1955年3月在他6o歲那年華東大行政區撤銷華東京劇團與上海京劇團合並成上海京劇院周信芳任院長。4月為了表彰周信芳與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和他們對京劇事業的貢獻中央文化部、全國文聯、中國劇協聯合在北京舉辦“梅蘭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紀念活動”會上中國劇協主席田漢以《戰鬥的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為題表了講話。周信芳致了答詞題為《衷心感謝黨和的培養與領導》。

1956年1o月周信芳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到蘇聯訪問演出。京劇團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等9個城市演出了53場曆時64天上演了26個劇目。

周信芳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劇種劇目方麵也有顯著的成績。《十五貫》是周信芳向浙江省昆劇團學習的新排劇目是周恩來總理建議他們學演的。這出戲昆劇團演出時因改編成功受到群眾歡迎曾被譽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周信芳演出時更突出了為民請命的況鐘成功地塑造了京劇舞台上的一個新的清官形象。其後他又排演了《義責王魁》。這是以評彈藝人劉天韻、蔣月泉唱的《義責》移植編成的故事是全本《焚香記》中的一段。改編時先動大家來討論研究執筆者呂仲又三易其稿最後周信芳自己又加以刪芟充實自編唱詞。這出戲寫家人王中仗義麵責其主人王魁貪圖富貴忘恩負義中了狀元便休棄原配妻子敫桂英的故事。這出戲由周信芳親自導演並飾劇中老仆王中。周信芳向來擅長演老生在飾演王中時特地采用了武生的表演來塑造這一人物的剛直、戰鬥的性格使這一形象更為豐滿。

1959至1961年周信芳經曆了兩件大事。一是1959年5月他加入中國;另一件是1961年12月文化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周信芳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田漢在紀念會上講了《向周信芳同誌的戰鬥精神學習》介紹了他6o年的活動曆程。周信芳在答詞中把自己從藝6o年分成了5個12年總結為探新、求新、創新、革新、更新五個時期。他在這次紀念活動中演出了《打漁殺家》、《烏龍院》、《四進士》還演了新戲《義責王魁》和《海瑞上疏》。這一出《海瑞上疏》是周信芳為慶祝國慶1o周年而編排的由許思言執筆寫成初稿周信芳自己參加修改自己導演並自任主演。劇中塑造了一個為了國家興盛、政治清明不畏權貴不顧個人生死上疏諫諍的剛正不阿、敢於直言的清官海瑞的形象。

1961年《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影片(其中包括《徐策跑城》和《烏龍院》兩劇)拍攝完成這是繼前幾年拍攝的《宋士傑》之後的又一部麒派藝術影片。其後年近7o的周信芳又編演了新戲《澶淵之盟》。這出戲寫的是宋遼間的一場戰爭刻畫了一個忠心為國、舉足輕重的重臣寇準。劇本由陳西汀編寫周信芳仍是親自修改自任導演並主演寇準。

1964年6月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決定請周信芳為顧問。他在會上提出京劇演現代劇要從生活出向傳統借鑒。在閉幕式上康生了田漢、陽翰笙、孟的名他們的作品是向黨進攻。翌年1965年1o月姚文元寫的《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一文表(《海瑞罷官》是吳晗編劇馬連良主演的)文中到了《海瑞上疏》。緊接著張春橋到上海京劇院當眾指出周信芳搞的《海瑞上疏》是反黨的大毒草。1966年2月《解放日報》表丁學雷的文章《〈海瑞上疏〉為誰效勞?》《海瑞上疏》同《海瑞罷官》“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5月16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1o天之後5月26日《解放日報》又表了方澤生的《〈海瑞上疏〉必須繼續批判》更進一步“《海瑞上疏》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在這篇文章中公開了周信芳和支持這出戲的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的名字。

