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再造天朝!
沈世魁對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是吃了個猝不及防,坐在家裡,啥都沒做,就是借給了魯若麟一個名頭,就直接封爵了。雖然不是世襲的爵位,但是已經擠進了勳貴的門欄了。
本來按照東江軍上報的戰績,封爵是有些勉強的,但是滿朝文武吃下了東江軍這麼多好處,不拿些實質性的東西出來還這個人情也說不過去。加上沈世魁的資曆、苦勞也加分不少,也是為了宣傳鼓舞士氣,機緣巧合下這個封爵出奇的沒有人提出異議,順利的通過了。
封爵後的沈世魁立馬感受到了好處,朝廷緊急從山東運送了一些糧食物資給皮島,解了皮島的燃眉之急。以往這些東西起碼要漂沒一半,如今送到皮島的卻有七成之多,按照文官老爺們雁過拔毛的性格,這真的是相當照顧了。
官場也講究捧高踩低的,如今沈世魁、沈誌祥叔侄在皇帝和內閣大佬那裡都是掛上了號的,加上賣人頭的人情,東江鎮如今風頭正勁,各方都是要賣些麵子的。
對於沈誌祥高升天津總兵,沈世魁也是樂見其成的。東江鎮孤懸海外全靠內地接濟,自己侄子坐鎮天津,與自己互為依靠,大大增強了自家的實力和話語權。以後最為緊缺的糧食和物資也多了一個來源的渠道,外部環境大大改善。
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這次與魯若麟的合作,沈世魁感受到了魯若麟的善意,以及合作帶來的好處,深化合作的意願更加強烈了。當然具體怎麼合作還需要與魯若麟協商,但是有了這次合作的基礎在,雙方的互信大大提升,還是有很大的合作空間的。
對於駐兵天津的事情,沈誌祥沒有任何辦法,因為這些兵都是魯若麟的人馬,沈誌祥除了幾隊家丁根本指揮不動任何人,所以留兵駐軍天津的事情還需要魯若麟點頭才行。
魯若麟對此當然是求之不得,能夠在北方有一個立足點無疑會大大加強濟州島在這裡的影響力,對於商品出口、原材料采購、轉移人口都有非常大的好處。所以思慮再三後,決定在天津駐軍三千,騎兵營都回濟州島,畢竟這裡是京師左近,大批日本人在這裡還是過於張揚了。
最後決定駐守天津的分彆是一千火槍兵、一千弓弩手和一千步兵,統兵將領是黃濟,曾經的白翎島連長,學習能力強,成長的很快,是軍中的後起之秀。這次魯若麟安排他統轄天津駐軍,也是對他的充分信任。
這支軍隊名義上是沈誌祥的下屬,實際聽從黃濟的指揮。在與魯若麟利益沒有衝突的情況下,黃濟可以配合沈誌祥行動,也算是給足了他麵子。
沈誌祥在天津上任也不是孤家寡人、單打獨鬥,一些在東江鎮的部曲也被他帶到了天津,加上沈世奎支援的一些人馬,也算小有實力。當然,這些軍隊的實力比起濟州島軍隊就差遠了。
比起大明這邊靠魯若麟的戰績當做遮羞布,清軍那邊就要歡快不少。
班師回盛京時,皇太極親自前往地載門外十裡迎接,見阿濟格非常辛勞,為他落下眼淚。皇太極還親自倒酒慰勞阿濟格,並大加賞賜。
此次清軍出兵大明京師,耗時約兩月,不但大大削弱了京師的防禦力量,並且劫掠甚多,令滿清上下都非常滿意。
唯一有些瑕疵的就是譚泰的戰敗了,皇太極特意詢問了戰鬥的具體經過,直呼此股明軍必為我大清之後患,以後遇到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將其剿滅,徹底打斷明軍敢於與清軍野戰的想法。
對於譚泰和希爾根,皇太極也是重重的懲處了一番,罰沒了二人很多錢財和奴隸,但是並沒有要他們的性命。畢竟這二人是皇太極非常看重的旗中將領,作為正黃旗的旗主,皇太極也要保證自身的實力。況且譚泰等人雖然損兵折將,但是滿洲旗丁損失的並不多,戰死的多為蒙古人和啊哈等,這也是皇太極饒過他們的重要原因。
皇太極剛剛登基稱帝,就獲得如此重大的勝利,為滿清上下都帶來了大量的利益和好處,大漲了他的聲勢,更加受到八旗子弟的擁戴。所以他決定趁熱打鐵,已經準備好了下一個攻擊目標,那就是朝鮮。
對於皇太極的稱帝,朝鮮上下是不認可的。皇太極在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後打算稱帝,並派人要求朝鮮請皇太極進帝號,在認為後金根本無法滅掉明朝的情況下,朝鮮君臣顯然不可能因此觸及明朝眉頭,因此並未同意。皇太極此後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朝鮮信使雖然被迫參加儀式,但卻拒絕進行三跪九叩,於是皇太極遣返朝鮮信使,心中已經有了進攻朝鮮的打算。
這次攜大勝明軍之威,令大明心驚膽戰之機,解除了大明威脅的清軍決定出兵朝鮮。當然大軍出征不是一蹶而就的,很多準備工作需要做,但是清軍征討朝鮮的步伐已經開始起步。皇太極準備一舉征服朝鮮,永絕後患,並使朝鮮成為滿清的後勤供應基地。
大明京師周邊雖然沒有了清軍的肆掠,但是滿目瘡痍、流民遍地,朝廷根本無力救濟,大批流民向京城、州府等大城市聚集,在那裡還有活命的希望。魯若麟趁機收攏了不少的流民,並從白翎島運來了很多糧食囤積在天津和香河,施粥吸引流民。
隨著天津和香河有吃的這個消息傳開,越來越多的流民向這兩個地方聚集。對於東江軍大肆招收流民的舉動,朝中有一些人是頗有微詞的,但是耐不過東江軍是忠君愛國的表率,無法用收買民心、意圖謀反的罪名進行攻擊,加上流民確實是很大的隱患,隻能對東江軍的行為保持了緘默。
很快入京東江軍的真實身份也被朝廷的有心人知道了,對此大家難得保持了默契,沒有拆穿,畢竟朝廷還是要臉的。
但是對濟州島魯若麟這個朝鮮勢力大家都有了印象,也知道了魯若麟一直在向濟州島移民漢民,對此朝廷上下心態是非常複雜的。
任何一個政權對於治下的百姓流失都是非常警惕的,畢竟沒有百姓朝廷靠誰養活。但是大明目前的問題是流民太多了,是聚眾造反的主要來源。整個大明北方如今是流民遍地,特彆是陝西、河南賊寇之所以屢剿不絕,根本原因就是流民日益增多。
按說魯若麟現在身披朝鮮官衣,效忠的應該是朝鮮李氏,但是身為漢人的魯若麟不計個人得失,寧可冒名也要進京勤王,這就非常可貴了,至少證明魯若麟是心向大明的,是可以爭取的力量。
而且魯若麟一再強化漢民在濟州島的主導地位,這對增強濟州島對大明的向心力無疑是有利的。而且朝廷對於流民確實有心無力,被魯若麟帶走一部分可以減少朝廷的一些壓力,所以魯若麟的移民舉動才沒有受到阻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