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姐姐順理成章的“光榮”繼承了母親被家暴的角色,不折不扣的成為了母親的替代品。
有人會質疑,父親打孩子天經地義,孩子不懂事,順著來不就行了嗎?不至於挨那麼多揍吧,說的是不有點誇張?虎毒還不食子呢!
其實一點兒也不誇張,父親本就是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再加上重男輕女思想極其根深蒂固,而母親的遭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姐姐除了性格淘氣以外,維護母親,更是她在懂事以後經常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時候我也在想,如果《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裡女主梅湘南沒有逃出安嘉和的魔掌,和他生兒育女之後,會不會就是父母和姐姐的原型呢?可能表現形式會出現一定的雷同吧!畢竟每個人的經曆都是不可重複的。
母親已經和父親結婚十幾年,早已習慣了忍讓,習慣了害怕,習慣了恐懼,習慣了父親的一切,更習慣了這個家的一切,也已經在“浴血奮戰”中形成了避免挨打挨罵的應對策略、戰力部署和長久戰略方針。
但姐姐不一樣,初生牛犢不怕虎。隻要發現父親出現打罵母親的苗頭或者是欺負母親的苗頭的時候,總會“奮不顧身”的擋在前麵,不客氣的質問父親
“本來就是你的錯,你憑什麼罵我媽?你以為你是誰?一個大男人怎麼這麼不講理人?”
“喝!小兔崽子!毛都沒長齊就敢挑戰老子的權威,揍不死你才怪!”接著便慣例性的問候,然後對著姐姐拳打腳踢,一頓巴掌和耳光的待遇,打的手疼的時候要麼找一塊掃帚疙瘩,要麼拿起雞毛撣子,繼續“享受”著他那一份“征服”的快感。
姐姐猶如生命力頑強的“小強”,一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姿態,嘴裡還不停的反擊“轟炸”
“你打吧,使勁的打!”
“打死我才好呢!”
“使勁,再使勁,我一點都不疼!”
“打死我你還得給我償命!”
“就算我死,也得拉個墊背的!”
就這樣,姐姐越疼吼得越高,父親越聽越來氣,更是如同火上澆油一般,下手愈發狠辣。
這樣的情景在我的家中時常現場循環直播。
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特彆特彆的害怕,要麼站在旁邊無助的哭,要麼是躲在角落蜷縮著身子哭,要麼是抱著父親的大腿,拚命的拉著他,邊哭邊吼“爸爸彆打了,彆打了……”
此時此刻唯有哭才能緩解我的心中的恐懼。
母親卻在拚命的護著姐姐。儘量讓那些拳打腳踢落在自己的身上。
許多年後才知道,不單單是我,母親、姐姐和我一樣,隻要聽到父親的聲音,便不由得全身打顫,渾身哆嗦,甚至連心都在顫抖。也許這就是在父親長期威懾下產生的心理疾病,出現的聞風喪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症狀。
作為當事人的姐姐,早已在心中埋下了離家的種子。正如已隔十幾年後,偶然在姐姐十二三歲時的日記中看到她這樣的描述
“今天母親為了保護我又挨了那個魔鬼的毒打,這個星期的第三次!一道,兩道,三道……我的身上已經留下了那個該死的雞毛撣子十七道深深的鞭痕,母親應該更多吧?對不起,媽媽,讓您受委屈了!每當這個時候我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快點長大,長大以後就可以逃離這個沒有溫暖,沒有親情,充滿恐懼,充滿暴力,讓人心驚膽戰的家庭。不管去哪裡,隨便去哪裡都好,隻要離開。離開就是獲得了重生。都說家裡是避風的港灣,我的港灣在哪裡?依靠又在哪裡?他不是我的父親,他是魔鬼,給我帶來的唯有深入骨髓的恨。”
伴隨著姐姐的長大,在姐姐16年的家庭生活當中,家庭暴力的生活10年以上,甚至更多。在16歲外出打工後,春節回家探親也不免爆發一場驚世駭俗的家庭戰爭。
直到姐姐生了孩子,坐月子期間因為替母親出頭,經曆了父親最後一次家暴。
眼看著被父親砸了個稀巴爛的婚房之後,姐姐傷心極了,傷心透了,放聲痛哭了一整天。即便如此,也無法將父親“鐵石心腸”的心融化一絲一毫。
臨彆之時,父親為了發泄自己的還未消除的怒火,還將姐姐家裡的防盜門砸了個稀巴爛,零件掉了滿地……
迫於無奈,也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保護家人,維持婚姻,姐姐最終下定決心,徹底和他斷絕了聯係。接著,便搬離了之前住的地方,不想見他,也不願意見他,不願意見這個,讓他深惡痛絕的父親。
但,“坐月子”期間落下的諸如心絞痛、偏頭痛等後遺症,還有那個被砸碎了的家,成為了究其一生都無法抹去的痛苦回憶。
古語有雲,“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如此嗎?
不見得。
用姐姐的話講“不見麵才是最好的歸宿。”
對於父親來講,一家四口當中,姐姐是第一個被他自己打散了的家人。
不過,絕不是最後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