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
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
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禦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
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禦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
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
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彆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
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儘,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
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
蘇軾於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
蘇軾複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
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製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製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儘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蘇軾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饑饉瘟疫一起發生。
蘇軾向朝廷請求,減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賜給剃度和尚的度牒,換成大米來救濟饑餓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減價出賣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湯藥,派人帶著醫生分街坊給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蘇軾說“杭州,水陸交彙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於是集中多餘的公款二千緡,蘇軾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
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於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閘門,控製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
又用剩餘的人力修複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裡,修築成長堤以來往行人。
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
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後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餘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
長堤築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擬任吏部尚書,還沒有到任。因為弟弟蘇轍任尚書右丞,蘇軾改任翰林承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為政見不合,請求出任地方官,於是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沒過一年,朝廷以兵部尚書的職務召蘇軾入京,兼任侍讀。
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蘇軾為鹵簿使,導駕進入太廟。
有赭傘犢車並青蓋犢車十餘輛爭道,沒有避讓皇帝的儀仗。
蘇軾使禦營巡檢使去調查原因,原來是皇後及大長公主的車隊。
當時,禦史中丞李之純是皇家儀仗使,蘇軾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純怕得罪皇後與大長公主,不敢說。
蘇軾就在車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書派人送給太皇太後處理。
第二天,朝廷下詔書整肅儀仗隊伍,從皇後而下都不許迎接謁見。
不久蘇軾任禮部尚書,兼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