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晉廷烽火_憤怒的兩晉南北朝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 第248章 晉廷烽火

第248章 晉廷烽火(1 / 1)

憤怒的兩晉南北朝!

涼州的混戰在決出勝負之前,東晉的亂局已漸漸拉開了序幕。

殷仲堪雖沒得到親信同僚屬的支持,但有王恭的鼎力相助,還是著打定主意和桓玄領兵東下。

397年4月7日,王恭上疏列舉了王國寶的罪狀,奏章呈上之時,軍隊也已行動起來。

東晉政府左副行政長官王珣,在司馬昌明暴斃之後,眼見司馬道子和王國寶肆意亂政,漸漸無心政事,變得沉默寡語,王恭兵變的奏章送到中央後,京師內外,戒嚴備戰,司馬道子問王珣說“兩個軍區叛變,你知不知道?”

王珣隻覺莫名其妙,反問道“朝廷政治上的得失,我從來沒有參與意見,他們反叛,我怎麼會知道?”

司馬道子頓時尷尬不已,一起跟來的王國寶忙問應對之策,王珣分析說“王殷二人與你並沒有深仇大恨,不過隻想爭一點權奪一點利罷了。”

王國寶愣了半晌,突然問“莫非要把我當曹爽?”

王珣沉著臉回說“這叫什麼話!你怎麼會有曹爽那麼重的罪,王恭又豈能和宣帝相比!”

王國寶自覺失言,但心裡又著實慌亂得厲害,回去之後,立即派數百人的軍隊駐防在竹裡,時刻監視著城外的動向。

當天晚上,南京城突降暴雨,駐防在竹裡的數百人紛紛四散逃走,局麵十分混亂,王緒趁機建議王國寶假傳司馬道子的命令,征召王珣以及護軍將軍車胤,然後全都誅殺,以斷絕人民對他們的盼望,再要挾皇上和宰相,動員全國的軍隊討伐王恭和殷仲堪。

王國寶也意識到司馬道子可能不會因為保自己,而與王殷對抗,如果不采取這種極端手段,小命休矣。

可是當王珣和車胤奉召而來時,王國寶卻又不敢動手了,慌亂之中反而向二人請教對策,沒什麼奢望,隻求活命而已。

但二人都對王國寶沒什麼好感,王珣默不作聲,車胤更是極儘火上澆油的本事,一本正經地說“以前桓溫包圍壽陽,很久很久才把它攻克,而今朝廷發兵攻擊京口,王恭一定登城堅守,如果京口還沒有攻破,而殷仲堪的軍隊從上遊乘虛而下,你用什麼阻攔?”

王國寶果然更加緊張了,精神恍惚,身心疲憊,一夜無眠,次日一大早就上疏辭了所有官職,前往宮門聽候處分,希望以此化解災難。

可是奏章呈遞後,他卻又後悔了,宣稱皇上已下詔恢複自己的官職,準備拚拚運氣。

司馬道子一向膽小怕事,雖占據宰相和親王的高位,但由內而外都透露著一股小家子氣,對於眼前這種棘手的情形是沒有半點主意的,隻知不斷妥協,以維持表麵的穩定,為了避免殷王大軍逼近京城,把一切責任全推到王國寶身上,派驃騎將軍府高軍事參議官、譙王司馬尚之逮捕了王國寶,移交司法部審判。

審判隻是形式,王國寶已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他若不死,司馬道子自覺永不安寧。

4月17日,司馬道子以安帝的名義下詔讓王國寶自殺,另把王緒綁到鬨市斬首,然後派人去見王恭,對自己的過失表達歉意,並希望及早讓軍隊複員,恢複和平。

王國寶的兩個哥哥,高級谘詢官王愷和驃騎將軍府軍政官王愉,事後都請求辭職,司馬道子認為王愷與王愉不是王國寶同一個母親所生,而感情又素不和睦,都不再追究。

半路上的王恭,已沒了繼續發兵的理由,隻得返回京口,而殷仲堪雖然承諾王恭起兵,可是一直心存疑懼,不敢東下,聽到王國寶已死的消息,才揮師東下,可是此時王恭已經退兵,司馬道子也寫信給殷仲堪,告知這一經過,殷仲堪也班師回歸江陵。

