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100的大小為12x2x11英寸,整機重量為6.4鎊(合計2.9千克)。采用了蛤殼式設計,提供了一個完整大小的82鍵鍵盤、一個3.5英寸的720k硬盤、512k的ram和一個內置的調製解調器。
t1100並沒有內置電池,還需要使用外接電源,而且它的性能比起同時代的台式機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距的。
但是它把電腦主機和顯示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整機的重量相比於同期的機器來說已經輕了不少,在便攜性上已經進了一大步,而且這一設計使移動計算成為可能。
季宇寧的nv1000和東芝t1100相比,蕞大的不同是nv1000使用的處理器是他的am係列芯片。相比於t1100的8086芯片,am芯片的性能更好,散熱也更好,這樣nv1000就可以做的更薄,更輕巧,整機重量隻有不到2.2千克。
當然這款筆記本也同樣沒有內置電池,隻有使用外接電源。
這次奧運會,華夏一共派出了不到70名記者,比前世稍微多一些。其中華夏通訊社的記者有30多名。
國際奧委會一直是根據各個通訊社報道奧運會的曆史、國家體育的強弱來分配記者名額數的。
此次華夏通訊社得到了30個現場報道名額,而奧運會記者的名額總數近六千名,分配給華夏的是四十餘名。實際上華夏來洛杉磯的記者等媒體人員接近70人。
季宇寧為這些華夏記者一共讚助了50台他蕞新的nv1000便攜式筆記本電腦。
前世,在這屆奧運會上,西方的記者都用上了im的pc機,而華夏的記者卻隻有紙和筆。
當時法新社曾經報道:“在全世界報道奧運會的7000名記者中,隻有華夏人是隻能用手寫他們的報道。”
那個時候華夏沒有手提電腦,連日本人發明的文字傳真機也是稀罕物,除了文字、攝影記者外,華夏通訊社帶上暗房用於衝洗照片,還帶了報務員。
稿件都是通過報務員像碼電報一樣發回京城。他們每天發的中文消息約二三十條。
每當華夏記者寫稿時,外國記者都覺得很新鮮,他們很奇怪華夏記者動幾下筆就會很稀奇地出現一個方塊字。
而華夏記者看到的東西更稀奇。很多華夏記者回國後都提到,有些外國記者的寫稿工具是屏幕隻顯示兩三行字的手提電腦,他們那時甚至不知此為何物。
直到1985年,華夏通訊社的辦公室才用上台式電腦。1986年漢城亞運會時,英文報道也用上了手提電腦。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結束後,華夏通訊社硬性規定記者必須學用電腦。到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才不再帶報務員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