緊接著周信芳的家被抄人被押上高架線路修理車在全市遊街示眾批鬥會更是一個接一個地開個不停。1968年11月周信芳被捕入獄到第二年才獲釋回家。1974年“四人幫”控製的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作出了將周信芳開除黨籍、定為反革命分子的處理決定因周信芳不予接受後才將結論改為敵我矛盾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1975年3月8日周信芳被迫害致死。終年8o歲。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8月16日上海市各界人士7oo餘人在上海龍華革命公墓舉行“周信芳同誌平反昭雪大會”並舉行骨灰安放儀式。第五十五章數學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知識界的愛國熱情十分高漲“科學”“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在1919—1949年的三十年間儘管經曆了十年內戰和抗日戰爭中國數學仍然獲得了重大的進步。如果二十年代中國各地紛紛舉辦大學數學係已能夠培養自己的數學專業的學士那麼到了三十年代中國一些大學的數學係已達到培養數學碩士的水平。而在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地的數學研究水平已能夠培養數學博士。數學事業主要是智力競賽較少依賴投資和添加設備。因而中國數學界通過自身的努力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努力創造國內外有利數學展的條件使中國數學較快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一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數學教育辛亥革命後的191o年代中學的數學教育已漸趨成熟。到了二十年代實行和美國一樣的六、三、三學製。數學教科書除國內名家編寫的以外多采用美國和英國的教科書如溫德華(entorth)的初等幾何、初等代數範(fe)氏大代數郝奈(ha11andknight)二氏的高中代數等。這一時期中教育的代表人物有傅種孫(1898—1962)他於192o年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並留校任教後接任係主任。由於長期在師範學校工作對初等數學亦有深入研究。他多次主持中學理科教員暑期講習班對中學數學教育的影響非常深遠。經過中學數學教師的不懈努力二三十年代中國的中學數學教學水平已相當高“與歐美日本並駕齊驅並不遜色”1。

192o和193o年代中國各地的大學紛紛成立數學係並聘請一些留學國外的著名數學家前來主持。薑立夫於1919年到天津南開大學創立數學係。1921年熊慶來、何魯先後來到南京的東南大學(後為中央大學)興辦數學係。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昭安(1892—1978)到武昌大學(後為武漢大學)任數學係係主任。1926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的魏嗣鑾(1895—1992)應邀到成都大學(後為四川大學)任教授、數理係主任。陳建功(1893—1971)和蘇步青(19o2—)分彆於1929年和1931年獲得日本東北大學數學博士學位並先後來到浙江大學主持數學係。此外胡明複、胡敦複在上海創辦大同大學數學係。也是哥廷根大學博士的朱公謹(19o2—1963)在光華大學任數學教授。馮祖荀一直在著名的北京大學擔任數學係主任193o年獲哈佛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江澤涵(1893—1994)的到來使北大的數學陣容大為增強。

在三十年代的中國各大學中數學係的力量以清華大學為最強。1926年熊慶來、鄭桐蓀創建清華大學數學係孫光遠(19oo—1979)和楊武之(1896—1973)於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之後都來清華任教授。此外年輕的教員有周鴻經(19o2—1957)和唐培經(19o3—199o)。陳省身(1911—)於193o年從南開大學畢業後因師從孫光遠來到清華成為中國第一名數學碩士研究生。華羅庚(191o—1985)自學成材為清華數學係同仁所賞識由係主任熊慶來邀請來校任助理員。加上極有才能的許寶騄(191o—197o)和柯召(191o—)成為清華的學生。這一陣容可稱群星璀璨在三十年代初極一時之盛。

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昆明合並成立西南聯合大學3個數學係也合為1個由江澤涵、楊武之、薑立夫擔任係的領導工作。當時著名的年輕教授有華羅庚、陳省身、許寶騄等。雖然當時的物質條件相當匱乏但數學科研和教學水平卻非常之高。他們的科研成績已躋身於國際前列加上學生學習十分努力所培養的學生實際上已達博士學位的水平。陳建功、蘇步青在浙江大學(撤退到貴州湄潭)也在數學上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此外撤退到蘭州的北京師範大學等校組成了西北聯合大學繼續培養數學教師。何魯領導的重慶大學數學係魏嗣鑾所在的四川大學數學係熊慶來為校長的雲南大學也都在戰爭年代培養了一批數學人才。在中國領導的解放區數學教育更注重於在工農群眾中的普及1魏庚仁《魏庚仁數學教育文集》河南教育出版社版第164頁。

並提倡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比較正規的中學裡基本上仍使用國統區的數學教材。而在農民識字掃盲班、農村冬學班、戰士學習班等的教學中也多少有數學的內容包括度量衡換算、買賣記賬、土地丈量等實際數學問題以滿足革命進程中的實際需要。

194o年夏中國中央在延安設立了自然科學院院長徐特立在法國勤工儉學時學習過西方的自然科學和數學。自然科學院內設有大學本科分物理、化學、生物3個係。當時的物理係設有微積分、微分方程等數學課程負責數學課程的是南開大學畢業的孫鴻儒物理係係主任閻沛霖也教數學所用課本大都使用英文原版。

