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也收回了目光,至於身側、身後看向張昭的目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先說小霸王孫策,眾所周知,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儘心,樂為致死。
當然,孫策能被稱之為小霸王,是因為孫策不僅能打,而且還能和項羽一樣能殺,屠東冶,鐵血定江東。
而定下江東的時候,孫策不過二十五歲。
孫堅雖然厲害,但是江東基業實際上都是孫策打下來的。
孫策最後能夠從孫堅這邊接到手的,絕對不過數千人,至於地盤,孫堅雖然說是江東猛虎,但是實際上也是袁術的部將,地盤更是沒有。
孫策這邊,十七歲孫堅身死,十八歲起兵,二十五歲平定江東,不過七年,這裡麵還包括了投靠袁術的那段時間門,真說是平定江東,其中時間門不過隻有六年。
興平元年擊敗揚州刺史劉繇,興平二年周瑜來投,起因是孫策在曆陽,遣書呼周瑜。周瑜帶著五百人,以及船糧器杖,星夜馳赴,孫策大喜,對著周瑜就說,吾得卿,諧也。
建安二年,袁術稱帝,孫策去書信責備而絕之,算是徹底從袁術的附屬中徹底脫離了開來,從袁術部將,搖身一變成了一方諸侯,而且還是占據大義的那種,這事可謂是半點挑不出錯來。
建安三年,被封吳侯,是的,孫權的吳侯是從這來的。
當然也是這一年,周瑜給孫策帶回來了一個魯肅,隻不過孫策趕得時候不好,這個魯肅對於孫策來說是一個體驗卡,魯肅祖母亡,還葬東城,不過眾所周知,魯肅最後還是回來了,隻不過是孫權的臣子,不過這個就是後話了。
建安四年打劉勳大勝,順便孫策和周瑜在這一年,順便成了連襟。
建安五年,孫策並江東,正趕上北方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孫策決定直衝許昌,迎漢帝。
隻不過這件事情還未來得及實施,孫策遇刺身死,究其原因,就是之前殺人的太多了,自己又不加以防範,隻不過這一次是許貢的門客罷了,遠在孫策要將渡江北襲許的消息傳出來的時候,遠在另一邊的郭嘉曾經料定,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是不是英豪雄傑這裡麵可能有些水分,但是就結果而言,的確一言中的。
曹操聽著方鏡中人的話,到底還是歎了口氣。
當年奉孝說此話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難以理解,畢竟一方之主死於刺客這種事情,雖然還沒到過於離譜的程度,但是也是實在很難隨便相信,尤其是孫策還是以武著稱的一方諸侯。
雖然驕躁,但是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正巧那個時候想必本初式微,若是孫策真的出兵,內外夾擊怕是不好。
不過伴隨著孫策身死的消息傳來,江東動蕩,不過他那個時候正在和本初對峙,倒也沒精力去管江東如何,最多也就是看看給些好處能不能自反。
隻是很可惜,最終孫權平定了江東之危,等到他出江東的時候,局麵已經截然不同了。
若是那個時候奉孝還在,一切或許會截然不同。
曹操心下感慨,到底還是歎了口氣。
不過除此之餘,也不由得讓人有些好奇,孫策這要襲許都的計劃,到底是怎麼傳得這麼精準的甚至讓人懷疑孫策是不是真的想打許昌。
隻是不管孫策到底何意,後世之人已經不得而知了。
不過假設孫策真的發兵,怕不是曆史就真的改寫了,那個時候本就是曹操的危難時刻,就要是來這麼一下子,到底是要分兵抵禦的,最終的結果有極大可能曹操直接跟著袁紹混日子去了,不過鑒於袁紹命不久矣,可能這日子也混不了太久,到底還是要自立門戶。
但是與此同時,孫策的下場顯然不太好,荊州還沒打下來,就去北上打許昌,要不就是一腔熱血在漢室,而且是大張旗鼓的那種,要不然就是給袁紹當外援去了。
就以孫策的野心來看,實際上更像是聲東擊西,或者適當積攢一下政治聲望,忠貞漢臣,一腔熱血,討伐曹賊。
再加上劉表和孫策有仇,以及荊州的重要性,怎麼看即便是孫策活著更大的可能也是要打荊州。
假設打下來了,孫策直接占據荊揚,彆管是襄樊還是合肥,兩路隨便跳著打,劉備八成沒機會投靠劉表,就直接去蜀中了找劉璋當客將了。
如果打不下來的情況下,一切按照原本曆史走向而走,日後孫策也定然不可能安居一隅,八成是要找準機會時刻都要去打天下。
等不到曹操想要一統天下,自己就主動試圖推過去了。
孫權說不定就能跟著孫策抵達他忠誠的合肥。
“張公,合肥不是敵人所在嗎”孫登看向張昭,繼續問道。
“”張昭,深吸了一口氣繼續道,“老夫才疏學淺,以至於也有些聽不明白,不過此事公子可以暫且擱置。”
“為何”孫登睜大了眼睛有些不解。
“此事並不重要。”張昭道,“不必糾結著細枝末節。”
所以也不要等主公回來問主公。
而也伴隨著這句話,旁邊的目光最終轉變成了敬佩,張公不愧是張公,吸引住少主的視線,而不是禍水東引到他們身上。
孫登有些迷茫,不過到底還是點了點頭。
遠在另一邊乘船去合肥的孫權不由得打了一個噴嚏,誰在想他
還是方鏡那邊又出了什麼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