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鐵元素發生電子遷躍的臨界值在66倍率左右,大批量的製造一階鐵,也就代表王浩團隊的強湮滅力場強隊,最低也超過倍率7。」
「7啊!」
「還是最低、最低,我們的推斷不一定是正確的,真實數據隻會更高」
辦公室裡。
比爾—布萊恩、尤拉伊—諾沃提尼的麵色複雜,他們剛才還在談論新設備的設計問題,想的是能在'兩代'以內趕超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達到強湮滅力場研究的最高端技術程度。
現在他們發現完全不可能了。
王浩團隊製造的強湮滅力場,最低強度也會超過'7',而他們的設備強度隻在'4'左右。
4,對比7,差距太大了。
哪怕'一代'的提到'倍率1',想要製造出強度超過7的設備,最低也需要'三代」。
一代,一年,百億美元經費。三代
布萊恩和諾沃提尼想想都感覺頭皮發麻,「追不上了,不可能了,完全沒機會!」
「根本沒有希望。」
「尤其,他們能大批量生產一階鐵,根本不會再缺少經費」
最後一點很關鍵。
他們之所以認為有機會能實現趕超,很大的信心來源就是'人才和經費優勢」。
在人才方麵來說,他們的團隊有來自全世界的頂級物理學家、工程師,比起王浩的團隊肯定是有優勢的。
但是,王浩一個人能比得上很多人,人才對比上來說,是否有優勢也是很難說的事情。
經費,才是關鍵。
他們背後有十幾個國家以及大型機構的支持,一年拿到幾十、上百億美元經費不是問題。
即便暫時沒有什麼前沿成果,也敲定好製造'第二代設備的經費,阿邁瑞肯方麵就拿出四十億美元,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也就是王浩的團隊,肯定不會有這麼多經費。
現在不一樣了。
王浩團隊掌握的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已經能用來大批量的一階鐵,未來一階鐵肯定會被大規模的覆蓋使用,就能創造源源不斷的高額收益。
到時候,不用說幾十億美元,幾百億美元經費都能拿得出來。
雙方還怎麼比?
恩波利—庫博的心情就更複雜了。
布萊恩和諾沃提尼也隻是了解雙方技術上的絕大差距,對於科研前景感到迷茫而已。
他則是沒有前景了!
上個月回阿邁瑞肯參加技術會議,當著杜魯克—本特和一眾能源部官員的麵,恩波利—庫博就很確鑿的說,「我們仔細論證過,技術上來說,需要兩代就能實現趕超。」
「現在王浩團隊的技術強度在'66'倍率左右,而我們每一代都會有提升」」
「隻要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大概需要一年半到兩年,我們就能製造出一階鐵,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就能實現大批量製造。」
「我相信,王浩團隊的技術已經停滯了。」
「強湮滅力場發生技術,受到超導材料、設備以及環境的影響,本來就存在技術上線,而且每一次升級,都需要高額的經費。」
「所以我們必然能實現趕超」這是恩波利—庫博的原話。
他也是以此說服了杜魯克—本特以及一眾能源部官員,讓他們支持為'第二代'設備投入四十億美元經費。
現在
杜魯克—本特肯定會知道'大批量生產一階鐵'代表了什麼,也就知道湮
滅組織幾年內幾乎不可能實現技術上的趕超。
到時候,會怎麼樣?
「看來,可以提前考慮離職了!」「回阿拉莫斯?」
「不,阿拉莫斯也不會再有我的位置」
恩波利—庫博想想都感到絕望,以這次巨大失敗的履曆,再想找一份高薪管理的工作幾乎不可能。
他的腦子裡不由得出現,自己作為流浪漢躺在街邊的場景,還可能有幾個黑人,對自己指指點點,甚至拳打腳踢。
淒淒慘慘兮兮
湮滅組織關心的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技術強度。
國際更關注的是科技部門的公告本身,也就是對購買一階鐵的機構、企業的萬倍材料補貼。
這個消息實在太驚人了。
購買一克,補貼一萬克,也就是'萬倍補貼',隻是數據看著都令人咋舌。
很多人都清楚背後代表著什麼。洛克李斯曼鋼鐵公司。
市場部經理戴森—蒙德拉正在給ceo克裡希—布洛迪恩做分析報告,「這說明他們已經擁有了大批量生產的能力。」
「這種生產能力最低也是以'千克'為單位。」
「公告上說,補貼的材料將會在一個月到兩個月內交付,而他們售賣超過五十克材料。以此,我們可以簡單推斷,他們製造十千克材料,最多隻需要一天時間。」
「好消息有兩個,一個是我們購買過20克材料,到時候,就會拿到200千克材料,可供做很多研究。」
戴森—蒙德拉說著停下來問道,「布洛迪恩先生,
給能源部的十克材料,補貼也會交給能源部嗎?」這確實很重要。
洛克李斯曼鋼鐵公司和政—府部門達成合作,幫助能源部購買十克一階鐵原材料,他們則能夠獲得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現在科技部門發放購買補貼,十克材料會補貼一百千克,絕對是一大筆材料了。
克裡希—布洛迪恩馬上搖頭道,「當然不。上個月政策已經出現了,我們獲得了明年的稅務補貼,但補貼並不多,大概隻減少了不到兩億美元。這和說的不一樣。」
「當時能達成合作,也隻是因為杜魯克和能源部,稅務部門對我們可沒有好臉色」
「杜魯克的任期就快到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在意他?」
「總之,那是我們購買的材料。協議上也隻標注了10克材料,而不是100千克,就算鬨到法庭上,我們也隻會勝訴!」
戴森—蒙德拉點頭繼續道,「第二個好消息是,科技部門會在今後四到六個月時間內,不會再對外出售一階鐵。他們應該是要組建一個新公司,然後批量對外售賣。」
「這段窗口的間歇期,讓我們有時間做研究,拉開和競爭對手的差距。」
他說著補充一句,「當然,他們這樣做,目的也在於做大市場,但我們沒有選擇」
戴森—蒙德拉分析出了深層次的原因。
科技部門大規模的補貼材料,一個是因為技術能力大幅度提升,製造出足夠多的材料供應。
另一個原因,就是給科研機構材料,讓他們研究出更多的一階鐵應用,比如,製造出高端的合金材料。
當一階鐵有了更多的應用,自然會出現大量的市場需求。
到時候,怎麼辦?
當然是彆無選擇,隻能去大批量購買一階鐵材料,不止是購買規模變大、交易金額變大,而且訂單還會源源不斷。
這才是根本目的。
有了市場、有了需求,就能創造源源不斷的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