第二節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數學交流中國現代數學起步較晚在二十世紀初能懂得微積分的人仍然屈指可數與西方的差距在2oo年以上。因此派遣中國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和進修是展中國現代數學的必要舉措。經過中國知識界的不斷努力列強所獲得大筆額支付的庚子賠款終於有了部分的退回。這筆中國人自己的錢能用於培養自己的留學生對科學展是很有價值的。自19o8年美國部分退回庚子賠款以來中國已連續派遣三批留學生到美國並建立清華學校為留學預備學校。清華學校1926年起改為清華大學清華的數學係因經費充裕漸漸成為國內數學中心。1924年以後美國退回全部庚款建立了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繼續資助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其中包括陳省身到漢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和去巴黎訪問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數論江澤涵到美國哈佛大學以拓撲學研究獲博士學位。從193o年代起英國也退回了一些庚款作為中國學生的留學費用。吳大任、許寶騄、柯召、李華宗、林家翹、段學複等都是用英庚款在英國(或轉至美國)留學並獲博士學位的。樊■則是以法國退回的庚款在巴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通過其他渠道到國外去的數學留學生也有很多。據統計1949年以前在國外以數學工作獲博士學位的有85人。這些到國外留學的年輕數學家日後都成為中國數學的中堅有一些則在國際數學界享有聲譽。

與此同時許多外國數學家也6續來華訪問。最早來中國是曾任法國國務總理的潘勒韋(a1eve1863—1933)和他的秘書波萊爾(ebore11871—1956)他們都是國際著名數學家192o年來中國考察教育時曾在北京、上海作報告。

1921年英國著名數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

-se11868—197o)來華訪問他曾作過有關“幾何基礎”的報告但主要的影響在哲學方麵。

進入193o年代來訪的數學家逐漸增多。先是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布拉希開(b1aschke1885—1962)應北京大學的邀請來華教授微分幾何和積分幾何對中國幾何展影響較大陳省身吳大任等青年學生也參加聽講。由布拉希開介紹漢堡大學年輕的斯披涅兒(esernier19o5—198o)教授也來華講授拓撲學和幾何學。1934年4月曾任美國數學會主席的哈佛大學教授伯克霍夫(gdbirkhoff1884—1944)在清華大學講學。1934年秋美國哈佛大學數學係主任奧斯古德(fos-od1864—1943)來北京大學訪問講解力學並開設複變函數論、實變函數論等課程。

清華大學也邀請國外數學家來訪。1936年法國著名數學家阿達瑪(jhadaard1865—1963)到清華大學訪問三個月他講授的偏微分方程課在當時的中國還很少有人能開出來。清華25周年校慶時阿達瑪教授曾作“關於數學任務的幾感想”的報告。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維納(niener1894—1964)教授的來訪是中外科學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頁。1935到1936年的一年中維納主要在電機係上課並和李鬱榮博士一起合作研究。同時他每周在數學係講授富裡埃級數、富裡埃積分、勒貝格積分等課程。在清華期間維納完成了許多研究課題。作為控製論學科的奠基人維納寫道“我的作用主要取決於兩件事同布什(bh)所擬訂的計算機計劃密切接觸以及和李鬱榮博士在電網絡設計上的合作。這兩件事後來都證明是重要的”1。

1維納《控製論》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62版。

第三節三十年代前後的中國數學研究成就經過192o年代的準備中國現代數學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優秀的年輕數學家開始嶄露頭角。不少人到國外留學或進修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逐漸達到了世界上某些數學學科的研究前沿。一批數學研究成果得到國際數學界的重視。

最先達到國際水平的數學研究成果應是陳建功在日本表的論文《具有絕對收斂富裡埃級數的函數類》2。文中證明了一個函數的富裡埃級數是絕對收斂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是楊(young)氏函數。這一結果恰和當代著名英國數學家哈代(hardy)和李特伍德(litt1eood)同時得到因而值得重視。

陳建功1893年生於浙江紹興。他從1912年起三次到日本留學最後於1929年在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他用日文撰寫的著作《三角級數論》一直是日本的標準著作。193o年回國後在浙江大學任教授是我國調和分析、逼近論研究的一位先驅。

蘇步青和陳建功一樣也在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獲博士學位(1931)。當時他已在仿射微分幾何、射影微分幾何上表了41篇論文。回國後也在浙江大學數學係任教並由陳建功推薦擔任數學係主任多年。蘇步青是我國微分幾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陳建功所領導的浙江大學數學係成為我國南方的數學研究中心。

在193o年前後中國數學家已有許多創造性的論文在國外表其中包括孫光遠的微分幾何研究、楊武之的數論論文、江澤涵在拓撲學方麵的工作、熊慶來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半純函數的研究。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現代數學研究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

