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341被電了
朱元璋的臉很黑。
大明宦官弄權原來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願不得後世臣子都見怪不怪,且有模有樣的進行諂媚。
如此行徑,對於大明的政治局麵,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頭。
無論是識字還是乾政,全都沒有預防住。
他算是發現了,自己的後世子孫沒有一個像他這般日夜勤政的。
或許是按照慣例王朝有什麼大貪官或者宦官弄權之類的。
天氣就會變得極端一樣,用來警示世人。
朱元璋發現此時大明西北等地遭到連續的嚴重乾旱。
朝廷大量糧食不得不從河南的糧倉調出,以救濟苦難。
但落在災民嘴裡的好像沒有多少。
畢竟救民之前,還需先救官!
他們吃過肉後,還能給你分一杯湯,就已然是清湯大老爺啦!
這還是太皇太後在世之前,要官府迅速救濟災民的情況下發生的。
僅僅是三年後,又一次大旱災和蝗災打擊了西北地區的糧食產量。
然後官府想救也救不了了。
從徐州往南直至淮河流域和長江的江北,接連幾年都是嚴重的水災,造成了極大的饑荒。
山東、河南不是黃河就是大運河決口,許多人喪生。
緊接著第二年就開始乾旱,以至於山東許多人都主動放棄田地成為流民。
長江中遊主要產糧區湖廣十年間有八年也鬨災,遭到了局部饑荒。
甚至連富饒和多產的江南區和浙江也是如此。
而且一旦發生災禍都是連年的,嚴重的旱災造成了極大的瘟疫,百姓死亡很高,緊接著糧食不夠吃,田地荒蕪無產出,又造成了極大的饑荒。
正統十三年,大旱災再次出現了,結果水流到了彆處。
開封東北的黃河堤壩決口,河水往東流入今東海不遠的黃海。
另一次堤壩決口使部分黃河河水流入渦水,然後進淮河再向南流入海。
除了淹沒大片土地並造成大麵積的破壞、高死亡率和百姓流離失所外,這次洪水還嚴重地影響大運河在山東的一段。
沙灣堤壩連續幾次決口,那裡是黃河和運河在山東西部彙合之處,運河喪失了大部分水源。
由於北京深深地依賴運河運輸的貨物和糧食,京師處於其南方的供應來源被切斷的危險之中。
朱元璋瞧著大明四處鬨災,手腳冰涼。
他其實覺得這就是上天在示警的意思。
朱祁鎮修建皇宮以及王振修宅子都是需要大量人力的。
那就隻能加大徭役。
最初南京需要大規模的徭役勞動,就有很多百姓不滿。
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那裡許多建設仍在繼續,但是在遷都北京後,隨著此城被改造成“世界中心”,大規模的建設不斷在進行。
此外百姓服徭役為政府和皇宮提供了所需要的大批貨物。
這類勞務的履行不僅僅難以負擔,而且它們的實施非常苛刻。
老朱自己都不能控製住服徭役的人專心為他乾活,更不用說其他皇帝了。
官府過分要求的結果,那就是普遍逃避徭役。
幾千名工匠要麼是逃避勞役,要麼是被武力圍捕去履行他們的義務。
在有些地區,大批百姓乾脆逃離故土而成為逃亡者,也就是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流民群體。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一旦百姓不受官府控製了,長此下去,朝廷更加收不到稅賦,會造成極大的動亂。
山西繁峙縣有一半以上的登記人口乾脆不知去向,大批土地荒蕪。
不僅是西北地區,連富裕的浙江等地,同樣登記在冊的大批百姓消失。
百姓躲藏,土地荒蕪,朝廷賦稅都收不上來。
勉強糊口的生活水平使本就不富裕的百姓們沒有餘力去度過,以及解決由地主或稅吏的需要。
再加上大明的徭役加劇了他們艱難日子和匱乏的生活,由此引起的這類社會動亂,對鄉間秩序的穩定是一種不斷出現的威脅。
百姓的不滿、貧困、過重的稅賦、沉重的徭役需求和對佃農的過度剝削,這些不同的因素結合起來,那就剩下一條路可以走了。
“造反!”
