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其之師任粲因為皇帝鑄中興劍有功而得任東平陵鐵官丞,如今顏良拿同樣的職位來任命胡其,胡其自然一千一萬個滿意,當下也不推辭,隻道“小人必儘平生所學,為明府所用。”
顏良道“隻是如今房山鐵官剛剛恢複,百廢待興,卻要大匠師多多辛勞了。”
胡其道“為明府排憂解難乃是小人等應做之事,其不敢言勞。”
顏良對胡其的態度十分滿意,親自拉著胡鐵匠的手臂道“走!與我去看看新建的炭窯和鑄冶工坊。”
打鐵是個複雜的流程,從礦裡挖出礦石後,需要經過洗礦、選礦,然後用焦炭煉城生鐵,再精煉成熟鐵,最後再鑄冶成器具兵械。
製炭的炭窯與鑄冶工坊與礦區是分開的,前幾天礦區內的作亂並未影響到這兩處。
且這兩處的苦工待遇要稍稍比礦場裡好,也沒人找不自在自尋死路。
顏良陪著胡其查看過炭窯和鑄冶工坊後,胡其說道“在下觀炭窯與鑄冶工坊雖是新建,但其規模甚大,比之東平陵等地鐵官猶要大上幾分,明府是欲要在此打造何等器械?”
顏良道“精鐵農具、兵器,都需要打造,開年之後,沿山邊區要大興屯田,稍後我還要率部剿匪,對農具、兵器的需求極大。大匠師隻管放開了做,規模不嫌大,人手也充沛,有什麼需求儘管提。”
胡其道“那如今鐵官之內的鐵匠有多少人?熟手有多少人?”
這等具體問題顏良便不親自回答,轉而看向陳正。
陳正臨危受命兼任了鐵官令後,也很是上心,連夜把礦場鐵官的籍冊翻看了一遍,當下答道“如今鐵官有鐵匠六十四人,五年以上的熟手二十一人。”
雖然顏良通過多方努力來招募鐵匠,不過熟練的鐵匠還是太少,這六十多人一半是學徒。
胡其略有為難道“這匠人數量不足,恐怕……”
顏良道“我多方招募,隻是有經驗的匠人難招,大匠師有何建議?”
胡其道“在下早年在東平陵鐵官任事時,也有些交好的同僚,早些年曾聽聞他們備受排擠,有些個也辭了鐵官的職事自己經營一些小作坊,若明府願意出重金厚祿招攬,或會有人願意前來。”
顏良讚道“好!既然如此,大匠師可修書幾封,我遣人帶著財貨與書信前往相邀,但凡是願意前來者儘有屋宅相贈,若有真才實學的各署相應官職。”
見人才的問題有辦法解決,顏良十分高興,隨口問道“聽聞大匠師師門長輩曾先後為天子鑄安漢劍與中興劍,可有此事。”
胡其答道“確有此事,不過非是用鑄造法,而是用鍛造法。”
得益於後世網絡大爆炸時代,顏良也曾翻看過很多論壇的各種抬杠帖,略微知道中國古代的冶鐵經曆鑄造到鍛造的發展,但從他來到這個年代之後得知如今在鐵器生產上鑄造與鍛造還存在並行發展的現象。
顏良說道“為何采用鍛造法?”
胡其答道“因鑄造之劍不耐用,需得好鋼必然要用鍛造百煉而成。”
顏良繼續道“那為何現今農具、兵械仍有大量鑄造而成?”
胡其答道“因鑄造簡便易成,可一次出大量器械,而鍛造需大量工匠,所費工時亦久。”
顏良答道“可若是農具兵械在使用之時毀壞了,輕則耽誤農時,重則喪了性命,這打造器械時省下的工夫又有何意義?”
胡其原以為顏良隻是精於戰陣和政務,沒想到他對鑄冶事也有研究,不由正色道“明府所言極是,昔年先師亦曾對我言鍛造之法方為正理,且因言之於上官,隻是未受采納。”
顏良道“我聽說這鍛造法需得極有造詣的工匠把持吏進入鐵官,協助匠人們整理記錄諸般工藝,以備隨時比較,善加改良。汝等如何看?”
三人自然應允下來,顏良道“如此,我常山的一應農具、兵械便拜托諸位了。”
三國求生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