更年輕的一批數學家則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華羅庚是一位傳奇式的數學家他生於江蘇金壇縣15歲就在父親開的雜貨鋪裡做夥計受初中數學老師王唯克的影響開始自學數學。193o年12月華羅庚在《科學》雜誌上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清華大學數學係諸位教授的注意。係主任熊慶來出麵邀請華羅庚來清華任圖書管理員旁聽係裡的所有數學課。開始時他在楊武之指導下研究數論中的華林問題表了一係列的論文引起世人注目。1936年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解析數論方法並以高度的證明技巧解決了一係列的難題。1937年回國之後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裡繼續研究寫成名著《堆壘素數論》以後又在代數學、域論、矩陣幾何、多複變量理論等多方位地開拓成為馳名世界的數學家。

陳省身生於浙江嘉興長於天津。1926年入南開大學數學係隨薑立夫學習幾何。193o年來到清華成為孫光遠的碩士研究生研究微分幾何。1934年去漢堡大學留學兩年後獲博士學位。然後到巴黎在大幾何學家嘉當(e)處訪問研究得益極大。此時他表的論文已引起美國著名數學家維布侖(veb1en)等的注意。1937年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授。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酣維布侖主持的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陳省身2陳建功ontheithab1ut1ytfourierseriesrociacao1tokyo4(1928)517—52o。

赴美研究。在那裡陳省身完成了高維“高斯—邦內”(gasbon)公式的證明。這一劃時代的工作使他成為大範圍微分幾何的奠基人。1948年後去美國。

許寶騄祖籍浙江杭州生於北京。193o年入清華大學數學係。1936年留學英國先後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194o年回國在西南聯大任教授。他以十分精湛的數學方法證明了數理統計學的一些基本定理澄清了英國費歇爾(rfisher)學派一些模糊不清的論述被譽為“數理統計學嚴密性的一個典範”。

其他有較大影響的中國數學家還有曾炯之(1898—194o)和周煒良(1911—1995)。

曾炯之是江西新建人1928年到德國哥廷根大學隨著名女數學家諾特(enoether)研究抽象代數1935年獲漢堡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在浙江大學任教。他在函數代數域、可除代數和代數封閉域上有出色工作。194o年病逝於抗戰時的西昌。周煒良則在德國萊比錫大學隨範·德·瓦爾登(vanderaerden)研究代數幾何學。在這門艱深的學科中他以周坐標、周形式、周環等諸多工作而聞名於世。1937年回國後曾任教於中央大學、同濟大學等校。1946年後去美國。

在三四十年代有較好工作的數學家還有李國平(191o—1995)主要工作為亞純函數論研究。李華宗(191o—1949)在微分幾何、李群、群表示、算子理論上都有建樹。柯召在代數數論方麵有優異成就。

1941至1946年間國民黨政府曾頒六屆國家學術獎勵金獲一等獎的有華羅庚(數論)、蘇步青(微分幾何)、陳建功(三角級數)、王福春(三角級數);二等獎的有許寶騄(統計)、周鴻經(三角級數)、鐘開萊(概率論)、李華宗(矩陣論);三等獎的有王福春(三角級數)、盧慶駿(三角級數)、熊全治(微分幾何)、張素誠(微分幾何)、吳祖基(微分幾何)、蔡金濤(代數)、胡世華(邏輯)。

進入四十年代一些更年輕的數學家作出新貢獻分析學方麵有程民德(1917—)研究逼近論代數學方麵有段學複(1914—)的李群李代數的研究王湘浩(1915—1993)的代數數論研究幾何學方麵有嚴誌達(1917—)的李群與積分幾何的工作等。有一些中國學者以後到國外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其中有林家翹(1916—)1933年入清華大學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應用數學、流體力學和天體力學上有很高的成就。樊■(1914—)1932年入北京大學以後留學法國並到美國任大學教授在泛函分析、數理經濟學、運籌學等方麵有許多創造性的工作。王浩(1921—1993)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數學係畢業後到哲學係做邏輯方麵的研究生後來到美國在數理邏輯、人工智能等方麵有傑出貢獻。

中國古代數學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它的奠基人是李儼和錢寶琮他們用現代數學方法研究祖國傳統數學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李儼(1892—1963)福建閩侯人。他是一位鐵路工程師業餘從事中國古代數學史的研究。1915年和1916年先後表的《中國數學史餘錄》和《中國數學史源流考略》是這方麵最早的文獻。他收集了非常豐富的古算著作撰寫的1oo餘篇論文編為《中算史論叢》共五集。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任研究員。錢寶琮(1892—1974)是浙江嘉興人在英國留學時學習土木建築。1912年回國後在南開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任數學教授。他對中國傳統數學的研究十分全麵治學嚴謹尤以關於祖衝之的圓周率的工作最為周詳精到令人折服。

