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鐘家大兒”夫妻尤其重視2個兒子的教育問題。
特彆舍得在教育方麵,給孩子投入更多的資源。說白了,就是上那些動輒幾千上萬塊的“培訓班”。
似乎,在大城市生活的工薪一族,挺少有不重視孩子教育問題的。不僅僅是在城市土生土長的打工族重視子女的都市,就連農村跑到經濟發達的城市打工一族,也受了影響,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了。
如果有條件,就把子女從農村接到自己工作的大城市讀書,當然,要繳納更為昂貴的費用。如果賺的錢不足以負擔,那就挑選老家農村圩鎮上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學校來就讀。
“鐘家大兒”夫妻本身也是高學曆的人員,當然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
在這方麵的開銷,也是巨大之極。但他們也能負擔得起。
但這一次,“鐘家大兒”的母親病倒了,病得還如此沉重,來勢洶洶。就算醫療的費用方麵由父親鐘任來出“大頭”,負起重擔。但作為兒子,“鐘家大兒”不可能一分錢不出。
另外,“鐘家大兒”本身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孝子的,屬於“如假包換”的那種。像他這位鐘大孝子,一旦從各種渠道聽聞了有什麼治療的藥物,藥效特彆出色,他也會自掏腰包,不惜砸“重金”去購買。
如此一來,家裡的開支就有了一個明顯的增長。
至於“鐘家小兒”那個家庭,他們不像大兒那樣看到什麼藥物或許對改善“老年癡呆”症狀的,就想方設法去購買。小兒子的家庭,固定每個月給予父親鐘任一筆錢(不算多,也不算少),穩定的支持著父親“照料”母親。
更準確說,算是讓減輕一部分請“陪護”的費用吧。
這個時候,本來就賺錢手段不缺的鐘任,越發的感覺到錢的不夠用了。
他必須賺取更多的錢,才夠鋪排因為親人的大病而亂了套的生活。
鐘任當時擔當“子報”的老總已經有7個年頭了。這7年多的時間裡,他賺錢隻任本事,也就是通過自己的門路和能耐,拉廣告讚助,然而按照“規定”拿自己應得的那份“提成”。
但逐漸的,高額的廣告提成,也追不上家裡日益擴大的支出了。鐘任也不得不再“開辟”新的賺大錢的渠道。
其實身居“要職”,鐘任多的是賺錢的問題。隻不過,那些都多少帶著點不法的味道。鐘任不說“高風亮節”,起碼的“職業操寧”還是挺講究的。他就做不出“以權謀私”之舉。
但家裡“病妻”帶給他的壓力實在太沉重了。
加上他拉廣告讚助,從而賺取“提成”的事兒,也並非一直可以源源不斷的從事下去的。畢竟那種靠“提成”賺錢的招數,消耗的是“人情”。
越往後來,肯定能指望的“人脈”就會越來越少。那意味著“人情”越用越少了。
這個時候,又恰逢妻子得了那個“拙病”。鐘任老來再“負重”,感覺就不是一般的沉重。
他還得想法設法開辟全新的收入來源了。兩個兒子以為他真的“能耐通天”啊,其實拉廣告讚助這事兒已經做得有點“到頂”了。感覺有點“難以為繼”。想要繼續下去,但沒用過卻肯幫助他的“人脈”,似乎越來越難覓。
或許,有知道鐘任那點建立“人脈”手段的人,會建議繼續像以前那樣積極開拓“新的人脈”。
但開拓“新人脈”的事兒,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哪裡是你想建就立即可以建立的呢?
有那麼輕鬆實現的話,報社內有平台的中層頭頭們,個個都可以做到了。
那首先得需要時間,需要大量的時間慢慢來“磨”。這樣的一個過程,充滿了諸多不確定因素。哪裡是一朝一夕可成?!
另外,就算鐘任舍得下功夫,積極寫稿“送人”,重新開辟一些全新的“人脈關係”,那也沒有以前剛開始那麼“管用”了這招數。
不是現在的各級部門的頭頭腦腦們,對於“發表文章”展現自己的理論水平,一下子變得不熱衷了。那絕對不是事實。在領著財政發放的工資的龐大人群中,就沒有哪個是不熱衷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起來的機會,來展現自己標榜自己的。
怎麼可能不熱衷用自己的名義在大報上刊登理論文章呢?
而鐘任儘管已經通過在“內部轉崗”,把崗位從理論部的“副職”,調到了“當代都市晚報”任老總。職位是改變了,是越變越好,而非越變越差,這種情況之下,他想要在原來“大報”的理論版本刊登一些文章(不論是他署名或者署其他作者名字的),那也照樣可以做得到的。
鐘任在報社內,這點麵子沒有的話,那他混得就太糟糕了。
為什麼他建立的那些“人脈”都想在大報刊登“沒有看的理論文章”,也不想在銷量及廣告效益都強大無比的“子報”刊登文章?!
這就跟那些“人脈”的需求有關了。
“人脈”並非為了自己爽就去刊登理論文章的,他們希望達到的效果,就是讓上邊能決定他的位置“升遷”的人員,因看到這理論文章而認可他們的理論水平。
這種好感的積極,一朝轉化成上級提拔你的因素之一,那你就賺大發了。
因此,如果可以有“渠道”在上級那兒掙到更多更大的好感,“人脈”們是會不遺餘力去做的。
但要借助鐘任的“理論文章”來曲曲折折的累積上級的好感,這事兒越來越難辦了。
原因也很簡單。那是由於“時代變了”。
時代真的變了。以前各個單位,都或多或少掌握著許多經費,或者說掌握著一些收入的來源的。因此各個單位的頭頭的,就能擁有所謂的“小金庫”。
那“小金庫”的存在,最大的好處,就是頭頭們要開銷一些不太合乎規定的支出,像請私人的朋友吃個大餐啊什麼的,自己“自掏腰包”的話,既舍不得,又請不了多少次。當然要有個“渠道”來報銷啊。
那所謂的“小金庫”存在的意義,或者在一些人眼裡的最大的意義,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