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歲末,天寒地凍。
太極殿中,火爐炙熱。
李絢看了一眼燒的通紅的蜂窩煤,然後看向前方殿中站著的兩個人。
工部郎中皇甫湜,工部郎中呂定琳。
左側,太子李誌昭正坐在桌案之後,太子詹事邢文偉,太子右諭德張柬之分列兩側。
右側,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岑長倩,工部尚書黃仁素上下各坐。
李絢看向皇甫湜和呂定琳,說道:“今日召二位愛卿來,是因為工部侍郎於慎言,升任太常少卿,故而工部侍郎出一空缺,朕準備從你二人中選一人升任。”
“聽憑陛下教誨。”皇甫湜和呂定琳相互對視一眼,神色肅然。
太常寺是九寺之一,更是九寺之首。
太常寺諸事待遇等於吏部。
太常寺卿是正三品,太常少卿是正四品上。
工部尚書雖然是正三品,但工部侍郎卻是正四品下。
於慎言從工部侍郎升任太常少卿,絕對是升官。
工部是冷門衙門,若是不升太常少卿,要麼硬熬等升戶部尚書,要麼調任地方,做一中州刺史。
但如今,於慎言從工部侍郎升任太常少卿,那麼不僅意味著他將來一旦外任,立刻就是上州刺史,甚至即便是在朝中,也有九寺寺卿的位置可以選,不要再好。
而皇甫湜和呂定琳隻是正五品上的工部郎中,如今能一口氣升到正四品下的工部侍郎,更不知道提升多少。
隻是他們有些不清楚,皇帝為什麼不升皇後的父親劉元朗為工部侍郎?
要知道,那可是皇後的父親。
如今帝後和睦融洽,劉元朗和皇後關係也好,和太子關係也好,可為什麼有機會皇帝不升自家嶽父?
不管怎樣,皇帝不提劉元朗,對他們而言,絕對是巨大的好處。
兩人立刻肅然領命。
李絢點點頭,然後說道:“今冬,子午穀有多段道路因為年久失修而影響通行,故而,朕決定由你二人,各取一半修繕,至於取那一半,你們回去之後和黃卿好好商議。
記住,要好,要穩,要快,朕心中有所定數,到時朕親自走一趟,為你們定論。”
誰修的道路最符合李絢的心意,那麼誰就是下一任的工部侍郎。
“臣等領旨。”皇甫湜和呂定琳立刻肅然拱手,然後說道:“臣等告退。”
李絢微微抬手,二人立刻退出了太極殿。
李絢稍微鬆了口氣,看向左右的太子和岑長倩等人,說道:“攻伐新羅,道路第一。
新羅的道路越往北越差,為的就是防止大唐騎兵縱橫,所以朕需要一個善於修路搭橋的工部侍郎。”
眾人默默點頭,隻有黃仁素拱手說道:“陛下若是有需,臣跟著跑一趟就是了。”
“你不能去。”李絢擺擺手,說道:“你要留在後方,看著替朕看住河北和安東的道路,前線的事情,就讓他們去跑吧。”
“是!”黃仁素肅然點頭。
李絢又說道:“朕明年巡荊州,後年巡河北,誰任工部侍郎,那麼明年就給朕去修繕洛陽到荊州的道路去,調用地方民工,還有軍中士卒,把路拓寬,朕要鍛煉他方方麵麵的能力。”
“是!”群臣讚同的點頭。
黃仁素稍微猶豫,然後說道:“陛下,此事為何不考慮樂城伯,樂城伯在後勤諸事上,能力也是不俗。”
樂城伯劉元朗,劉瑾瑜的父親,李誌昭的外祖父。
李絢登基之後,封劉仁軌為汴國公,劉元朗被封樂城伯。
當年李絢在西北征戰的時候,劉元朗就曾經多次幫他看著後路,處理軍械調用之事。
李絢稍微搖頭,說道:“嶽父之事,朕的想法,是讓他攢夠資序,過兩年便能夠直升六部侍郎,而不僅局限於工部。”
資序。
群臣輕輕點頭,皇帝這段時間,頻繁提及的兩個字。
要做尚書,要做宰相,甚至是寺卿,越是中樞的官職正職,就有也需要有地方的任職履曆。
就拿歐陽通來說,他做過中書舍人,然後遷懷州刺史、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侍中。
地方,中樞九寺,六部,三省,一步步一個腳印走的很穩。
還有王德真,袁嘉祚,段寶玄,劉知柔,來敬業,這些人走的都是這條路。
地方,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