第四節中國數學會和中研院數學研究所辛亥革命以後成立了北京大學和一批地方上的高等師範學校。這些高等學校裡先後有一些數學和物理的學會出現如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數理學會(1914)、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數理學會(1916)、北京大學的數理學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數理化研究會(1919)、清華數學會(1928)等。這些都是各校自己的組織沒有聯合成整體。1929年馮祖荀等在北京成立中國數理學會主要由北京附近各校的一部分數學家組成每年召開年會宣讀論文。1932年中國數理學會委派熊慶來參加在蘇黎世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中國數學家和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早期接觸。1934年秋時任交通大學數學教授的顧澄寫信給各地數學家建議成立全國性的數學團體。1935年何魯、熊慶來分彆從重慶、北京來上海又到杭州與胡敦複、顧澄、範會國、陳建功、蘇步青等商討成立中國數學會事宜。1935年7月25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中國數學會成立大會來自各地的代表有33人。大會議決由胡敦複、顧澄、馮祖荀、周達、秦汾、鄭之蕃(桐蓀)、黃際遇、王仁輔等9人為董事會董事胡敦複為董事長。另有熊慶來、朱公謹、範會國等11人組成理事會錢寶琮等21人為評議會評議。中國數學會的會址設在中國科學社明複圖書館美權算學圖書室(今上海陝西南路)1。中國數學會成立大會還議決出版兩種數學雜誌一為《中國數學會會刊》專登創造性的數學論文由蘇步青任總編輯華羅庚為助理編輯;另一種為《數學雜誌》為普及性的數學刊物由顧澄任總編輯。

1936年8月《中國數學會學報》第一卷在上海出版1937年2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194o年出版第二卷第二期。這是我國最早的表創造性數學論文的雜誌論文多用外文表許多論文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至今被人引用。在這兩卷中表論文的有蘇步青、華羅庚、胡坤升、陳建功、方德植、曾炯之、申又棖、莊圻泰、江澤涵、許寶騄、吳大任、柯召、李華宗、周紹濂、熊全治、陳省身、周鴻經、周煒良以及阿達瑪、維納等。

《數學雜誌》於1936年8月創刊第一卷共4期由顧澄主編。第二卷未及出版抗日戰爭爆顧澄倒向汪偽政權董事會主席胡敦複聯絡部分董事和理事撤銷了顧澄的總編輯職務。第二卷第一期於1939年出版以後遂停刊。各期刊物刊載有數理邏輯、數學史、數論、函數論、行列式、排列組合、圓錐曲線等學科中問題的進展介紹和初等證明的文章。

中國數學會於1936年在北平舉行第二次年會組織論文報告討論會務。1937年之後各大學相繼內遷。194o年分彆在重慶、昆明、上海等7處舉行第三次年會。由於顧澄倒向汪偽政權群情激憤在大後方的會員遂於194o年第三次年會之際成立新中國數學會推舉薑立夫為會長陳省身為文書華羅庚為會計。會址在昆明。1942年在貴州湄潭舉行過年會1944年在昆明舉行數學等八團體聯合年會。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新中國數學會和原中國數學會留在淪陷區的會員都沒有進行過活動。1948年1o月在南京召開各團體聯合年會新中國數學會會長薑立夫原中國數學會董事會會長胡敦複到會陳省身請兩位會長討11928年周達(美權)將自己收藏的數學書刊546種、235o冊捐贈中國科學社。中國科學社為紀念胡明複於1931年建立明複圖書館內設美權算學圖書室。

論恢複中國數學會的事結果是去掉“新”字仍用中國數學會原名。此時的國民黨統治已風雨飄搖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數學會再也沒有舉行過活動。

中央研究院的數學研究所的成立是194o年代中國數學界的一項要事。

1928年4月中央研究院成立時未設數學研究所。193o年代中國數學研究實力激增設立數學研究所勢在必行。1941年3月經中央評議會通過數學研究所籌備處在昆明成立薑立夫為籌備處主任。1941—1943年間研究所聘請6位兼職研究員即蘇步青、陳建功、陳省身、華羅庚、江澤涵和薑立夫。1944年又曾聘許寶騄、李華宗為兼職研究員。

抗戰勝利之後中央研究院在上海建立分院數學研究籌備處設在上海。1946年薑立夫赴美考察籌備處主任由陳省身代理。陳省身覺得第一要務是培養新人遂要求各大學推薦優秀學生來所任助理研究員。吳文俊等十餘人先後到來陳省身親自給他們上代數拓撲學課程打算以此為起向代數、幾何、分析等現代化研究方向前進。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計劃對後來中國數學的展有深遠影響。1948年初數學研究所正式成立並由上海遷往南京。數學研究所曾聘請陳建功來所工作一年另聘蘇步青、華羅庚、樊■、許寶騄、周煒良、段學複等為兼職研究員。遷往南京以後曾聘李華宗為專任研究員王憲鐘、胡世楨為專任副研究員。

