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凡事都有個限度,太過了就不好了。現在魯若麟已經不再主動到處拉人頭了,坐等流民來香河或者天津,再運往白翎島,並且香河大營馬上也要拆除,隻留天津一個流民招募點了。
不過總的來說魯若麟這趟出兵京師收獲還是蠻多的,共計招募了近七萬的難民,至於繳獲的物資錢糧,還不夠這次的出兵費用,隻能算小補一點了。
另外一個重大收獲就是在天津建立了立足點,濟州島的商品將更方便在這裡流通出售,一些北方的原材料也可以就近采購,將濟州島影響力輻射到了大明京師及北方一帶,對以後濟州島布局北方開了一個好頭。
現在魯若麟正在皮島與沈世奎會麵,並為皮島帶來了大量的糧食、服被等生活物資,這些都是皮島急缺的。
因為這次合作雙方都非常滿意,所以雙方的碰麵非常和諧。沈世奎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滿臉都是笑容,對魯若麟熱情的很。
皮島真的是非常困難,作為抗擊清軍的一線基地,不大的島上要養活幾萬人,而且很多都是軍人,沒有外界的支援真的很難生存下去。
魯若麟這次就盯上了皮島的這些人力資源。
說實話這個時代大家對人力的運用還停留在拚命壓榨的原始階段,效率非常低。皮島上人口眾多,而且不時有遼東的難民跨海而來,逃避滿清的奴役,造成島上的生存壓力超級大,經常有人餓死。
作為一個以軍事目的存在的島嶼,民生資源非常稀少,在軍人都無法保證的前提下,根本顧及不到這些平民和隨軍家屬。沈世奎又不是一個善於經營的人,除了低價轉賣一些遼東特產,幾乎沒有其他的額外收入,所以島上經常為了物資火拚,內耗嚴重。
這次魯若麟就是希望將皮島上的非戰鬥人員轉移到白翎島去,減少皮島生存壓力的同時,為這些平民找一條出路。這些人多為青壯,還有很多的工匠,都是優質的資源,早就令魯若麟垂涎三尺了。
以前是沒有實力,也沒有條件接收這些人員,現在條件基本成熟了,所以魯若麟才有底氣提出幫助皮島安置非軍事人員。
沈世奎聽了魯若麟的建議,陷入了沉思。如今他沾了魯若麟的光獲封東江伯,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視,生存環境大為改善。但是島上的平民確實一直是個難題,已經多次造成了動亂。
但是大明本土對這些遼東難民的態度非常糾結,即想利用他們抗擊韃子,又不想把他們接回本土,因為本土的生存壓力也非常大,根本就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何況有孔有德叛亂在前,山東地區對接受遼東難民非常抗拒。
大明朝經過這兩百多年的發展,人口繁盛,土地早就被瓜分完畢,那些既得利益者又怎麼會願意拿出土地安置這些遼東難民。沒有工商業的發展,人地矛盾就得不到解決,就承載不了更多的人口。
好在魯若麟沒有這方麵的顧慮,他操心的是人口太少,無法發展壯大。
但是要沈世奎一口氣放棄這麼多的平民又舍不得,這些人除了是麻煩製造者,也是沈世奎的壓榨對象,是廉價的勞動力和兵源,損失了這些人口沈世奎和一乾東江鎮高級官員都會利益受損。
沈世奎猶豫再三答應轉移部分人口,算是給魯若麟一個麵子。
魯若麟也看透了他們的想法,無非是利益作祟,舍不得手上的肥肉。但是魯若麟真的心疼這批人手,不想浪費在這幫人手裡,便提高了價碼。
魯若麟承諾將這批人員大部分安置到白翎島,那裡離皮島很近,方便家屬兩地往來。加大對皮島的物資支援,包括但不限於糧食、武器、生活物資等。支援的數量以皮島轉移的人口數量掛鉤,轉移的越多,支援的也越多。優先采購皮島的特產,皮島在白翎島和濟州島采購的商品有價格優惠。
聽到魯若麟提出的條件,沈世奎動心了,他底下的那幫軍頭也動心了。
經過他們的閉門協商,決定答應魯若麟提出的條件。隻是在物資供應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過這些都有商量的餘地。對於這些人的出路和生存問題,沈世奎他們倒不怎麼擔心,魯若麟治下的生活有多好他們也是有所耳聞的。
對於魯若麟能夠養活這麼多的人口他們是非常佩服和羨慕的,而且不光是養活了,活的還非常好就太厲害了。這些將領們也是有家小的,皮島的環境並不好,也不安全,現在很多將領趁此機會把家小、錢財也送到了白翎島,身邊隻能留了些服侍的人。
他們能夠下決心這麼做,也是因為魯若麟這次京師之行給他們帶來了太大的好處,而且魯若麟非常慷慨,給皮島送了很多的錢糧物資,贏得了皮島的信任。最重要的是魯若麟身家之富是出了名的,根本不會惦記他們那點家財。
最後魯若麟從東江鎮帶走了兩萬多人,這裡麵有很多的青壯和工匠,隻要調養一段時間,都是優質的人力資源。
魯若麟也是說話算數,不久就送來了大批物資,令皮島上下非常滿意。經過魯若麟的人口“買賣”,皮島現在是輕裝上陣,實力不降反升,可謂是雙贏。
這次魯若麟的遠征京師大獲成功,為治下增添了近十萬人口,在天津建立了落腳點,可謂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