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報社一直以來編輯出版的這份“本報”,每天都出固定的“對開”16個版麵。每逢周六周日,也出版不停,但版麵則縮至8個版麵。
這樣的一份大報,就算偶爾哪天刊登的“廣告”較多,它也是壓縮原本的各版麵的文章,也不肯增加版麵的數量的。
因為印刷多1個版麵,成本就要增加。沒有特彆的需要的情況下,版麵都固定的。除非是多少多少周年慶的時候,要出“特刊”,那就一下子增加10來個版麵都有可能。
但那屬於特例。
而現在報社要投資一份“都市生活類”的報紙,也是一年365天,天天出版的“日報”。
這份“都市生活報”,由報社投資,收益也歸報社所有。對於它的版麵大小,一開始報社裡的“頭頭”們,也有一些人認為,弄成“羊城晚報”那樣子的對開大版麵好。而多數人則認為8開的“小版麵”,讓人翻閱起報紙更方便、舒服。
以後想要增加“版麵”,看起來報紙就是厚厚的一疊,很劃算的樣子。這樣讀者才更有購買的勁兒。
最後李社長拍板定下那份“都市生活類”的“子報”,就按照8開的版麵出版。
至於報紙的名字,為了與大報區彆開來,就用了個“當代生活晚報”的名稱。
這份生活晚報,創刊初期,暫定16個版麵。這樣印刷的成本就沒那麼高。
畢竟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可觀的“自費購買”的讀者用戶啊。李社長也打算開始時,每天每期的“印數”都鎖定在10萬份。這10萬份的印數,估計真正賣出去的,也就1萬份左右吧。剩下的當天如果賣不完,就送掉。
這等於是一種免費的替自己這份全新的子報來做宣傳、做推廣。
如果能按照計劃,順利的推進的話,3個月左右的時間,應該就可以收支平衡的。否則,像這樣每天虧將近10萬份的報紙啊,那可不僅僅是報紙的“印刷成本”。還有這“當代生活晚報”的配備的人員工資成本,還有采寫新聞的各種開支成本……
連續先“虧損”3個月以期“打開局麵”。
這3個月虧損的金額,就當作是“投資”。單這3個月那就得虧上多少錢呢?
報紙暫時定價在5毛錢1份。就算報紙由報社自營的“印刷廠”印刷,但這5毛錢裡麵,少說也有3毛是“成本”。印刷10萬份,那成本就是3萬塊了。
天天都虧掉這3萬的印刷成本啊,連續虧3個月90天,那就是單單印刷成本都要虧90萬。
還有人力方麵的成本呢?
辦這樣一份報紙,起碼得“配置”大大的幾十號員工。現在的員工工資福利可不低啊。
所以說,創辦一份天天出版的報紙,如果不能贏利,那每個月每1年下來的虧損額,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李社長創辦這樣一份生活報,是為了賺錢的,而不是單純的為了“理想”。
先期投資(就是虧損)上一段時間,然後“收支平衡”?再之後就是“盈利”——一般一線城市創辦的“都市生活類型”的報紙?都遵循這樣的一種模式。
李社長當然也希望能夠如此“複製”彆家的成功模式。如果新創辦的“子報”不能迅速的盈利,哪怕不是虧損?隻是像“本報”那樣不死不活的“吊”著?報社的員工們也會覺得那得一種“負擔”。
本來辦一份不怎麼賺錢的報紙,都忙不過來了,還要再多創辦一份也不賺錢的“子報”?那不是自己找辛苦?自己找不自在?!
李社長那是堅定的認為?報社創辦的這樣一份全新的“生活類子報”,必定可以迅速占領市場,創造出可觀的利潤。
屆時?報社的半死不活的經營狀態?就可以一下子得到徹底扭轉。
當然?如果失敗了咋辦?
涼拌唄。
反正李社長還有幾年就可以到“退休年齡”了。報社創辦“子報”可以迅速的盈利,乃至大賺特賺?那麼他當這個社長?就有更多的“錢”花了。
如果失敗了?那就是繼續過“緊巴巴”的日子而已。畢竟還有一份大報在那兒支撐著。大報的發行量是固定的?畢竟都是靠的上級的“動員”?基層的公家單位都必須“幫襯”訂閱的。這地方的公家單位數量穩定,那這大報的每年訂閱量,那也相對穩定。
大不了回到之前的“緊日子”去。
或許,比之前的“緊日子”還要再“艱苦”一些的日子(因為這次計劃由報社籌集上千萬來創辦一份“生活類子報”,這上千萬裡麵,有差不多一半的錢,是拿報社的辦公大樓去銀行抵押,貸出來的貸款呀)。
反正不怕過“失敗後的苦日子”,就有希望開創出嶄新的局麵來。
李社長那是真的不怕。畢竟好日子歹日子,他都隻乾幾個年頭了,怕個啥?!
他想著,如果真能在短期內替報社弄一個“下金蛋的雞”出來,不僅僅名聲好聽,報社有了大量的閒置資金了,李社長可以考慮在報社內上馬一些新的“基建項目”。
隻有大項目能上馬,他作為主要負責人,才可能有好處的。
不說彆的,李社長就看中了本市郊區有100多畝地。那是屬於經營不善的農機廠的地皮。如果有錢買下那地兒,李社長打算把在市區內的“報社印刷廠”,外遷到郊區那邊去。
如此,就可以騰出地處城市中心的“報社印刷廠”的位置,拿來再建一棟辦公樓。或者建個高層的住宅電梯高樓,都可以考慮。
上馬了一些大工程大項目,李社長才好把工程交給自己的親戚熟人去完成。
甚至,他還想讓自己在“帝都”打一份不死不活的公家工的大兒子,下海弄個建築公司,就來承接未來可能要搞的報社的建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