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生死,維湖所在部族很慎重,自然不會一上來就跟大夏人說,“我們要加入大夏,接受我們吧!”,肯定要準備一番。
他們先是派人在離大夏不遠處,選了一個合適的地方,確定沒什麼危險後才悄悄把整個部族帶過來。
如果大夏願意接受,他們就進鎮安城,成為大夏人,如果大夏人不願意接受,他們就在兩國交界的地方暫時待著,等找到合適的地方再離開。
這樣做那個想滅亡他們的部族肯定不敢來,至少安全方麵能保證一些。
鎮安城這邊知道維湖部族的事情後,不敢擅自做主,立刻給都城送了信。
薑啟得到消息,和臣子們商議過後,一致決定,那個部族的人可以加入大夏。
不過因為之前大夏和匈奴的敵對關係,那個部族不能直接住到鎮安城裡。
大夏的官員先在鎮安城外,重新給對方找了個地方安頓,等大夏和匈奴之間的隔閡慢慢淡化,再說其他。
維湖的部族挺知足,沒有被拒絕,能有一塊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們就很高興。
而且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這樣做,算是為了活命背叛了匈奴,隻有牢牢抓住大夏這根救命稻草才能繼續活下去,所以非常積極地融入大夏。
他們專門找了一個會說大夏話的匈奴商人,教他們說大夏的語言。
等掌握了大夏的一些日常語言,維湖的部族一部分人留在家裡,開始養羊放牧,一部分人又回了互市。
當然,他們知道單憑所剩不多的皮毛和羊毛,根本無法養活整個部族,於是便憑借驚人的眼力和獨特的人種優勢,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業務,那就是做中介。
互市看起來進行的熱火朝天,可這其中不是一點困難都沒有。
首先,是語言上的。
這年頭由於交通不發達,大家不怎麼出門,再加上國家有各種管製,不是特彆需要的人,誰會專門去學一門新的語言呢?
開了互市,大商隊和官方有自己的翻譯,沒覺得有什麼不便,那些小商小販則感覺很艱難。
買賣東西基本上靠比劃,然後按照官方給出的參考價格進行過核算。
這樣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糾紛,但一些東西在核算的時候總會出各種問題,買賣雙方都急需要一些翻譯,來進行語言上的溝通。
其次,是程序上的。
互市在各方的努力下,慢慢變的正規起來,可是對一些人來說也變得麻煩起來。
以前他們買賣東西們,拿出東西,說出價格,行就直接換,不行就拉倒,簡單的很。
現在可好,換不成沒事,一旦換成就需要去專門的地方,找專門的人開具交易證明。
如果不開交易證明,到時候出現什麼問題,官府這邊是不管的。
其實所謂的交易證明,相當於給雙方一個保障,是官府作為證人證明這次的交易沒有問題。
一旦以後一方反悔,另一方可以拿著證明去找官府幫自己維權。
這本來對交易雙方來說是件好事,後來稅收、攤位費的問題,又需要專門的地方辦理,大夏和匈奴就把這些事情弄到一起,專門成立了一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