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漢城,三惺集團大樓。
李建希站在窗邊,眼光空洞的望向遠處的漢江。
江岸上那未化的殘雪,讓他的心裡也是冰涼冰涼的。
身後那巨大的董事長辦公室裡,就像死一般的沉寂。
作為集團目前實際的掌舵人,他一向是很少來這個辦公室。
他緊咬著牙齒,手不斷的攥緊,又不斷的無奈的散開。
1985年1月,剛剛過了元旦,國際市場上內存價格就開始暴跌。
內存芯片的降價幅度,超過了九成。
就在去年下半年,三惺剛推出64KDRAM,沒想到僅僅隻有幾個月的時間,內存的價格就開始暴跌,從每片4美元,雪崩至30美分。而三惺這時候的成本為每片1.3美元。
這也就意味著,三惺每生產一片,就要虧損1美元。
估計到明年初,累計的虧損就會達到三億美元,他的芯片工廠所有的股權資本都會全部虧光。
這對於李建希來說,無異於又是當頭一棒。
原本近四個多月來,整個韓國出口市場的大幅萎縮,幾乎控製了韓國經濟方方麵麵的三惺集團更是損失慘重,這讓他焦頭爛額。而這次內存芯片市場的崩盤,更是讓他手足無措。
和前世一樣,這次內存芯片價格的大降價,還是從日本開始的。
前世由於1982年年底開始的雅達利大崩潰,使得1982年超過30億美元的電子遊戲市場規模,到1985年初,已經縮水至1億美元左右。整個電子遊戲市場規模的跌幅高達97%。
遊戲市場的大蕭條,直接造成了全世界內存芯片市場的產能嚴重過剩。
1985年1月,內存價格開始大崩盤。內存價格直接跌至不足原來價格的一成。
80年代初的內存已經變成一個拚製造的行業,利潤越來越低,而其他國家在半導體芯片製程工藝上遠遠比不上日本。
這次價格的大崩盤大降價是從日本開始的,日本的半導體廠商也是借此機會來打壓全世界的競爭對手,尤其是針對北美的半導體存儲芯片製造商。
當時很多北美的老牌半導體公司的dam部門紛紛失去了市場和後續的研發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