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不要認為兒子鐘任都考上名牌大學了,他爸還不替他籌備“學費”,反而要在“慶祝”方麵,大肆揮霍浪費,著實不應該。
持這種觀點的,那是壓根不了解那個年代。
在那個年代,大學生極其稀少。尤其還是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學生呀。
總之,當年能考上大學生,直接免掉一切學費。並且那名牌大學生如果家境困難,提出了申請,還能每月給予一筆補貼。幫助其改善生活。
等到四年大學畢業了,還包“分配”。
由此可見,當年的大學生“含金量”多麼高。比現在的,那是好得遠了。
按照“鐘任”這種過來人的感覺,當年可以讀出一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就相當於現在高校“擴招”後讀出一個“碩士”的“含金量”了。
那是從“找工作”的角度來對比。當年“名牌大學”本科畢業,包分配,還能分配到一個好地方的好工種。起碼需要現在的“碩士畢業生”,用人單位才會開出那麼優厚的待遇給你哩。
總之,“鐘任”最艱難困苦的日子,就是截止在考上“名牌大學”之前的階段而已。
這往後,他隻管讀書,學校還論月給他發放“生活補貼”,獎學金也沒少拿。又不必愁以後的就業問題……可以說,這輩子從此跟“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墾苦日子“拜拜”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大學讀書階段,鐘任並沒有特彆懶惰,除了學“外語”的興趣和時間少一些,他用在“作文”這一長項的時間,真心挺多的。
比起其它的同學,他顯得格外用功。雖然畢業後“工作”是包分配的。但如果你表現得格外優秀的話,被“高層人士”看中的機率會更大。你就能擁有更高的。
其它的東東,鐘任不擅長。他的強項在作文。於是積極努力的學習寫稿,向當時少得可憐的本地報社及雜誌社投稿。每每投上幾篇,也有一篇中了編輯的意,得以刊登出來。
鐘任當時考入“名牌大學”,報的就是“中文專業”。這個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文章發表,就是成績,就是一種優秀的表現。
用輔導老師的話來說手寫稿件印成了“鉛字”,怎麼看怎麼好看!
想當年,那位年輕的輔導老師有一篇200字不到的“短消息”被當地的黨報頭版“刊登”出來,他就拿著報紙,興奮得忘乎所以了。隻領了8塊錢的稿費,輔導員就請交情最好的幾個學生吃了一頓20幾塊啤酒香豆零食“大餐”。
邊吃邊吹大牛。還把自己在頭牌發表“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上升到了“替家鄉做貢獻”的高度。還叫學生們也多多的替家鄉在報紙上發表消息,“替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那模樣真是得意得不得了啊。
鐘任文章的“火候”到了,也有“豆腐塊”的短小文章,頻頻見諸報端。
發的這類“小消息”的文章,隻能夠證明他會寫,還不足以引起“高層人士”的矚目。畢竟短小文章的“含金量”有點低。
一般能體現出某人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或者“理論水平”的,還得靠發表“長篇論文”。那才不是你憑鑽營,單單巴結編輯什麼的就能發表的。
而且發表的“論文”篇幅長了?自然更容易引起關注。
如果“論文”篇幅有一整部書那麼多?就更體現出高深的水平了。哪怕到了後世?也要憑論文來爭取各種“學位”、“職稱”。
像想拿到“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的環節就不說了?起碼得先拿出一份字數在3萬字以上的高質量“論文”。
到了想拿下“博士”學位,那就得準備一篇字數在10萬字以上的專業“論文”?然後再要通過導師們當麵的“論文答辯”,才有戲。
到了要評上“副高”的職稱?那就得一部學術專著。並且審核你這專著“含金量”的“職稱評審委員”們,就多達15人以上。
眾口難調。
但知道了是哪些人當“評審委員”的?逐個去“攻關”,就算其中一部分非常古板正直?但活動的空間還是有的……
到了要評上“正高”的職稱,就起碼得有兩部專著出版。
所以說?按照當時的國情,你想要爭取到“學位”或“職稱”方麵的利益,當然就首先靠發達理論的“字數”。
字數和數量越多?門檻就越高。你跨不起那個門檻,你就不可能參與到某些利益的分配中去。
爭取到“學位”和“職稱”?究竟有啥好處?
那好處就大了去了。
像“碩士”和“博士”這些學位,它們對於“求職者”爭取到用人單位給予的“高薪崗位”,用處之大,無須贅言。
一些超高薪的職位,本身就要求“求職者”起碼達到“碩士”以上的學曆。
而許多大企業的普遍作法,則是按照你的“學曆”來給你定薪。如果你擁有“博士”學曆,企業看中你了,直接給你開個幾十萬的年薪,也未必不可能。
這都是跟經濟收益掛勾的。
不然的話,哪裡會有那麼多人辛辛苦苦的多讀那麼多年的書,多掏那麼大一筆“學費”。並且,已經是應該努力工作的年紀了,仍然在發奮讀書“攻讀”某某學位,那起碼得多讀三年以上時間啊,這幾年如果用來賺錢,也能多賺好多……但仍然有那麼多的人去“攻讀”學位,目的就為了擁有更高學曆以後,跳槽到大企業,領取令自己滿意的高薪收入。
“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能理解好多人對於“攻讀”學位的重視,就可以知道,在職者努力的爭取“稱職”,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可以這樣說吧,“稱職”其實就是“學位”的升級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