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麵挑選兩千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麵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
另一麵又派出一萬人為前鋒,趁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
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而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
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誌,離營迎戰。
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
趙王歇和陳餘見漢軍被擊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凶猛攻勢就這樣被抑製住了。
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趁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
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餘不得已隻好下令收兵。
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
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
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
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
趙軍倉皇向泜水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殲滅,陳餘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這一心理狀態。
韓信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製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
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餘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采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了解漢軍的作戰意圖。
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韓信擊敗了趙國主力,將趙王活捉,為劉邦又開拓了一片土地,此戰成為了華夏曆史上又一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
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
而且此戰役還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
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