1948年中央研究院選舉院士數學方麵有薑立夫、陳省身、蘇步青、華羅庚、許寶騄5人當選。

香港開埠1oo餘年來數學鮮有展香港大學數學係隻設一名教授多由英國人充任。1948年黃用諏(1913—)到校任教他以英庚款在倫敦大學獲博士學位是微分幾何學家。

台灣在日據時期有一所台北帝國大學以農學為主僅有一名日本人在教數學。1945年光複時陳建功、蘇步青等曾去接收將其改名為台灣大學。不久陳建功、蘇步青即返回浙江大學。沈璿(1899—1983)、施拱星(1918—)、許振榮(1918—)等留日學者在台灣大學執教數學。

1949年1o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的數學展也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第五十六章天文學1919—1949年為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草創時期。在這一時期老一輩天文工作者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曆史條件下為開創和振興中國的近代天文事業作了艱苦的努力。他們創辦中國天文學會建立近代天文研究機構和天文教育機構開展一係列力所能及的近代天文工作同時創辦刊物編譯圖書舉辦學術演講參加國際學術活動使中國近代天文事業從無到有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正是他們所做的這些開創性工作為日後中國天文事業的興旺達打下了基礎。但抗日戰爭爆後由於儀器設備遭受破壞機構有的內遷有的癱瘓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有些工作還未得到恢複。

第一節天文研究機構概觀1原有的國立天文研究機構——中央觀象台1。

在本世紀一十年代末國立天文研究機構僅有1912年接管清欽天監後成立的中央觀象台1個。該台初期設置曆數、氣象兩科1921年增設天文科和磁力科是按當時歐洲一些觀象台的組織模式建立的。中國早期其他天文研究機構也大多與中央觀象台類似天文氣象不分家還兼磁力、地震等其他學科。中央觀象台成立後台長高魯曾努力試圖把它辦成一個具有近代規模的研究機構。氣象科科長蔣丙然(1883—1966)在該台開拓了中國近代氣象事業1。但在天文方麵卻因缺乏起碼的經費最終未能購置一架較大型的天文望遠鏡。其天文儀器除明清遺留下來的一批古儀外隻添置了等高儀、六分儀、計時鐘和型望遠鏡等無法用來開展近代天文觀測。天文科的業務主要是用六分儀和等高儀觀測太陽和恒星以校正計時鐘的誤差工作開展不多。中央觀象台的天文工作主要是編算曆書。曆數科從民國元年至十六年每年編算一部曆書。高魯與曆數科科長常福元對編曆工作作了三項改革。其一是改用國際上通用的公曆。其二是改革曆書推算方法。除民國元年和二年的曆書仍沿用舊法推算外自《民國三年曆書》起改用各國通行的西方最新之法即采用紐康的太陽運動表和漢森的月球運動表進行推算但由於直接推算工作量過大人手不夠實際上沒有實現獨立的直接推算而是用外國提前出版的天文年曆按明書換算而成。其三是將清代曆書中附載的迷信內容完全剔除改以刊載天文常識圖題材圍繞曆法常識這一中心選取。此外還編算出版了民國四年至八年的5冊《觀象歲書》模仿外國天文年曆把行星曆表也包括在內但從民國九年起因財政困難而停止出版。其編算方法有的直接抄錄外國原書有的通過換算而成。從1928年起編曆工作改由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負責中央觀象台建立的一套編算方法也為天文研究所所繼承。應該中央觀象台就其設備和工作的總體而言還算不上是一個近代天文研究機構。

但中央觀象台是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源地。正是由於以高魯為的中央觀象台全體職員的積極倡議1922年在中央觀象台內成立了中國天文學會。而在此之前的學會籌備階段他們於1915年以中國天文學會的名義在台內刊行《觀象叢報》表了不少天文學專業文章、科普佳作以及天文學史論文以擴大天文學的社會影響。該刊寄贈單位遍布五大洲曾相繼收到近百種交換而來的刊物。

1923年起中央觀象台因北洋政府經濟拮據而日益蕭條。1928年北洋政府滅亡後該台天文部分由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接管在原台址成立了國立天文陳列館陳列古代天文儀器、天體模型、天文照片和星圖等等並出售各種天文書刊。

2民辦南通軍山天文台1。

1本節主要參考(1)高魯《中央觀象台之過去與未來》中央觀象台1917年。(2)陳遵媯《中央觀象台》《中國天文學史》第四冊第十編第三章第一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王秀芹《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先驅——蔣丙然》《中國科技史料》第11卷第1期第41頁199o年。

