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使得整個氛圍輕鬆而愉悅。
然後很快交談的話題便逐漸轉向了當前複雜嚴峻的局勢。
司馬懿臉上的笑容漸漸收斂起來,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凝重之色。
他雙眉緊蹙,目光深邃而憂慮,仿佛能夠洞悉那隱藏在暗處的重重危機。
講到關鍵之處時,他更是不禁長歎一聲,聲音略微顫抖,竟至哽咽難言,眼角隱隱有淚光閃動。
這種情緒變化讓在場眾人深受感染,紛紛投來動容的目光。
司馬懿啜泣著自訴道:“我過去從關中回來時,先帝遺詔我,時局艱難,國家遭難,深為後事憂慮,君憂臣辱,君辱臣死。”
“我跪在地上接受詔命說:‘太祖、高祖把後事囑托給我,這是天地都能親眼見到的,沒有什麼可憂慮煩惱的。萬一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我當誓死為大魏儘忠。”
他所講述的乃是先前關中之戰結束之後,曹丕駕崩之時發生的一係列事件。
那個時候的局勢可謂異常艱難,曹魏政權猶如狂風驟雨中搖擺不定的一艘撞到暗礁而海水呼呼倒灌進來的航船。
司馬懿,這位深受曹丕器重的心腹大臣,在那關鍵的時刻竟然未能身處中央,也無法趕到曹丕的身旁。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由於他遠離權力核心之地,這就使得他失去了成為托孤重臣的機會。
畢竟,如果埋下隱患從而引發托孤重臣之間的相互傾軋,對於國家社稷而言無疑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然而,儘管如此,曹丕依然對司馬懿信任有加,並給他留下了一份至關重要的遺詔。
這份遺詔不僅承載著一位即將離世的君主對臣子最後的期望,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認可與囑托。
通過這份遺詔,曹丕進一步鞏固並提升了司馬懿的威望,旨在讓新即位的皇帝以及其他托孤重臣能夠充分重視並重用他。
而事實也是這樣,曹休等托孤大臣也都認為曹魏需要司馬懿挑大梁。
麵對曹丕的知遇之恩和臨終重托,司馬懿毫不猶豫地給出了“以死濟之”的堅定答複。
這樣的回應完美契合了自古以來“士為知己者死”的傳統價值觀念。
這種君臣相托付,不辜負的戲碼很讓人,令在場的眾人無不為之動容。
他們或聽聞此事而黯然神傷,或潸然淚下。
而司馬懿本人,則一邊輕輕擦拭著眼角的淚水,一邊麵容慷慨激昂地向眾人袒露自己的赤誠之心。
表示定當不負先帝所托,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太祖創業至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四分,北方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太祖、高祖之殊遇,欲報之於當今陛下。
他司馬懿本是個布衣,躬耕於河內,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太祖不以他卑鄙,猥自枉屈公車特征。
谘他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太祖以驅馳,太祖崩則托身於高祖。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一十有九年矣。
太祖臨崩寄高祖以大事也,知他司馬懿謹慎,故特囑用之。
司馬懿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太祖之明。