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山。
靜坐羅漢法海的頭發被靜慈菩薩親手剃去,頭頂上的戒疤宛如星辰,閃爍著神秘而莊嚴的光芒,那是靜慈菩薩留下的力量印記,除非李水道的境界超過靜慈菩薩,否則他的頭發將永不再生。
當假和尚這麼多年,居然被菩薩剃度直接成了羅漢,得證羅漢果位。
隻不過李水道成為靜坐羅漢之後,靜慈菩薩卻似乎並未給與他任何關注,仿佛將他遺忘了一般。
在佛門之中,如同凡間官僚體係有著森嚴的等級製度。李水道雖然已經擁有了不俗的戰力,但在那龐大的佛門體係之中,他的位置卻並不算高,甚至排名末位。
在一個龐大的體係當中,被邊緣化絕不是一件好事。
在道門之中,沒有人會去爭“位置”,因為修為和“位置”沒有任何關係,隻能一點一滴的苦練,完全靠自己,沒有也不需要願力的加持。
佛門之中雖然也能苦練,但是隻要嘗過來自四麵八方的願力加持,就沒有興趣按部就班的修煉。
李水道的“金丹”到“元嬰”隻用了僅僅十餘年,道門修士至少要數百年,兩者相差,何止十倍。
雖然李水道在佛門這個體係當中隻能靜坐等待,但是他的虛境卻能給他提供額外的願力來源。
虛境的人口在穩步增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推行無為之治,用最少的官辦最多的事。
平均每一萬人一名官員,修橋鋪路,建造寺廟,都是由著一名官員解決。
官員雖然是凡人,但他有靈石,隻要把靈石撒出去,自然會有能人來賺這個錢,能人他自然能把這些事情辦得妥當。
雖然能人和官員之間多少都有些曖昧,但整個虛境總共就十幾個官員,而且都在三個菩薩的眼皮子底下,實在翻不出什麼風浪。
靈石來自於李水道,他的虛境當中有大量無用的靈石。
隻不過因為不斷的撒靈石做公益事業,靈石確實有些貶值,以前一顆靈石能換一石米,現在隻能換半袋。
虛境當中已經有十七萬人口,既沒有官僚的腐化,也沒有地主的盤剝,一片欣欣向榮。
當然也並非沒有危機,至少在人口八十萬之前,危機不會顯現。
琉璃山寺廟。
一處清幽廂房靜立其中。廂房內,李水道端坐其上,盤膝而坐,身姿如鬆,不動如山。他的雙眼微閉,仿佛沉浸在一片無垠的虛空之中,心如古井之水,波瀾不驚。
來自虛境與佛國的願力如同涓涓細流,彙聚成海,湧入李水道的體內。這些願力,是至少二十萬百姓對李水道的敬仰與期盼,這些無形的精神力量,如同燃料一般送入了一座熔爐之中,那熔爐是一個不斷轉動的經輪,這經輪正是《普渡經天卷》所化,彙聚而來的願力被轉化為精純的修為,滋養著李水道的金色元嬰。
那金色元嬰,如同一個小巧的佛陀,盤坐在虛境的雲海之上,被雲海所包裹。
它身披金色的袈裟,袈裟上繡著繁複的佛文,閃爍著淡淡的金光。元嬰的手中,握著一串忽明忽暗的菩提珠。
隨著願力的不斷湧入,《普渡經天卷》的轉動也愈發迅速。願力所化的修為,如同烈火一般,不斷地淬煉著金色元嬰,以及它身上的袈裟和手中的菩提珠。每一次淬煉,都讓元嬰的氣息更加強大。
佛道兩家都修金丹,元嬰,都走的是淬煉精純的道路,日夜淬煉,自然爆發力極強。
在虛境的天空之上,那金色的元嬰散發著無窮的光和熱,仿佛成為了天地間最耀眼的存在。
……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轉眼間,五年已過。虛境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二十餘萬之眾,而李水道的修為也在穩步增長。
在這五年時間裡,李水道一天都沒有見過靜慈菩薩,每天都在靜坐,當真是對得起“靜坐羅漢”這四個字。
在這五年時間裡,虛境當中出現了一座城市。
當人口規模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然會出現城市,畢竟人要分工,不可能都務農。
以前虛境務農,滄瀾仙都做手工,如今滄瀾仙都已被遺棄,自然有人要轉而做手工
城市的中心,是一個熱鬨非凡的商品交換市場。各種商鋪琳琅滿目,衣物的布料在陽光下閃爍著柔和的光澤,農具和菜刀則泛著冷冽的鋼鐵氣息,鐵鍋在爐火中發出嗤嗤的聲響,誘人的香氣四溢。這裡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了匠人們的心血和汗水。
大約有一萬名曾經務農的百姓,轉型為手工藝人。他們或織布,或打鐵,或雕刻,他們徹底取代了滄瀾仙都當中從事手工的匠人。
城市的管理權被李水道外包給了一個名叫商德遠的富商。
若要讓他親自管理一座城市,至少要招收一百個官員,直接將此事打包交給能人,不需要多招收一個官吏,這才符合無為之治的理念。
商德遠是虛境土生土長的凡人,卻有著非凡的商業頭腦和管理能力。在他的治理下,城市秩序井然,經濟繁榮。
為了防止商德遠當虛境的土皇帝,形成不可控製的局麵,李水道在城市中設立了衙門。
青冥、紫煙和墨裳三位女菩薩在幕後輪流坐鎮,她們將手中各種事物交給完全忠於她們的十幾名官員。
另外這十幾名官員已經全都換成了新麵孔,之前的官員因為大量收受了商德遠的好處,如今已經全部處理了。
總共隻有十幾個官員,實在太好監督了。
無官則無貪,少官則少貪。
能用靈石解決的事情,就用靈石解決,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設立官員,極少動員百姓,永遠不會強迫勞役。
哪怕是在虛境中建設管理一座城市,李水道也直接包給能人。
經過這番敲打和整頓,商德遠非常知道自己雖然身為城主,但卻時刻走在懸崖邊,稍不注意,便是萬丈深淵。
虛境的城市之中,車水馬龍,人流如織。街道兩旁的商鋪琳琅滿目,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曲動人的市集交響樂。
而與此同時,虛境的田園也是一片生機盎然。金黃的麥田在風中搖曳生姿,稻田裡的稻穀沉甸甸地低垂著頭,仿佛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牧童們騎著牛兒在草地上悠閒地漫步,歌聲和笛聲在空氣中回蕩,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祥和的氛圍。
這一抹煙火氣息,不僅讓李水道的虛境變得更加生動和真實,更讓他感覺到自己的虛境之路似乎也有所鬆動。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預感,或許朝這個方向發展下去,他能夠突破現有的天象境,邁向一個全新的境界。
李水道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仿佛能夠感受到虛境中每一寸土地、每一縷風的氣息。
虛境修煉的方法,前無古人,一切都隻能自己摸索。
核心隻有一點:“虛境越真實,修為境界越高。”
雖然李水道在這五年時間裡收獲極大,但是在佛門修煉的體係中,他卻一直靜坐,沒有半點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