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折子這東西,從宋朝就已經有啦,宋代有個叫做陶毅的人就記載了名為“火寸”的東西,是最早火柴的稚形,而胤礽做的,不過是將這火寸的外形改良一下,采用更加容易燃燒的木頭來製造罷了。
此後的步驟,胤禛手忙腳亂,以實際行動來告訴胤礽,什麼叫做“一學就會,一做就廢。”
胤礽愛憐地摸了摸四弟弟,輕歎著道“學不會也沒事,即使不求甚解,有孤教,四弟弟的見識也會比尋常人要寬許多,倒也不會算白學。”
四弟弟笨笨的,這個時候就隻有看三弟弟的天分了。
胤祉的記憶力在上書房的課業磨礪下逐漸加強,多試幾遍,也就大致記下了實驗步驟,待胤礽再問他問題時,可以回答出約他大部分的提問。
教授弟弟們新課程的時候,胤礽儘量在安排一些容易引起他們興趣的內容來教,注重互動與交流。
幾門課程中,物理課他們能夠理解較快,生物次之,接著是化學,最差的竟是數學。
上書房中也有教導皇子們數術的先生,可先生教的數學淺顯許多,也不教他們何為“幾何”。
胤礽在教弟弟們什麼,全都瞞不住康熙,帝王對“幾何數學”與“物理”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胤礽顯然不適合好先生,無法滿足康熙的求知之欲,於是帝王索性召見傳教士們前來禦前為他講解。
授課時間差不多了,胤礽讓弟弟們溫習今日所學習到的內容,並且讓胤祉與胤禛交換筆記,互相查漏補缺。
而他自己,則拿出紙與筆,奮筆疾書去寫打算寫給汗阿瑪的上奏。
他苦思冥想許久,從各方麵論述廢除八股文的好處及保留八股文做題的害處,當他沉浸在寫作中時,身邊的動靜都感覺不到了。
胤礽聽見一聲清脆的聲音。
“即使廢除八股取士,亦找不到可替代八股取士之法。”
他驚訝地抬起頭來,見胤禛站在他身邊,手裡拿著剛寫好的筆記,歪著頭正在偷看他寫的內容。
胤礽大大方方地任由他看,隻是今日的四弟弟,似乎與平時不太一樣?
他遲疑道“四弟為何這麼說?”
胤禛的眼神波瀾不驚,沒有胤祉那樣天真無邪的光芒,反而深邃地猶如年長之人。
他說道“八股之利大於弊,二哥若不想出更勝於八股文體之法,則無法說服汗阿瑪。”
胤礽感覺四弟弟特彆成熟,好像聰明了許多,不由多看了兩眼。
胤禛任他打量,心頭涼涼太子發現了?
轉念一想他發現又能怎樣?
這樣一想,心裡頓時就輕鬆了起來。這一世太子與上輩子不同,他……
胤禛又嘀咕反正這份不一樣也該是汗阿瑪去操心,關朕什麼事?
胤礽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文章,失落道“大哥也是這樣說的,四弟弟聰明,與大哥想到一處去了。”
他也知道八股取士能流傳至今,肯定有其優勢,而從儲君的角度思索起來,大約也能大致推測出其有利於“穩定”,各種方麵的,無論是考試規範方麵的溫度,還是大清統治天下的穩定。
“但是你說的利大於弊,孤卻是不認的,”胤礽不將胤禛當做孩子,而是當成胤禔那樣能夠交流的對象來認真道“這分明是弊大於利的事情,其壓抑之處,已經違背了最初設立八股取士時的初衷,現在已經不是前朝了,隨著弊端的逐漸出現,我們所要思考的應該是如何找到更好的路,如何去改變它,而不是一條道路走到黑,明知前麵是死胡同,卻仍然不思改變。如果一個人將錯誤的道路走到底,那是一個人的萬劫不複,如果一個國家將錯誤的道路走到地,那會成為千千萬萬人的萬劫不複。”
胤禛皺了皺眉,他竟從年僅九歲的太子身上看出了銳意?!
眉眼稚嫩,卻有鋒芒初現,這個孩子,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嘻嘻哈哈,總是不著調儘想著玩鬨的淘氣包了。
胤祉左右看看,沒聽懂他們在說什麼,一副狀況之外的模樣。
這才是一個六歲孩子該有的模樣,而胤禛比他還要小,卻已經吐字清晰,條理分明,觀其言行舉止,分明就不是一個愚笨的人,甚至極有可能還是個天才。
胤礽給四弟弟歪頭的動作刺激地心頭一顫,又想要捏捏他肉嘟嘟的臉頰了。
他不僅這麼想了,還真就大膽地乾了!
胤禛麵無表情地揉了揉自己被捏紅的臉,以死魚般的眼神瞪視胤礽。
“孤還以為四弟從小就遲鈍愚笨,沒想到竟是偏科生,比起理化,你更擅文呢!”
“三弟也彆灰心,你是全科綜合性人才,哪一門都能學會,哪一門都不偏科,這樣也挺好。”
若是胤禔在此,必定會發現胤禛沒有掩飾下的違和之處,而胤礽,他自己就是個六歲上房揭瓦、從小就聰明絕頂的天才,腦子裡還時不時會冒出來各種各樣熟悉又陌生的知識,對比一下胤禛六歲與他談論八股取士的利弊,也不算特彆出格。
不過,有了胤禛的提醒,胤礽還真得到了啟發。
直接給汗阿瑪上奏這個方式,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汗阿瑪自己都曾經嘗試過廢除八股,最終卻不了了之。
其中原因,有力主八股的文官們在推動,也有更為現實的原因,那就是維護統治,這才是促使汗阿瑪做出妥協的,最終恢複八股的根源所在。
大朋友如果需要大量有關於曆朝曆代科舉的資料,可以問小美,或者去往藏書閣翻書。
他帶上了曹珍,又拎上了兩位弟弟們,一起前去藏書閣,翻閱先帝年間開設“特彆科”的記錄。
胤禛為帝數十載,在位期間也曾因是否廢除八股而起爭議,對此記憶猶新。
胤祉就當了個吉祥物,跟在後麵老老實實學習。
曹珍是幫助胤礽查閱書籍的主力,他掃蕩書本時一目十行,思維之敏捷,每每引起胤禛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