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昏君!
張淩陽心想“隻要朝廷有足夠的稅收,那麼即便大周的人口再暴增一萬萬,朝廷也能夠從容應對。”
這是很簡單的問題。
以現在的生產技術,大周每年的糧食產量,養活五萬萬人口已經是一個極限了。
可不要忘記了,隻要國庫有充足的銀子,便可以向北方草原上的瓦剌購買大批的牛羊。
牛的作用在古代顯而易見,屬於戰略性的物質,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
到時候即便還無法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大周還可以從周邊的國家購買糧食。
東南亞的那些小國,雖然國力很弱,可那裡卻土地肥沃的緊,稻米一年三熟不說,產量也是極高。
一旦從東南亞的那些小國購買到大批糧食,即便國內出現天災人禍,大周也能從容麵對。
畢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是?
不說為了自己的千秋功名的大話,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後世子孫著想,張淩陽心中也是更加篤定了征收商稅、礦稅的想法。
甚至,張淩陽還存了對加深稅製改革的想法。
很簡單,張淩陽心想“既然現在百姓都很貧瘠,那就按照前世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法,征收土地稅不就行了?”
這樣一來,雖然國庫的稅收有所減少,可恨明顯,這樣做能夠有效的減緩百姓的壓力。
所以,當天,張淩陽便細想出了一個章程,就是按照現在人們占有土地的多寡,來征收農業稅。
人均五畝以下的土地,是一個什麼標準,五畝到十畝,又是一個什麼標準,十畝到二十畝又是一個什麼標準,二十畝到五十畝,又是一個什麼標準……
以此類推,張淩陽相信,肯定能夠有效的緩解土地兼並的問題。
當然,這個製度還有很明顯的缺陷,那便是那些占地極多的地方大族會以各種手段來避免上繳更多的稅收。
就好比說,張三有耕地一千畝,為了逃避稅收,他會將自家的土地放到族人或者同鄉百姓的名下,這樣一來,上繳的稅便會少上很多。
可這其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那便是如果張三不給族人或同鄉百姓好處,族人和同鄉百姓會讓張三將自己的土地放在自己名下嗎?
再說,張三將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和同鄉百姓的名下,他就不怕族人和百姓私吞了自己的土地?
要知道,在以往,百姓為了逃避稅收,都會將自己的土地放在又功名的舉人老爺名下。
自然,這些百姓都要給舉人老爺一定的好處,就好比每年給舉人老爺兩成的糧食。
那麼現在你張三張老爺要將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是不是也要給俺兩成的好處?
亦或者說,你張三將自己的土地放在俺的名下,過幾年之後……
嘿嘿!
這些土地就是俺的了。
如果說是一兩個族人或百姓這麼做,張三老爺自然是不擔心的,因為依靠張三老爺的功名,地方父母官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可一旦這樣做的族人或百姓多了起來呢?
地方父母官還會站在自己這一邊嗎?
畢竟,地契上可是寫的清清楚楚,這土地是張三老爺族人或百姓的。
所以,這麼做,地方士紳大族根本就不能完全放心的將自己的土地放在族人或百姓的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