在浙江、福建附近的銀礦礦工葉宗留,帶領礦工造反。
對明朝政府來說,白銀當然是非常重要的,銀礦的開采由政府控製。
控製一般由地方官員來實施。
他們要求過高的生產定額,並對偷盜銀礦產品的人處以死刑。
超過標準的那部分當然要塞進自己腰包裡。
至於你們一幫臭乾活的也配拿銀子?
在大明許多官員眼裡,百姓算不得人。
隻不過拿出來充當大義說的時候,在嘴上他們才是人。
浙江南部處州衙門的一名前下級官員葉宗留轉而去偷盜官辦的銀礦。
這時他開始率領一夥日益擴大的有不滿情緒的礦工,並在福建浙江交界處非法地“采”礦。
他組織武裝,保護流民開礦,隨著銀礦產出越少,正式造反稱王。
朱元璋嗯了一聲?
他著實是沒想到大明這裡還有銀礦產出。
此處銀礦是永樂時期發現的,到了正統年間產出已經不大。
景泰滅掉起義軍後又複開礦,結果沒幾年又有許多起義軍來“故舊之地”聚義造反。
禍不單行。
另一批福建西北和江西交界處的佃農,原屬於新建的地方治安兵——也造反了。
起事的主要原因是當地的地主對佃農過度的剝削,他們除了正式的地租外,還迫使佃農送季節性禮物。
鄧茂七和鄧茂八兄弟二人拒絕照辦,並鼓動他們的同鄉拒付這些額外的花費。
造反之人與地方豪紳的衝突結果是造反者輕易地取勝。
因為造反者除了熟悉本地的地形和情況外,已經接受了軍事訓練和掌握了本地的武庫。
豪紳們的奴仆們平日力囂張跋扈慣了。
哪曾想人家真的把刀子舉起來,砍在他們的脖子上!
他們哪還有多少的反抗膽子?
隻能求救於官府。
兩起起義的人數都有增加,它們所影響的地區也比以往更大。
尤其是朱元璋發現鄧家的兄弟隊伍裡竟然有白蓮教的影子。
這幫狗東西,真他娘的是陰魂不散。
哪裡有造反的隊伍,哪裡就有他們是吧?
不僅如此,朱元璋發現來剿匪的大明官軍也都是一幫廢物,竟然接連被造反人給打敗了。
要不是這個區域的地方官員答應給村民免除徭役三年。
還對采礦章程作了妥協,降低了過高的生產定額,取消了盜礦者的死刑。
礦工的不滿情緒也緩和了,這些造反者還能繼續強硬的堅持下去。
朱元璋微微挑眉,其實他也發現了,百姓要求的並不算多。
隻要貪官汙吏的行為和錯誤的決定能夠消除,官府苛刻的政策能夠緩和。
這些百姓大多都是願意接受朝廷的招安的!
如此混亂的局麵,朱元璋都有些撓頭。
大明如何就變得這般多災多難了。
儘管起義軍被平定,可朱元璋心中卻是十分的憤懣。
這些人的動亂再加上天災,一下子就打破了他製定的基層裡甲控製,使得人口流動更加自由。
完全不是他當初定下一潭死水的祖製。
大明對於基層的控製更加的失控。
如此一來,朱元璋的眉頭皺的更緊,他還沒有思考出如何破局的辦法。
他本來就是靠著農民起義起家的,怎麼對付一幫走投無路的人,除了殺掉強硬份子之外,剩下的都吸納過來壯大自己。
其實造反什麼的朱元璋是不害怕的。
主要是天災再加上**,搞得許多人都活不下去的那種,他苦心孤詣製定出來的祖訓就被破壞掉了,沒有什麼用處!
這才是他最為惱火的事情。
憑什麼大明鬨災的年份如此之多?
上天怎麼這般不公!
可朱元璋轉念一想,自己還能瞧見大明未來,咒罵上天不公的話語,又說不出來。
內憂很多。
朱元璋有些擔憂大明的外患:蒙古。
朝廷一直十分擔心蒙古的“威脅”,這種擔心是經曆了蒙古人的征服和元朝統治的後遺症。
蒙古人的威脅依然是大明時期對外關係的首要問題!
結果讓朱元璋出乎意料的是北虜沒出問題,南方出了問題。
麓川(今瑞麗地區與緬甸接壤)。
蒙古人曾征服雲南高原,又在大約30年後入侵緬甸盆地。
但他們的征服是有限的和一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