1本節主要參考張明昌《南通軍山天文台始末》《中國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71頁1984年。位於江蘇南通的軍山天文台建於1916年是中國近代天文事業處於萌芽階段時出現的一座民辦天文台。它是由民族實業家張謇(1853—1926)為展當地的農業、水利和航運事業而創辦的。業務包括天文、氣象兩部分。業務人員僅4名台務由劉渭清主持。劉畢業於張謇所辦的通州師範測繪科為建軍山台曾到法國主辦的上海徐家彙天文台學習近代實用天文和氣象的觀測研究方法。軍山台配置的天文儀器有雙筒望遠鏡、經緯儀、天體儀、無線電受信機等均是委托徐家彙天文台向英、法、德等國訂購並由徐台代為檢驗其設備和開展的天文工作均比中央觀象台先進。軍山台在業務上也與徐台有聯係開展的天文工作包括守時報時;以經緯儀測定地方經緯度和子午線;日月食的推算預報;行星的位置與運動的預報;極光與黃道光的觀測;潮汐的測量、研究和預報。此外還用經緯儀對太陽黑子作過零星的觀測並對黑子的成因及其對地球的影響等作過探討。曾舉辦測候訓練班教以實用天文和氣象的觀測方法搞過許多天文科普宣傳。但該台自1926年8月張謇病逝後因經費無著而每況日下於1938年日軍侵占時毀於戰火。

3青島觀象台的接收和擴充1。

青島觀象台建於1898年初為德國所建其業務以氣象為主兼作天文、地磁、地震工作。1914年為日本占領1924年歸還中國。當時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命氣象科科長蔣丙然率員前往接收。接收後由蔣丙然任青島台台長。在台內設立“天文磁力”和“氣象地震”兩科分彆由高平子(1888—197o)和蔣丙然任科長。隨即開展有關觀測同時大興土木建房修路添置儀器進一步擴大科研領域。1928年又增設海洋科。當時青島台成為中國自己擁有的業務最廣泛的多學科綜合台。

該台的天文儀器原有4厘米子午儀、34厘米經緯儀和16厘米蓋氏赤道儀。中國接管後6續增添了32厘米標準天圖式赤道儀、8厘米人差子午儀、恒星坐標量度儀、等高儀、無線電報機和電時鐘等多種設備。其中天圖式赤道儀平行雙鏡筒可分彆用於照相和目視觀測是1949年以前我國掌握的最大的折射望遠鏡。

青島台在天體測量方麵成績卓著。開展了測時授時工作並以無線電、電音授時取代日人的午炮授時以提高授時準確性。曾於1926年和1933年兩次應邀參加國際經度聯測1開創中國參加國際經度聯測之先河並取得國際一流之觀測結果得到國際經度委員會主席的讚揚。1931年行星“愛神星”大衝時該台特約研究員、山東大學物理係教授李珩(1898—1989)曾負責主持參加該星的國際聯測以確定太陽的視差。此外青島台自1925年起還開展了中國為時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太陽黑子的係統觀測和研究工作用蓋氏赤道儀投影描繪太陽黑子和光斑。還曾積極開展日月食觀測、天象預報和編曆工作。該台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所開展的天文工作可謂我國近代天文觀測研究之先導。該台出版有《觀象月刊》、《天文半年刊》、《青島日曆》等書刊其觀測報告和學術彙刊與3o多個國家的5o多個科研機構進1本節主要參考(1)蔣丙然在中國天文學會第14屆年會所作青島市觀象台工作報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5頁1937年。(2)邵元疆、孫壽勝《青島觀象台的八十六年》《中國科技史料》第5卷第4期第9o頁1984年。(3)陳展雲《中國近代天文事跡》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1985年版第16—26頁。

1李曉昉《青島市觀象台參加國際經度測量成績報告》《宇宙》第6卷第4期第61頁1935年。行交換。

1938年初青島台再度被日本占領中國職員全部撤出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歸中國。1946年後逐漸恢複測時授時以及太陽黑子的觀測工作。

4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及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國立中央研究院在南京設立天文研究所。所長高魯是原中央觀象台台長中國天文學會的創始人中國近代天文事業的先驅者。他早就有在中國建造一座可與歐美各大天文台並駕齊驅的現代天文台的願望1。由於他的積極呼籲和據理力爭天文研究所獲準在南京紫金山建立國立第一天文台。但沒等該台正式開建1928年12月高魯受命出任駐法公使。經高魯推薦中央研究院改聘留美歸國天文學家、廈門大學教授餘青鬆(1897—1978)為天文研究所所長2。餘青鬆是二十年代國際負有盛名的天體物理學家而且通曉土木工程因而對天文台的設計和建築均是內行他於1929年夏到南京上任隨即擔負起建台重任。紫金山天文台的興建曆時5年於1934年9月落成。

