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有一句俗話是怎麼說的了?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已”。
就像“鐘家大兒”的前女友,就是如此。
她看起來在40歲以前,生活總是坎坷奔波,居無定所。隻有到了40歲以後,“鐘家大兒”給予了她一個溫暖安穩的“家”,她和她的孩子,才算徹底穩定了下來。
不僅僅是“前女友”如此。其實嚴格說起來,就連“鐘家大兒”其實也是在享受著父親羽翼的庇護。
沒有父親鐘任的賺錢能耐,他車禍重傷之後,感覺就是“等死”的命運。就算醫院出於人道主義,不能放棄任何一個病患,但出院以後,憑他的條件再想“東山再起”,再想討老婆,那也是難如登天。
全靠父親有能耐,替他把報社的那套“福利房”弄了下來了。
“鐘家大兒”兩公婆都是生活開支不懂節約之輩,也就是有了現成的房子住,否則,單單是靠他們自己存錢買房的話,在房價“高企”的“二線城市”,他們那些積蓄估計連“首付”都不夠。
好在有個“善解人意”的父親,又有個“和睦友愛”的弟弟,由父親提議,弟弟附議,就把父親名下那套“福利房”,按照市場價,計算房子一半麵積的價錢給弟弟。
如此,報社的“福利房”就全歸“鐘家大兒”夫妻所有了。
這房子的一半麵積,按照的是市場價格,而非“福利房”的價格來計價,“鐘家小兒”的老婆倒也沒有意見。
她也不想那麼多人擠在一套房子內。隻要價格合理,她和老公等於把屬於自己的“半套”房子賣掉了,這也沒什麼舍不得的。
當時“二線城市”的商品房的平均價格,都已經突破了1萬了。這報社的房子屬於“集資房”,有著明確的5年內不得上市過戶的限製。但鐘任一家在報社的房子,早就不止住了5年了。住10年以上的時間都有了。
因此,限製交易的規定對他家影響並不大。
報社內的房子,戶型比起大樓盤的商品房,是沒有設計得那麼令人讚歎。但報社這福利房畢竟房齡也不久,而且也是高層電梯房,再加上它地處市中心的位置,其實賣個15萬每平方都有人要的。
因此,屬於“鐘家小兒”那一半房子,兄弟商議之後,就按照13萬每平方的價格出售吧。
“鐘家小兒”可以分得120平方中的60平方,那每平方售價在“13萬”,那“鐘家大兒”必須支付給弟弟78萬。
這樣一筆錢,對“鐘家大兒”夫妻也不算小數目。銀行女老婆在“信用社”工作了十幾快二十個年頭了,自己積蓄大約在30萬左右。
而“鐘家大兒”也有大約40萬的積蓄。但他這些錢裡麵,做生意還得留下幾萬塊作周轉的“活錢”。另外呢,家裡“應急”用的錢,也得準備幾萬。
因此,他可以拿出來的積蓄,也是30萬這樣。
夫妻兩個的積蓄加一塊,大約在60萬左右。這還不夠支付“鐘家小兒”那78萬的售房價啊。
但剩下18萬的“尾款”,對“鐘家大兒”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壓力了。
畢竟他現在正從事的“酸料”批發生意,做的規模比較大了,投入的本錢就有這個數了。
而且他倆公婆的年收入加一塊,也是相當可觀的。就算欠個18萬的“尾款”,估計也就是三、五年時間,就可以還清。
但“鐘家大兒”的老婆,也自有她自己的想法。她覺得嘛,就算是親弟弟,這都等於以極其優惠的價格把屬於他的一半房子賣給你了,你就不要再拖欠尾款了。拖欠下去,對方肯定讓你拖欠的,但萬一等到3、5年以後,這“二線城市”的房價又上漲一大截,人家看到你等於拿著他的錢,去賺取了房子“升值”的那部分利潤。如此一來,心裡說不定又會另有想法啊。
如果是這樣,反而讓本來就已經商量好的房子的分配問題,平生變故。
就算要欠錢,也不要欠親兄弟的。畢竟人家以13萬每平的價格,把60平方轉讓給你,那已經非常有情義了。
要知道,按照如今的市價,賣15到18萬每平,慢慢的出售,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說了,是你這位已經有了一半房子的人要購買另外一半房子,在農村,就有過相鄰的“宅基地”出售,鄰居會“坐地起價”的案例。
畢竟你想要相鄰的地皮蓋房子,這樣才好湊成一塊方方正正(甚至還可以帶大院落)的地皮啊。因此,遇到這種情況,要嘛你不買了,要買,就會發生“溢價”購地的情況。
“銀行女”就是農村出身的人家,當然對這裡麵的“彎彎曲曲”的門道,也是非常熟悉的。
因此她堅決的主張,就算她和大兒向朋友或同事舉債,也先多湊齊那18萬,外加夫妻雙方現在的60萬存款,先把78萬購房款打給“鐘家小兒”。
然後,一家子人(包括鐘任夫妻在內,畢竟房產證上也有他倆的名字在),就去協助辦好隻登記“鐘家大兒”夫妻及他們兩個兒子名字的“新不動產權證”。
“銀行女”如此之信任自己這位後夫,連她自己多年的積蓄都舍得拿出來購買那“鐘家小兒”的半套房子,原因就在於,“鐘家大兒”對她也是推心置腹的好。這不,連她和前夫所生的男孩,“鐘家大兒”也同讓他在新的“不動產權證”上落名。
正因為“鐘家大兒”的寬容大度,銀行女也拿定主意要跟他過一輩子的了。因此,就算把上半輩子積蓄下來的30萬存款統統拿出來,她也心甘情願。
對她那位前夫,可遠沒有從“銀行女”那兒享受到這種待遇。
憑著妻子在銀行係統工作,認識的女同事大多都有不菲的存款數額。她倒也不太為難的就借到了18萬的購房欠缺的資金。
終於如願以償的把“報社”內的120平方的房子,過戶到了自己這一家人的名下了,銀行女興奮得無以複加。
從此,感覺真正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了。對於房子渴望了如此多年,認知竟然需要步入了“不惑之年”,才實現了小時候的一個遙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