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因忙於鎮壓關內農民起義及高淮亂遼,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10餘萬,實有兵不過數萬。
加上政治腐敗,守備分散,軍隊戰鬥力差。
在遼東形勢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徐光啟對女真人的戰略則與韃靼不同,且不斷變化。
他首先提出練精兵,聯合朝鮮和北關的軍事進攻戰略。
為了聯合朝鮮,他請求親自出使朝鮮。
後來的薩爾滸之戰,明廷雖然采用聯合朝鮮和北關的戰略,但第一沒有精兵,第二戰爭指導錯誤,不是一路出擊而是四路出擊,互不協調。
當時徐光啟就指出:“四路進兵,此法大謬”,並預言努爾哈赤一定“並兵以應一路,當之者必杜將軍矣”。
事實果如徐光啟所料,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首先迎擊杜鬆,致使明軍大敗。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朝廷黨爭激烈、防務鬆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
農曆二月,努爾哈赤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後並葉赫部,最後奪取遼東。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
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
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大部到達沈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
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
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複書信拒絕。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月,明軍集結全國20萬精銳,加上葉赫部、朝鮮軍隊,號稱47萬向遼東發起進攻。
由於明朝朝廷財政緊張,無力長期供養遼東集結明軍作戰部隊,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
於是楊鎬坐鎮沈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發現明朝劉綎軍先頭部隊自寬甸北上,杜鬆率領明軍主力已出撫順關東進,但進展過速,孤立突出。
努爾哈赤接到奏報以後,決定以原在赫圖阿拉南駐防的500兵馬遲滯劉綎,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鬆軍。
努爾哈赤說:“大明軍隊確實來攻打我們了,我們南方已有駐兵五百人,就用這些軍隊抵禦南方的敵軍吧。這是明軍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們故意讓南方的軍隊先讓我們知道,這是要引誘我們的軍隊開向南方,他們的主力大軍一定會從西邊撫順關的方向來進攻的。我們要先打他從西邊來的軍隊。”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三月初一,杜鬆軍突出冒進,已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分兵為二,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
努爾哈赤看到杜鬆軍孤軍深入,兵力分散,一麵派兵增援吉林崖,一麵親率六旗兵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鬆軍。
次日,兩軍交戰,將過中午,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鬆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鬆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集矢而射,殺傷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