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康他基本沿襲了他父親招攬流民、遠離爭霸、發展經濟的策略。
遼東在兩代明君的帶領下欣欣向榮,然後迎來了第三代的庸君公孫恭。
公孫恭‘病陰消為閹人,劣弱不能治國’。
其除了加大了對曹魏的侍奉之外,在任上沒做出什麼政績,也沒有太大的過錯。
然後他被公孫淵奪權取代了。
公孫淵上台之後,一反遼東先前的對外政策。
不想做曹魏的附庸,而是與江南的東吳政權眉來眼去,意圖聯盟反對曹魏。
主動發起聯絡的是公孫淵一方,不過孫權並沒有興高采烈的回應他。
但孫權因為曹丕一直對自己有軍事威脅,所以也跟公孫淵保持著曖昧關係。
麵對這種不冷不熱的態度,公孫淵覺得自己一片熱情被辜負,竟然寫信問責孫權。
孫權大為困惑,真想找人問一句‘家人們誰懂啊,哪裡來的普信男?!’
公孫淵誌大才疏,一開始孫權其實並不看好他,認為他不會奪權成功。
實際上,孫權看錯了,公孫淵能不能成功跟他自己的能力沒有關係。
孫權小瞧了公孫度、公孫康在遼東臣民中的影響力。
當公孫淵這個嫡係站出來奪權的時候,他們都願意支持,因此公孫淵能夠成事。
麵對這個一心想搞事的家夥,孫權頭疼,曹丕也頭疼。
因為一直騰不出手來一勞永逸的解決北疆問題,又不想讓遼東持續吸引移民,曹丕不斷將民眾內遷。
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以至於胡人勢力做大,現在他又需要出手削減胡人勢力。
牽招擔任雁門太守,就是要與步度根聯合起來,一同剿滅軻比能。
這些年,軻比能過於囂張跋扈了,曹丕動了殺心。
因為涼州之失讓曹丕對這些叛亂分子的容忍度大為下降,同時還想趁機用一場勝利來提振一下軍民士氣。
馬城之戰不是朝廷指揮的,分量還不夠。
這次要朝廷親自出動王師,教訓軻比能這個最好打的落水狗。
而軻比能也是個雄主,搶掠所得財物,他都平均分配,當著眾人麵處理完畢,從不私貪,所以部下願意為他效死力。
因此曹丕也是儘可能的動員了足夠多的力量來對付他。
此次行動的統帥是列侯、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的吳質。
吳質與朱鑠、陳群、司馬懿並稱曹丕四友,是心腹重臣,能夠鎮得住場子。
兩個高級彆副手分彆是並州刺史梁習、幽州刺史王雄。
這個王雄雖然姓王,但並不是太原王氏的人,而是琅琊王氏出身,是竹林七賢王戎的祖父。
琅琊王氏沒有跟南匈奴勾結,因此曹丕願意任用他做幽州刺史。
之所以有兩個副手,自然是因為此次動兵曹丕打算采取兩麵夾擊的方略。
西邊以從關中撤出來的一萬精銳為主力,輔之以並州地方軍,從並州北上加入戰場。
由偏將軍蘇尚、裨將軍董弼統領,由並州刺史梁習統籌後勤,支援雁門太守牽招作戰。
蘇尚、董弼是魏軍中新生代的兩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