一場內亂勉強告一段落,但舉國上下都知道和平隻是暫時的,地方官員既已萌生了邪念,不可能輕易恢複如初。

司馬道子的繼承人司馬元顯,本年隻有16歲,在時朝中擔任高級谘詢官,也意識到殷王的威脅,提醒父親早做打算。

司馬道子因為痛失親信,意誌正處在消沉期,聽到兒子這麼說,頓時對他大為欣賞,便任命他為征虜將軍,把自己的警衛部隊和徐州州政府的文武官員全都配備給他,軍國大事全憑他處理。

英雄不問出處,不分男女,更不看年齡,十幾歲的孩子當然也能成就一番偉業,可是從司馬家族的基因和東晉朝廷的政治環境來看,司馬元顯即便再有才華,顯然也英明不到哪裡去,讓他接替王國寶的角色,自然也高明不到哪裡去。

王恭雖然暫時撤兵,可是剛開始起兵的時候,曾委任王廞暫時代理吳國郡長,並讓他在京師東方招募壯士,準備武裝叛變。

時任宰相府秘書長的王廞,是王導的孫子,母親病故不久,正在吳國守喪,接到這項令人熱血沸騰的任務,立刻讓前吳國郡長虞嘯父等人,前往吳興、義興一帶招兵買馬,因為招兵的名義是清君側,群眾都覺十分興奮,應募而來的數以萬計。

可惜王國寶很快被處死,王恭也停止了軍事行動,並通知王廞交出兵權,繼續回去守喪。

王廞卻因起兵的時候,打著報效國家的旗號,誅殺了太多反對自己的人,唯恐失去兵權後遭到報複,於是堅決拒絕接受王恭的命令,並讓兒子王泰率領新招募的軍隊攻擊王恭,一麵寫信給司馬道子,大肆指揮王恭的罪狀。

司馬道子收到這種奏章,頓時有種原地爆炸的衝動,國內才剛平靜下來,這個王廞居然又找麻煩,簡直是豈有此理,立刻把信送給王恭,以表明自己愛好和平的態度。

王恭本來就窩著火,大軍出動卻無功而返,如今王廞可是撞槍口上了,得知朝廷的態度之後,便十分坦然地派軍政官劉牢之率軍五千人,前往討伐擊王泰。

劉牢之可是北府兵的老大哥,戰鬥力何其強盛,王泰這幫雜牌軍根本不是對手,很快便將其斬首,又與王廞在曲阿會戰,王廞也遭遇慘敗,士卒四散而逃,王廞單人匹馬逃跑之後再無音訊。

王廞的同黨虞嘯父,被逮捕交付司法部審判,按罪也逃一死,但因他的祖父虞潭曾在討伐蘇峻之亂時小有功勞,朝廷因此特地赦免他的死罪,而隻貶成平民。

這場小型的內亂就這麼收場了,但真正的內亂卻剛剛露出苗頭,王廞意外成了大亂的急先鋒。

王恭平定了王廞之後,對朝廷越發輕視,經常背著中央政府私自調動軍隊,司馬道子對此深為痛恨,為了防患未然,又把譙王司馬尚之及其兄弟司馬休之,拉攏到身邊作為自己的心腹親信。

司馬尚之向司馬道子提議說“如今軍區權力太大,宰相權力太輕,應該把你的親信分派到地方上,作為自己的屏藩護衛。”

司馬道子深以為然,於是任命軍政官王愉為江州督導官、江州豫州四郡軍區司令長官,並和司馬尚之日夜商議分割地方大權的計劃。

地方與中央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跋扈的權臣雖然不再,但這一矛盾也足夠把國家引入更大的混亂。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涼風綿意情 安家四秋 心理罪之叛逆歸途 少主蘇綰兒 玲瓏綻 我不是他的女主角 連城梁朝肅 仙途閒修 我在廢土談戀愛 三體世界:但是魔法少女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