紫台是在戰亂頻繁、政局動蕩的曆史條件下由餘青鬆親自規劃、設計並親自主持興建的3。他考慮了現代天文研究的四個重要方麵即恒星物理、太陽物理、變星研究和方位天文為此分彆設置了四個觀測室大赤道儀室、赤道儀室、變星儀室和子午儀室並為每個室配製了觀測所需的當時國際最先進的儀器。大赤道儀室配製的6oo毫米反射望遠鏡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望遠鏡德國蔡司廠最新產品。其附有雙石英棱鏡攝譜儀可拍攝恒星紫外光譜進行分光光度觀測。赤道儀室上層設置德製2oo毫米折射望遠鏡和15o毫米天體照相儀附有太陽放大投影器、日珥觀測器和物端棱鏡等;下層安裝美製海爾太陽分光儀是專為參加國際太陽分光聯測而訂購。變星儀室裝置美製1oo毫米羅氏變星儀是專為參加國際造父變星聯測而訂購。子午儀室配製瑞士製13o毫米人差自動子午環可觀測天體過子午圈的精確時刻地下室為恒溫鐘房。除此之外還訂購了用以測量恒星光譜波長、光譜分光光度、變星亮度等的一些必需的附屬儀器。又建立了圖書室內藏中外圖書6ooo餘冊每年訂購中外雜誌3o餘種並與世界各天文台及研究機構多有交換1。因而紫金山天文台無論就其設備、圖書還是規模而論都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先進的。它是我國第一座具有國際先進的天體物理觀測設備和研究手段的現代天文台作為該台的創建者餘青鬆當之無愧地是我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奠基者和開創者。

但紫台建成後剛有起色就爆了抗日戰爭天文研究所攜帶部分儀器和圖書於1938年4月輾轉遷至雲南昆明。因現昆明空氣清澄、地勢高朗晴夜又多宜於天文觀測於是又在昆明鳳凰山建立一座天文台。該台也是1蔣丙然《紀念高曙青先生》《宇宙》第18卷第7—12期第129頁1948年。2張誌明《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先行者——高魯》《天文之星》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3張誌明《勝地幾經興廢事鐘山何處是龍蟠——記紫金山天文台的創建者、第一任台長餘青鬆》《天文之星》第2o頁。

1餘青鬆《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宇宙》第6卷第1期第1頁1935年。餘青鬆親率職員登山勘測並親自設計和繪製的建築圖樣於1939年7月落成。根據搬遷時帶來的儀器建有太陽分光儀室、變星儀室和圖書室等。天文研究所隨即在該台恢複了中斷兩年多的天文觀測。

194o年底中央研究院新任院長改聘留美天文學家、中央大學物理係教授張鈺哲(19o2—1986)為天文研究所所長。抗日戰爭結束後天文研究所於1946年秋返回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全力以赴修複抗戰期間被損壞的儀器設備但天文工作未及恢複又麵臨解放戰爭。鳳凰山天文台則改為由天文研究所與雲南大學共有的分支機構。新中國成立後天文研究所改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天文研究所是民國時期負有盛名的天文研究機構。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揭開了我國天體物理研究的頁。該所在紫台和鳳凰山台主要開展了兩項國際聯測項目太陽的分光觀測和造父變星的照相觀測。其中太陽的分光觀測是用海爾太陽分光儀以氫的ha單色光觀測日珥、譜斑、日麵爆等太陽色球層的各種現象是中國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項開創性工作。1942年5月至1948年6月還在鳳凰山台開展過經常性的太陽黑子目視投影觀測1。此外天文研究所是中國科學界組織的幾次日食觀測的主要籌備和參加單位。開展過授時編曆和經緯度測量出版過天文年曆、航海曆、航空曆等對月球、行星、彗星和新星等進行過觀測。

5全國6地測量總局天文觀測所。


最新小说: [娛樂圈]準備退圈養老,卻被巨星纏上了 逼爺入贅?讓你們活到年底都算喜喪! 陳糖烈酒 退婚後,我閃婚絕色女總裁 八零:回到女兒被換前 長姐堅持分家後,在荒年成了巨富 我在醫院當卷王,閻王見了都搖頭 掌中沉淪 未婚妻出軌後,我和冰山女總裁領證了 聽懂毛茸茸說話,我成了警局團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